一種祛暑解表中藥配方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醫療保健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祛暑解表中藥配方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人在高溫環境下,經過一段時間后,會出現疲乏、頭昏、眼花、乏力、惡心、動作遲緩、胸悶、心悸、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即為先兆中暑。此時,體溫正常或略高。若離開高溫環境,休息數小時使可恢復。熱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熱射病在中暑的分級中就是重癥中暑,是一種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該病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同時伴有高濕的天氣。一旦中暑,會出現大汗淋漓、神志恍惚,甚至昏迷。
[0003]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祛暑解表中藥配方及制備方法。本發明由藿香、薄荷、蘇葉、甘草、菊花、桔梗、枳殼7種中藥按比例組合而成。具體比例為藿香、薄荷、蘇葉各50克,甘草30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枳殼20克。將上藥混勻研細末,制成水丸,分早、中、晚各服6克。本方適用于中暑引起的頭暈、嘔吐、胃不舒等癥狀。適用于緩解先兆中暑或者早期中暑癥狀。各種中藥材的藥效及功能:藿香:芳香化濕中藥,功能主治: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祛暑解表。主濕阻中焦之脘腹痞閔;食欲不振;嘔吐;泄瀉;外感暑濕之寒熱頭痛;濕溫初起的發熱身困;胸閔惡心;鼻淵;手足癬。薄荷,性味:辛,微溫,無毒。歸經:脾經、肺經二經。【功能主治】發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頭痛無汗,氣喘,胸腹脹滿,嘔惡腹瀉,咽中梗阻,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癰瘡蛇毒辣。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本品能發散表寒,開宣肺氣。蘇葉: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又用于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用于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菊花:含有水蘇堿、刺槐甙、木樨草甙、大波斯菊甙、腺膘呤、膽堿、葡萄糖甙等成分,尤其富含揮發油,并且油中主要為菊酮、龍腦、龍腦已酸酯等物質。功效作用方面,性甘、微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消咳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熱感冒、咳嗽等病癥效果顯著,還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菊花是菊科,植物菊花鱗托菊的干燥頭狀花序,是中國常用中藥,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主要治療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治療冠心病、降低血壓、預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種藥理活性。桔梗,歸經:肺經。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膿、利五臟、補氣血、補五勞、養氣。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小便癃閉。枳殼,功效與作用,開宣肺氣,祛痰排膿。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
【主權項】
1.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祛暑解表中藥配方及制備方法。2.本發明由藿香、薄荷、蘇葉、甘草、菊花、桔梗、積殼7種中藥按比例組合而成。3.具體比例為藿香、薄荷、蘇葉各50克,甘草30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枳殼20克。4.將上藥混勻研細末,制成水丸,分早、中、晚各服6克。5.本方適用于中暑引起的頭暈、嘔吐、胃不舒等癥狀。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祛暑解表中藥配方及制備方法。本發明由藿香、薄荷、蘇葉、甘草、菊花、桔梗、枳殼7種中藥按比例組合而成。具體比例為藿香、薄荷、蘇葉各50克,甘草30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枳殼20克。將上藥混勻研細末,制成水丸,分早、中、晚各服6克。本方適用于中暑引起的頭暈、嘔吐、胃不舒等癥狀。
【IPC分類】A61K36/752, A61P1/08, A61P43/00, A61P1/00
【公開號】CN105456438
【申請號】CN201410435767
【發明人】陳永杰
【申請人】威海秀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6日
【申請日】201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