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設置有椅體、腳踏機構及活動機構,所述腳踏機構活動裝配于所述椅體,所述活動機構驅動所述腳踏機構往返運動。活動機構設置有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所述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扶手傳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分別裝配于所述椅架;所述動力源驅動所述驅動機構工作,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往復移動機構往復運動,所述腳踏傳動機構一端與所述往復移動機構連接,所述腳踏傳動機構另一端與所述腳踏機構連接,往復移動機構通過腳踏傳動機構帶動腳踏機構往復運動。該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可以對使用者的腿腳進行伸展、移動等活動訓練,幫助使用者進行康復訓練,具有操作方便,訓練效果良好的特點。
【專利說明】
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保健器材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的發展,輪椅的性能也不斷得到了改進,除了傳統需要借助外人推動才能移動的方式外,還出現了各種能夠通過遙控或者按鍵進行移動控制的輪椅。但是,對于真正需要輪椅的使用者,普遍存在肌肉無力、神經沒有知覺或者不靈敏等問題,對此類患者的治療通常采用的訓練就是進行康復訓練,逐漸提恢復肌肉、神經的功能。
[0003]現有技術中存在多種對使用者的部位進行震動訓練的器械,但普遍不能夠實現在使用者在使用輪椅的過程中,對其腿腳進行移動或者伸展活動。有些能夠進行訓練的,也存在結構比較復雜,成本較高的缺陷。
[0004]故,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對使用者的腿腳進行伸展訓練、且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以克服現有技術不足甚為必要。【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腳部訓練康復輪椅,通過該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可以對使用者的腿腳進行伸展、移動等活動訓練,幫助使用者在康復椅上進行康復訓練,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的特點。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
[0007]—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設置有椅體、腳踏機構及活動機構,所述腳踏機構活動裝配于所述椅體,所述活動機構驅動所述腳踏機構往返運動。
[0008]上述活動機構設置有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
[0009]所述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扶手傳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分別裝配于所述椅架;所述動力源驅動所述驅動機構工作,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往復移動機構往復運動,所述腳踏傳動機構一端與所述往復移動機構連接,所述腳踏傳動機構另一端與所述腳踏機構連接,往復移動機構通過腳踏傳動機構帶動腳踏機構往復運動。
[0010]上述往復移動機構設置有滑桿、滑桿固定套,所述滑桿固定套固定于所述椅架,所述滑桿穿設于所述滑桿固定套,所述滑桿一端與所述驅動機構、所述扶手傳動機構連接,所述滑桿另一端與所述腳踏傳動機構連接;或者
[0011]所述往復移動機構設置有主滑軌、主滑塊,所述主滑軌固定于所述椅架,所述主滑塊裝配于所述主滑軌,所述主滑塊一端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所述主滑塊另一端與所述腳踏傳動機構連接。
[0012]優選的,上述驅動機構設置有搖臂和杠桿,所述搖臂設置有主轉軸和傳送軸,所述杠桿設置有槽孔、第一安裝端和第二安裝端;所述主轉軸與所述動力源的輸出端同軸連接, 所述杠桿的第一安裝端與椅架活動連接,所述傳送軸活動裝配于所述槽孔,所述杠桿的第二安裝端與后連接叉塊活動連接,所述后連接叉塊與所述往復移動機構的滑桿或者主滑塊連接;或者
[0013]所述驅動機構設置有搖臂和擺桿,所述搖臂設置有主轉軸和傳送軸,所述主轉軸與所述動力源的輸出端同軸連接,所述擺桿的一端與所述傳送軸活動連接,所述擺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往復移動機構的滑桿或者主滑塊連接。
[0014]上述動力源設置為椅體的后大輪輪軸。
[0015]優選的,上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還設置有離合裝置,所述離合裝置設置有輪轂旋轉機構、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和切換機構,所述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與所述輪轂旋轉機構活動裝配,所述切換機構切換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隨著輪轂旋轉機構旋轉或者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不隨輪轂旋轉機構旋轉;
[0016]所述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由后大輪輪軸和內旋轉固定套構成,所述內旋轉固定套設置有內旋轉軸和內旋轉扣位件,所述內旋轉扣位件固定于所述內旋轉軸;
[0017]所述輪轂旋轉機構設置有輪轂固定套、兩個輻條連接環、兩個滾動軸承和輪轂扣位件;
[0018]所述后大輪輪軸一端作為動力源的輸送端,所述后大輪輪軸另一端套設于所述內旋轉固定套并與所述內旋轉固定套固定連接;
[0019]所述輪轂固定套的兩端分別固定一個輻條連接環,輪轂固定套的靠近內旋轉固定套的一端固定設置有輪轂扣位件;
[0020]一個滾動軸承套設裝配于所述后大輪輪軸,另一個滾動軸承套設裝配于所述內旋轉軸,所述輪轂固定套套設于兩個滾動軸承;
[0021]所述輪轂扣位件設置有第一扣位,所述內旋轉扣位件設置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位與所述第一扣位相匹配,所述切換機構切換使得第一扣位與第二扣位鎖緊或者分離;
[0022]所述切換機構設置有旋轉調節外套、離合彈簧和限位片;
[0023]所述旋轉調節外套設置有通孔、扣齒和凸環,所述凸環固定設置于所述通孔的外壁面,所述扣齒設置于所述通孔;
[0024]所述限位片裝配于所述旋轉調節外套的遠離所述扣齒的一側,且所述限位片與所述凸環抵接,所述限位片通過鎖緊螺絲與所述后大輪輪軸固定連接,所述離合彈簧套設于所述內旋轉軸,所述離合彈簧一端與所述內旋轉扣位件抵接且所述離合彈簧另一端與所述凸環抵接,所述離合彈簧和所述限位片分別位于所述凸環的兩側;
[0025]所述扣齒與所述第一扣位、第二扣位相匹配;
[0026]所述第一扣位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所述第二扣位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所述扣齒設置為圓柱;或者
[0027]所述第一扣位設置為槽位,所述第二扣位設置為槽位,所述扣齒與槽位相匹配。
[0028]另一優選的,上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還設置有離合裝置,所述離合裝置設置有輪轂旋轉機構、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和切換機構,所述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與所述輪轂旋轉機構活動裝配,所述切換機構切換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隨著輪轂旋轉機構旋轉或者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不隨輪轂旋轉機構旋轉;[〇〇29]所述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由后大輪輪軸和內旋轉固定套構成,所述內旋轉固定套設置有內旋轉軸和內旋轉扣位件,所述內旋轉扣位件固定于所述內旋轉軸;
