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霉筷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防霉筷籠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房用具,尤其涉及一種防霉筷籠。
背景技術:
[0002]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木質和竹質筷子通常都是放在一起的,洗好的筷子總帶有一些水分,在筷籠的底部會產生一些積水,將洗好的筷子放在筷籠內,筷子與筷籠底部平面是直接接觸的,積水會使此端筷子發霉發黑,助長了細菌的生長,使筷子既不衛生又不美觀。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既不積水,又不發霉發黑的衛生防霉筷籠。[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防霉筷籠,包括筷籠本體、支撐盤、積水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盤置于筷籠本體的底部;所述的筷籠本體置于積水盤的臺階上;所述的防霉筷籠具有懸掛安放和臺面直接安放兩種放置方式。[0005]所述的筷籠本體包括斜圍面、背直面、懸掛孔、通風長孔、擋邊,多條通風長孔設置在筷籠本體的四周,通風長孔的寬度小于常規筷子的截面邊長或直徑,懸掛孔設置在筷籠本體的上端,擋邊設置在筷籠本體的底部。[0006]所述的支撐盤包括圍邊、底板、小方孔、小凸臺,底板上挖有密集的小方孔,每個小方孔的邊沿都有一個小凸臺并設置在底板上,小方孔和小凸臺的間距為2-4毫米。[0007]所述的積水盤包括圍板、底面、臺階,用于盛儲筷子的水滴,臺階設置在圍板內側,用于支承篌籠本體。[0008]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產品的缺陷,其有益之處在于筷籠內的筷子具有不發黑發霉和快干、衛生的特點,使用起來方便靈活。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防霉筷籠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B處結構放大圖。[0011]圖3為本實用新型筷籠本體的主視圖。[0012]圖4為本實用新型筷籠本體的仰視圖。[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支撐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14]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圖5的A處結構放大圖。[0015]圖7為本實用新型積水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值得注意的是,下述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行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廣泛地施行在其它的實施例中,且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受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范圍為準。[0017]本實施例由圖1圖2可見,防霉筷籠,由筷籠本體1、支撐盤2、積水盤3組成,支撐盤2置于筷籠本體I的底部內,筷籠本體I置于積水盤3的臺階33上;由圖3圖4可見筷籠本體I底部挖空,但設有擋邊14,用于放置支撐盤2,四周設有斜圍面11和背直面13,用于圍擋筷子,懸掛孔12便于筷籠懸掛用,四周的多條通風長孔15便于筷籠內筷子通風干燥;由圖5圖6可見圍邊21與筷籠本體I底部的內壁四周相配合,底板24與小凸臺22相連接起支撐筷子作用,小凸臺22是向內凸出的,小方孔23便于筷子上殘留的水流入到積水盤3內,用小凸臺22支撐筷子,使筷子頭部與其接觸的面積大大降低,自然干燥加快;由圖7可見圍板31、底面32組成一個盒體用于盛儲筷子的水滴,臺階33設置在圍板31內側,便于支承篌籠本體I。[0018]本具體實施方式
,當洗完后的筷子放入筷籠內,筷子所帶的水滴通過支撐盤2內的小方孔23流入到積水盤3內,由于筷子與筷籠底部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支撐盤2內底板24上的小凸臺22與筷子接觸,大大減少了筷子與筷籠的接觸面積,使筷子具有更多的散發水分的面積,自身的殘留水分通過筷籠本體I斜圍面11和背直面13處的通風長孔15自然通風干燥,避免了因積水引起的筷子發霉發黑的現象。
權利要求1.防霉筷籠,包括筷籠本體(I)、支撐盤(2)、積水盤(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盤(2)置于筷籠本體⑴的底部;所述的筷籠本體⑴置于積水盤(3)的臺階(33)上;所述的防霉筷籠具有懸掛安放和臺面直接安放兩種放置方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霉筷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筷籠本體(I)的四周設置有多條通風長孔(15),通風長孔(15)的寬度小于常規筷子的截面邊長或直徑。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霉筷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筷籠本體(I)的底部設置有擋邊(14)。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霉筷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盤(2)的底板(24)上設置有小方孔(23)和小凸臺(22),小方孔(23)和小凸臺(2)的間距為2_4毫米,并且小凸臺(2)向內凸出。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霉筷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積水盤(3)的圍邊(31)內側設置有臺階(3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防霉筷籠,包括筷籠本體1、支撐盤2、積水盤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盤2置于筷籠本體1的底部;所述的筷籠本體1置于積水盤3的臺階33上;所述的防霉筷籠具有懸掛安放和臺面直接安放兩種放置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筷籠內的筷子具有不發黑發霉和快干、衛生的特點,使用起來方便靈活。
文檔編號A47G21/00GK202959896SQ201220693650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6日
發明者王必生 申請人:王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