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攜式茶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便攜式茶具,包括底盤、壺托和杯托,所述底盤具有容納茶壺和茶杯的空腔,所述底盤的上端設有與空腔相通的開口,所述杯托的下面設有與底盤的側壁上端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杯托卡接于底盤的側壁上端;所述壺托與杯托連接一起形成盤蓋,所述盤蓋蓋于開口。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緊湊,非常方便攜帶和存放,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都非常適用。同時,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結構緊湊,且體積小,質量輕,同時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
【專利說明】一種便攜式茶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茶具,具體涉及一種便攜式茶具。
【背景技術】
[0002]茶具是人們喝茶時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的茶具主要由茶幾、底盤等構成。這些茶具的體積較大,質量較重,非常不方便攜帶出行。這些茶具僅適用在室內使用。而現代社會,人們經常戶外活動及出差旅行,故傳統的茶具因不方便攜帶,從而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目前的茶具的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上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緊湊,可適用于多種場所的便攜式茶具。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一種便攜式茶具,包括底盤、壺托和杯托,所述底盤具有容納茶壺和茶杯的空腔,所述底盤的上端設有與空腔相通的開口,所述杯托的下面設有與底盤的側壁上端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杯托卡接于底盤的側壁上端;所述壺托與杯托連接一起形成盤蓋,所述盤蓋蓋于開口。
[0005]優選的,所述壺托設有至少I個通孔。
[0006]優選的,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呈方形,所述第一通孔設置于壺托的中部,所述第一通孔的數量為2個;所述第二通孔呈條狀,所述第二通孔具有3組,且每組所述第二通孔具有3個,3個所述第二通孔平行排列設置,3組所述第二通孔繞壺托的中心線圓周分布。
[0007]優選的,所述杯托呈圓餅狀,所述第一卡槽呈圓弧狀,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杯托下面的中部。
[0008]優選的,所述壺托設有與杯托外形匹配的圓弧狀的缺口,所述缺口與杯托連接。
[0009]所述壺托的下面設有與開口匹配的第一凸臺,所述第一凸臺的直徑小于開口的直徑。
[0010]優選的,所述壺托的上面外緣設有環狀的第二凸臺。
[0011]優選的,所述開口呈圓形,所述開口的直徑為40mm?60mm。
[0012]優選的,所述底盤具有底部和環形部,所述環形部的下端與底部的上端滑動套接。
[0013]優選的,所述壺托的底面設有第二卡槽。
[0014]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優點:本便攜式茶具包括具有空腔的底盤、杯托和和壺托,且所述杯托和壺托連接一起形成盤蓋,此盤蓋蓋著開口,從而可使空腔封閉,而將茶杯和茶壺放置于封閉的空腔內,這結構緊湊,非常方便攜帶和存放,故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都非常適用;本便攜式茶具的連接結構緊湊,且體積小,質量輕,同時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茶具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茶具的其中一種使用方式的狀態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底盤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茶具壺托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杯托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1]如圖1至圖5所示的便攜式茶具,包括底盤1、壺托2和杯托3,所述底盤I具有容納茶壺和茶杯的空腔4,所述底盤I的上端設有與空腔4相通的開口,所述杯托3的下面設有與底盤I的側壁上端匹配的第一卡槽5,所述杯托3卡接于底盤I的側壁上端;所述壺托2與杯托3連接一起形成盤蓋,所述盤蓋蓋于開口。具體的,所述開口呈圓形,所述開口的直徑為50mm。具體的,壺托2的直徑稍大于開口的直徑,這使壺托2置于開口時,保證壺托2和杯托3連接一起形成的盤蓋可封閉開口。同時,為提高壺托2的置于開口的穩定性,所述壺托2的下面設有與開口匹配的第一凸臺6,所述第一凸臺6的直徑小于開口的直徑。壺托2置于開口時,所述第一凸臺6插入開口。而為防止沖洗茶杯和倒茶時茶水自壺托2處流到桌面或地面,所述壺2托的上面外緣設有環狀的第二凸臺7。
