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踏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滑踏輪,包括鞋體、前滑輪、后滑輪、傳動機構和彈性機構,前滑輪和后滑輪均位于鞋體下方,傳動機構和彈性機構均與鞋體相連接,傳動機構包括橫向傳動機構和縱向傳動機構,后滑輪和縱向傳動機構均與橫向傳動機構相配合。通過傳動機構可以將使用者向下踩踏的作用力通過傳動機構的轉化,轉化為后滑輪前進的動力,即本發明的滑踏輪在使用時在對其進行踩踏時,可獲得后滑輪前進的動力,方便使用,節省人體能量損耗。本發明公開的滑踏輪具有使用方便,減少體能損耗,方便攜帶的特點。
【專利說明】滑踏輪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一種運動或代步用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種滑踏輪。
【背景技術】
[0002] 現有的滑輪鞋在使用時,需要使用者在使用者在行走時踩外八才能帶動人體向前 行進,若使用滑輪鞋行走較長距離需要耗費人體大量的能量,因此,將現有的滑輪鞋進行代 步所需能量較大。為了節省人的體力,目前也有部分滑輪鞋采用電動帶動,但這種滑輪鞋在 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充電,不方便使用;且在鞋底安裝電力裝置增加了鞋體本身的重量,攜 帶不便,電動部分結構較復雜,不便維修且整體費用較高。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滑踏輪,可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中的至少一個。
[0004]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滑踏輪,包括鞋體、前滑輪、后滑輪、傳動機構 和彈性機構,前滑輪和后滑輪均位于鞋體下方,傳動機構和彈性機構均與鞋體相連接,傳動 機構包括橫向傳動機構和縱向傳動機構,后滑輪和縱向傳動機構均與橫向傳動機構相配 合。
[000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設有縱向傳動機構,可以使滑踏輪在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時, 縱向傳動機構向下運動;縱向傳動機構帶動橫向傳動機構運動,使得橫向傳動機構帶動后 滑輪向前運動。設有彈性機構,可以使得作用在滑踏輪上的作用力撤銷時,鞋體回復至初始 位置,保證滑踏輪的正常運作。由此,通過傳動機構可以將使用者向下踩踏的作用力通過傳 動機構的轉化,轉化為后滑輪前進的動力,即本發明的滑踏輪在使用時在對其進行踩踏時, 可獲得后滑輪前進的動力,方便使用,節省人體能量損耗。
[0006]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傳動機構還可以包括鏈條和飛輪,橫向傳動機構包括轉盤,轉 盤和飛輪均套設在鏈條內側,飛輪與后滑輪同軸連接。設有鏈條方便傳動機構的各部件之 間運動的傳導,方便橫向傳動機構帶動后滑輪前進;設有飛輪,可以有效防止后滑輪反轉。
[0007]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縱向傳動機構包括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第一齒條和第二齒 條均與鞋體相連接,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運動方向一致。由此,設有第一齒條和第二齒 條,可以方便作用在鞋體上的向下的作用力帶動縱向傳動機構向下運動。
[0008]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橫向傳動機構還可以包括依次嚙合的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 三齒輪和第四齒輪,第一齒輪與第一齒條相嚙合,第四齒輪與第二齒條相嚙合,轉盤與第二 齒輪同軸相連。由此,可以通過各齒輪的嚙合,改變各齒輪的轉動方向,從而帶動轉盤轉動, 最終實現后滑輪向前轉動;同時通過齒輪和齒條之間的運動方向的傳遞,實現了滑踏輪的 運動,簡化了滑踏輪的動力結構,降低整個滑踏輪的生產成本。