[0030]所述輪轂旋轉機構設置有輪轂固定套、兩個輻條連接環、兩個滾動軸承和輪轂扣位件;
[0031]所述后大輪輪軸一端作為旋轉動力的輸送端,所述后大輪輪軸另一端套設于所述內旋轉固定套并與所述內旋轉固定套固定連接;
[0032]所述輪轂固定套的兩端分別固定一個輻條連接環,輪轂固定套的靠近內旋轉固定套的一端固定設置有輪轂扣位件;[〇〇33] 一個滾動軸承套設裝配于所述后大輪輪軸,另一個滾動軸承套設裝配于所述內旋轉軸,所述輪轂固定套套設于兩個滾動軸承;[〇〇34]所述輪轂扣位件設置有第一扣位,所述內旋轉扣位件設置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位與所述第一扣位相匹配,所述切換機構切換使得第一扣位與第二扣位鎖緊或者分離;
[0035]所述切換機構設置有斜面調節套、扣齒調節套、旋轉扳手和離合彈簧;
[0036]所述斜面調節套設置有空心柱體和斜面扣位,所述斜面扣位固定于所述空心柱體,所述空心柱體套設于所述后大輪輪軸,且所述空心柱體與所述內旋轉扣位件抵接,所述空心柱體通過鎖緊螺絲與所述后大輪輪軸固定連接;[〇〇37] 所述扣齒調節套設置有多個扣齒、扣齒環座和扣齒調節臺,所述扣齒固定于所述扣齒環座,所述扣齒調節臺固定于所述扣齒環座;
[0038]所述扣齒環座套設于所述空心柱體,所述扣齒調節臺與所述斜面扣位相匹配,所述空心柱體與所述旋轉扳手固定連接,所述離合彈簧套設于所述空心柱體,所述離合彈簧一端與所述扣齒環座抵接,所述離合彈簧另一端與所述旋轉扳手抵接;
[0039]所述扣齒調節臺具有凸出部和凹陷部,所述凸出部與凹陷部的連接面與所述斜面扣位相匹配;
[0040]所述空心柱體設置有第一安裝孔,所述旋轉扳手設置有安裝柱,所述安裝柱設置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通過無頭螺絲固定;[〇〇41]所述第一扣位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所述第二扣位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所述扣齒設置為圓柱;或者
[0042]所述第一扣位設置為槽位,所述第二扣位設置為槽位,所述扣齒與槽位相匹配。 [〇〇43]另一優選的,上述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動力源設置有電機和變速箱;
[0044]所述變速箱設置有離合架、源齒輪、源齒輪安裝軸、活動齒輪、活動齒輪安裝軸、主軸齒輪、主軸齒輪安裝軸、壓縮彈簧、蝸輪和扳手;
[0045]所述電機、源齒輪安裝軸、活動齒輪安裝軸、主軸齒輪安裝軸、所述扳手分別裝配于所述離合架;
[0046]所述蝸輪固定于所述活動齒輪安裝軸,所述壓縮彈簧套設于所述活動齒輪安裝軸,所述活動齒輪活動安裝于所述活動齒輪安裝軸,所述壓縮彈簧裝配于所述活動齒輪和所述蝸輪之間,所述扳手設置有操作端和作用端,所述扳手的操作端露出所述離合架,所述扳手的作用端裝配于所述活動齒輪與離合架之間,且所述扳手的作用端與所述活動齒輪抵接;
[0047]所述主軸齒輪固定裝配于所述主軸齒輪安裝軸,所述主軸齒輪安裝軸與輪椅的后大輪輪軸固定連接;
[0048]所述源齒輪固定裝配于所述源齒輪安裝軸,所述源齒輪安裝軸露出所述離合架的部分作為動力源的輸出端,所述搖臂的主轉軸與所述動力源的輸出端同軸連接;
[0049]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源齒輪、所述主軸齒輪分別相匹配,當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源齒輪接觸時,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源齒輪嚙合,當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主軸齒輪接觸時, 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主軸齒輪嚙合;
[0050]扳手具有四個檔位,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使得活動齒輪同時不與源齒輪、主軸齒輪接觸時,呈空擋狀態;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使得活動齒輪僅與主軸齒輪嚙合時,呈單獨行駛狀態;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使得活動齒輪同時與主軸齒輪、源齒輪嚙合時,呈同時作用狀態;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使得活動齒輪僅與源齒輪嚙合時,呈單獨訓練狀〇
[0051]進一步的,上述腳部訓練康復輪椅,腳踏機構包括活動裝配于椅架的轉向固定架和腳踏架,所述腳踏架裝配于所述轉向固定架,所述腳踏傳動機構分別與所述腳踏架和所述往復移動機構連接;[〇〇52]所述轉向固定架設置有多個掛座,所述腳踏架設置有多個插裝件和踏板,所述插裝件的數量與所述掛座的數量相等,每個插裝件分別對應插裝于一個對應的掛座。[〇〇53]上述掛座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掛座和第二掛座;所述插裝件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插裝件和第二插裝件;所述第一插裝件裝配于所述第一掛座,所述第二插裝件裝配于所述第二掛座;[〇〇54]所述第一掛座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壁面的下部設置有多個第一內切面;
[0055]所述第二掛座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內壁面的下部設置有多個第二內切面;
[0056]所述第一插裝件設置有第一叉芯,所述第一叉芯的上端的外徑粗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徑,所述第一叉芯的下端的外徑細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徑,所述第一叉芯的下端的外壁面設置有多個第一外切面;[〇〇57]所述第二插裝件設置有第二叉芯,所述第二叉芯的上端的外徑粗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內徑,所述第二叉芯的下端的外徑細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內徑,所述第二叉芯的下端的外壁面設置有多個第二外切面;
[0058]第一叉芯的下端裝配于第一通孔,第二叉芯的下端裝配于第二通孔;
[0059]所述第一插裝件還設置有內叉鎖位機構,所述內叉鎖位機構裝配于所述第一叉芯;所述第一叉芯的下端設置有兩個第一鎖位通孔;
[0060]所述內叉鎖位機構設置有內套、活動芯、腳踏彈簧、兩個鋼珠和按鈕;
[0061]所述內套的上端粗于下端,所述內套裝配于所述第一叉芯內,所述內套的上端裝配于所述第一叉芯的上端,所述內套的下端裝配于所述第一叉芯的下端;
[0062]所述內套的下端設置有兩個第二鎖位通孔,所述第二鎖位通孔的位置與所述第一鎖位通孔的位置對應;
[0063]所述活動芯設置有芯桿和卡柱,芯桿的上端設置有螺紋,所述活動芯的下端與卡柱固定連接,卡柱的外徑粗于芯桿的外徑;
[0064]所述活動芯裝配于所述內套,所述按鈕與所述芯桿上端的螺紋裝配,所述腳踏彈簧套設于所述芯桿,所述腳踏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按鈕抵接,所述腳踏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內套的下端抵接,兩個鋼珠分別裝配于所述活動芯與所述內套設置的第二鎖位通孔之間并同時與所述活動芯、所述第二鎖位通孔抵接。
