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視網膜血管炎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中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視網膜血管炎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0002] 視網膜血管炎是一大類累及視網膜血管的炎癥性疾病。典型地表現為眼底灰白色 血管鞘、滲出、出血、視網膜水腫等改變,僅侵犯動脈或靜脈較少見。多數是兩者均受累,臨 床上視網膜血管炎可分為動脈炎、靜脈炎、毛細血管炎3種類型。
[0003] 對于視網膜血管炎的治療,西醫主要根據患者血管炎的嚴重程度、病因及其引起 的并發癥、伴有的全身性疾病等來決定。由感染所致的應盡快確定治病微生物,給予特異性 抗感染治療,若與全身疾病有關的,應通盤考慮控制全身疾病。如果患者出現明顯的視網膜 缺血、毛細血管無灌注則需激光治療。如出現玻璃體出血或視網膜脫離,則行玻璃體切割手 術。目前臨床主要措施是應用皮質激素和各種新型免疫抑制劑,但往往療程較長,且毒副作 用較大,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因此,近年來,我們根據中醫辯癥施治、標本兼治的原則,利用 各種草藥的不同藥理藥性,通過中藥水煎劑來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解決了目前在治療視網膜血管炎方面存在的技術不足,提供了一種見效 快、療程短、無副作用、治愈率較高的治療視網膜血管炎的中藥藥劑。
[0005]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 -種治療視網膜血管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 中藥原材料組成:
[0007] 決明子10-20份、青葙子10-20份、青黛10-20份、連翹10-20份、海藻5-10份、白蒺藜 20-30份、白芨5-10份、葛根8-12份、苦丁8-15份、肉蓯蓉8-15份、茯苓10-20份、刺兒菜8-15 份、益母草8-15份、枸杞8-12份、砂仁8-12份、枳殼5-10份、桑葉10-20份、馬蹄5-10份。
[0008] 作為一種優化方案,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09] 決明子10份、青葙子10份、青黛10份、連翹10份、海藻5份、白蒺藜20份、白芨5份、葛 根8份、苦丁8份、肉灰蓉5份、茯苳10份、刺兒菜8份、益母草8份、枸杞8份、砂仁8份、枳殼5份、 桑葉10份、馬蹄5份。
[0010] 作為一種優化方案,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1] 決明子12份、青葙子12份、青黛12份、連翹12份、海藻6份、白蒺藜22份、白芨6份、葛 根8份、苦丁9份、肉灰蓉9份、茯苳12份、刺兒菜9份、益母草9份、枸杞8份、砂仁8份、枳殼6份、 桑葉12份、馬蹄6份。作為一種優化方案,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2] 決明子14份、青葙子14份、青黛14份、連翹14份、海藻7份、白蒺藜24份、白芨7份、葛 根9份、苦丁 10份、肉灰蓉10份、茯苳14份、刺兒菜10份、益母草10份、枸杞9份、砂仁9份、枳殼 7份、桑葉14份、馬蹄7份。
[0013] 作為一種優化方案,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4] 決明子16份、青葙子16份、青黛16份、連翹16份、海藻8份、白蒺藜26份、白芨8份、葛 根1 〇份、苦丁 12份、肉灰蓉12份、茯苳16份、刺兒菜13份、益母草13份、枸杞10份、砂仁10份、 枳殼8份、桑葉16份、馬蹄8份。
[0015] 作為一種優化方案,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6] 決明子18份、青葙子18份、青黛18份、連翹18份、海藻9份、白蒺藜28份、白芨9份、葛 根11份、苦丁 13份、肉灰蓉14份、茯苳18份、刺兒菜14份、益母草13份、枸杞11份、砂仁11份、 枳殼9份、桑葉18份、馬蹄9份。
[0017] 作為一種優化方案,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8]決明子20份、青葙子20份、青黛20份、連翹20份、海藻10份、白蒺藜30份、白芨10份、 葛根12份、苦丁 15份、肉灰蓉15份、茯苳20份、刺兒菜15份、益母草15份、枸杞12份、砂仁12 份、枳殼1 〇份、桑葉20份、馬蹄10份。
[0019] 上述藥物的服用方法為:將上述中藥原材料按照一定重量配比(隨癥加減)混合 后,按照傳統煎制中藥的方法水煎制,先用大火煮沸,小火煎熬,煎熬時攪拌藥料2-3次,煎 熬時間為60_90min,完成煎熬后濾去藥渣,取藥液。每日水煎一劑,分2次溫服,30天為一療 程。
[0020] 上述藥物的原料中藥:
[0021 ]決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入肝、腎、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降脂明目,利水通 便之功效。
[0022]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具有清肝泄火,明目退翳之功效。
[0023] 青黛,味咸,性寒;歸肝、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
[0024] 連翹,味苦,性微寒;歸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益氣固表之功效。
[0025] 海藻,味苦、咸,性寒;歸肺、胃、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之功效。
