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扣眼鎖邊縫紉機及其線跡的形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被縫制物上切開形成的扣眼周圍形成扣眼鎖邊線跡的扣眼鎖邊縫紉機。
在稱之為循環縫紉機的扣眼鎖邊縫紉機中,使切布刀下落于被縫制物上形成扣眼之前或之后,形成沿著扣眼于兩側形成的側線跡和與該側線跡連接的位于前述扣眼的一端或兩端的加固線跡,從而形成扣眼鎖邊線跡。
此外,在利用家庭用縫紉機形成扣眼鎖邊的場合,于側線跡形成之前,先沿著扣眼在側線跡形成部上形成直線線跡,從而使扣眼鎖邊線跡具有一定的手感。
而利用電磁線圈或音圈電機等作為電氣驅動裝置,使夾線器產生的線的張力在縫制過程中發生變化的張力調節裝置也是公知的。
但是,當在象毛華達呢等這種由粗纖維制成的衣料或在最近出現的由形狀記憶衣料這類新原料制成的衣料上形成這種扣眼鎖邊線跡時,由于這些衣料纖維的形成特征,在將由切布刀切斷的衣料中與扣眼形成方向垂直的纖維切斷后,這些纖維容易從扣眼鎖邊線跡中脫落松開,造成商品質量下降的缺點。
而即使象家庭用縫紉機那樣,在形成側線跡之前形成直線線跡,由于它們與扣眼垂直的纖維沒有任何加強作用,也會產生與上述相同的缺點。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扣眼鎖邊縫紉機,該縫紉機不受衣料的影響,可加工出美觀的扣眼鎖邊線跡。
本發明通過下述扣眼鎖邊縫紉機來實現,所述扣眼鎖邊縫紉機備有張力調節裝置和線跡形成裝置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其中,所述張力調節裝置作用在夾線器上、使由該夾線器加在縫制線上的張力發生變化,而所述線跡形成裝置則形成由沿被縫制物切開形成的扣眼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在所述扣眼鎖邊縫紉機中,在前述側線跡或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于前述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先形成針距小于所述側線跡針距的加強線跡。
從而,利用加強線跡將扣眼兩側的衣料加強,其纖維不會松脫。此外,本發明通過采用將加強線跡用直線鎖邊線跡來形成、而前述側線跡則用雙反面線跡來形成的扣眼鎖邊縫紉機來實現。
從而,由于借助由上下縫制線的線跡節點形成于布料之內的直線鎖邊線跡所形成的加強線跡,能夠可靠地加強衣料,而由于位于該加強線跡之上的節點凸出在衣料之上的雙反面線跡形成側線跡,從而可形成從外觀上看和以前一樣或更好的扣眼鎖邊線跡。
此外,本發明由前述張力調節裝置備有驅動裝置和控制裝置的扣眼鎖邊縫紉機來實現,所述驅動裝置作用在夾線器上、使由該夾線器賦與縫制線的張力發生變化,而所述驅動裝置則通過控制由該驅動裝置輸出的電學量來變更控制掛在所述夾線器上的縫制線上的張力。
從而,要一連串地形成加強線跡和側線跡,操作者不必調整縫制線的張力即可自動地變換形成直線鎖邊線跡和雙反面線跡。此外,當用比側線跡寬度窄且密度高的“之”字形線跡形成前述加強線跡時,還會對衣料進一步加強。
進而,本發明通過以下扣眼鎖邊縫紉機來實現,所述扣眼鎖邊縫紉機在前述“之”字形線跡和前述側線跡形成的期間內,在前述“之”字形的線跡上形成比直線或側線跡密度低的“之”字形線跡。
從而在加強衣料的同時,還可獲得有手感的扣眼鎖邊線跡。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縫紉機為一種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形成由沿被縫制物切開形成的扣眼的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處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其特征為,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在上述側線跡和連接前述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多次重復由寬度小于側線跡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構成的重疊線跡,以便縫針不落在同一點上。
從而,可消除因縫制針落在同一點上而造成的衣料纖維被切斷、線跡不良等問題,可大幅度提高被縫制物的質量。
為使縫制針不落在同一點上,例如,可以把重疊線跡中的各個加強線跡的起始點沿著扣眼的方向移動來實現,所述重疊線跡是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通過多次重復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而構成的。或者,將重疊線跡中各個加強線跡的起始點向與扣眼垂直的方向移動,使縫制針不落在同一點上,所述重疊線跡是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通過多次重復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而構成的。作為其它方法,還有,可以使在前述重疊線跡的各個加強線跡的針距不同而使縫制針落點不同,所述重疊線跡是在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通過多次重復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而構成的。作為另外的方法,可以使重疊線跡中各個加強線跡的寬度不同而使縫制針落點不同,所述重疊線跡是在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通構過多次重復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而構成的。
