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集氣式醒酒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醒酒器,尤其涉及一種集氣式醒酒器。
背景技術:
長時間密封在酒瓶內的葡萄酒由于葡萄酒內的單寧類物質得不到充分氧化,通常會有一股異味,影響葡萄酒的口感和香氣。在飲用葡萄酒之前,通常要進行醒酒。醒酒的作用是讓紅酒與空氣充分混合接觸使單寧類物質氧化、充分釋放封閉的香氣。傳統的醒酒過程一般都需要一夜或者更長的時間。人們發現將大量的空氣與葡萄酒混合,可以縮短醒酒所需的時間。目前市面上出現了多種醒酒器,如中國專利CN200920035535. 7、CN200920070680. 9、CN201020279543. 9、CN201020675542. 6 等記載的醒酒器。這類醒酒器的缺點在于酒液與氣泡的混合狀況不佳,無法完全使“沉睡”多年的單寧類物質軟化并充分釋放封閉的香氣,影響了葡萄酒的口感和品質。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集氣式醒酒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集氣式醒酒器,包括第一杯體,第一杯體的上部設有第一空腔,第一杯體的下部設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狀的混流道,第一空腔與混流道之間設有混合腔,第一空腔、混合腔和混流道依次連通;第二杯體,套設于第一杯體上,第二杯體具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設于第二杯體的上部;第二杯體還設有下液道和與外界相連通的進氣腔,下液道與第二空腔相連通,下液道設有通向第一空腔的出液口,進氣腔底部設有集氣頭,集氣頭插入混合腔內并與混合腔連通。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集氣式醒酒器,第二杯體套設于第一杯體上。第二空腔內的酒液經下液道從出液口流入第一空腔,并沿第一空腔內壁流入混合腔。酒液由混合腔流入混流道時,由于文丘里現象,導致混合腔內產生負壓。第一空腔內的空氣被負壓從集氣頭吸入混合腔內與酒液混合。經過混合的酒液,最后從混流道流出,完成醒酒過程。集氣頭位于混合腔內的酒液內部,空氣沿集氣頭進入酒液,能夠被酒液完全包裹,形成“水包氣”的混合狀態,醒酒效果更好。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集氣頭為圓柱形,其側壁設有分散孔。空氣通過分散孔進入酒液,可以形成大量的小氣泡。由此,空氣與酒液接觸狀況更好,混合更加均勻,進一步加快了醒酒的速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下液道傾斜設置。酒液僅從一個方向流入混合腔時,如果流量不夠大,混合腔和混流道中容易出現空洞,導致醒酒效果急劇下降。由于下液道傾斜設置,流經下液道的酒液在流出時具有一定的方向,可以在第一空腔內壁形成旋流,避免了在混合腔和混流道中出現空洞,由此醒酒效果更加穩定。[001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進氣腔的進氣口設于第二杯體的側壁且位于第一空腔內,第一杯體側壁還設有通氣孔。進氣口通過通氣孔與外界連通。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進氣腔的進氣口設于第二杯體的上部,直接與外界連通。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杯體固定有螺紋管,螺紋管具有內螺紋,第二杯體外壁設有與內螺紋相匹配的外螺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螺紋管外套設有裝飾管。裝飾管采用金屬或者橡膠制造,可以起到防止醒酒器在手持時發生滑落,而且使醒酒器外形更加美觀。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杯體還包括集氣管,集氣管貫穿所述第二杯體,集氣管一端設有集氣頭,進氣腔設于集氣管內部并與外界連通。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集氣式醒酒器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集氣式醒酒器的俯視圖。圖3為圖1所示的集氣式醒酒器的內部結構圖。圖4為圖2所示的集氣式醒酒器A-A剖視圖。圖5為圖6中C所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6為圖2所示的集氣式醒酒器B-B的剖視圖。圖7為圖1所示的集氣式醒酒器的分解示意圖。圖8為圖6中D所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集氣式醒酒器示意圖。圖10為圖9所示的集氣式醒酒器的俯視圖。圖11為圖9所示的集氣式醒酒器E-E剖視圖。圖12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集氣式醒酒器示意圖。圖13為圖12所示的集氣式醒酒器縱剖面示意圖。圖14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方式的集氣式醒酒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實施例1圖1至圖8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集氣式醒酒器。如圖所示,該裝置包括第一杯體I和第二杯體2。第一杯體I和第二杯體2均采用有機玻璃等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質制造。第一杯體I與具有內螺紋41的螺紋管4通過粘接相固定。第二杯體2外壁設有與內螺紋41相匹配的外螺紋28。螺紋管4外套設有裝飾管5。裝飾管5采用不銹鋼制造。第一杯體I側壁設有豁口 11。螺紋管4和豁口 11形成通氣孔。第一杯體I的上部設有第一空腔12,第一杯體I的下部設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狀的混流道13。第一空腔12與混流道13之間設有混合腔14,第一空腔12、混合腔14和混流道13依次連通。第二杯體2套設于第一杯體I上,具有第二空腔21。第二空腔21設于第二杯體2的上部。第二杯體2還設有進氣腔23和下液道24。進氣腔23的進氣口 22設于第二杯體2的側壁且位于第一空腔12內。進氣口 22與第一空腔12相連通,而螺紋管4和豁口 11形成的通氣孔與第一空腔12相連通,由此進氣口 22通過通氣孔與外界連通。下液道24與第二空腔21相連通,下液道24設有通向第一空腔的出液口 25。