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輪微調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前輪微調機構,安裝于叉架以對前輪的輪軸進行調整,叉架具有第一支撐臂及第二支撐臂,前輪微調機構包括一調整螺桿及一限位件,輪軸的一端樞接于第二支撐臂且樞接軸的設置方向垂直于輪軸的中心軸,第一支撐臂開設有朝向第二支撐臂的滑槽,輪軸的另一端滑動地置于滑槽內且輪軸與滑槽的前、后側壁之間具有間隙,輪軸的另一端的側面開設有一螺孔,螺孔垂直于樞接軸及輪軸的中心軸,調整螺桿螺紋連接于螺孔且兩端穿出螺孔并轉動地設置于第一支撐臂,調整螺桿的一端形成調整部,限位件螺紋連接于調整螺桿的另一端并抵頂于第一支撐臂以限制調整螺桿沿螺孔的中心軸方向移動。本實用新型前輪微調機構結構簡單,成本較低。
【專利說明】前輪微調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高爾夫球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爾夫球車的前輪微調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使用中的高爾夫球車多采用三輪式結構,這種結構的高爾夫球車具有一前輪及兩后輪,其前輪一般通過ー輪軸及ー叉架安裝到高爾夫球車的車架上,具體的,是將前輪套設于輪軸上,并將輪軸的兩端分別固定于叉架的兩個支撐臂的末端。在實際使用中,由于高爾夫球場的場地并非平整,而是具有較多的高低起伏變化,因此在長時間使用之后,前輪的輪軸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偏斜,從而導致前輪歪斜而不能朝正前方直線前迸,這會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出現了設置于高爾夫球車的前輪輪軸及叉架并對前輪軸進行調整的調整機構。
[0003]如圖1所示,現有的前輪調整機構包括有開設在叉架r的兩支撐臂的滑槽10'及設置于滑槽10'內的滑塊11',前輪輪軸2'的兩端分別固定于兩滑塊11'并開設有螺孔20',一螺桿3'的一端螺紋連接于螺孔20'內且另一端穿出滑塊11'并螺紋連接于支撐臂。通過旋轉螺桿3',便能帶動滑塊11'在滑槽10'內滑動,從而使與滑塊11'固定的輪軸2'的端部擺動,達到調整輪軸2'角度的目的。然后,現在的這種調整機構,其結構較為復雜,且由于滑塊11'在滑槽10'內的滑動方向受到限制,必須在兩個支撐臂都設置該調整機構,增加了高爾夫球車的生產成本。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對高爾夫球車的前輪進行微調,且結構簡單的調整機構。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對高爾夫球車的前輪進行微調,且結構簡單的調整機構。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ー種前輪微調機構,安裝于叉架以對前輪的輪軸進行調整,所述叉架具有第一支撐臂及第ニ支撐臂,所述前輪微調機構包括ー調整螺桿及一限位件,所述輪軸的一端樞接于所述第二支撐臂且樞接軸的設置方向垂直于所述輪軸的中心軸,所述第一支撐臂開設有朝向所述第二支撐臂的滑槽,所述輪軸的另一端滑動地置于所述滑槽內且輪軸與滑槽的前、后側壁之間具有間隙,所述輪軸的另一端的側面開設有ー螺孔,所述螺孔垂直于所述樞接軸及所述輪軸的中心軸,所述調整螺桿螺紋連接于所述螺孔且兩端穿出所述螺孔并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臂,所述調整螺桿的一端形成調整部,所述限位件螺紋連接于所述調整螺桿的另一端并抵頂于所述第一支撐臂以限制所述調整螺桿沿所述螺孔的中心軸方向移動。
[0007]由于本實用新型將所述輪軸的一端樞接于所述第二支撐臂,而在所述輪軸的另ー端開設ー螺孔,將所述調整螺桿螺紋連接于所述螺孔并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臂,且所述限位件設置于所述調整螺桿與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因此,當所述輪軸由于長期使用而出現偏斜時,通過所述調整部來驅使所述調整螺桿轉動,由于受到所述限位件的限制,所述調整螺桿無法沿所述螺孔的中心軸方向滑動,而只能轉動并藉由螺紋連接帶動樞接于所述第二支撐臂的輪軸的另一端前后擺動,從而達到調整輪軸角度以使高爾夫球車能夠保持直線前進的目的,同時,與現有技術相比,還省略了現有技術中設置的滑塊,只通過所述輪軸與所述調整螺桿的螺紋連接便能實現調整,結構簡単。