[0009]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彈性機構可以包括第一彈性件和第二彈性件,第一彈性件和 第二彈性件分別位于縱向傳動機構的兩側,第一彈性件與前滑輪對應設置,所述第二彈性 件與后滑輪對應設置。由此,可以使得作用在鞋體上的作用力撤銷時,鞋體可以在第一彈性 件和第二彈性件的反彈作用下回復至初始位置,方便鞋體帶動縱向傳動機構向上運動。 [001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彈性件可以包括第一彈簧和第一伸縮軸,第一彈簧套設 在第一伸縮軸上,第一伸縮軸包括第一大端軸和第一小端軸,第一小端軸的一端套設在第 一大端軸內。由此,設有第一伸縮軸,方便作用在鞋體上的力對第一彈簧進行壓縮。
[0011]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彈性件可以包括第二彈簧和第二伸縮軸,第二彈簧套設 在第二伸縮軸上,第二伸縮軸包括第二大端軸和第二小端軸,第二小端軸的一端套設在第 二大端軸內。由此,設有第二伸縮軸,方便作用在鞋體上的力對第二彈簧進行壓縮。
[0012]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滑踏輪還可以包括傳動盒體,傳動機構安裝于傳動盒體內,傳 動盒體對傳動機構進行定位。設有傳動盒體便于傳動機構的定位,防止傳動機構在外界作 用力的作用下發生移動,保證各部件間傳動方向的準確傳遞。
[001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鞋體的前部與后部鉸接,鞋體后部設有剎車片,剎車片與后滑 輪對應設置。由此,在使用時作用力可以作用在鞋體的后部,使得剎車片緊貼后滑輪,實現 剎車,方便了對滑踏輪運動狀態的控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 圖1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5] 圖2是本發明的傳動機構與彈性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6] 圖3是本發明的鞋體與各部件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0017] 圖4是本發明的后滑輪與傳動機構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0018] 圖5是本發明的傳動盒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9] 圖6是本發明的傳動盒體與傳動機構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1] 參照圖1和圖3:滑踏輪,包括鞋體1、前滑輪2、后滑輪3、傳動機構4和彈性機構 5,前滑輪2和后滑輪3均位于鞋體1下方,傳動機構4和彈性機構5均與鞋體1相連接,傳 動機構4包括橫向傳動機構41和縱向傳動機構42,后滑輪3和縱向傳動機構42均與橫向 傳動機構41相配合。為了方便前滑輪2和后滑輪3的安裝,本發明的滑踏輪還包括殼體8, 前滑輪2和后滑輪3兩者的轉動軸均安裝在殼體8上,殼體8通過傳動機構4與鞋體1相 連接。
[0022] 如圖2和圖4所示,傳動機構4還包括鏈條43和飛輪44,橫向傳動機構41包括 轉盤411,轉盤411和飛輪44均套設在鏈條43內側,飛輪44與后滑輪3同軸連接,飛輪44 和后滑輪3均安裝在第二轉動軸20,第二轉動軸20的兩端安裝在殼體8上。
[0023] 縱向傳動機構42包括第一齒條421和第二齒條422,第一齒條421和第二齒條422 均與鞋體1相連接,第一齒條421的一端和第二齒條422的一端均固定在鞋體1的底面,第 一齒條421和第二齒條422的運動方向一致。使用者在使用時,人的重心轉移至左邊或右 邊時,人的左腳或右腳踩在對應的鞋體1上,使得鞋體1向下,鞋體1推動第一齒條421和 第二齒條422向下移動,人體的踩踏力為縱向傳動機構42運動的動力。