進而,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形成由沿被縫制物切開形成的扣眼的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扣眼的至少一端處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其特征為,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前,在左右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由寬度比側線跡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可使這些左右加強線跡的開始點向著與扣眼垂直的方向變化。
在由于布料的伸縮作用,在加強線跡偏離側線跡X方向的中心,會危及被縫制品的質量的場合,利用本發明,通過調節左右加強線跡的X方向的開始位置,可使加強線跡與側線跡的X方向的中心一致。
根據本發明,在扣眼鎖邊線跡形成前,或者在扣眼鎖邊線跡的側線跡形成之前,由于在前述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針距比側線跡小的加強線跡,與由切布刀切斷形成的扣眼交叉的纖維不會從扣眼鎖邊線跡中脫落,纖維也不會松散,提高商品質量。
由于前述加強線跡是由直線鎖邊線跡形成的,成為更牢固的線跡。前述加強線跡也可由寬度比側線跡窄的高密度的“之”字形線跡形成,獲得更好的加強效果。
此外,根據本發明,由于為了使縫針不落在同一點上,在扣眼鎖邊線跡形成前,于前述兩個側線跡及與前述兩個側線跡連接的加固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通過多次反復由比側線跡窄的“之”字形或直線形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而構成的重疊線跡,從而可消除切斷衣料的線和縫制不良等現象,可大幅度提高被縫制物的質量。
更且,采用本發明,由于在扣眼鎖邊線跡形成前,在左右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寬度比側線跡窄的“之”字形或直線形加強線跡,可使這些左右加強線跡的開始點向著與扣眼垂直的方向變化,所以當存在由于布的伸縮作用造成加強線跡與側線跡在x方向上的中心偏移的危險時,可通過調節左右加強線跡在x方向上的開始位置使加強線跡與側線跡在x方向上的中心重合,可提高被縫制品的質量。
圖1是有關本發明的扣眼鎖邊縫紉機的內部結構立體圖。
圖2是由圖1的對向一側觀察時所看到的內部結構立體圖。
圖3是由縫針一側觀察到的圖2的擺針機構正視圖。
圖4是圖1的夾線裝置的側視圖。
圖5是縫紉機的夾線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夾線裝置的電磁線圈的剖面圖。
圖7是扣眼鎖邊縫紉機的控制框圖。
圖8是表示從操作面板輸入設定的參數的參數圖表。
圖9是表示扣眼鎖邊線跡各部長度的說明圖。
圖10是扣眼鎖邊縫制動作流程圖。
圖11是加強線跡子程序的流程圖。
圖12是裝飾線跡子程序的流程圖。
圖13是鎖邊線跡子程序的流程圖。
圖14是表示加強線跡順序的說明圖。
圖15是表示裝飾線跡順序的說明圖。
圖16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由操作面板輸入設定的設定數據項目的圖表。
圖17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中加強線跡的說明圖,(A)表示扣眼鎖邊線跡和加強線跡各部的長度,(B)表示加強線跡在縱向錯開的例子,(C)表示加強線跡在橫向錯開的例子。
圖18是第二實施例中扣眼鎖邊縫制動作的流程圖。
圖19是第二實施例中扣眼鎖邊線跡的落針點運算流程圖。
圖20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加強線跡的說明圖。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此外,有關該縫紉機結構的細節及關于利用該縫紉機結構形成扣眼的方法,作為本申請人在前申請的發明,已詳細記述在日本國特開平11-9859號公報中。
在圖1~圖3中,縫紉機1由上表面具有平坦的底座面的底座2、在該底座2上的一個端部側豎起的縱機身部3、以及從該縱機身部3上沿基本上與底座2平行延伸出來的臂部4構成,從側面觀察大致成“コ”字形。
在上述縫紉機1中,于該縱機身部3一側的端部上配備有主電機5,將針桿8經由曲柄機構7可上下移動地連接到由該主電機5驅動旋轉的上軸6的前端部上,該針桿8的下端上安裝有縫針9。
此外,在縱機身部3內配置立軸10,在底座2內設置下軸11,在該下軸11前端部的梭心筒12內裝有梭殼13。此外,立軸10的上端部經由傘齒輪6a、10a連接到上軸6上,其下端經由傘齒輪10b、11a連接到下軸11上。
另外,針桿8可上下自由滑動地組裝到針桿擺動臺18內。該針桿擺動臺18能夠以與上軸6平行的擺動支軸18為支點自由擺動其上端部。
在底座2上設置有可移動的布料保持板14,在該布料保持板14的上方設置由框狀夾緊體構成的壓布板15以及由上下移動刀構成的切布刀16。該切布刀16可由電磁線圈或氣缸等驅動裝置驅動上下運動。此外,布料保持板14及壓布板15由進給電機17驅動,以在夾持布的狀態下在底座2上沿上軸6往復運動,進行布的進給。
如圖2所示,在縫紉機1的縱機身部3一側的端部上并列地設置決定針桿擺動臺18的基準位置的作為第一電氣驅動裝置的基準線電機40和作為決定其擺幅的第二電氣驅動裝置的擺幅電機41,從它們各自的輸出軸直到針桿擺動臺18,構成作為基準線變更機構和縫針擺幅變更機構的擺針機構42。
在基準線電機40及擺幅電機41的輸出軸上分別設置小齒輪40a,41a,基準線臂43的扇形齒輪43d及擺幅臂55的扇形齒輪55d分別嚙合在這些小齒輪40a及41a上。擺針機構42如圖2及圖3所示,由基準線臂43、基準線桿44、聯結桿45,擺針凸輪桿46、擺針桿47、聯結軸48、擺針臂49、擺針凸輪54、擺幅臂55及擺幅桿56等構成。