[0026] 白蒺藜,味苦、辛,性平;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郁,行氣破血,祛風明目之功效。
[0027] 白芨,味苦、甘、澀,性微寒;歸肺、肝、胃經。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效。
[0028] 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肺、胃經。具有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 功效。
[0029] 苦丁,味甘、苦,性寒;歸肝、肺、胃經。具有疏風清熱、明目生津之功效。主風熱頭 痛;齒痛;目赤;耳;口瘡;熱病煩渴;泄瀉;痢疾。
[0030] 肉蓯蓉,味甘、咸,性溫;歸腎、大腸經。具有補腎壯陽,強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效。 [0031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 [0032] 刺兒菜,味甘,性平。歸肝、心包經。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之功效。
[0033] 益母草,性味苦,辛,微寒;歸肝,心包經。具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之功效。
[0034] 枸杞,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明目、溫補脾腎、回陽固脫之功 效。
[0035] 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之功效。
[0036]枳殼,味苦、辛、酸,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之功效。
[0037]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涼血止血之功效。
[0038]馬蹄,性甘味寒,入肺、胃三經。有清心瀉火、潤肺涼肝、消食化痰、利尿明目之功 效。
[0039] 中國醫學認為,視網膜血管炎屬于血脈范疇,"諸脈者,皆屬于目",手少陰心經連 目系,心火熾盛,入于血分,損傷脈絡,破血外溢;肝氣郁結,郁久化火暴怒傷肝,肝氣有余, 氣有余便是火,肝火上攻于目,火熱灼傷目中血絡,迫血妄行,因此患者出現視網膜出血現 象;而血管管徑的異常以及病程的延長,出血停止,血色變暗,為血脈瘀滯的表現。因此該病 中醫諸藥辨證為熱毒壅盛、血脈瘀滯,治療當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
[0040] 本中藥配伍中,決明子甘平走行上焦,直達巔頂,善于疏散頭部風熱;青葙子甘以 補血,寒以清熱,養血明目,專在治本;青黛,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連翹、白蒺藜疏散肝 經風熱,治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上述四藥配伍疏風清熱,明目退翳。桑葉、葛根能去肺熱 肝經之火,起到宣散風熱、退翳明目的作用。苦丁、草決明能清肝火、散郁結,馬蹄清心瀉火、 心火寧則諸經之火自降。海藻所含的碘化物進入組織及血液后,能促進病理產物如炎癥滲 出物的吸收。白芨收斂止血,促進角膜、玻璃體出血癥狀的改善。白芨、刺兒菜、益母草活血 止血、化瘀止痛,既能促進角膜、玻璃體出血癥狀的改善,又能加快眼部微血管的血液循環, 祛除血瘀,恢復血管暢通。肉蓯蓉、枸杞能益氣生津、收斂固澀,提高機體免疫能力,達到明 目安神的作用,另外,枸杞中富含的花青素,既可以促進血液微循環,又可以促進視網膜細 胞中視紫質的再生成,可預防重度近視及視網膜剝離,增進視力。砂仁、枳殼益氣健脾、和胃 滲濕,有效改善脾失健運而導致的濕熱蘊結、濕濁上泛,消除眼底水腫,促進眼底滲出物的 吸收。諸藥配伍精良,組方合理,共奏益氣生津、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明目退翳等 功效,能有效切中病機,改善臟賄功能,提尚機體免疫力,促進眼部氣血運彳丁,起到提尚患者 視力,減輕眼底熒光素滲漏,促進出血吸收,改善全身癥狀的作用。
[0041] 為進一步考察本發明藥物的臨床療效,我們選擇了 60例患者(共有83只病眼)進行 臨床治療,其中男35例(54眼),女25例(29眼),年齡為9-65歲,平均35.2歲,病程3個月-3.5 年。其中有5眼并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眼并發視網膜脫離。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 照組各30例,對照組41眼,治療組42眼。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等方面,經統計學比較 無顯著性差異(P>〇.05),具有可比性。
[0042] 診斷標準:
[0043] 視網膜血管壁(靜脈或動脈)白鞘乃至套狀滲出,伴有視網膜出血、滲出及水腫。視 網膜血管口徑異常,表現為靜脈擴張或動脈變細。FFA見視網膜血管壁著色并有熒光滲漏, 也可有無灌注區或新生血管。
[0044] 中醫辨證標準:眼前黑影或伴視力下降;視網膜靜脈充盈迂曲,出血、水腫、滲出。 口渴咽干,煩躁易怒、不寐多夢、郁悶不舒、大便干燥,舌苔黃、脈數。
[0045] 治療方法:
[0046] 治療組:將決明子16份、青葙子16份、青黛16份、連翹16份、海藻8份、白蒺藜26份、 白發8份、葛根10份、苦丁12份、肉灰蓉12份、茯苳16份、刺兒菜13份、益母草13份、枸杞10份、 砂仁10份、枳殼8份、桑葉16份、馬蹄8份,按照一定重量配比(隨癥加減)混合后,按照傳統煎 制中藥的方法水煎制,先用大火煮沸,小火煎熬,煎熬時攪拌藥料2-3次,煎熬時間為60-90min,完成煎熬后濾去藥渣,取藥液。每日水煎一劑,分2次溫服,30天為一療程。
[0047] 對照組:強的松片1-1.5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