[0024] 橫向傳動機構41還包括依次嚙合的第一齒輪412、第二齒輪413、第三齒輪414和 第四齒輪415,第一齒輪412與第一齒條421相嚙合,第四齒輪415與第二齒條422相嚙合, 轉盤411與第二齒輪413同軸相連,轉盤411和第二齒輪413均安裝在第一轉動軸10上。
[0025] 使用者踩踏在鞋體1的后部12時,如圖4所示,作用力作用在第一齒條421上,第 一齒條421向下運動,并帶動與之嚙合的第一齒輪412逆時針轉動;第一齒輪412帶動第二 齒輪413順時針轉動,同時第二齒輪413通過第一轉動軸10帶動轉盤411順時針轉動;第 二齒輪413帶動第三齒輪414逆時針轉動;第三齒輪414帶動第四齒輪415順時針轉動;第 四齒輪415帶動第二齒條413向下運動。轉盤411通過鏈條43帶動飛輪44向前轉動,通 過第二轉動軸20帶動后滑輪3前進,同時后滑輪3推動前滑輪2前進。實現了將使用者踩 踏在鞋體1的作用力,即人體的重力,轉換為滑踏輪前進的動力,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時無需 走外八前進,實現了滑踏輪的前行,方便使用,節省人的體力;同時無需對滑踏輪進行充電 等能量的補充,節約能源,降低了滑踏輪的使用成本。
[0026] 彈性機構5包括第一彈性件51和第二彈性件52,第一彈性件51和第二彈性件52 分別位于縱向傳動機構42的兩側,第一彈性件51與前滑輪2對應設置,即第一彈性件51 反彈時,第一彈性件51使鞋體1向遠離前滑輪2的方向移動;第二彈性件52與后滑輪3對 應設置,即第二彈性件52反彈時,第二彈性件52使鞋體1向遠離后滑輪3的方向移動。由 此,保證了鞋體1的上下移動,為重力作用在鞋體1上提供了鞋體的下壓空間。
[0027] 如圖2所不,第一彈性件51包括第一彈簧511和第一伸縮軸512,第一彈簧511套 設在第一伸縮軸512上,第一伸縮軸512包括第一大端軸5121和第一小端軸5122,第一小 端軸5122的一端套設在第一大端軸5121內。第一大端軸5121的一端固定在鞋體1底面, 第一大端軸5121為中空結構,其內徑與第一小端軸5122的外徑一致,使得第一彈簧511被 壓縮時,第一小端軸5122可以伸入第一大端軸5121內,保證第一彈簧511的正常壓縮。當 人體重力作用在鞋體1上時,第一大端軸5121向下運動,第一彈簧511被壓縮;第一大端軸 5121的最大下移量大于或等于第一彈簧511的最大壓縮量,從而保證第一彈簧511能夠被 壓縮;同時,當重力撤銷后,在第一彈簧511的反彈力的作用下,保證第一大端軸5121能夠 恢復初始位置。
[0028] 第二彈性件52包括第二彈簧521和第二伸縮軸522,第二彈簧521套設在第二伸 縮軸522上,第二伸縮軸522包括第二大端軸5221和第二小端軸5222,第二小端軸5222的 一端套設在第二大端軸5221內。第二大端軸5221的一端固定在鞋體1的底面,第二大端 軸5221為中空結構,其內徑與第二小端軸5222的外徑一致,使得第二彈簧521被壓縮時, 第二小端軸5222可以伸入第二大端軸5221內,保證第二彈簧521的正常壓縮。當人體重 力作用在鞋體1上時,第二大端軸5221向下運動,第二彈簧521被壓縮;第二大端軸5221 的最大下移量大于或等于第二彈簧521的最大壓縮量,從而保證第二彈簧521能夠被壓縮; 同時,當重力撤銷后,在第二彈簧521的反彈力的作用下,保證第二大端軸5221能夠恢復初 始位置。
[0029] 如圖5和圖6所示,滑踏輪還包括傳動盒體6,傳動機構4安裝于傳動盒體6內,傳 動盒體6對傳動機構4進行定位,傳動盒體6卡設固定在殼體8內,傳動機構4通過傳動盒 體6與殼體8相連接。其中,第一小端軸5122的另一端通過螺釘固定在傳動盒體6內壁上; 第二小端軸5222的另一端通過螺釘固定在傳動盒體6的內壁上。傳動盒體6的側壁開設 有用于安裝各齒輪及轉盤411的轉動軸的安裝孔,各轉動軸安裝在安裝孔內,對傳動機構4 進行定位。
[0030] 同時,為了防止第一齒條421和第二齒條422在人體重力作用下發生擺動,本發明 的滑踏輪還包括第一定位塊30和第二定位塊40,第一定位塊30和第二定位塊40的兩端均 固定在傳動盒體6上,第一定位塊30位于第一齒條421的一側,且與第一齒條421相抵接, 第一齒條421位于第一定位塊30和第一齒輪412之間;第二定位塊40位于第二齒條422 的一側,且與第二齒條422相抵接,第二齒條422位于第二定位塊40和第四齒輪415之間。
[0031] 鞋體1的前部11與后部12鉸接,鞋體1后部設有剎車片7,剎車片7與后滑輪3 對應設置,即使用者的腳可以帶動后部12轉動,使剎車片7能夠緊貼后滑輪3實現剎車,以 及使剎車片7脫離后滑輪3,使后滑輪3繼續前行,保證了滑踏輪使用的安全性。
