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砍刀痕加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木板加工裝置,特別是ー種砍刀痕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木板提出了款色多祥化及藝術化的新要求。因此,市場上出現了多種款式的仿古木板,是通過藝術設計,在表面用刨、鑿、砂、模壓等方法加工而成的具有古典風格的木板,它給人ー種古樸典雅的美感,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仿古木板表面除了具有由于年輪的早晚材形成的凹凸紋理外,更主要是要體現由于歲月的流逝,在木板表面所形成的磨損痕跡,即各種形狀變化多端的凹槽和痕跡。仿古木板表面的痕跡在木板表面是隨機分布,不具有規律性,其形狀類似于采用刀具砍削產生的 痕跡,俗稱砍刀痕。對于木板表面砍刀痕的加工,目前還沒有理想的機械實現自動加工,主要是依賴手工制作,利用手工刀具在木板表面進行雕削、刮削和拉削,加工出形狀、寬度和深度變化多端的分散出現的砍刀痕,其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同時對工人還需要有藝術設計能力的要求。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靠、加工效率高、加工后的木板仿古效果好的砍刀痕加工裝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ー種砍刀痕加工裝置,其特點是包括刮刀、擺架、氣缸以及輸送機構,所述刮刀安裝于擺架的一端部,所述氣缸安裝于擺架的另一端部,所述輸送機構位于刮刀的下部用于帶動木板移動,通過改變所述氣缸內上下腔的通氣順序及氣壓大小來帶動擺架擺動而使刮刀對木板上表面進行砍刀痕加工。其中,上述擺架設計成“L”型,所述擺架的折彎處通過支座固定且可繞支座轉動,上述氣缸與擺架的橫桿端部配合連接,上述刮刀安裝于擺架的豎桿端部且刃ロ朝向木板移動的方向。為了保證木板在移動或砍刀痕加工過程中能平穩前移,上述輸送機構包括運輸皮帶和壓緊輥,所述壓緊輥的壓力可弾性調節,上述木板通過壓緊輥壓置于運輸皮帶上并通過運輸皮帶實現移動;所述輸送機構還可以設計成輥輪推進的形式。為了實現木板一次移動即可完成所有砍刀痕的加工,可以是上述支座只設有ー個,所述支座上橫向設有若干把刮刀,每個刮刀均與一個擺架和一個氣缸相連接;也可以是上述支座設有若干個,每個支座對應連接一個刮刀和ー個氣缸。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由刮刀、擺架、氣缸以及用輸送機構一起組成砍刀痕加工裝置的結構,通過控制氣缸上下腔的通氣順序及氣壓大小而使擺架帶動刮刀模擬人工跳刀的方法對由輸送機構上木板進行砍刀痕加工,因此實現了砍刀痕的機械化加工,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砍刀痕的深度、砍刀痕區域長度、砍刀痕區域相隔距離、以及砍刀痕在木板寬度方向上分布均可調節,故加工出來的砍刀痕呈無規律狀,得到手工操作的仿真效果;又由干支座上橫向設有若干把刮刀,且每把刮刀都由獨立的一個擺架和ー個氣缸控制,因此木板一次通過即可完成所有砍刀痕的加工,生產效率高,并可節省大量的人工。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砍刀痕加工裝置具有結構簡單、生產效率高和生產成本低等優點,而且加工后的木板具有仿古效果好,可廣泛應用于木板的表面加工生產制造中。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說明。
圖I是本實用新型砍刀痕加工裝置結構的主視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砍刀痕加工裝置結構的俯視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仿古木板表面砍刀痕分布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ー種砍刀痕加工裝置,包括刮刀I、擺架2、氣缸3以及輸送機構,該刮刀I安裝于擺架2的一端部,氣缸3安裝于擺架2的另一端部,輸送機構位于刮刀I的下部用于帶動木板7移動,通過改變所述氣缸3內上下腔的通氣順序及氣壓大小來帶動擺架2擺動而使刮刀I對木板7上表面進行砍刀痕加工。因此實現了砍刀痕的機械化加エ,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提供了加工效率,而且砍刀痕的深度、砍刀痕區域長度、砍刀痕區域相隔距離、以及砍刀痕在木板寬度方向上分布均可調節,故仿古效果好。如圖I所示,該實施例的擺架2設計成“L”型,擺架2的折彎處通過ー支座4固定且可繞支座4轉動,氣缸3與擺架2的橫桿端部配合連接,刮刀I安裝于擺架2的豎桿端部且刃ロ朝向木板7移動的方向;該實施例的輸送機構包括運輸皮帶5和壓緊棍6,壓緊棍6的壓カ可弾性調節,木板7通過壓緊輥6壓置于運輸皮帶5上并通過運輸皮帶5實現移動;該實施例是設有四個支座4,在每個支座4上對應連接一個刮刀I和一個氣缸2,這些刮刀I的刃ロ設計成圓弧形刃ロ,每個刮刀I均與同在一個支座4上的擺架2和氣缸3相連接,從而可實現木板7 —次移動即可完成所有砍刀痕的加工。利用該實施例的砍刀痕加工工具加工木板表面砍刀痕的具體過程如下將木板7置于運輸皮帶5上,木板7在壓緊輥6作用下沿運輸皮帶5轉動方向平穩前移;移至需要加工砍刀痕的位置吋,給氣缸3的有桿腔通入壓縮空氣,擺架2繞支座4逆時針轉動,刮刀I作用于木板7表面,通過調整刮刀I的切削后角和氣缸3有桿腔中壓縮空氣的壓力,可以形成間隔性的砍刀痕,并可控制砍刀痕的深度,所謂的間斷性砍刀痕,是指在氣缸3的作用下,刮刀I的刃ロ切入木材7表面以下,由于切削后角較小時,刮刀I后刀面對木材7的擠壓和摩擦力増加,相應的木板7對刮刀I的也有ー個反作用力,隨著木板7的移動,該反作用カ逐漸加大,由于壓縮空氣可壓縮性,擺架2產生順時針轉動,刮刀I的刃ロ切出木材7表面,產生跳刀,產生了一條刀痕。