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一種中藥,特別涉及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好發于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并稍隆起,壓之褪色。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方便、效果明顯的治療丹毒的中藥。
[000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數的原料制成:海桐皮10-14克,肉桂13-17克,白芥子14-18克,商陸16-20克,五靈脂8_12克,紫花地丁28-32克,馬齒莧23-27克,梔子10-14克。
[0005]優選的是所述的中藥由如下重量克數的原料制成:海桐皮12克,肉桂15克,白芥子16克,商陸18克,五靈脂10克,紫花地丁 30克,馬齒莧25克,梔子12克。
[0006]本發明中各原料藥的藥性如下:
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殺蟲。治風濕痹痛,痢疾,牙痛,疥蘚。
[0007]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于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溫經通脈。
[0008]白芥子: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
[0009]商陸:通二便,瀉水,散結。治水腫,脹滿,腳氣,喉痹,癰腫,惡瘡。
[0010]五靈脂:行血止痛。治心腹血氣諸痛,婦女經閉,產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傷。
[0011]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疔瘡腫毒,癰疽發背,丹毒,毒蛇咬傷。
[0012]馬齒筧: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散血消腫,除塵殺菌,消炎止痛,止血涼血。治痢疾,腸炎,腎炎,產后子宮出血,便血,乳腺炎等癥。
[0013]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花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杰腫痛,火毒瘡瘍,扭傷。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實施例1、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海桐皮10克,肉桂13克,白芥子14克,商陸16克,五靈脂8克,紫花地丁 28克,馬齒莧23克,梔子10克。
[0015]實施例2、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海桐皮12克,肉桂15克,白芥子16克,商陸18克,五靈脂10克,紫花地丁 30克,馬齒莧25克,梔子12克。
[0016]實施例3、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海桐皮14克,肉桂17克,白芥子18克,商陸20克,五靈脂12克,紫花地丁 32克,馬齒莧27克,梔子14克。
【主權項】
1.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數的原料制成:海桐皮10-14克,肉桂13-17克,白芥子14-18克,商陸16-20克,五靈脂8_12克,紫花地丁 28-32克,馬齒莧23-27克,梔子10-14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的最佳優選組成:海桐皮12克,肉桂15克,白芥子16克,商陸18克,五靈脂10克,紫花地丁 30克,馬齒莧25克,梔子12克。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丹毒的中藥,所述配方是按以下重量組成:海桐皮10-14克,肉桂13-17克,白芥子14-18克,商陸16-20克,五靈脂8-12克,紫花地丁28-32克,馬齒莧23-27克,梔子10-14克。
【IPC分類】A61P17/00, A61K35/24, A61K36/86, A61P31/04
【公開號】CN105616729
【申請號】CN201410607481
【發明人】李順光
【申請人】青島信立德中藥技術研究開發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