[0032] 本發明的滑踏輪在使用時,人體的重力交替轉移至左腳和右腳上,使得兩個滑踏 輪的傳動機構4交替帶動兩邊的后滑輪3前進,節省了體力,同時符合人行走時的習慣。
[0033]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 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 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 滑踏輪,其中,包括鞋體(1)、前滑輪(2)、后滑輪(3)、傳動機構(4)和彈性機構(5), 所述前滑輪(2)和后滑輪(3)均位于鞋體(1)下方,所述傳動機構(4)和彈性機構(5)均 與鞋體(1)相連接,所述傳動機構(4)包括橫向傳動機構(41)和縱向傳動機構(42),所述 后滑輪(3)和縱向傳動機構(42)均與橫向傳動機構(41)相配合。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踏輪,其中,所述傳動機構(4)還包括鏈條(43)和飛輪 (44),所述橫向傳動機構(41)包括轉盤(411),所述轉盤(411)和飛輪(44)均套設在鏈條 (43)內側,所述飛輪(44)與后滑輪(3)同軸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踏輪,其中,所述縱向傳動機構(42)包括第一齒條(421) 和第二齒條(422),所述第一齒條(421)和第二齒條(422)均與鞋體(1)相連接,所述第一 齒條(421)和第二齒條(422)的運動方向一致。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滑踏輪,其中,所述橫向傳動機構(41)還包括依次嚙合的第 一齒輪(412)、第二齒輪(413)、第三齒輪(414)和第四齒輪(415),所述第一齒輪(412)與 第一齒條(421)相嚙合,所述第四齒輪(415)與第二齒條(422)相嚙合,所述轉盤(411)與 第二齒輪(413)同軸相連。
5. 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滑踏輪,其中,所述彈性機構(5)包括第一彈性件 (51)和第二彈性件(52),所述第一彈性件(51)和第二彈性件(52)分別位于縱向傳動機構 (42)的兩側,所述第一彈性件(51)與前滑輪(2)對應設置,所述第二彈性件(52)與后滑輪 (3)對應設置。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滑踏輪,其中,所述第一彈性件(51)包括第一彈簧(511) 和第一伸縮軸(512),所述第一彈簧(511)套設在第一伸縮軸(512)上,所述第一伸縮軸 (512)包括第一大端軸(5121)和第一小端軸(5122),所述第一小端軸(5122)的一端套設 在第一大端軸(5121)內。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滑踏輪,其中,所述第二彈性件(52)包括第二彈簧(521) 和第二伸縮軸(522),所述第二彈簧(521)套設在第二伸縮軸(522)上,所述第二伸縮軸 (522)包括第二大端軸(5221)和第二小端軸(5222),所述第二小端軸(5222)的一端套設 在第二大端軸(5221)內。
8.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滑踏輪,其中,還包括傳動盒體(6),所述傳動機構(4)安裝 于傳動盒體¢)內,所述傳動盒體(6)對傳動機構(4)進行定位。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踏輪,其中,所述鞋體(1)的前部(11)與后部(12)鉸接, 所述鞋體(1)后部設有剎車片(7),所述剎車片(7)與后滑輪(3)對應設置。
【文檔編號】A63C17/14GK104147775SQ201410341894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7日
【發明者】李崇平 申請人:李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