[0008]較佳地,所述第一支撐臂開設有第一容置腔,所述限位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內。所述第一容置腔的開設有利于所述輪軸與所述第一支撐臂的安裝配合,并且使所述輪軸的另一端能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內,使結構更加緊湊。
[0009]具體地,所述第一支撐臂具有安裝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內的第一固定件,所述滑槽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所述第一固定件開設有供所述調整螺桿穿過的通孔。所述輪軸可以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之后,再將所述第一固定件滑動地安裝入所述第一容置腔,最后予以固定,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設置使得所述輪軸與所述第一支撐臂的安裝配合更加便捷。
[0010]較佳地,所述第二支撐臂開設有朝向所述第一支撐臂的連接槽,所述輪軸的一端容置于所述連接槽內。所述連接槽的開設有利于所述輪軸與所述第二支撐臂的安裝配合,并且使所述輪軸的一端能容置于所述連接槽內,使結構更加緊湊。
[0011]具體地,所述第二支撐臂開設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內安裝有第二固定件,所述連接槽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上。所述輪軸可以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之后,再將所述第二固定件滑動地安裝入所述第二容置腔,最后予以固定,所述第二固定件的設置使得所述輪軸與所述第二支撐臂的安裝配合更加便捷。
[0012]更具體地,所述第二固定件設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支撐臂具有與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的第二卡合部。通過設置所述第一卡合部及第ニ卡合部,在組裝前輪時,先將輪軸樞接于第二固定件內,再將第二固定件從所述第二支撐臂前端滑入所述第二容置腔內,且所述第一卡合部與第二卡合部相互卡合以實現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定位,無需依靠其他手段固定,使得安裝過程更加簡單快速。
[0013]較佳地,所述限位件包括ー緊固螺帽,所述緊固螺帽螺紋連接于所述調整螺桿并抵頂于所述第一支撐臂。所述緊固螺帽與所述調整螺桿螺紋連接以跟隨所述調整螺桿同步轉動,而將其抵頂于所述第一支撐臂則可以令所述調整螺桿無法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長度方向上滑動,不會因為轉動而脫落并保證藉由螺紋連接驅動所述輪軸。
[0014]具體地,所述限位件還包括一尼龍螺帽,所述尼龍螺帽螺紋連接于所述調整螺桿并設置于所述緊固螺帽與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所述尼龍螺帽通過增加與所述調整螺桿的配合面積而提高所述限位件與所述調整螺桿的咬合力,且設置于所述緊固螺帽與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而起到降低硬磨損的作用。
[0015]更具體地,所述限位件還包括一彈簧墊,所述彈簧墊套設于所述調整螺桿并設置于所述尼龍螺帽與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所述彈簧墊在所述輪軸意外偏轉時起到緩沖作用。
[0016]更進一歩地,所述限位件還包括一平墊,所述平墊套設于所述調整螺桿并設置于所述彈簧墊與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現有的前輪調整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叉架與前輪的立體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前輪微調機構與叉架的分解圖。
[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前輪微調機構與叉架的剖視圖。
[0021]圖5是圖4中A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給出的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作出描述。
