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備領域,具體為一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淤血是由內外力作用,致使靜脈受壓、靜脈腔阻塞、心力衰竭、損傷筋肌骨骼,導致經絡阻礙,氣血凝滯。肌肉因擊打、壓砸、碰撞或顛仆、負重、扭轉等外力作用,導致受力部位的組織內部大量毛細血管破裂,血液迅速滲出,破壞了正常微循環的平衡,形成局部淤血。癥狀為局部腫脹、疼痛、瘀斑、肢體活動受限等,較長期的淤血可引起局部組織出現水腫和滲出性出血,實質是受傷部位細胞萎縮、變性甚至壞死,間質纖維組織增生甚至形成淤血性硬化。
[0003]傳統的散瘀止痛的治療方法,常用有推拿、針灸、理療和藥物透析等,西醫多采用消炎止痛藥、激素類藥物等暫時止痛,但是治標不治本,療程長、效果差,長久服用傷害肝腎功能甚至影響骨骼生長,手術治療對患者的損傷性更大,要承擔較大的痛苦,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給患者帶來了諸多的不便,患者接受程度相對較低,只有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才會選擇,目前中醫治療存在較大欠缺,不同病癥的治療效果尚不明確。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西藥需要內服激素且副作用較大,緩解癥狀而不根除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使用中藥對癥治療,直接在病灶部位外用給藥,給藥時間長,療效顯著。
[0005]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中藥組合物包括主料和輔料,按照重量比,所述主料由15-45份當歸、12-38份川穹、8-25份秦艽、6-18份羌活、10-30份香附子、15-45份木瓜、8-25份乳香、8-25份沒藥、8-25份杜仲、8-25份蒲黃、15-45份五加皮、8-25份牛夕、8-25份桃仁、10-30份桃枝、10-30份桑枝和10-30份槐枝組成;所述輔料由250-750份芝麻油和45-135份黃丹組成。
[0006]優選的,按照重量比,所述主料由30份當歸、25份川穹、15份秦艽、12份羌活、20份香附子、30份木瓜、15份乳香、15份沒藥、15份杜仲、15份蒲黃、30份五加皮、15份牛夕、15份桃仁、20份桃枝、20份桑枝和20份槐枝組成;所述輔料由500份芝麻油和90份黃丹組成。
[0007]所述的主料中各中藥需為生用,生用藥材未經二次炮制,藥效較強,外敷于患處迅速起效緩解疼痛。
[0008]所述的桃枝、桑枝和槐枝優選使用新鮮采摘的幼嫩枝條。
[0009]—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外用膏藥,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上述比例分別取組成主料的當歸、川穹、秦艽、羌活、香附子、木瓜、乳香、沒藥、杜仲、蒲黃、五加皮、牛夕、桃仁、桃枝、桑枝和槐枝,以及組成輔料的芝麻油和黃丹,備用;
步驟二、將步驟一所取主料倒入芝麻油中靜置浸泡10-15天,備用;
步驟三、將步驟二浸泡后的主料與芝麻油一起置于鍋內進行熬煮,大火熬滾后轉小火煎熬,煎熬過程中使用竹筷在鍋內翻動,熬至鍋內主料焦黃且急用竹筷沾取鍋內熱油滴入涼水水面,熱油成珠不散時即可停火冷卻,濾掉藥渣后留藥油備用;
步驟四、小火加熱步驟三所得藥油,待藥油沸騰后緩緩倒入黃丹,同時沿順時針方向不停攪拌,待鍋內不再冒出煙氣,鍋內混合物呈黑色油膏狀,急用竹筷沾取鍋內油膏滴入涼水水面,油膏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即可停火,停火后繼續攪拌至油膏冷卻至常溫;
步驟五、將步驟四中油膏推入冷水中浸泡,每日換水2次,浸泡三日;
步驟六、將浸泡后的油膏撈出晾干,置于熱鍋內重新熔化至可用竹筷團起藥膏,隨紙布大小而定,以竹筷點紙布中心作順時針將油膏攤一周,晾涼,即得散瘀止痛的膏藥。
[0010]所述的步驟四中,使用槐木棍或柳木棍對倒入沸騰藥油內的黃丹進行攪拌。
[0011]所述步驟四中鍋內混合物熬制50-120分鐘后,呈現黑色油膏狀,急用竹筷沾取鍋內油膏滴入涼水水面,油膏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手指不沾油膏、不膩手為度,即可停火。
[0012]所述步驟五中將熬制好的油膏推入冷水中浸泡,是為了去除膏藥中的火毒,去火毒是熬制膏藥的重要工藝之一,在熬制膏藥過程中,如果不將火毒去盡,臨床上則會誘使皮膚瘙癢,出現紅斑、丘疹,甚至會出現水腫或皮膚潰爛等癥狀,不僅影響膏藥內藥物的療效,還給患者增加不應有的痛苦。