[0065]本實用新型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設置有椅體、腳踏機構及活動機構,所述腳踏機構活動裝配于所述椅體,所述活動機構驅動所述腳踏機構往返運動。活動機構設置有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所述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扶手傳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分別裝配于所述椅架;所述動力源驅動所述驅動機構工作,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往復移動機構往復運動,所述腳踏傳動機構一端與所述往復移動機構連接,所述腳踏傳動機構另一端與所述腳踏機構連接,往復移動機構通過腳踏傳動機構帶動腳踏機構往復運動。該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可以對使用者的腿腳進行伸展、移動等活動訓練, 幫助使用者進行康復訓練,具有操作方便,訓練效果良好的特點。【附圖說明】
[0066]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附圖中的內容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0067]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實施例1的部分結構示意圖。[〇〇68]圖2是圖1的另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0069]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實施例1的離合裝置結構示意圖。
[0070]圖4是圖3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〇71]圖5是圖4的另一分解結構不意圖。[〇〇72]圖6是圖3的剖示圖。
[0073]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腳踏機構的結構示意圖。[0〇74]圖8是圖7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75]圖9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腳踏機構的轉向固定架的剖視圖。
[0076]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腳踏機構的第一插裝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77]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腳踏機構的內叉鎖位機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78]圖1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腳踏機構的內叉鎖位機構的剖視圖。
[0079]圖1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腳踏機構的剖視圖。
[0080]圖1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實施例2的離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81]圖1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實施例3的離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〇82]圖16是圖15的分解結構不意圖。[0〇83]圖17是圖15的另一分解結構不意圖。[〇〇84]圖18是圖15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85]圖19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實施例4的離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〇〇86]圖20是圖19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87]圖2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實施例5的部分結構示意圖。[〇〇88]圖22是圖21的另一側示意圖。
[0089]圖2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實施例6的動力源的結構示意圖。
[0090]圖24是圖23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91]在圖1至圖24中,包括:[〇〇92]椅架500、扶枕818、后大輪輪軸21、搖臂831、主轉軸832、傳送軸833、杠桿834、槽孔 835、第一安裝端836、第二安裝端837、后連接叉塊838、滑桿841、滑桿固定套842、主滑軌 843、主滑塊844、離合裝置700、輪轂固定套11、輻條連接環12、滾動軸承13、輪轂扣位件14、 第一扣位104、后大輪輪軸21、平鍵201、內旋轉固定套22、內旋轉軸202、凹槽203、內旋轉扣位件204、第二扣位205、旋轉調節外套31、通孔301、扣齒302、離合彈簧32、限位片33、鎖緊螺絲34、斜面調節套35、空心柱體305、第一安裝孔306、斜面扣位307、扣齒調節套36、扣齒環座 3006、扣齒調節臺3007、凸出部308、凹陷部309、旋轉扳手37、安裝柱38、第二安裝孔39、轉向固定架100、第一掛座110、第一通孔111、第一內切面112、第二掛座120、第二通孔121、第二內切面122、腳枕裝配孔113、腳踏架200、第一插裝件210、第一叉芯211、第一叉芯的上端 2111、第一叉芯的下端2112、第一外切面2113、第一鎖位通孔2114、內叉鎖位機構212、內套 2121、內套的上端2122、內套的下端2123、第二鎖位通孔2124、活動芯2125、芯桿2126、卡柱 2127、螺紋2128、腳踏彈簧2129、鋼珠2130、按鈕2131、第二插裝件220、第二叉芯221、第二叉芯的上端222、第二叉芯的下端223、第二外切面224、踏板230、腳枕300、腳枕掛扣架310、插接件311、電機602、變速箱600、離合架601、源齒輪603、源齒輪安裝軸604、活動齒輪605、活動齒輪安裝軸606、主軸齒輪607、主軸齒輪安裝軸608、壓縮彈簧609、蝸輪610、扳手611、扳手的作用端613。【具體實施方式】
[0093]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〇〇94] 實施例1。
[0095]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如圖1、圖2所示,設置有椅體、腳踏機構及活動機構,腳踏機構活動裝配于椅體,活動機構驅動所述腳踏機構往返運動。通過活動機構,可以對使用者的腿腳部位進行移動、伸縮運動訓練。[0〇96]具體的,椅體設置有椅架500、座板、扶手機構、扶枕818和在外力作用下能夠繞椅架500轉動的腳踏機構。[〇〇97]活動機構設置有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分別裝配于椅架500。動力源驅動驅動機構工作,驅動機構驅動往復移動機構往復運動,腳踏傳動機構一端與往復移動機構連接,腳踏傳動機構另一端與腳踏機構連接,往復移動機構通過腳踏傳動機構帶動腳踏機構往復運動。