下液道24傾斜設置,流經下液道24的酒液在流出時具有一定的方向,可以在第一空腔12內壁形成旋流。進氣腔23底部設有集氣頭3,集氣頭3插入混合腔14內并與混合腔14連通。集氣頭3為圓柱形,其側壁設有分散孔31。空氣通過分散孔31進入酒液,可以形成大量的小氣泡。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杯體I與螺紋管4之間還可以通過旋接,插接等其他連接方式固定。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集氣式醒酒器,第二杯體2套設于第一杯體I上。第二空腔21內的酒液經下液道24從出液口 25流入第一空腔12,并沿第一空腔12內壁流入混合腔14。酒液由混合腔14流入混流道13時,由于文丘里現象,導致混合腔14內產生負壓。第一空腔內12的空氣被負壓從集氣頭3吸入混合腔14內與酒液混合。經過混合的酒液,最后從混流道13流出,完成醒酒過程。集氣頭3位于混合腔內14的酒液內部,空氣沿集氣頭3進入酒液,能夠被酒液完全包裹,形成“水包氣”的混合狀態,醒酒效果更好。實施例2圖9至圖11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醒酒器。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進氣口 22設于第二杯體的上部,如圖所示,進氣腔23通過進氣口 22直接與外界連通。實施例3圖12和圖13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醒酒器。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進氣腔23內設有集氣管26。在本實施例中,進氣腔23橫截面為圓形,集氣管26為圓形空心導管,其外徑與進氣腔23內徑相對應。如圖所示,集氣管26下端插入進氣腔23并與之密封固定,上端伸出第二杯體2上沿。進氣腔23通過集氣管26與外界連通。在另外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的進氣腔23橫截面為還可以為橢圓形或者多邊形,集氣管的形狀與進氣腔23橫截面的形狀相對應。集氣管26的上端還可以位于第二空腔21內。實施例4圖14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醒酒器。與實施例3的不同之處在于集氣管26貫穿第二杯體2。進氣腔23設于集氣管26內部并與外界連通。集氣頭3設于集氣管26下端。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集氣式醒酒器,包括 第一杯體,所述第一杯體的上部設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杯體的下部設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狀的混流道,所述第一空腔與混流道之間設有混合腔,所述第一空腔、混合腔和混流道依次連通; 第二杯體,套設于所述第一杯體上,所述第二杯體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設于所述第二杯體的上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杯體還設有下液道和與外界相連通的進氣腔,所述下液道與所述第二空腔相連通,所述下液道設有通向所述第一空腔的出液口,所述進氣腔底部設有集氣頭,所述集氣頭插入所述混合腔內并與混合腔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氣式醒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氣頭為圓柱形,其側壁設有分散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氣式醒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液道傾斜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集氣式醒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腔的進氣口設于所述第二杯體的側壁且位于第一空腔內,所述第一杯體側壁還設有通氣孔。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集氣式醒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腔的進氣口設于所述第二杯體的上部。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氣式醒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杯體固定有螺紋管,所述螺紋管具有內螺紋,所述第二杯體外壁設有與所述內螺紋相匹配的外螺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氣式醒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管外套設有裝飾管。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氣式醒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杯體還包括集氣管,所述集氣管貫穿所述第二杯體,所述集氣管一端設有集氣頭,所述進氣腔設于所述集氣管內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集氣式醒酒器,包括第一杯體,第一杯體的上部設有第一空腔,第一杯體的下部設有混流道,第一空腔與混流道之間設有混合腔;第二杯體,套設于第一杯體上,具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設于第二杯體的上部;第二杯體還設有下液道和與外界相連通的進氣腔,下液道與第二空腔相連通,下液道設有出液口,進氣腔底部設有插入混合腔內并與混合腔連通的集氣頭。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集氣式醒酒器,集氣頭位于混合腔內的酒液內部,空氣沿集氣頭進入酒液,能夠被酒液完全包裹,形成“水包氣”的混合狀態,醒酒效果更好。
文檔編號A47J43/00GK202891689SQ201220584778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7日
發明者馬惠馨 申請人:馬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