基準線臂43由以貫通縫紉機1的狀態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旋轉軸43a,其基端一側固定在該旋轉軸43a的一端、其自由端一側具有扇形齒輪43d的齒輪部43b,以及其基端一側固定在旋轉軸43a的另一端的叉狀部43c構成,所有上述這些部分均隨著基準線電機40的驅動,以旋轉軸43a為軸心進行整體地旋轉。
并且,在縫紉機1的外部,將基準線臂43的扇形齒輪43d嚙合到小齒輪40a上,另一方面,在縫紉機1的內部,用水平銷44a將具有相同形狀的叉狀基準線桿44的端部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到基準線臂43的叉狀部43c內。在該基準線44的叉狀部內,可自由擺動地用水平銷44b連接有聯結桿45的一個端部,而用水平銷45a將擺針凸輪桿46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到該聯結桿45的另一個端部上。
進而,用水平銷46a將擺針桿47的前端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到該擺針凸輪桿46的下端部上。該擺針桿47的基端部固定在與上軸6平行地設置于臂部4內的聯結軸48的基端部上。在該聯結軸48的前端上固定有擺針臂49的基端部,針桿擺動臺18經由圖中未示出的六角形橡筋線等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到該擺針臂49的前端部上。
這里,擺針凸輪桿46的上部為コ字形敞開的凸輪卡合凹部46b,擺針凸輪54借助偏心凸輪卡合到該凸輪卡合凹部46b上。
此外,該擺針凸輪54備有副軸53,該副軸53經由減速齒輪51、52以1/2的減速比傳遞上軸6的旋轉。
此外,擺幅臂55由以下部分構成以貫通縫紉機1的狀態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旋轉軸55a,其基端一側固定在該旋轉軸55a的一端、其自由端一側備有扇形齒輪55d的齒輪部55b及基端一側固定在旋轉軸55a另一端上的臂部55c,這些部分隨著擺幅電機41的驅動以旋轉軸55a為軸心整體地旋轉。
并且,在縫紉機1的外部,將擺幅臂55的扇形齒輪55d嚙合到小齒輪41a上,另一方面,在縫紉機1的內部,將擺幅桿56的一個端部通過水平銷56a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到擺幅臂55的臂部55c上。該擺幅桿56的另一端經由水平銷44b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到前述聯結桿45及基準線桿44上。
另外,在基準線臂43的扇形齒輪43d附近設置用于檢測基準線位置的基準線原點檢測傳感器57,同樣地,在擺幅臂55的扇形齒輪55d附近也設置用于檢測縫針的擺動幅度的擺幅原點檢測傳感器58。所述基準線原點傳感器57和擺幅原點檢測傳感器例如可以由光電傳感器構成。
此外,在副軸53一側的減速齒輪52的一個側面上,設置由磁性傳感器構成的擺針左右位置檢測傳感器59(基準線側擺針側檢測傳感裝置),在減速齒輪52上設置左右位置檢測用磁鐵52a。
主軸6上的減速齒輪51每轉二轉,前述減速齒輪52轉一圈,即,當縫針上下運動兩次時,減速齒輪52轉一圈。當縫針9位于上部停止位置且處于在向基準線一側擺動的旋轉相位時,擺針左右位置檢測傳感器59與磁鐵52a處于對向位置。
借助上述擺針機構42,通過作為電氣驅動裝置的基準線電機40和擺幅電機41的分別驅動,從基準線臂43開始經由基準線桿44,或者從擺幅臂55開始,經由擺幅桿56,再分別按以下順序,經由聯結桿45、擺針凸輪桿46、擺針桿47、聯結軸48、擺針臂49及擺針凸輪54分別傳遞擺動運動,針桿擺臺18以上端部的擺動支軸18a為支點改變基準線或擺幅。
即,相對于基準線,利用由脈沖電機構成的基準線電機40的驅動,經由基準線臂43、基準線桿44、聯結桿45、擺針凸輪桿46,擺針桿47、聯結軸48、擺針臂49及擺針凸輪54傳遞擺動運動,通過針桿擺動臺18以上端部的擺動支軸18a為支點擺動來改變基準線。這就是基準線變更機構。
此外,對于擺幅,利用由脈沖電機構成的擺幅電機41的驅動,經由擺幅臂55、擺幅桿56、聯結桿45、擺針凸輪桿46、擺針桿47、聯結軸48、擺針臂49及擺針凸輪54傳遞擺動運動,通過針桿擺動臺18以上端部的擺動支軸18a為支點擺動來改變擺幅。這就是縫針擺幅變更機構。
這里,擺針機構42中,當以基準線位置為基準,擺幅向左側擺(擺幅增大)、擺針凸輪54的凸輪頂部位于基準線一側時,由基準線凸輪43的位置決定針落點。
此外,當擺針凸輪54的凸輪頂部位于擺幅一側時,由相對于基準線位置的擺幅量決定針落點。
在縫制時,備有經由減速齒輪51、52對由主電機5的驅動而旋轉的上軸6所產生的旋轉進行傳遞的副軸53的擺針凸輪54以1/2的減速比進行旋轉,將該擺針凸輪54卡合到凸輪卡合凹部46b上的擺針凸輪桿46作往復運動,該擺針凸輪桿46的這一往復運動,經由擺針桿47、聯結軸48、擺針臂49及擺針凸輪54傳遞給針桿擺動臺18。
從而,根據前述基準線及擺幅的變更,以上端部的擺動支軸18a為支點,針桿擺動臺18作往復運動,形成扣眼鎖邊的平行部(側線跡部)及加固部(加固線跡部)的線跡。
本實施的夾線裝置A(圖1)設置在縫紉機1的臂部4上,對上線施加張力并對上線的張力進行控制。
夾線裝置A如圖4和圖5所示,備有基座構件69、一對夾線板66、67,作為驅動裝置的電磁線圈60,可動銷68,以及兼作縫紉機1的控制用的對電磁線圈60進行驅動控制的控制電路(圖中省略)等。
夾線板66、67是在一對夾線盤(固定盤66與可動盤67)之間夾持上線并對該上線給予張力的同時,可利用電磁線圈60的推力在縫制過程中使上述抵抗力連續變化的夾線板(主動張力)。
螺栓71、71插入穿過基座構件69的螺栓貫通孔69a、69a、臂部支架81A的螺栓貫通孔81Aa、81Aa中,螺紋旋接到電磁線圈60的螺紋孔60a、60a中。從而,分別由螺栓71、71整體地將基座構件69固定在臂部支架81A的外側,將電磁線圈60固定于臂部支架81A的內側。
可動銷68具有一端側的螺紋部68b及未車螺紋的位于另一端的軸部68a,插入并貫通夾線盤(固定盤66和可動盤67)中央的貫通孔66a、67a及基座構件69的貫通孔69b中,螺紋旋接到柱塞(可動部)61前端的螺紋孔61a中。可動銷68和柱塞61的固定位置可通過螺母70的緊固適當調整。在固定可動銷68時,使軸部68a處于固定盤66與可動盤67的部分處。