[0098]本實施例中,腳踏傳動機構設置為前連接叉塊861,前連接叉塊861將往復移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連接。需要說明的是,腳踏傳動機構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前連接叉塊,也可以為其它連接件,如連桿、連接片等 [〇〇99]本實施例中,動力源設置為椅體的后大輪輪軸21。[〇1〇〇]驅動機構設置有搖臂831和杠桿834,搖臂831設置有主轉軸832和傳送軸833,杠桿834設置有槽孔835、第一安裝端836和第二安裝端837。[〇1〇1]主轉軸832與動力源的輸出端即后大輪輪軸21同軸連接,杠桿834的第一安裝端 836與椅架500活動連接,傳送軸活動裝配于槽孔835,杠桿834的第二安裝端837與后連接叉塊838活動連接,后連接叉塊838與滑桿841的一端固定連接。當后大輪輪軸21轉動時,主轉軸832隨著后大輪輪軸21同時轉動,帶動搖臂831也繞主轉軸832旋轉,在搖臂831旋轉過程中,搖臂831的傳送軸833距離前輪輪軸之間的間距經歷由最近到逐漸距離增加達到距離最遠處,然后逐漸再靠近到達最近距離處,依次不斷循環重復的過程。在搖臂831傳送軸833轉動過程中,杠桿834的槽孔835也相應隨著進行擺動,從而由第二安裝端837帶動后連接叉塊 838往復運動,后連接叉塊838帶動滑桿841也相應進行往復運動。[〇1〇2]往復移動機構設置有滑桿841、滑桿固定套842,滑桿固定套842固定于椅架500,滑桿841穿設于滑桿固定套842,滑桿841—端與驅動機構連接,滑桿841另一端與腳踏傳動機構連接。后連接叉塊838帶動滑桿841往復運動時,滑桿841在滑桿固定套842內進行往復運動,從而帶動腳踏機構進行往復運動,實現對腿腳部位的運動康復訓練。[〇1〇3]該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可以通過活動機構對腳踏機構進行推動,使得腳踏進行往復運動,達到對腿腳進行康復訓練的目的。
[0104]為了使用更加靈活,控制活動機構根據需要進行腿腳康復訓練,也可以使輪椅后大輪單獨轉動,而不帶動活動機構進行旋轉工作。該腳部訓練康復輪椅還設置有離合裝置 700,通過離合裝置700控制活動機構是否隨輪椅后大輪的轉動而運轉。
[0105]該離合裝置700,如圖3至圖6所示,設置有輪轂旋轉機構、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和切換機構,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與輪轂旋轉機構活動裝配,切換機構切換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隨著輪轂旋轉機構旋轉或者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不隨輪轂旋轉機構旋轉。
[0106]輪轂旋轉機構與輻條、后大輪裝配,可以通過轉動后大輪或者推動輪椅等其它方式使輪轂旋轉機構進行旋轉,通過切換機構切換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隨輪轂旋轉機構旋轉或者不隨輪轂旋轉機構旋轉。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的一端提供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驅動腿腳運動的機構的動力源與搖臂的主轉軸同軸連接,當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隨著輪轂旋轉機構轉動時,驅動腳部運動的機構也在輪椅行駛過程中對腿腳進行康復訓練,否則只是輪椅進行行駛而不會對腿腳部位進行康復訓練。
[0107]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設置有后大輪輪軸21和內旋轉固定套22,內旋轉固定套22設置有空心結構的內旋轉軸202和內旋轉扣位件204,內旋轉扣位件204固定于內旋轉軸202。
[0108]后大輪輪軸21—端作為旋轉動力的輸送端,后大輪輪軸21另一端套設于內旋轉固定套22并與內旋轉固定套22固定連接。具體的,后大輪輪軸21設置有平鍵201,內旋轉軸202 設置有凹槽203,內旋轉軸202套設于后大輪輪軸21且凹槽203裝配于平鍵201。后大輪輪軸 21與內旋轉固定套22固定連接,當內旋轉固定套22受力轉動時,后大輪輪軸21也隨著一起進行轉動。
[0109]輪轂旋轉機構設置有輪轂固定套11、兩個輻條連接環12、兩個滾動軸承13和輪轂扣位件14。[〇11〇]輪轂固定套11的兩端分別固定一個輻條連接環12,輪轂固定套11的靠近內旋轉固定套22的一端固定設置有輪轂扣位件14。輻條連接環12用于與輻條連接,并通過輻條與車輪圈連接構成整個車輪。
[0111]一個滾動軸承13套設裝配于后大輪輪軸21,另一個滾動軸承13套設裝配于內旋轉軸202,輪轂固定套11套設于兩個滾動軸承13。
[0112]輪轂扣位件14設置有第一扣位104,內旋轉扣位件204設置有第二扣位205,第二扣位205與第一扣位104相匹配,切換機構切換使得第一扣位104與第二扣位205鎖緊或者分離。輪轂固定套11、兩個輻條連接環12和輪轂扣位件14構成一個獨立轉動的整體,在滾動軸承13裝配下,相對于后大輪輪軸21進行轉動。通過切換機構使得內旋轉固定套22、后大輪輪軸21隨輪轂固定套11部分進行轉動或者不隨其進行轉動。[〇113]具體的,切換機構設置有旋轉調節外套31、離合彈簧32和限位片33。
[0114]旋轉調節外套31設置有通孔301、扣齒302和凸環,凸環固定設置于通孔301的外壁面,扣齒302設置于通孔301。
[0115]限位片33裝配于旋轉調節外套31的遠離扣齒302的一側,且限位片33與凸環抵接, 限位片33通過鎖緊螺絲34與后大輪輪軸21固定連接,離合彈簧32套設于內旋轉軸202,離合彈簧32—端與內旋轉扣位件204抵接且離合彈簧32另一端與凸環抵接,離合彈簧32和限位片33分別位于凸環的兩側。
[0116]扣齒302與第一扣位104、第二扣位205相匹配。本實施例中,第一扣位104設置為圓柱形通孔,第二扣位205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扣齒302設置為圓柱。
[0117]旋轉調節外套31,當扣齒302于第二扣位205、第一扣位104位置相對應時,朝著第一扣位104、第二扣位205方向按下旋轉調節外套31,使得扣齒302插入第二扣位205、第一扣位104內,此時,扣齒302分別與第二扣位205、第一扣位104插入扣緊,使得內旋轉固定套22 與輪轂固定套11固定,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將隨著輪轂旋轉機構的轉動而轉動。當需要更換運動模式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不隨輪轂旋轉機構轉動時,只需用手將旋轉調節外套 31朝著遠離第一扣位104、第二扣位205的方向用力拉出,拉出的同時將旋轉調節外套31旋轉一定角度,使得扣齒302完全脫離第二扣位205的位置。由于此時受到離合彈簧32的壓力作用使得扣齒302在相抵觸的作用下保持原位置不發生任意轉動。即實現了通過旋轉調節外套31的扣齒302脫離第二扣位205使得內旋轉固定套22與輪轂固定套11分開單獨運動的狀態。
[0118]通過離合裝置,該運動康復也能夠通過切換機構控制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是否隨輪轂旋轉機構的轉動而轉動,從而控制活動機構是否隨著后大輪輪軸的轉動進行腿腳康復訓練,具有控制方便、操作靈活的特點。
[0119]為了方便使用者上下輪椅及方便運輸,腳踏機構的結構為可拆卸方式。具體的,該腳踏機構,如圖7至圖13所示,包括用于活動裝配于椅架500的轉向固定架100和腳踏架200, 還設置有腳枕300。腳踏架200、腳枕300分別裝配于轉向固定架100。
[0120]轉向固定架100可設置有多個掛座,腳踏架200可設置有踏板230和多個插裝件,插裝件的數量與掛座的數量相等,每個插裝件分別對應插裝于一個對應的掛座。
[0121]本實施例中,掛座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掛座110和第二掛座120。插裝件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插裝件210和第二插裝件220。第一插裝件210裝配于第一掛座110,第二插裝件220裝配于所述第二掛座120。
[0122]第一掛座110設置有第一通孔111,第一通孔111的內壁面的下部設置有多個第一內切面112。第一插裝件210設置有第一叉芯211,第一叉芯的上端2111的外徑粗于第一通孔 111的內徑,第一叉芯的下端2113的外徑細于第一通孔111的內徑,第一叉芯的下端2113的外壁面設置有多個第一外切面2113。第一叉芯的下端2113裝配于第一通孔111。通過第一通孔111、第一叉芯211的結構設置,安裝時,第一叉芯的下端2113裝配于第一通孔111內,而第一叉芯的上端2111則卡于第一通孔111外。