[0023]如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前輪微調機構I安裝于叉架2以對前輪3的輪軸4進行調整,所述叉架2具有第一支撐臂21及第ニ支撐臂22,所述前輪微調機構I包括ー調整螺桿10及一限位件11,所述輪軸4的一端樞接于所述第二支撐臂22且樞接軸的設置方向垂直于所述輪軸4的中心軸,所述第一支撐臂21開設有朝向所述第二支撐臂22的滑槽211a,所述輪軸4的另一端滑動地設置于所述滑槽211a內且輪軸4與滑槽211a的前、后側壁之間具有間隙,所述輪軸4的另一端的側面開設有ー螺孔40,所述螺孔40垂直于所述樞接軸及所述輪軸4的中心軸,所述調整螺桿10螺紋連接于所述螺孔40且兩端穿出所述螺孔40并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臂21,所述調整螺桿10的一端形成調整部101,所述限位件11螺紋連接于所述調整螺桿10的另一端并抵頂于所述第一支撐臂21以限制所述調整螺桿10沿所述螺孔40的中心軸方向移動。
[0024]參照圖3,所述第一支撐臂21開設有朝向所述第二支撐臂22的第一容置腔210,所述第一容置腔210內安裝有一第一固定件211,所述滑槽211a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11上,所述第一固定件211沿所述螺孔40的中心軸方向開設有貫穿所述第一固定件211并供所述調整螺桿10穿過的通孔211b,所述調整螺桿10通過穿設于所述通孔211b而實現與所述第一支撐臂21的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一容置腔210的前方設有開ロ,所述輪軸4可以先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11,再將所述第一固定件211滑動地安裝入所述第一容置腔210,最后予以固定,所述第一容置腔210的開設有利于所述輪軸4與所述第一支撐臂21的安裝配合,并且使所述輪軸4的另一端能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210內,使結構更加緊湊。
[0025]所述第二支撐臂22開設有朝向所述第一支撐臂21的第二容置腔220,所述第二容置腔220內安裝有一第二固定件221,所述第二固定件221朝向所述第一支撐臂21的一面開設有一供所述輪軸4插入的連接槽221a,所述輪軸4的一端容置于所述連接槽221a內。所述第二容置腔220的前方設有開ロ,所述輪軸4可以先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件221,再將所述第二固定件221滑動地安裝入所述第二容置腔220,最后予以固定,所述第二容置腔220的開設有利于所述輪軸4與所述第二支撐臂22的安裝配合,并且使所述輪軸4的一端能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220內,使結構更加緊湊。
[0026]為了便于所述第二固定件221與所述第二支撐臂22安裝后的快速定位,在所述第ニ固定件221的側壁設置一第一卡合部221b,所述第二容置腔220的側壁與所述第一卡合部221b對應地設置第二卡合部222,具體地,所述第一卡合部221b為ー凹槽,所述第二卡合部222為與所述凹槽相卡合的凸部,當然,也可以將所述第一卡合部221b設置為凸部,將所述第二卡合部222設置為凹槽。同時,在所述第一固定件211上及第一容置腔210內,也可以設置相互卡合的結構,實現所述第一固定件211與第一支撐臂21的安裝定位。
[0027]所述限位件11包括沿所述調整螺桿10插入所述通孔211b的方向依次排列設置的平墊111、彈簧墊112、尼龍螺帽113及緊固螺帽114,所述緊固螺帽114及尼龍螺帽113與所述調整螺桿10螺紋連接,所述平墊111及彈簧墊112套設于所述調整螺桿10且所述平墊111抵頂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11的側壁。所述緊固螺帽114及尼龍螺帽113與所述調整螺桿10螺紋連接以跟隨所述調整螺桿10同步轉動,而將所述平墊111抵頂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11則可以令所述調整螺桿10無法在所述第一支撐臂21的長度方向上滑動,也不會因為轉動而脫落并保證藉由螺紋連接驅動所述輪軸4。所述尼龍螺帽113通過增加與所述調整螺桿10的配合面積而提高所述限位件11與所述調整螺桿10的咬合力,且設置于所述緊固螺帽114與所述第一支撐臂21之間而起到降低硬磨損的作用。所述彈簧墊112設置于所述尼龍螺帽113與所述第一支撐臂21之間并在所述輪軸4意外偏轉時起到緩沖作用。
[0028]結合圖4及圖5,高爾夫球車在長期使用之后,由于地形條件的影響,所述輪軸4相對所述叉架2的位置會發生偏斜,從而使所述前輪3無法沿著直線前迸,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不便。如圖中所示,若輪軸4的左端向前偏斜(或右端向后偏斜),則調整所述調整部101使所述調整螺桿10轉動并藉由螺紋連接配合而驅動所述輪軸4的另一端向后移動,消除輪軸4的偏斜。同理,當輪軸4的左端向后偏斜(或右端向前偏斜)吋,也能夠通過調整所述調整螺桿10而達到修正的目的。