[0022]如圖1、2和圖4所示,所述壺托設有11個通孔。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所述第一通孔8呈方形,所述第一通孔8設置于壺托2的中部,所述第一通孔8的數量為2個,且兩個第一通孔8對角設置,即2個第一通孔8的對角線在一條直線上;所述第二通孔9呈條狀,所述第二通孔9具有3組,且每組所述第二通孔9具有3個,3個所述第二通孔9平行排列設置,3組所述第二通孔9繞壺托2的中心線圓周分布。這保證沖洗茶杯的水或倒茶時溢出的茶水可從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流入空腔,避免這些水或茶水自壺托流到桌面或地面。具體的,在壺托2的中間設有一個方形凹槽,在凹槽中設置兩個對角分布的第一通孔8,而相鄰兩組的第二通孔9之間的圓心角為90°,這使通孔均勻分布,進一步保證茶水可順暢流入空腔。
[0023]為提高杯托的穩定性,如圖5所示,所述杯托3呈圓餅狀,所述第一卡槽5呈圓弧狀,所述第一卡槽5位于杯托3下面的中部。將第一卡槽5設置為圓弧狀,這可增加第一卡槽5與底盤I側壁之間的接觸,從而提高卡接后杯托3的穩定性。
[0024]為使進一步提高連接的緊湊性,如圖2和圖4所示,所述壺托2設有與杯托3外形匹配的圓弧狀的缺口 10,所述缺口 10與杯托3連接。
[0025]所述底盤I具有底部101和環形部102,所述環形部102的下端與底部101的上端滑動套接。此設計,將底盤設置兩個部分,即環形部和底部,且環形部與底部是滑動連接,這底盤的高度可以調整,從而滿足使用人們的需求。
[0026]所述壺托2的底面設有第二卡槽。具體的,第二卡槽設有2條,這使本便攜式茶具在使用時,壺托可直接于開口,也可通過第二卡槽直接卡接于開口上,從而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0027]本便攜式茶具的使用過程如下所述:
[0028]在存放或攜帶時,茶杯和茶壺放置于空腔內,然后將杯托卡接于底盤的側壁上端,此時,將壺托置于開口,且令壺托的缺口與杯托對應連接,使杯托和壺杯連接一起形成封閉開口的盤蓋,這存放和攜帶本便攜式茶具時占用空間小,非常方便,從而滿足人們的需求;
[0029]而需要泡茶喝時,先將底盤放置于桌面和平整的地面上,然后從開口處拿開壺托,使開口打開,然后,將茶杯和茶壺自空腔中取出,接著,再將壺托置于開口,且令壺托的缺口與杯托對應連接,使杯托和壺杯連接一起形成封閉開口的盤蓋,此時可將茶杯放置于壺托上面,然后使用開水沖洗茶杯,此時沖洗茶杯的開水自通孔注入空腔(當空腔充滿水后可拿相應的地方倒掉),沖洗干凈的茶杯再放置于杯托,然后向杯托倒茶即可供人們飲用。
[0030]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不能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所做的改變或其它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盤、壺托和杯托,所述底盤具有容納茶壺和茶杯的空腔,所述底盤的上端設有與空腔相通的開口,所述杯托的下面設有與底盤的側壁上端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杯托卡接于底盤的側壁上端;所述壺托與杯托連接一起形成盤蓋,所述盤蓋蓋于開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壺托設有至少1個通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呈方形,所述第一通孔設置于壺托的中部,所述第一通孔的數量為2個;所述第二通孔呈條狀,所述第二通孔具有3組,且每組所述第二通孔具有3個,3個所述第二通孔平行排列設置,3組所述第二通孔繞壺托的中心線圓周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杯托呈圓餅狀,所述第一卡槽呈圓弧狀,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杯托下面的中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壺托設有與杯托外形匹配的圓弧狀的缺口,所述缺口與杯托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壺托的下面設有與開口匹配的第一凸臺,且所述第一凸臺的直徑小于開口的直徑。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壺托的上面外緣設有環狀的第二凸臺。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呈圓形,所述開口的直徑為 40mm ?60mm。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盤具有底部和環形部,所述環形部的下端與底部的上端滑動套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壺托的底面設有第二卡槽。
【文檔編號】A47G19/22GK204158128SQ201420653556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3日
【發明者】徐位愿 申請人:邦田(廣州)茶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