在可動銷68上設有作為導向裝置的狹槽68c以及穿線孔68d,上線L經由狹槽68c一直通到其內端的穿線孔68d之后,由固定盤66和可動盤67夾持在兩個夾線盤之間設定。在固定盤66和可動盤67被設定的狀態,穿線孔68d處于和固定盤66與可動盤67之間的壓緊面重合的位置,并且,狹槽68c的入口處于離開上述壓緊面的位置處,因此,在兩個夾線盤被設定的狀態下,縫紉機不會從夾線盤66、67中脫落。
圖6是夾線裝置A的電磁線圈60的剖面圖。
電磁線圈60由機殼62,線圈支架63,線圈64,柱塞61,以及磁性構件65構成。柱塞61可在軸向方向上移動并且不可旋轉地支承在軸承62A、62B上。固定在柱塞61上的磁性構件65為圓筒狀,在其一部分上形成直徑不同于軸的中心部分的直徑的階梯部65a。從而,通過這種形狀獲得推動力與行程無關的特定行程區間W(圖4)。
該電磁線圈60在通過的電流一定時,可獲得推動力與柱塞61的行程無關的特定的行程區間W。
在上述夾線裝置A中,可動銷68與柱塞61的固定位置可通過螺母70的緊固進行適當的調整,而在柱塞61作用于夾線盤66、67上時的柱塞61的行程區間,包括上述特定行程區間W在內,由上述螺母70的緊固位置設定。這里,所述柱塞61作用到夾線盤66、67上的狀態是指從一對夾線盤(固定盤66,可動盤67)夾在基座構件69與可動銷68上并相互接觸的狀態一直到上線夾持在一對夾線盤中間的狀態為止。
為將作用于夾線盤66、67上的柱塞61的行程設定在特定的行程區間W內,例如,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即,在螺母70松開的狀態下,一面測量突出到電磁線圈60的后方的柱塞61的前端的突出量W,一面在可動盤67與固定盤66與基座構件69接觸的狀態下旋轉可動銷68,使突出量對應于特定行程區間W的位置,在該位置處將螺母70緊固,固定可動銷68及柱塞61。
該柱塞61的行程,有必要相當于在縫紉機中所使用的最粗的縫制線的粗細值(約1mm),至少有必要相當于通常使用的縫制線的粗細的值(0.2~0.3mm)。此外,在極粗或者通常使用的縫制線的粗細程度上再稍加補償值(以0.1mm為單位)進行設定也可以。
此外,驅動夾線器的驅動裝置不限于本實施例的特定電磁線圈60,也可采用步進電機、音圈電機等各種驅動裝置。
下面,根據圖7的控制框圖,對本實施例的控制進行說明。
該控制裝置由以下各部分構成CPU(中央處理器)100、RAM(隨機存取存儲器)102、ROM(只讀存儲器)101、對各脈沖電機的旋轉量進行計數的Y進給計數器103、基準線計數器104、以及擺針計數器105、對切布刀的驅動次數進行計數的切布刀計數器106、對各脈沖電機進行驅動的Y進給脈沖電機驅動器111、基準線脈沖電機驅動器112、以及擺針脈沖電機驅動器113、將各種傳感器及各驅動部的驅動器和操作面板110等與CPU100連接起來的I/O接口109、對驅動縫紉機的縫紉機電機5進行驅動控制的縫紉機電機驅動器115、對縫紉機5的旋轉量作為上軸6的旋轉角進行編碼的縫紉機電機編碼器119、驅動夾線裝置A的電磁線圈60的電磁線圈驅動器120、驅動使壓布板15上升的壓板電磁線圈122的壓板上升電磁線圈驅動電路121、驅動使切布刀16下降的切布刀下降氣缸30的切布刀下降氣缸驅動電路123、以及,根據預定的中斷條件(表示各脈沖電機的旋轉量的計數值、布的進給位置、上軸6的旋轉角度等)向CUP100輸出中斷信號的中斷控制器108等。
在上述縫紉機驅動器115上,除連接縫紉機電機5之外,還連接有用于檢測縫紉機針9在上部位置的縫針上部位置傳感器116、用于檢測壓布板15及布保持板14的基準位置的進給基準位置傳感器117、檢測上軸6的旋轉角度的TG(轉速表傳感器)發生器118等。
在I/O接口109上,除連接有操作面板110及各驅動部的驅動器及驅動電路之外,還連接有檢測切布刀16的下降用的到下降檢測開關34、檢測壓布板15的下降的壓板下降檢測開關28、用于檢測由壓布板15和布保持板14組成的布進給機構在原點位置的狀態的Y進給原點傳感器26、表示擺針機構的基準線位置處于原點的基準線原點傳感器57。表示擺針機構的擺幅處于原點的擺針進給原點傳感器58、指示壓布板15的下降的壓板開關124,以及指示縫紉機電機5的驅動開始的開始開關125等。
CPU100,以RAM102規定的區域作為作業區域按照存儲在ROM101中的控制程序,一面輸入來自操作面板110的數據及來自所連接的各種傳感器的檢測信號,一面通過各驅動器進行對各種驅動部的控制。
ROM101中,對從操作面板110輸入的各種設定參數進行設定處理及對各種縫制圖案進行運算運算,同時存儲根據縫制圖案對扣眼鎖邊進行縫制的縫制處理等用的控制數據及控制程序。本實施例的扣眼鎖邊縫紉機1,從操作面板110進行各種設定數據輸入,進行各種縫制圖案的運算以及對扣眼鎖邊縫紉機1進行驅動控制,進行各種縫制圖案的扣眼鎖邊縫制。
首先,對由圖8所示的操作面板110所輸入的各種設定數據項目進行說明。
即,關于圖9所示的扣眼鎖邊線跡的各部分的長度數據,可以設定“切布長度數據”a、“切刀寬度數據”b、“加固線跡長度數據”c。“加固線跡寬度數據”d、“側線跡針距數據”e、“加固線跡針距數據”f、“剪切刀 第一加固線跡之間的間隙長度數據”g、以及“剪切刀-第二加固線跡之間的間隙長度數據”h。
此外,還可設定表示夾線裝置A的電磁線圈60的修正值的“主動張力修正數據”、作為在各縫制時刻的張力數據的“側線跡張力數據”、“加固線跡張力數據”、“線跡開始張力數據”、“線跡終止時的張力數據”、以及“斷線時的張力數據”。
進而,對于本發明,還可以設定“加強線跡選擇數據”、“加強線跡針距調節數據”、“加強線跡寬度調整數據”、“裝飾線跡選擇數據”、“裝飾線跡針距調整數據”、“裝飾線跡寬度調整數據”、“加強線跡的線張力調整數據”、“裝飾線跡的線張力調整數據”等。此外,還可以分別對左、右加強線跡設定“縫制加強線跡時線跡開始基準線位置”。也可分別對左、右裝飾線跡設定“縫制裝飾線跡時線跡開始基準線位置”。
而將“加強線跡選擇”的數據項目中,通過將其置為“1”來選擇單層加強線跡,而當輸入“0”時,則選擇不縫制加強線跡,同樣地,在“裝飾線跡選擇”數據項目中,通過選擇“0”或“1”來選擇是否要縫制裝飾線跡。
