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軸向緯編針織物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將對角向紗線作為緯向部分直接襯入升起的織針背部而用在縱向、橫向和對角方向上延伸的紗線生產多軸向緯編針織物的方法。由于由該方法生產的紡織品結構在各方向上的高穩定性和強度,故使用該紡織品作為復合材料中的加固物,例如用在汽車構造、軌道車輛構造和航空工業中。
背景技術:
通過結合加固紗線作為緯紗、經紗和對角向紗線的多軸向經編針織物的生產已經是公知的。DE-A 33 04 345描述了例如這樣的經編針織物,其具有正常的經編針織物作為底布,而加固紗線襯墊到底布中,其中緯紗彼此平行并且任何情形下都排列在兩個連續線圈橫列的線圈頭部之間,此外,設置有兩組對角向紗線,對角向紗線在任何情形下都在編織方向上的彼此連續的線圈橫列的線圈頭部之間交替運行。這樣,在經向、緯向和對角方向有不被織針刺穿的加固紗線。所有加固紗線彼此設置成45°角度,然而,該方法的結果這一角度是不可以改變的。
用于加工多軸向結構的專用經編機也是公知的,其中最高可達七個紗線層懸浮在傳輸鏈中(90°/±對角/90°/-對角/90°/+對角/90°),并且利用經編針織編織在編織點的區域中加固。0°紗線系統可以作為最后的紗線層直接放置在交叉點的前面。然而,針織操作必須刺穿緊密疊置的紗線層,因此導致紗線位移。其結果是織物強度下降以及不均勻的不合格結構密度(《Melliand紡織報告》11/86,第804頁至806頁)。
利用Nalimo型的縫編機,采用多軸向襯緯,生產多軸向針織物是可行的,例如在角度偏差1°至5°的情況下采用0°/-90°/45°/-90°/±45°的紗線層組合,就是說緯紗不是精確平行的(《經編針織實踐》2/94,第15至17頁)。
在右/右平針織機上生產工業紡織品的多軸向針織技術中,多軸向紗線襯墊是利用在0°/90°/±45°方向上的紗線組合進行的(《ITB無紡織物》1/95,第44至45頁)。該針織物的特殊特征是紗線在每兩行后在織物的前側和后側上對角和豎直地(0°)交替運行。作為經紗和對角向紗線從片狀結構的前側和后側運行的紗線通過喂入件的附加驅動器而完成,一個驅動器用于控制交叉運動而另一個驅動器用于以回轉方式進行控制移針運動。這種結經技術主要用于防止復合材料情況中的分層。
雙軸向針織技術和雙軸向加固的多層針織物在DE 44 19 985 A1中是公知的。總共五個緯紗系統可以以直角在右/右平針織機上交叉(90°/0°/90°/0°/90°)襯墊。由于紗線層的配置(0°/90°),生產多軸線針織物是不可能的。此外,0°紗線層由浮現出來的織針刺穿,因此導致和特殊經編機相同的缺點。
此外,幾個專利說明書(DD 268 720、DD268 721、DD 268 722、DD 268723、DD 268 724、DD 256 885)公開了多軸向裝置生產的變型。特別是縫編機,利用縫編機可獲得由于從紗線儲存支架上輸入有限的紗線區而在降低機械成本和可變的構造的情況下使多軸向片狀結構質量提高。
在給出的紗線組基礎上作用的技術中,該原理的結果是0°紗線層總是形成覆蓋層,結果是復合結構的各向同性在將要得到的多層結構中被削弱了。一些公知的多軸向結構具有直角交叉的紗線系統,其不能滿足對纖維角度(不大于45°)的要求。公知的用于將紗線組襯墊進傳輸鏈的裝置使得在一定限度之內變化對角向紗線的導向角是可行的,但在機器運行時則不可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在權利要求1中說明的問題是開發多個可變多軸向紗線生產針織加固結構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作為所需的力作用線的函數的紗線角度可以隨著機器運行在對角向紗線和90°紗線的區域中改變。同時,可以避免紗線層的刺穿或紗線的刺穿,從而在保證成本效益的前提下生產。
該問題利用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來解決。本發明這種方法的有利的發展是每個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利用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利用右/右經編機,可以進行與線圈橫列一致的緯向襯墊,而由于前針床和后針床上的對角向紗線的同時相反的襯墊,用于每個完整線圈橫列的四個對角向紗線系統可以在低成本情況下結合。另一個優點在于0°紗線輸入并在相反移動的緯紗之間打結。在該過程中紗線刺穿是不可能的,從而與多軸向針織織物相比可以更好的利用原料。由于直接緯紗襯墊,所以不需要事先生產織物(紗線組以一定角度懸浮插入傳輸鏈中),從而直接控制緯紗在編織區中的移針距離。因此可以根據力作用線改變對角向紗線的導向角。90°紗線按照需要可以同樣變成0°位置,結果是在變化次序中可以產生有區別的層片厚度。
此外,利用粗糙的立體右/右經編針織結構的接結件,多軸向疊層紗線基本上在Z向加固并因此對于分層的抵抗力也大大提高。