[0123]第一通孔的下部設置第一內切面、第一叉芯的下端設置有對應的第一外切面,當將第一插裝件裝配如第一掛座時,第一叉芯逐漸插入第一通孔,當第一叉芯尚未到達插入第一內切面位置時,第一叉芯可以在第一通孔360°自由旋轉,在旋轉好第一叉芯的裝配角度后將第一叉芯下端的第一外切面對應與第一內切面裝配,此時,由于第一外切面與第一內切面的裝配作用,第一叉芯將不能再在第一通孔內自由旋轉,此時,腳踏的位置固定。通過該結構設置,可以在使用者上下輪椅過程中,將第一插裝件拔出使得第一內切面與第一外切面脫離開,將腳踏旋轉到適合的位置,方便使用者上下輪椅。當使用者在輪椅上坐好后,在將第一叉芯旋轉到合適的位置,將第一內切面與第一外切面裝配固定,確保腳踏的位置固定。第一內切面112、第一外切面2113的設置,也可以防止腳踏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轉動而導致位置偏離的情況。也可以在運輸過程中,靈活調整腳踏的位置,方便運輸。
[0124]第二掛座120設置有第二通孔121,第二通孔121的內壁面的下部設置有多個第二內切面122。第二插裝件220設置有第二叉芯221,第二叉芯的上端的外徑粗于第二通孔121 的內徑,第二叉芯的下端的外徑細于第二通孔121的內徑,第二叉芯的下端的外壁面設置有多個第二外切面224。第二叉芯的下端裝配于第二通孔121。通過第二通孔121、第二叉芯221 的結構設置,安裝時,第二叉芯的下端裝配于第二通孔121內,而第二叉芯的上端則卡于第二通孔121外。
[0125]同理,第二通孔的下部設置第二內切面、第二叉芯的下端設置有對應的第二外切面,當將第二插裝件裝配如第二掛座時,第二叉芯逐漸插入第二通孔,當第二叉芯尚未到達插入第二內切面位置時,第二叉芯可以在第二通孔360°自由旋轉,在旋轉好第二叉芯的裝配角度后將第二叉芯下端的第二外切面對應與第二內切面裝配,此時,由于第二外切面與第二內切面的裝配作用,第二叉芯將不能再在第二通孔內自由旋轉,此時,腳踏的位置固定。通過該結構設置,可以在使用者上下輪椅過程中,將第二插裝件拔出使得第二內切面與第二外切面脫離開,將腳踏旋轉到適合的位置,方便使用者上下輪椅。當使用者在輪椅上坐好后,在將第二叉芯旋轉到合適的位置,將第二內切面與第二外切面裝配固定,確保腳踏的位置固定。第二內切面、第二外切面的設置,也可以防止腳踏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轉動而導致位置偏離的情況。也可以在運輸過程中,靈活調整腳踏的位置,方便運輸。
[0126]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插裝件210和第二插裝件220在實際中是通過整體對應裝配于第一掛座、第二掛座的,因此上述第一內切面、第一外切面的裝配過程與第二內切面、第二外切面的裝配過程對應進行。
[0127]具體的,第一內切面112設置為矩形,本實施例中,第一內切面112的數量設置為4 個。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內切面112的數量不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數量,優選設置為2至5個, 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0128]第二內切面122設置為矩形,本實施例中,第二內切面122的數量設置為4個。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內切面122的數量不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數量,優選設置為2至5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0129]第一外切面2113設置為矩形,本實施例中,第一外切面2113的數量設置為4個。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外切面2113的數量不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數量,優選設置為2至5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〇13〇]第二外切面224設置為矩形,本實施例中,第二外切面224的數量設置為4個。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外切面224的數量不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數量,優選設置為2至5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0131]為了方便安裝,第一插裝件210還設置有內叉鎖位機構212,內叉鎖位機構212裝配于第一叉芯211。
[0132]第一叉芯的下端2112設置有兩個第一鎖位通孔2114。內叉鎖位機構212設置有內套2121、活動芯2125、腳踏彈簧2129、兩個鋼珠2130和按鈕2131。
[0133]內套的上端2122粗于下端,內套2121裝配于第一叉芯211內,內套的上端2122裝配于第一叉芯的上端2111,內套的下端2123裝配于第一叉芯的下端2112。
[0134]內套的下端2123設置有兩個第二鎖位通孔2124,第二鎖位通孔2124的位置與第一鎖位通孔2114的位置對應。
[0135]活動芯2125設置有芯桿2126和卡柱2127,芯桿2126的上端設置有螺紋2128,芯桿的下端與卡柱2127固定連接,卡柱2127的外徑粗于芯桿2126的外徑。
[0136]活動芯2125裝配于內套2121,按鈕2131與芯桿2126上端的螺紋2128裝配,腳踏彈簧2129套設于芯桿2126,腳踏彈簧2129的一端與按鈕2131抵接,腳踏彈簧2129的另一端與內套的下端2123抵接,兩個鋼珠分別裝配于活動芯2125與內套2121設置的第二鎖位通孔 2124之間并同時與活動芯2125、第二鎖位通孔2124抵接。
[0137]當按下按鈕2131,按鈕2131使得芯桿2126朝下方移動,活動芯2125的卡柱2127也隨著朝下方移動,卡柱2127遠離第二鎖位通孔2124位置,與卡柱2127連接的芯桿2126對應到達第二鎖位通孔2124位置,此時由于芯桿2126的外徑小于卡柱2127外徑,兩個鋼珠2130 將朝內收縮回去,第一叉芯處于解鎖狀態,將第一叉芯往上抬升至第一通孔的上端位置有一定的距離,使第一外切面與第一內切面之間的矩形裝配位置脫開分離;此時處于解鎖狀態,第一叉芯可以自由地在第一通孔內移動和轉動,可以轉動和移動取走腳踏架。當松開按鈕2131,在腳踏彈簧2129彈力作用下,腳踏彈簧2129將頂起芯桿2126朝上方移動,此時卡柱 2127將到達第二鎖位通孔2124對應的位置,由于卡柱2127的外徑粗于芯桿2126的外徑,卡柱2127將向外擠壓兩個鋼珠2130,使得鋼珠2130逐漸凸出于第二鎖位通孔2124,并凸出于第一鎖位通孔2114,此時兩個鋼珠2130將阻擋第一叉芯211在第一通孔111內自由移動和轉動,實現鎖位功能。
[0138]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腳踏機構設置有腳枕300,腳枕300裝配于掛座。具體的,掛座設置有腳枕300裝配孔113,具體的,腳枕300裝配孔113設置為矩形。腳枕300設置有腳枕掛扣架310,腳枕掛扣架310設置有插接件311,插接件311裝配于腳枕300裝配孔113。
[0139]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滑桿841推動轉向固定架100繞著椅架500往復轉動,使得踏板230也隨著進行往復移動。
[0140]該腳踏機構,其裝配過程是這樣的:轉向固定架100預先與椅架500活動連接,具體可以通過軸承連接,轉向固定架100以連接點為中心可以進行繞椅架500的轉動。裝配腳踏架200時,按住內叉鎖位機構212的按鈕2131,使得卡柱2127下移,鋼珠2130處于解鎖狀態, 此時將腳踏架200整體抬升移動至轉向固定架100位置,將第一插裝件210、第二插裝件220 分別對應裝配于第一掛座110、第二掛座120。在按住按鈕2131裝配的過程中,在抬升在一定距離的狀態下,此時第一內切面還沒有與第一外切面接觸、第二內切面還沒有與第二外切面接觸,可以隨意360度旋轉調整腳踏架200的方向。當腳踏架200方位確定后,第一叉芯211下端的第一內切面112與第一外切面2113的配合作用、第二內切面122與第二外切面224的配合,松開按鈕2131,在腳踏彈簧2129作用下,卡柱2127上移,使得鋼珠2130朝外移動,朝外凸出的鋼珠2130使得第一叉芯211不能在第一通孔111內自由移動,腳踏架200與轉向固定架100實現固定裝配。第一叉芯211下端的第一內切面112與第一外切面2113的配合作用、第二內切面122與第二外切面224的配合作用,使得腳踏架200在裝配好后不會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轉動。此時,腳踏不能夠再轉動。