使用者首先對上述各設定數據進行從操作面板110的輸入設定處理。在輸入的各數據項目中,存儲有預先默認的設定數據或上一次輸入的設定數據,使用者僅輸入并改變有必要變更的數據項。
在設定數據的各項目中,預先存儲有表示對應于該項目能夠輸入的數據值范圍的設定范圍數據,在輸入的數據超出這一設定范圍數據時,則被判定為錯誤。此外,根據不同的數據,有時也設定默認值。
上述設定數據,可對應于圖案號碼進行多組注冊,使用者選擇任意的縫制圖案號碼將其調出,讀入對應于該號碼的設定數據組用于實際縫制控制。
下面,根據圖10至圖13所示的流程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操作進行說明。
在圖10中,當操作者由面板110設定必要的數據(S-0)接通開始鍵125時,根據事先由面板110輸入的設定數據(圖8)通過運算決定縫制數據(S-2)。
利用該運算設定,由面板110對前述加強線跡的針距、加強線跡的寬度、加強線跡的線張力、裝飾線跡的針距、裝飾線跡的寬度、裝飾線跡的線張力附加修正數據。然后使壓布板15下降并夾持在載置于布保持板14上的被縫制物(圖中未示出)(S-3)。
當再次接通開始鍵125時,由加強線跡子程序(S-5)進行處理。在圖11中,當加強線跡選擇數據為“0”時,(S-9),接著由下面的裝飾線跡子程序處理(S-6)。
在圖12中,當裝飾線跡數據為“0”時(S-20),由下面的鎖邊線跡子程序(S-7)處理。當鎖邊線跡子程序結束時,用于使切布刀16上下運動的切布刀下降用氣缸30動作(S-8)。
下面對圖11中的流程圖內加強線跡選擇數據為“1”時,根據圖14所示的線跡形狀加以說明。在圖14中,i是側線跡的寬度,可由加固線跡的寬度d和刀的寬度b由公式I=(d-b)/2求出。j是加強線跡的寬度,它等于在默認值上加上由面板設定的調整值。該默認值設定為j=i/3。R1、R2是左、右加強線跡的右側邊緣,被用作基準線的位置。此外,L1、L2為加強線跡的左側邊緣,是從基準線起的擺動幅度的位置。
當加強線跡選擇數據為“1”時,進行加強線跡的線張力的設定(S-10)。當要把該加強線跡的線張力設定為直線鎖邊線跡、即上下線的線跡節點位于被縫制的布料內的位置上的張力時,向電磁線圈60提供電流。由于電磁線圈60幾乎不改變行程地改變夾線盤66、67的線夾持力,在時間上幾乎是瞬間被設定的。
其次,為移動到左側線跡的開始位置(P1),控制Y進給、基準線、擺幅電機20、40、41(S-11)。
接著,從加強線跡起始點P1起開始進行縫制,利用所設定的加強線跡的針距,通過在以所設定的加強線跡的寬度所決定的起始右側邊緣R1與左側邊緣L1上交互落針的“之”字形線跡,由圖14的下部開始向上部形成左側的加強線跡(S-12)。這一加強線跡的針距由默認值設定,與扣眼鎖邊線跡的側線跡針距相比而言,它是非常細的針距。
利用從面板110設定的切布長度a、切刀-第一加固線跡間的間隙長度g、切刀-第二加固線跡之間的間隙長度h,由公式V=a+g+h求出側線跡的長度V,加強線跡的長度設定為與此相同的長度,利用由面板設定的加強線跡的針距(圖8中的項目No.20)與該加強線跡的長度,在前述縫制數據處理(S-2)中計算出縫制于它們之間的針數(Na)。
當利用縫紉機針的位置信號對每一個針計算出來的針數(N)與設定值(Na)一致時(S-14),為了移動到右側線跡的開始位置P3,對基準線、擺幅脈沖電機40、41進行控制(S-15)。
此外,當從左側加強線跡的最后落針位置P2移向右側線跡的開始位置P3時,通過使一部分針落在第一加固(上側)部的中間位置P5上,將這些位置作為回避位置使過渡線隱藏在第一加固線跡內。
然后,從右側加強線跡的開始點P3開始縫制,與前面一樣,利用所設定的針距在前述右側邊緣R2與左側邊緣L2上交互地落針,從圖14的上方開始向下形成預定針數Na的加強線跡(S-16)。然后,停止在針的上部位置處。
由于該加強線跡是由上面所述的線跡針距很細的“之”字形線跡形成的,布料纖維受到線跡中的線的約束,縱、橫方向的布料纖維不會脫落或松散。雖然該線跡的針距以極細的方式設定時是最佳的,但比衣料的纖維稍粗一些在效果上也沒有什么影響。
此外,加強線跡在形成扣眼鎖邊線跡的側線跡時,產生在其中心部沿著扣眼隆起的效果,給予扣眼鎖邊線跡一定的手感。
此外,在前述右側加強線跡的最后落針位置P4處尚未結束、向下面的裝飾線跡或扣眼鎖邊線跡繼續時,通過使縫針落在第二加固線跡部(下側)的中間位置P6處,可使過渡線位于第二加固線跡部內。
下面,在圖12的流程圖中,對于裝飾線跡選擇數據為1時,根據圖15所示的線跡形狀進行說明。
裝飾線跡的張力設定成大體上加強線跡的情況相同,以便使其成為直線鎖邊線跡(S-21)。然后,控制Y進給、基準線、擺幅的各脈沖電機20、40及41,以便從前述加強線跡的最終位置P4或中間位置P6連續地移動到左側線跡的起始位置P7(S-22)。
裝飾線寬度,其默認值被設定為零,即直線線跡,但在圖15的實施例中,通過面板的設定,將其調節為稍有“之”字形的狀態。此外,裝飾線跡的針距設定得比扣眼鎖邊線跡的側線跡的針距大得多。
基于這一設定,借助于前述裝飾線跡的針距和前述側線跡的長度V計算的設定針數Nb,在左側加強線跡上形成裝飾線跡(S-25)。從左側的最后落針位置P8移動到右側線跡的起始位置P9,但和修正線跡時一樣,也可以在加固線跡部內的中間位置P10處落針。同樣,在右側加強線跡上形成預定針數Nb的右側裝飾線跡(S29)、在最終位置P11處停止在針的下部位置(S30)。該裝飾線跡與加強線跡同時于扣眼鎖邊線跡的側線跡形成時,在其中心部沿扣眼產生隆起的效果,給予扣眼鎖邊極為優異的手感。
下面參考圖13對鎖邊線跡的子程序進行說明。
從前述裝飾線跡的最終位置P11或者第二加固線跡部中央的中間位置P12移動到鎖邊線跡的開始位置P13(S31)。側線跡的張力設定為設置成雙反面線跡,即,上下線的節點位于布料上的側線跡中央部位置處地在面板110上設定為強的線張力(S-32)。而且,增大向前述電磁線圈60上提供的電流量,如前面所述,瞬間增大對夾線盤66、67的夾持力。
然后當左側線跡形成預定的針數(Nc)時(S-35),設定加固線跡的線張力(S-36)。由于該加固線跡的線張力象直線鎖邊線跡那樣設定成弱的線張力,所以當減少前述電磁線圈60的電流時,和前面所述一樣,瞬間減小夾線盤66,67的夾持力。
當預定針數(Nd)的第一加固線跡結束時(S-39),和前面所述一樣,設定側線跡的線張力(S-40),增大前述電磁線圈60的電流以增大對夾線盤的夾持力,然后形成預定針數(Ne)的右側線跡(S-43)。