本發明的示范性實施例在附圖中示出并在下文詳細描述。附圖中圖1示出了用于完成本發明方法的右/右經編機的編織點的示意圖;圖2示出了圖1的右/右經編針織物的剖面圖;圖3示出了圖2右/右經編針織物的頂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根據圖1所示的部分,右/右經編機的編織點由具有織針、具有相關脫圈邊沿2和2′和導紗器的前針床1和后針床1′形成。導紗器包括至少一個擺動地紗導軌3,其對前針床1和后針床1′上的線圈成形物3和3′進行襯墊;以及至少一個擺動緯向導軌4和5,分配給前針床1和后針床1′,附加0°緯紗(4′,5′)經由擺動緯紗導軌喂入,擺動緯向導軌在需要的時候可橫向移動。此外,導紗器包括非擺動導紗器6-13。導紗器6分配給前針床1并且襯入90°紗線系統6′,90°紗線系統6′在前針床1的區域中由利用導軌3的地紗3′是可以避免的。導紗器6還可以是不連續的或者可以只跨過部分距離而導紗,這取決于力的作用線。導紗器7和9設置成用于襯墊對角向紗線7′和9′,并且設計為例如小導管并設置在擺動或旋轉驅動裝置上,在整個工作寬度上處于織針區的間距中。在已經到達每個布邊時,導紗器7移動到導紗器9的位置,而導紗器7移動到導紗器9的位置。在該情況下,每個線圈橫列的橫移長度取決于對角向紗線7′、9′所需的襯墊角度。如果需要的話,對角向紗線7′、9′還可以根據圖案是斷續的并且作為0°紗線。
剛性排列的導紗器8設置用于在針織物的對角向紗線7′和9′之間喂入0°紗線8′。導紗器10至13分配給后針床1′。后部對角向紗線10′和12′由導紗器10和12襯墊,襯墊原理和導紗器7和9的一致。
后部0°紗線11′由剛性排列的導紗器11以與紗線8′相同的方法襯墊到對角向紗線10′和12′之間。導紗器13襯墊后部90°紗線系統13′,如同導紗器6的情況,斷續或只跨過部分距離襯墊也是可以發生的。
根據圖2,本發明的方法產生了針織物中的紗線層的下述排列90°;-對角;0°;+對角;0°,根據圖案移針;-對角;0°;+對角;90°。對角向紗線7′和9′或10′和12′的襯墊角度可以通過加長或縮短每個線圈橫列的襯墊長度而變化。
圖3示出了在前針床1上四個紗線系統6′、7′、8′和9′的交叉點。因而,90°紗線6′位于對角向紗線7′和9′的前面,而0°紗線8′在對角向紗線7′和9′之間運行。
90°紗線、對角向紗線和0°紗線以相同的方式排列在具有紗線系統10′、11′、12′和13′的后針床1上,前紗線系統和后紗線系統的交叉點設置成根據右/右針織物結構彼此偏移。
利用本發明的方法,在所有方向上具有特殊力作用線的多軸向結構可以最佳地生產,以用于多個領域。
權利要求
1.一種生產多軸向緯編針織物的方法,作為將對角向紗線作為緯紗部分直接襯墊到針床(1,1′)升起的織針背部的結果,用在縱向、橫向和對角方向延伸的紗線生產多軸向緯編針織物,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對角向紗線系統(7′、9′;10′、12′)作為右/右經編機的各針床(1;1′)的部分緯紗同時相反襯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0°紗線(8′,11′)作為直立紗線襯入在對角向紗線系統(7′,9′;10′,12′)之間。
3.如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90°紗線(6′;13′)作為與線圈橫列一致的直通緯紗同時襯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90°紗線(6′;13′)部分地斷續或連續以起到部分緯紗的作用。
5.如權利要求1至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喂入彼此間隔一定距離橫向移針的0°紗線(4′,5′)。
6.如權利要求1至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對角向紗線(7′,9′;10′,12′)根據圖案是斷續的并且作為0°紗線。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用在縱向、橫向和對角方向延伸的紗線將對角向紗線(7′,9′,10′,12′)作為緯紗部分直接襯墊到針床的升起的織針背部生產多軸向緯編針織物的方法,由此生產具有多層、可變化、多軸向紗線橫列的針織加固結構,因此可以根據在對角向紗線和90°紗線區域中所需的力作用線而在機器運轉中改變紗線角度。該工作通過如下方法完成:將至少兩個對角向紗線系統同時以相反方式作為部分緯紗襯墊給右/右經編機的每對織針;將0°紗線(8′,11′)作為直立緯紗襯墊在對角向紗線系統之間;以及同時將90°紗線(6′,13′)作為與線圈橫列一致的直通緯紗襯墊。該可以生產在所有方向具有特殊力作用線的多軸向結構。
文檔編號D04B23/00GK1339075SQ00803208
公開日2002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9日 優先權日1999年6月23日
發明者羅爾夫·阿諾德, 埃維林·赫夫內格爾, 詹斯·斯托普, 弗朗哥·普菲, 帕特里齊奧·斯弗雷戈拉 申請人:泰克斯蒂爾瑪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