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排除異味的座便器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衛生間座便器蓋,具有排除異味的功能,主要用于衛生間座便器蓋的更新與改造。
背景技術:
現有衛生間座便器蓋,沒有排除異味的功能,尤其是沒有通風窗和無法安裝排風設備的情況下,排便后異味大、滯留時間長,影響室內空氣,即使有通風窗和排風設備的衛生間,異味也會從座便器口向上飄逸,產生刺鼻的臭味,嗅到很不舒服。特別是糞便溶于水后會產生大量微生物,影響身體健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通過排除異味的座便器蓋,解決了上述缺陷。一種排除異味的座便器蓋。這種座便器蓋第一層是塑料防護蓋板,第二層為空心坐便圈,有排除異味的功能。本實用新型采用座便器蓋的坐便圈內腔空心排風技術,把座便器堂內異味直接排除。實施例是,把第二層實心坐便圈制成空心坐便圈,實現坐便圈內腔環形通氣,在空心坐便圈后端設計制作兩個排濁氣膠管座,每個直徑為3厘米,形成排除濁氣功能,空心坐便圈正面無排濁氣孔,保持光滑,在坐便圈反面內側半面的一周設計制作若干個排濁氣孔,每個直徑為3毫米,排濁氣孔環繞坐便圈反面內側半面的一周排列成兩行和三行,在外接吸風器的作用下,排除異味和濁氣。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簡單,美觀保潔,有停便即除味,省時節電功效。
附圖1是塑料防護蓋板縱剖面示意圖。附圖2是空心坐便圈反面縱剖面示意圖。圖中,1、排濁氣膠管座,2、連接活動軸,
3、排濁氣孔,4、空心坐便圈。附圖3是空心坐便圈橫剖面示意圖。圖中,A、空心坐便圈橫剖面示意圖,B、空心坐便圈空腔橫剖面示意圖,C、單行排濁氣孔。附圖4是空心坐便圈反面縱剖面與規格示意圖。附圖5是空心坐便圈橫剖面與規格示意圖。附圖4和附圖5規格單位厘米(cm),比例1:3。附圖6是座便器蓋組合連接板縱剖面示意圖。圖中,1、連接座便器塑料防護蓋板和空心坐便圈的活動軸,2、組合連接板,3、座便器蓋與座便器固定螺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一般使用塑料、樹脂、脲醛等材質制作均可。[0013]這種座便器蓋第一層是塑料防護蓋板,第二層為空心坐便圈4,有排除異味的功能。本實用新型采用座便器蓋的坐便圈內腔空心排風技術,把座便器堂內異味直接排除。實施例是,把第二層實心坐便圈制成空心坐便圈4,實現坐便圈內腔環形通氣,在空心坐便圈4后端設計制作兩個排濁氣膠管座I,每個直徑為3厘米,形成排除濁氣功能,空心坐便圈4正面無排濁氣孔3,保持光滑,在坐便圈反面內側半面的一周設計制作若干個排濁氣孔3,每個直徑為3毫米,排濁氣孔3環繞坐便圈反面內側半面的一周排列成兩行和三行,在外接吸風器的作用下,排除異味和濁氣。
權利要求1.一種排除異味的座便器蓋,其特征在于米用座便器蓋的坐便圈內腔空心排風技術,把第二層實心坐便圈制成空心坐便圈,實現空心坐便圈內腔環形通氣,在空心坐便圈后端 設計制作兩個排濁氣孔膠管座,每個直徑為3厘米,形成排除濁氣功能,空心坐便圈正面無排濁氣孔,保持光滑,在坐便圈反面內側半面的一周設計制作若干個排濁氣孔,每個直徑為3毫米,排濁氣孔環繞空心坐便圈內側半面的一周排列成兩行和三行,在外接吸風器的作用下,排除異味和濁氣。
專利摘要一種排除異味的座便器蓋,這種座便器蓋第一層是塑料防護蓋板,第二層是空心坐便圈,采用座便器蓋的坐便圈內腔空心排風技術,把座便器堂內濁氣直接排除。具體把第二層實心坐便圈制成空心坐便圈,實現空心坐便圈內腔環形通氣,在空心坐便圈后端設計制作兩個排濁氣孔膠管座,每個直徑為3厘米,形成排除濁氣功能,空心坐便圈正面無排濁氣孔,保持光滑,在坐便圈反面內側半面的一周設計制作若干個排濁氣孔,每個直徑為3毫米,排濁氣孔環繞坐便圈反面內側半面的一周排列成兩行和三行,在外接吸風器的作用下,排除異味和濁氣。
文檔編號A47K13/30GK202908612SQ20122005600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1日
發明者劉志和 申請人:劉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