當預定針數(Ne)的右側線跡結束時,進行加固線跡線張力的設定(S-44),減少前述電磁線圈60的電流以減小對夾線盤的夾持力,然后形成預定針數(Nf)的第二加固線跡(S-47)。
然后,借助線跡結束時線張力設定(S-48),在調整電磁線圈60的電流之后,停止在針的上部位置處(S-49)。
之后,按照斷線子程序(S-50),為進行線的切斷,按照公知的方式,控制Y進給脈沖電機20,利用伴隨著壓板15的移動而產生的線切斷機構(圖中未示出)的機械動作,開閉切線剪刀,切斷縫制線。這時,利用切斷線時的張力設定,調整電磁線圈60的電流。在本實施例中,表示的是在先形成對應于兩個側線跡部的加強線跡之后,再開始扣眼鎖邊線跡的順序,但是,也可以在扣眼鎖邊線跡開始之后,在各側線跡即將形成之前形成加強線跡。即,在線跡已出現在外側的側線跡之后,隨即形成加強線跡。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是相對于由平縫形成扣眼鎖邊線跡的縫紉機進行說明的,但也可以對由鏈式線跡形成可以鎖邊的縫紉機加以實施。此外,扣眼鎖邊可以是直扣眼鎖邊,也可以是圓孔扣眼鎖邊。
進而,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了加強線跡的針距、幅度由操作者輸入設定的情況,但是也可以按照鎖眼線跡的針距、寬度進行計算并自動設定成針距更細、寬度更窄,或者設定成默認值。同樣地,裝飾線跡的針距、寬度也可以設定為默認值。
進而,實施例中說明了對于加強線跡和裝飾線跡的線的張力設定是在默認值的基礎上從面板110上輸入調整值來進行設定的情況,但是,也可以象直線鎖邊線跡那樣,操作者由面板110重新設定。
進而,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了在鎖邊之前形成加強線跡,裝飾線跡的情況,但也可以每次形成鎖邊線跡的一個側線跡,在即將形成每一側線跡之前,形成加強線跡和裝飾線跡。
進而,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了由比側線跡寬度窄、密度高的“之”字形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的情況,但是,在設定加強線跡的寬度時,輸入“0”,通過形成設定比側線跡密度更高(即更小的)針距來形成直線線跡的加強線跡,由于縫針落在各纖維中或者只夾持少量的纖維,和用“之”字形線跡的一樣,可由縫制線約束衣料的纖維,從而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上述“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的針距,有必要根據衣料纖維的粗細、粗糙度等來選擇,但針距越細(小),加強效果越大。
下面,根據圖16~19,對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所采用的縫紉機和圖1~圖6所示的縫紉機一樣,其控制框圖也和圖7相同。本實施例中,在形成扣眼鎖邊線跡之前,在側線跡和加固線跡的形成位置處形成重疊線跡,該重疊線跡是通過多次反復由比側線跡的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構成的,而且,這時應當使縫針不落在同一點上。
由操作面板110除設定和第一實施例的情況相同的數據(圖8)之外,還可以設定圖17(A)所示的加強線跡針距“s”,圖17(B)所示的縱向偏移量“t”,圖17(C)所示的橫向偏移量“u”。這里,所謂縱向偏移量是指在多次反復加強線跡形成重疊線跡時,每次反復時加強線跡的起始點相對于上一次的加強線跡的起始點沿扣眼方向錯開時的偏移量,所謂橫向偏移量是指在多次反復加強線跡形成重疊線跡時,每次加強線跡的開始點相對于上一次加強線跡的開始點的落針位置,在垂直于扣眼的方向錯開時的偏移量。在圖17(B)和圖17(C)中,表示進行兩次加強線跡的例子。此外,在圖17(B)中,為了圖示方便,第二次加強線跡的寬度畫得比第一次加強線跡的寬度寬,但在實際上它們的寬度相同,在各加強線跡的平行部它們大部分是重合的。此外,P1~P14是第一次的加強線跡的落針位置,P15~P28是第二次的加強線跡的落針位置。從而,在這種情況下的縱向偏移t、橫向偏移u就是第二次加強線跡的開始點P15相對于第一次加強線跡的開始點P1的縱向和橫向偏移量。此外,在圖17(A)中,L’,R’分別表示在左、右側線跡位置上形成的加強線跡的橫向位置。
下面,根據圖18和圖19所示的流程圖,對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在圖18中,操作者從操作面板110設定必要的數據(S-51)。當開始鍵125或設在操作面板110上的準備鍵接通時,根據預先由操作面板110輸入的設定數據(圖8、16)通過運算處理確定縫制數據(S-53)。此外,在流程圖中給出了沒有開始鍵而采用準備鍵的例子。
利用該運算設定,和第一實施例一樣,在由面板110對加強線跡的針距,加強線跡的寬度,加強線跡的線張力等添加修正數據的同時,進行如圖19所示的本實施例特有的運算(后面將述及)。通過再次接通準備鍵,可以重新設定數據(S-54)。此后,使被縫制物就位(S-55),當按下開始鍵125時(S-56),進行加強線跡的縫制(S-57)。在加強線跡縫制結束后,進行鎖邊線跡的縫制(S-58)。當鎖邊線跡縫制完畢時,令切布刀下降氣缸30動作(S-59),使切布刀16上下運動。此外,鎖邊線跡的子程序和與說明有關第一實施例的圖13所示的情況相同。