[0029]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將所述輪軸4的一端樞接于所述第ニ支撐臂22,而在所述輪軸4的另一端開設ー螺孔40,將所述調整螺桿10螺紋連接于所述螺孔40并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臂21,且所述限位件11設置于所述調整螺桿10與所述第一支撐臂21之間,因此,當所述輪軸4由于長期使用而出現偏斜吋,通過所述調整部101來驅使所述調整螺桿10轉動,由于受到所述限位件11的限制,所述調整螺桿10無法沿所述螺孔40的中心軸方向滑動,而只能轉動并藉由螺紋連接帶動樞接于所述第二支撐臂22的輪軸4的另一端前后擺動,從而達到調整輪軸4角度以使高爾夫球車能夠保持直線前進的目的,同時,與現有技術相比,還省略了現有技術中設置的滑塊,只通過所述輪軸4與所述調整螺桿10的螺紋連接便能實現調整,結構簡単。
[0030]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并據以實施,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
1.ー種前輪微調機構,安裝于叉架以對前輪的輪軸進行調整,所述叉架具有第一支撐臂及第二支撐臂,其特征在干:所述前輪微調機構包括一調整螺桿及ー限位件,所述輪軸的一端樞接于所述第二支撐臂且樞接軸的設置方向垂直于所述輪軸的中心軸,所述第一支撐臂開設有朝向所述第二支撐臂的滑槽,所述輪軸的另一端滑動地置于所述滑槽內且輪軸與滑槽的前、后側壁之間具有間隙,所述輪軸的另一端的側面開設有ー螺孔,所述螺孔垂直于所述樞接軸及所述輪軸的中心軸,所述調整螺桿螺紋連接于所述螺孔且兩端穿出所述螺孔并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臂,所述調整螺桿的一端形成調整部,所述限位件螺紋連接于所述調整螺桿的另一端并抵頂于所述第一支撐臂以限制所述調整螺桿沿所述螺孔的中心軸方向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臂開設有第一容置腔,所述限位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臂具有安裝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內的第一固定件,所述滑槽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所述第一固定件開設有供所述調整螺桿穿過的通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臂開設有朝向所述第一支撐臂的連接槽,所述輪軸的一端容置于所述連接槽內。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臂開設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內安裝有第二固定件,所述連接槽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設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支撐臂具有與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ー緊固螺帽,所述緊固螺帽螺紋連接于所述調整螺桿并抵頂于所述第一支撐臂。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還包括一尼龍螺帽,所述尼龍螺帽螺紋連接于所述調整螺桿并設置于所述緊固螺帽與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還包括一彈簧墊,所述彈簧墊套設于所述調整螺桿并設置于所述尼龍螺帽與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前輪微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還包括一平墊,所述平墊套設于所述調整螺桿并設置于所述彈簧墊與所述第一支撐臂之間。
【文檔編號】A63B55/60GK203436780SQ201320499663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5日
【發明者】廖鄭玉珠 申請人:東莞穩健高爾夫球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