[0013]中藥組合物在制備的過程中,不能接觸鐵器,鐵器會跟膏藥內的一些治療成分發生反應,影響治療效果。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中藥組合物中秦艽、羌活和木瓜為君藥,攻風逐水能解肢體疼痛,當歸和川穹具有補血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為臣藥,香附子、蒲黃和桃枝三者配合走筋骨,配合君藥和臣藥活血化瘀的同時能清熱消炎,迅速緩解疼痛部位的紅腫現象。本發明以膏藥的形式在病灶部位外敷,具有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瘀、祛風散寒并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筋骨,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可迅速消除腫痛,膏藥外敷刺激穴位,疏通微循環,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促進骨骼對藥物的吸收,使之重歸生產和吸收的動態平衡,達到散瘀止痛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結合以下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實施本發明的過程、條件、試劑、實驗方法等,除以下專門提及的內容之外,均為本領域的普遍知識和公知常識,本發明沒有特別限制內容。
[0016]實施例1
一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外用膏藥,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上述比例分別取組成主料的15份當歸、12份川穹、8份秦艽、6份羌活、10份香附子、15份木瓜、8份乳香、8份沒藥、8份杜仲、8份蒲黃、15份五加皮、8份牛夕、8份桃仁、10份桃枝、10份桑枝和10份槐枝,以及組成輔料的250份芝麻油和45份黃丹,備用;
步驟二、將步驟一所取主料倒入芝麻油中靜置浸泡10天,備用;
步驟三、將步驟二浸泡后的主料與芝麻油一起置于鍋內進行熬煮,大火熬滾后轉小火煎熬,煎熬過程中使用竹筷在鍋內翻動,熬至鍋內主料焦黃且急用竹筷沾取鍋內熱油滴入涼水水面,熱油成珠不散時即可停火冷卻,濾掉藥渣后留藥油備用;
步驟四、小火加熱步驟三所得藥油,待藥油沸騰后緩緩倒入黃丹,同時沿順時針方向不停攪拌,待鍋內不再冒出煙氣,鍋內混合物呈黑色油膏狀,急用竹筷沾取鍋內油膏滴入涼水水面,油膏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即可停火,停火后繼續攪拌至油膏冷卻至常溫;
步驟五、將步驟四中油膏推入冷水中浸泡,每日換水2次,浸泡三日;
步驟六、將浸泡后的油膏撈出晾干,置于熱鍋內重新熔化至可用竹筷團起藥膏,隨紙布大小而定,以竹筷點紙布中心作順時針將油膏攤一周,晾涼,即得散瘀止痛的膏藥。
[0017]實施例2
一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外用膏藥,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上述比例分別取組成主料的20份當歸、18份川穹、10份秦艽、10份羌活、14份香附子、20份木瓜、10份乳香、10份沒藥、10份杜仲、10份蒲黃、18份五加皮、10份牛夕、10份桃仁、14份桃枝、14份桑枝和14份槐枝,以及組成輔料的320份芝麻油和65份黃丹,備用;步驟二、將步驟一所取主料倒入芝麻油中靜置浸泡11天,備用;
步驟三、將步驟二浸泡后的主料與芝麻油一起置于鍋內進行熬煮,大火熬滾后轉小火煎熬,煎熬過程中使用竹筷在鍋內翻動,熬至鍋內主料焦黃且急用竹筷沾取鍋內熱油滴入涼水水面,熱油成珠不散時即可停火冷卻,濾掉藥渣后留藥油備用;
步驟四、小火加熱步驟三所得藥油,待藥油沸騰后緩緩倒入黃丹,同時沿順時針方向不停攪拌,待鍋內不再冒出煙氣,鍋內混合物呈黑色油膏狀,急用竹筷沾取鍋內油膏滴入涼水水面,油膏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即可停火,停火后繼續攪拌至油膏冷卻至常溫;
步驟五、將步驟四中油膏推入冷水中浸泡,每日換水2次,浸泡三日;
步驟六、將浸泡后的油膏撈出晾干,置于熱鍋內重新熔化至可用竹筷團起藥膏,隨紙布大小而定,以竹筷點紙布中心作順時針將油膏攤一周,晾涼,即得散瘀止痛的膏藥。
[0018]實施例3
一種散瘀止痛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外用膏藥,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上述比例分別取組成主料的30份當歸、25份川穹、15份秦艽、12份羌活、20份香附子、30份木瓜、15份乳香、15份沒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