此時刮刀I的切削阻力突然變小,其后又在氣缸3的作用下,擺架2反向轉動使刃口重新切入木材7,隨著木板7的進ー步移動,刮刀I再次切出木材7表面,產生跳刀,形成另一條刀痕,如此重復形成間斷性砍刀痕,而相鄰兩條刀痕的間距大小取決于木材7樹種、刮刀I后角大小、以及氣缸3有桿腔中壓縮空氣的壓力大小、木板7移動的速度等因素,而且每個區域中的砍刀痕的數量和占據的長度并不相同,呈現出一定的隨意性。通過控制系統控制氣缸3有桿腔的通氣時間,即可控制砍刀痕的區域長度,所謂的砍刀痕的區域長度,是指氣缸3有桿腔通氣時間內刮刀I對木材7產生的若干條間斷性砍刀痕的總距離長度。該實施例的刮刀的切削后角較小,一般為O. 5° 8°,氣缸有桿腔中壓縮空氣的壓カ值范圍為O. IMPa^O. 7MPa,當切削后角值越大、壓カ值也越大時,砍刀痕的深度越深;而當氣缸3的無桿腔通入壓縮空氣,擺架2繞支座4順時針轉動,刮刀I與木板7脫開,通過控制氣缸3無桿腔通氣的時間即可控制砍刀痕區域相隔的距離,所謂砍刀痕區域相隔的距離,是指氣缸3無桿腔通氣時間內木板7移動的距離,即前后兩個砍刀痕區域之間的距離,這段距離中刮刀I是完全不與木板7接觸產生砍刀痕的。該實施例的砍刀痕的區域長度及砍刀痕區域相隔的距離,如圖3所示,其中A表示砍刀痕的區域長度,B表示砍刀痕區域相隔的距離。由于共設有四個支架4,每個支架4上各有一把刮刀1,且它們在木板7寬度方向上并列排開的,因此結合控制系統,控制多把刮刀I進行各自的工作,即可實現木板7 —次通過,完成所有砍刀痕的加工。因此實現了砍刀痕的機械化加工,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提供了加工效率,而且砍刀痕的深度、砍刀痕區域長度、砍刀痕區域相隔距離、 以及砍刀痕在木板寬度方向上分布均可調節,故仿古效果好。盡管本實用新型是參照具體實施例來描述,但這種描述并不意味著對本實用新型構成限制。參照本實用新型的描述,所公開的實施例的其他變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是可以預料的,這種的變化應屬于所屬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砍刀痕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刮刀(I)、擺架(2)、氣缸(3)以及輸送機構,所述刮刀(I)安裝于擺架(2)的一端部,所述氣缸(3)安裝于擺架(2)的另一端部,所述輸送機構位于刮刀(I)的下部用于帶動木板(7)移動,通過改變所述氣缸(3)內上下腔的通氣順序及氣壓大小來帶動擺架(2)擺動而使刮刀(I)對木板(7)上表面進行砍刀痕加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砍刀痕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擺架(2)設計成“L”型,所述擺架(2 )的折彎處通過支座(4 )固定且可圍繞支座(4 )轉動,上述氣缸(3 )與擺架(2 )的橫桿端部配合連接,上述刮刀(I)安裝于擺架(2)的豎桿端部且刃口朝向木板(7)移動的方向。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砍刀痕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輸送機構包括運輸皮帶(5)和壓緊輥(6),所述壓緊輥(6)的壓力可彈性調節,上述木板(7)通過壓緊輥(6)壓置于運輸皮帶(5)上并通過運輸皮帶(5)實現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砍刀痕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輸送機構設計成輥輪推進的形式。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砍刀痕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座(4)只設有一個,所述支座(4)上橫向設有若干把刮刀(I),每個刮刀(I)均與一個擺架(2)和一個氣缸(3)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砍刀痕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座(4)設有若干個,每個支座(4 )對應連接一個刮刀(I)和一個氣缸(3 )。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仿古木板表面砍刀痕的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刮刀(I)的刃口設計成圓弧形刃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砍刀痕加工裝置,包括刮刀、供刮刀安裝的擺架、與擺架一端連接的氣缸以及用于使木板移動的輸送機構,通過改變氣缸內上下腔的通氣順序及氣壓大小來帶動擺架擺動而使刮刀對木板上表面進行砍刀痕加工,因此實現了砍刀痕的機械化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砍刀痕的深度、砍刀痕區域長度、砍刀痕區域相隔距離、以及砍刀痕在木板寬度方向上分布均可調節,故加工出來的砍刀痕呈無規律狀,得到手工操作的仿真效果。該砍刀痕加工裝置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而且利用該砍刀痕加工裝置進行仿古木板表面砍刀痕的加工方法具有仿古效果好、生產效率高和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可廣泛應用于木板的表面加工生產制造中。
文檔編號B27M1/00GK202572569SQ20122026170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7日
發明者劉壯超, 王寶金, 黃瓊濤, 李紹成, 吳智慧, 徐偉, 孫宏南, 田峰, 石夫雨, 蔡琦 申請人:廣東省宜華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