[0141]通過該腳踏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在使用者需要坐上輪椅時,可以任意旋轉調整腳踏架200的方向,解決了腳踏對使用者上下輪椅過程中腳部的阻礙。也可以根據需要將腳踏架200卸下或者安裝。該腳踏機構可以靈活拆卸腳踏架200,能夠根據使用者上下輪椅情況或者根據運輸需要自由拆卸或者安裝,具有便于使用者上下輪椅且便于運輸的特點。
[0142]本實施例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不僅能夠對腿腳進行康復訓練,而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以靈活設置輪椅的運行狀態,其腳踏機構使用方便、運輸也方便。
[0143]實施例2。
[0144]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它結構與是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所采用的離合裝置的結構不同,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一扣位104設置為槽位,第二扣位205設置為槽位,扣齒302與槽位相匹配。
[0145]本實施例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的離合裝置,能夠通過切換機構控制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是否隨輪轂旋轉機構的轉動而轉動,具有控制方便、操作靈活的特點。
[0146]實施例3。
[0147]—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它結構與是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于:離合裝置所采用的切換機構的結構不同。
[0148]如圖15至圖18所示,本實施例的切換機構設置有斜面調節套35、扣齒調節套36、旋轉扳手37和離合彈簧32。
[0149]斜面調節套35設置有空心柱體305和斜面扣位307,斜面扣位307固定于空心柱體 305,空心柱體305套設于后大輪輪軸21,且空心柱體305與內旋轉扣位件204抵接,空心柱體 305通過鎖緊螺絲34與后大輪輪軸21連接。
[0150]扣齒調節套36設置有多個扣齒302、扣齒環座3006和扣齒調節臺3007,扣齒302固定于扣齒環座3006,扣齒調節臺3007固定于扣齒環座3006。扣齒調節臺3007具有凸出部308 和凹陷部309,凸出部308與凹陷部309的連接面與斜面扣位307相匹配。
[0151]扣齒環座3006套設于空心柱體305,扣齒調節臺3007與斜面扣位307相匹配,空心柱體305與旋轉扳手37固定連接,離合彈簧32套設于空心柱體305,離合彈簧32—端與扣齒環座3006抵接,離合彈簧32另一端與旋轉扳手37抵接。
[0152]具體的,空心柱體305設置有第一安裝孔306,旋轉扳手37設置有安裝柱38,安裝柱 38設置有第二安裝孔39,第一安裝孔306、第二安裝孔39通過無頭螺絲固定。當外力轉動旋轉扳手37時,空心柱體305也隨著進行轉動。
[0153]具體的,第一扣位104設置為圓柱形通孔,第二扣位205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扣齒 302設置為圓柱。[〇154]該切換機構,其工作原理是這樣的:轉動并摁壓旋轉扳手37,在旋轉過程中,空心柱體305也隨著旋轉扳手37轉動,當空心柱體305上的斜面扣位307逐漸與扣齒調節臺3007的凹陷部309分匹配時,離合彈簧32呈伸展狀態,用力按壓扣齒302分別與第二扣位205、第一扣位104插入扣緊,使得內旋轉固定套22與輪轂固定套11固定,此時,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將隨著輪轂旋轉機構的轉動而轉動。當需要更換運動模式使得主轉軸旋轉機構不隨輪轂旋轉機構轉動時,用手摁壓施加力做反向旋轉旋轉扳手37,空心柱體305也隨著轉動,在空心柱體305上的斜面作用,在轉動的同時使扣齒調節臺3007逐漸地往旋轉扳手37的一側外部方向偏移離開,最終設所置的凸出部308與斜面扣位307相抵接。此時,彈簧32呈壓縮狀態,在旋轉扳手37的固定作用下,彈簧32將扣齒調節套36往輪轂一側的方向所逼緊抵觸來固定。扣齒302脫離第一扣位104,內旋轉固定套22與輪轂固定套11分離。在分離狀態,扣齒調節臺在彈簧作用下仍能夠保持靜止的固定作用。此時,主轉軸旋轉機構將不隨著輪轂旋轉機構的轉動而轉動。
[0155]該切換機構,由于扣齒302到第一扣位104的距離略長于第二扣位205,當扣齒302 脫離了第一扣位104時,扣齒302仍然保留在第二扣位205內,這樣可以使扣齒調節套36再次復位時能夠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防止完全脫開時難以復位的現象。
[0156]本實施例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所采用的離合裝置,能夠通過切換機構控制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是否隨輪轂旋轉機構的轉動而轉動,具有控制方便、操作靈活的特點。
[0157]實施例4。
[0158]—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用離合裝置,其它結構與是實施例3相同,不同之處在于: 所采用的離合裝置的結構不同,如圖19至20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一扣位104設置為槽位,第二扣位205設置為槽位,扣齒302與槽位相匹配。
[0159]本實施例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所采用的離合裝置,能夠通過切換機構控制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是否隨輪轂旋轉機構的轉動而轉動,具有控制方便、操作靈活的特點。
[0160]實施例5。
[0161]—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它結構與實施例1至4任意一種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往復移動機構的結構形式不同。
[0162]如圖21、圖22所示,往復移動機構設置有主滑軌843、主滑塊844,主滑軌843固定于椅架500,主滑塊844裝配于主滑軌843,主滑塊844—端與驅動機構連接,主滑塊844另一端與腳踏傳動機構連接。
[0163]當搖臂831繞主轉軸832旋轉時,搖臂831的傳送軸833也隨著相應進行轉動,同時杠桿834規律地進行扇形擺動,在杠桿進行擺動過程中,主滑塊844也沿著主滑軌843進行往復移動,推動腳踏機構進行往復運動,同時可以實現對腳部的康復訓練。
[0164]該腳部訓練康復輪椅,能夠對腿腳、手臂進行康復訓練,具有結構簡單、制備方便的特點。
[0165]實施例6。
[0166]—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它結構與實施例1至5任意一種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動力源設置為電機602和變速箱600,如圖23、圖24所示。
[0167]變速箱600設置有離合架601、電機602、源齒輪603、源齒輪安裝軸604、活動齒輪 605、活動齒輪安裝軸606、主軸齒輪607、主軸齒輪安裝軸608、壓縮彈簧609、蝸輪610和扳手 611〇
[0168]電機602、源齒輪安裝軸604、活動齒輪安裝軸606、主軸齒輪安裝軸608、扳手611分別裝配于離合架601。
[0169]蝸輪610固定于活動齒輪安裝軸606,壓縮彈簧609套設于活動齒輪安裝軸606,活動齒輪605活動安裝于活動齒輪安裝軸606,壓縮彈簧609裝配于活動齒輪605和蝸輪610之間,扳手611設置有操作端和作用端613,扳手的操作端露出離合架601,扳手的作用端613裝配于活動齒輪605與離合架601之間,且扳手的作用端613與活動齒輪605抵接。
[0170]主軸齒輪607固定裝配于主軸齒輪安裝軸608,主軸齒輪安裝軸608與輪椅的后大輪輪軸821固定連接。
[0171]源齒輪603固定裝配于源齒輪安裝軸604,源齒輪安裝軸604露出離合架的部分作為動力源的輸出端。