下面,按照圖17所示的線跡形狀對示于圖19的流程中的運算進行說明。和第一實施例一樣,由面板110所設定的切布長度a、剪切刀—第一加固線跡之間的間隙長度g以及剪切刀—第二加固線跡之間的間隙長度h,利用公式V=a+g+h求出側線跡的長度V,加強線跡的長度設置成等于該長度V,利用由面板設定的加強線跡的針距(圖16,No.10)及該加強線跡的長度等,進行第一次加強線跡的落針點計算(S-60)。其次,將變量n置為1(S-61),一直到n達到加強線跡的縫制次數為止,對各加強線跡的針落點進行運算(S-62~S-64)。即,在圖17(B)的場合,將向縱向平行移動(t×n)的位置作為針落點的位置,在圖17(C)的場合,向橫向平行移動(u×n)的位置作為針落點的位置。當n達到加強線跡的次數時,對鎖邊線跡的針落點進行運算(S-65)。此外,最好設置一種裝置,用于將各加強線跡的上端和下端的落針位置,即在第一次加強線跡場合的P7和P14,在第二次加強線跡時的P21和P28全部引入加固線跡的形成位置中。例如在S-63的運算時,第n次加強線跡的上端或下端的落針位置脫離加固線跡的形成位置的場合,可以在面板110或圖中未示出的顯示板等上顯示錯誤信息。同樣地,在圖17(C)的場合,最好設置用于使各加強線跡的右側邊緣和左側邊緣的落針位置全部都納入鎖邊線跡(側線跡)的形成位置的裝置。例如,在第一次加強線跡的情況下的P1與P13、在第二次加強線跡的情況下的P15和P27中任何一個脫離鎖邊線跡的形成位置時,同樣可顯示出錯誤信息。
另外,上面說明了沿著扣眼的方向與垂直于扣眼方向錯開的例子,但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使重疊針跡的各個加強線跡的針距S各不相同。例如設定從操作面板110輸入設定的圖16設定數據項目的No.15“加強線跡針距變化”S’。圖18的流程圖也同樣適用于這種情況,圖19中的落針運算,僅將步驟S-63的處理改成“相對于一次的落針,令加強線跡針距為S+n×S’”,其它均不變。
此外,對上述第二實施例,僅以將線跡作為加強線跡的例子進行說明,但也可采用比側線跡部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作為加強線跡。在以這種“之”字形線跡作為加強線跡的場合,還進一步可以使加強線跡的寬度不同。例如設定從操作面板110輸入設定的圖16中設定數據項目No.16“加強線跡寬度”D和No.17的“加強線跡寬度的變化量”D’。圖18的流程圖同樣也適用這種情況,落針運算,僅將圖19的步驟S-63的處理換成“相對于第一次落針,令加強線跡的寬度為D+n×D’”,其它不變。
當在側線跡和加固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由多次重復形成的重疊線跡時,如果在各個加強線跡中的針落到同一位置時,會發生被縫制物的纖維被針切斷造成衣料纖維斷線或者由針切斷已縫制好的線等情況,使強度不夠。此外,由于在同一位置處重復縫制多次,針線環路不穩會造成跳線或斷線等線跡不良等情況。然而,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使針不落在同一點上,可消除切斷衣料纖維及線跡不良等情況,可大幅度提高被縫制物的質量。
下面根據圖20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適用于本實施例的縫紉機和圖1~圖6所示相同,控制框圖也與圖7所示控制框圖相同。本實施例的結構為,在扣眼鎖邊線跡形成前,在左右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由比側線跡的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構成的加強線跡,這些左右加強線跡的各開始位置P1,P8可向與扣眼垂直的方向變化。即,可以設定由操作面板110輸入設定的圖16的設定數據項目NO.18的“左加強線跡的x方向開始位置”L’,No.19的“右加強線跡的x方向開始位置”R’。其中,xy方向為圖20所示的方向。
在被縫制物縫制加強線跡和側線跡時,由于布的伸縮作用,有時,左右加強線跡129L、129R的x方向位置L’、R’,即在“之”字形線跡的場合,x方向的中心與左右側線跡130L、130R的x方向的中心130Lc、130Rc偏移,對被縫制品的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在由被縫制物的性質可以預測出該偏移量的情況下,利用本實施例,通過調整左右加強線跡的x方向開始位置,有可能使加強線跡與側線在x方向上的中心一致。此外,在圖16中,將“左加強線跡的x方向的開始位置”L’與“右加強線跡的x方向開始位置”R’作為相互獨立的可設定項目表示出來,但也可以將左右加強線跡的x方向開始位置作為一個整體對待,使L’和R’僅變化相同的量。此外本實施例也可適用于第一實施例中的加強線跡和裝飾線跡。即,圖14、圖15的R1、R2或L1、L2是可以變化的。進而,本實施例也適用于如第二實施例中那種通過多次重復加強線跡形成重疊線跡的情況。即,可以變化圖17中的R’、L’。
權利要求
1.一種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縫制物上切開構成的扣眼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處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其特征為,在前述側線跡形成之前,在前述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針距小于前述側線跡針距的加強線跡。
2.一種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縫制物上切開構成的扣眼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處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其特征為,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在前述各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針距小于前述兩個側線跡針距的加強線跡。