[0172]活動齒輪605與源齒輪603、主軸齒輪607分別相匹配,當活動齒輪605與源齒輪603 接觸時,活動齒輪605與源齒輪603嚙合,當活動齒輪605與主軸齒輪607接觸時,活動齒輪 605與主軸齒輪607嚙合。
[0173]扳手611具有四個檔位,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613使得活動齒輪605同時不與源齒輪603、主軸齒輪607接觸時,呈空擋狀態,此時可以通過其他人推動輪椅自由行走。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613使得活動齒輪605僅與主軸齒輪607嚙合時,呈單獨行駛狀態,此時, 電機帶動后大輪輪軸821轉動,帶動輪椅行駛。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613使得活動齒輪 605同時與主軸齒輪607、源齒輪603嚙合時,呈同時作用狀態,此時,電機帶動輪椅的后大輪輪軸821進行旋轉、同時源齒輪603輪軸帶動主轉軸進行旋轉,輪椅在行走中同時進行手腳康復訓練。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613使得活動齒輪605僅與源齒輪603嚙合時,呈單獨訓練狀態,此時,輪椅不隨著進行行駛,活動機構帶動手腳部位進行康復訓練。通過轉動扳手, 可以靈活選擇四種狀態,方便使用。
[0174]當電機602工作時,電機602的電機軸驅動蝸輪610進行旋轉,蝸輪610帶動活動齒輪安裝軸606進行旋轉,活動齒輪安裝軸606帶動活動齒輪605進行旋轉。
[0175]在壓縮彈簧609的漲彈力作用下,扳手611的作用端處于離合架601與活動齒輪605 之間,活動齒輪605與主軸齒輪607嚙合,帶動主軸齒輪607進行旋轉,此時輪椅可以進行前進或者后退行駛。[〇176]轉動扳手611,在扳手611的作用下活動齒輪605同時不與源齒輪603和主軸齒輪 607嚙合,此時輪椅呈空擋狀態,輪椅的后大輪輪軸既不隨著轉動,活動機構也不對腿腳進行康復訓練。
[0177]若轉動扳手611,使得扳手611的作用端將活動齒輪605推動到同時既不與主軸齒輪607嚙合也不與源齒輪603嚙合的位置,此時呈空擋狀態,可以使用人手推動輪椅。
[0178]若轉動扳手611,使得扳手的作用端613將活動齒輪605推動到只與源齒輪603嚙合時,此時輪椅停止前進,活動齒輪605帶動源齒輪603進行旋轉,源齒輪裝配軸604的一端作為輸出端將帶動搖臂831進行旋轉。隨著搖臂831的轉動,腳踏傳動機構帶動腳踏板進行相應運動,實現輪椅在停止狀態下,對使用者腿腳進行康復運動。
[0179]轉動扳手611,在扳手611的作用下活動齒輪605同時與源齒輪603和主軸齒輪607 嚙合,實現在輪椅前進或后退過程中,對使用者腿腳進行康復訓練。[〇18〇]該腳部訓練康復輪椅還設置有手遙控制器,手遙控制器安裝于扶手機構位置,通過手遙控制器控制輪椅的狀態。
[0181]需要說明的是,變速箱的結構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結構,也可以設置為其它結構, 只要能夠實現上述功能均可。
[0182]通過該輪椅,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輪椅不能對患者進行手腳康復活動的缺陷,可以隨時隨地對使用者進行康復訓練,具有操作方便,訓練效果良好,成本低廉,結構簡單的特點。
[0183]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設置有椅體、腳踏機構及活動機構,所述腳踏 機構活動裝配于所述椅體,所述活動機構驅動所述腳踏機構往返運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機構設置有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所述動力源、驅動機構、往復移動機構、扶手傳動機構和腳踏傳動機構分別裝配于所述 椅架;所述動力源驅動所述驅動機構工作,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往復移動機構往復運動, 所述腳踏傳動機構一端與所述往復移動機構連接,所述腳踏傳動機構另一端與所述腳踏機 構連接,往復移動機構通過腳踏傳動機構帶動腳踏機構往復運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復移動機構設置有滑桿、滑桿固定套,所述滑桿固定套固定于所述椅架,所述滑 桿穿設于所述滑桿固定套,所述滑桿一端與所述驅動機構、所述扶手傳動機構連接,所述滑 桿另一端與所述腳踏傳動機構連接;或者所述往復移動機構設置有主滑軌、主滑塊,所述主滑軌固定于所述椅架,所述主滑塊裝 配于所述主滑軌,所述主滑塊一端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所述主滑塊另一端與所述腳踏傳 動機構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設置有搖臂和杠桿,所述搖臂設置有主轉軸和傳送軸,所述杠桿設置有 槽孔、第一安裝端和第二安裝端;所述主轉軸與所述動力源的輸出端同軸連接,所述杠桿的 第一安裝端與椅架活動連接,所述傳送軸活動裝配于所述槽孔,所述杠桿的第二安裝端與 后連接叉塊活動連接,所述后連接叉塊與所述往復移動機構的滑桿或者主滑塊連接;或者所述驅動機構設置有搖臂和擺桿,所述搖臂設置有主轉軸和傳送軸,所述主轉軸與所 述動力源的輸出端同軸連接,所述擺桿的一端與所述傳送軸活動連接,所述擺桿的另一端 與所述往復移動機構的滑桿或者主滑塊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源設置為椅體的后 大輪輪軸。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還設置有離合裝置,所述離 合裝置設置有輪轂旋轉機構、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和切換機構,所述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 與所述輪轂旋轉機構活動裝配,所述切換機構切換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隨著輪轂旋轉 機構旋轉或者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不隨輪轂旋轉機構旋轉;所述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由后大輪輪軸和內旋轉固定套構成,所述內旋轉固定套設置 有內旋轉軸和內旋轉扣位件,所述內旋轉扣位件固定于所述內旋轉軸;所述輪轂旋轉機構設置有輪轂固定套、兩個輻條連接環、兩個滾動軸承和輪轂扣位件;所述后大輪輪軸一端作為動力源的輸送端,所述后大輪輪軸另一端套設于所述內旋轉 固定套并與所述內旋轉固定套固定連接;所述輪轂固定套的兩端分別固定一個輻條連接環,輪轂固定套的靠近內旋轉固定套的 一端固定設置有輪轂扣位件;一個滾動軸承套設裝配于所述后大輪輪軸,另一個滾動軸承套設裝配于所述內旋轉 軸,所述輪轂固定套套設于兩個滾動軸承;所述輪轂扣位件設置有第一扣位,所述內旋轉扣位件設置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位與所述第一扣位相匹配,所述切換機構切換使得第一扣位與第二扣位鎖緊或者分離; 所述切換機構設置有旋轉調節外套、離合彈簧和限位片;所述旋轉調節外套設置有通孔、扣齒和凸環,所述凸環固定設置于所述通孔的外壁面, 所述扣齒設置于所述通孔;所述限位片裝配于所述旋轉調節外套的遠離所述扣齒的一側,且所述限位片與所述凸 環抵接,所述限位片通過鎖緊螺絲與所述后大輪輪軸固定連接,所述離合彈簧套設于所述 內旋轉軸,所述離合彈簧一端與所述內旋轉扣位件抵接且所述離合彈簧另一端與所述凸環 抵接,所述離合彈簧和所述限位片分別位于所述凸環的兩側;所述扣齒與所述第一扣位、第二扣位相匹配;所述第一扣位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所述第二扣位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所述扣齒設置為 圓柱;或者所述第一扣位設置為槽位,所述第二扣位設置為槽位,所述扣齒與槽位相匹配。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還設置有離合裝置,所述離 合裝置設置有輪轂旋轉機構、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和切換機構,所述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 與所述輪轂旋轉機構活動裝配,所述切換機構切換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隨著輪轂旋轉 機構旋轉或者使得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不隨輪轂旋轉機構旋轉;所述后大輪輪軸旋轉機構由后大輪輪軸和內旋轉固定套構成,所述內旋轉固定套設置 有內旋轉軸和內旋轉扣位件,所述內旋轉扣位件固定于所述內旋轉軸;所述輪轂旋轉機構設置有輪轂固定套、兩個輻條連接環、兩個滾動軸承和輪轂扣位件; 所述后大輪輪軸一端作為旋轉動力的輸送端,所述后大輪輪軸另一端套設于所述內旋 轉固定套并與所述內旋轉固定套固定連接;所述輪轂固定套的兩端分別固定一個輻條連接環,輪轂固定套的靠近內旋轉固定套的 一端固定設置有輪轂扣位件;一個滾動軸承套設裝配于所述后大輪輪軸,另一個滾動軸承套設裝配于所述內旋轉 軸,所述輪轂固定套套設于兩個滾動軸承;所述輪轂扣位件設置有第一扣位,所述內旋轉扣位件設置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位 與所述第一扣位相匹配,所述切換機構切換使得第一扣位與第二扣位鎖緊或者分離;所述切換機構設置有斜面調節套、扣齒調節套、旋轉扳手和離合彈簧;所述斜面調節套設置有空心柱體和斜面扣位,所述斜面扣位固定于所述空心柱體,所 述空心柱體套設于所述后大輪輪軸,且所述空心柱體與所述內旋轉扣位件抵接,所述空心 柱體通過鎖緊螺絲與所述后大輪輪軸固定連接;所述扣齒調節套設置有多個扣齒、扣齒環座和扣齒調節臺,所述扣齒固定于所述扣齒 環座,所述扣齒調節臺固定于所述扣齒環座;所述扣齒環座套設于所述空心柱體,所述扣齒調節臺與所述斜面扣位相匹配,所述空 心柱體與所述旋轉扳手固定連接,所述離合彈簧套設于所述空心柱體,所述離合彈簧一端 與所述扣齒環座抵接,所述離合彈簧另一端與所述旋轉扳手抵接;所述扣齒調節臺具有凸出部和凹陷部,所述凸出部與凹陷部的連接面與所述斜面扣位 相匹配;所述空心柱體設置有第一安裝孔,所述旋轉扳手設置有安裝柱,所述安裝柱設置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通過無頭螺絲固定;所述第一扣位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所述第二扣位設置為圓柱形通孔,所述扣齒設置為 圓柱;或者所述第一扣位設置為槽位,所述第二扣位設置為槽位,所述扣齒與槽位相匹配。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源設置有電機和變 速箱;所述變速箱設置有離合架、源齒輪、源齒輪安裝軸、活動齒輪、活動齒輪安裝軸、主軸齒 輪、主軸齒輪安裝軸、壓縮彈簧、蝸輪和扳手;所述電機、源齒輪安裝軸、活動齒輪安裝軸、主軸齒輪安裝軸、所述扳手分別裝配于所 述離合架;所述蝸輪固定于所述活動齒輪安裝軸,所述壓縮彈簧套設于所述活動齒輪安裝軸,所 述活動齒輪活動安裝于所述活動齒輪安裝軸,所述壓縮彈簧裝配于所述活動齒輪和所述蝸 輪之間,所述扳手設置有操作端和作用端,所述扳手的操作端露出所述離合架,所述扳手 的作用端裝配于所述活動齒輪與離合架之間,且所述扳手的作用端與所述活動齒輪抵接;所述主軸齒輪固定裝配于所述主軸齒輪安裝軸,所述主軸齒輪安裝軸與輪椅的后大輪 輪軸固定連接;所述源齒輪固定裝配于所述源齒輪安裝軸,所述源齒輪安裝軸露出所述離合架的部分 作為動力源的輸出端,所述搖臂的主轉軸與所述動力源的輸出端同軸連接;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源齒輪、所述主軸齒輪分別相匹配,當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源齒 輪接觸時,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源齒輪嚙合,當所述活動齒輪與所述主軸齒輪接觸時,所述 活動齒輪與所述主軸齒輪嚙合;扳手具有四個檔位,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使得活動齒輪同時不與源齒輪、主軸齒輪 接觸時,呈空擋狀態;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使得活動齒輪僅與主軸齒輪嚙合時,呈單獨 行駛狀態;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使得活動齒輪同時與主軸齒輪、源齒輪嚙合時,呈同時 作用狀態;轉動扳手,扳手的作用端使得活動齒輪僅與源齒輪嚙合時,呈單獨訓練狀態。9.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意一項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腳踏機構 包括活動裝配于椅架的轉向固定架和腳踏架,所述腳踏架裝配于所述轉向固定架,所述腳 踏傳動機構分別與所述腳踏架和所述往復移動機構連接;所述轉向固定架設置有多個掛座,所述腳踏架設置有多個插裝件和踏板,所述插裝件 的數量與所述掛座的數量相等,每個插裝件分別對應插裝于一個對應的掛座。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腳部訓練康復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掛座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掛座和第二掛座;所述插裝件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第 一插裝件和第二插裝件;所述第一插裝件裝配于所述第一掛座,所述第二插裝件裝配于所 述第二掛座;所述第一掛座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壁面的下部設置有多個第一內切 面;所述第二掛座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內壁面的下部設置有多個第二內切 面;所述第一插裝件設置有第一叉芯,所述第一叉芯的上端的外徑粗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徑,所述第一叉芯的下端的外徑細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徑,所述第一叉芯的下端的外壁面 設置有多個第一外切面;所述第二插裝件設置有第二叉芯,所述第二叉芯的上端的外徑粗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內 徑,所述第二叉芯的下端的外徑細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內徑,所述第二叉芯的下端的外壁面 設置有多個第二外切面;第一叉芯的下端裝配于第一通孔,第二叉芯的下端裝配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插裝件還設置有內叉鎖位機構,所述內叉鎖位機構裝配于所述第一叉芯;所 述第一叉芯的下端設置有兩個第一鎖位通孔;所述內叉鎖位機構設置有內套、活動芯、腳踏彈簧、兩個鋼珠和按鈕;所述內套的上端粗于下端,所述內套裝配于所述第一叉芯內,所述內套的上端裝配于 所述第一叉芯的上端,所述內套的下端裝配于所述第一叉芯的下端;所述內套的下端設置有兩個第二鎖位通孔,所述第二鎖位通孔的位置與所述第一鎖位 通孔的位置對應;所述活動芯設置有芯桿和卡柱,芯桿的上端設置有螺紋,所述活動芯的下端與卡柱固 定連接,卡柱的外徑粗于芯桿的外徑;所述活動芯裝配于所述內套,所述按鈕與所述芯桿上端的螺紋裝配,所述腳踏彈簧套 設于所述芯桿,所述腳踏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按鈕抵接,所述腳踏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內套 的下端抵接,兩個鋼珠分別裝配于所述活動芯與所述內套設置的第二鎖位通孔之間并同時 與所述活動芯、所述第二鎖位通孔抵接。
【文檔編號】A63B23/04GK205569199SQ201520912907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7日
【發明人】羅耀球
【申請人】澳斯卡(香港)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