3.如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它是一種平縫縫紉機,備有作用在夾線器上、使由該夾線器加在線上的張力變化的張力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加強線跡由直線鎖邊線跡形成,前述側線跡由雙反面線跡形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前述張力調節裝置配備有作用在夾線器上、改變由該夾線器加在線上的張力的驅動裝置,通過控制由該驅動裝置輸出的電學量控制掛在該夾線器上的線張力的控制裝置。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前述加強線跡是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高密度“之”字形線跡形成的。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之”字形線跡與前述側線跡形成的期間內,在前述“之”字形線跡上形成直線或者比側線跡密度低的“之”字形線跡。
7.一種用下述扣眼鎖邊縫紉機形成線跡的方法,所述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縫制物上切開構成的扣眼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處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該扣眼鎖邊縫紉機的特征為,在前述側線跡形成之前,在前述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針距小于前述側線跡針距的加強線跡。
8.一種用下述扣眼鎖邊縫紉機形成線跡的方法,所述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縫制物上切開構成的扣眼兩側的一對側線跡以及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處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該扣眼鎖邊縫紉機的特征為,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于前述側線跡形成的位置上形成針距小于側線跡針距的加強線跡。
9.如權利要求7和8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形成線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加強線跡用比側線跡寬度窄的高密度“之”字形線跡形成。
10.一種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縫制物上切開構成的扣眼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處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其特征為,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在前述側線跡和連接前述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通過多次重復由寬度小于側線跡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而構成的重疊線跡,以便縫針不落在同一點上。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通過多次重復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而構成的重疊線跡中,各個加強線跡的起始點沿扣眼方向錯開。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通過多次重復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形成的加強線跡而構成的重疊線跡中,各個加強線跡的起始點在與扣眼垂直的方向錯開。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通過多次重復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之”字形加強線跡形成的重疊線跡中,各個加強線跡的針距各異。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扣眼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扣眼鎖邊線跡形成之前,通過多次重復由比側線跡寬度窄的“之”字形加強線跡形成的重疊線跡中,各個加強線跡的寬度各異。
15.一種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縫制物上切開構成的扣眼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處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其特征為,在前述鎖邊線跡形成之前,在前述左右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由寬度小于側線跡的“之”字形線跡或直線線跡構成的加強線跡,這些左右加強線跡的開始點可向垂直于扣眼的方向變化。
全文摘要
一種扣眼鎖邊縫紉機,具有線跡形成裝置,所述線跡形成裝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縫制物上切開構成的扣眼的兩側的一對側線跡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處形成連接兩個側線跡的加固線跡構成的扣眼鎖邊線跡,在該縫紉機中,于前述側線跡形成之前,在前述側線跡的形成位置上形成寬度小于側線跡的高密度“之”字形線跡。
文檔編號D05B19/00GK1273290SQ0010825
公開日2000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1999年5月7日
發明者石井一明, 春日俊明, 月岡高志 申請人:重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