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轉杯紡紗機,尤其涉及具有分梳輥、輸纖通道和設置于抽吸腔中的轉杯的抽氣式紡紗器。
背景技術:
抽氣式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由于連有主動抽吸氣裝置,且紡紗器轉杯被設置于抽吸腔中,使之氣流變得更為合理,排雜更加有效。因而該類紡紗器具有紗線質量穩定性好,轉杯高速化潛力大,且適紡范圍寬,斷頭率低的特點,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呈不斷增加的趨勢。
但是目前這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均采用分段輸纖通道和兩個回轉擺動中心的結構型式。這種結構一方面由于被分開的兩段輸纖通道具有不同的擺動中心,而使與分梳輥緊挨的通道入口至阻捻盤上的通道出口之間的輸纖通道變成一分為二的具有活動工作接頭的通道,兩段輸纖通道活動接口處只得采用密封件加以密封,因而不能形成連續平整的輸纖通道內壁,在輸纖通道內極易引起負壓氣體的紊亂,使輸纖通道內的纖維難以形成完全規則地軸向流動,造成纖維的對折、彎曲和纏繞。更由于紡紗器生頭、接頭操作的需要,而要經常性地打開其罩殼,輸纖通道及密封件所產生的磨損與移位則難以避免,特別當其密封件遭受損壞時,輸纖通道將產生漏風,這不僅直接影響輸纖效率和紡紗斷頭率,而且對紡紗穩定性和紡紗質量也產生十分有害的影響,甚至導致紡紗器無法正常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紡紗器罩殼的打開是繞著罩殼擺軸而擺動,輸纖通道前段也隨罩殼擺動;而靠近分梳輥一段的輸纖通道則繞喂棉羅拉的軸線擺動。這種兩個回轉擺動中心的結構,其直接后果首先是結構復雜;同時又存在紡紗器打開時,與喂棉羅拉相連接的蝸輪蝸桿也必須隨之被迫脫離嚙合而分開;紡紗器合上時則容易造成蝸輪蝸桿的結合損傷,降低其嚙合精度,影響喂棉羅拉的傳動平穩性。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單一回轉擺動中心且輸纖通道無工作接口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包括一個裝于轉杯支架上的抽吸腔,一個位于抽吸腔中的紡杯,一個分梳輥以及與之平行緊挨的喂棉羅拉,該喂棉羅拉上裝有蝸輪,在分梳輥與轉杯之間設有輸纖通道,所述分梳輥、喂棉羅拉和輸纖通道均安裝于擺動罩殼上,該擺動罩殼可繞蝸桿的軸心線擺動,所述輸纖通道為無工作接口的整體結構,工作時擺動罩殼緊密貼靠于抽吸腔的腔口位置。
本發明的進一步實施方式是所述蝸桿固定安裝于蝸桿軸上,該蝸桿始終與所述蝸輪相嚙合。
本發明的進一步實施方式是所述輸纖通道從其入口至其出口為連續變窄的錐形通道。
本發明的進一步實施方式是在擺動罩殼的與抽吸腔相對應的結合面上裝有密封圈,工作時該擺動罩殼通過該密封圈與抽吸腔相互密封緊貼。
采用上述結構后,由于輸纖通道、分梳輥、喂棉羅拉均安裝于擺動罩殼上,極為方便地實現了通道的整體結構,輸纖通道不再需要添加密封件的工作接口,其通道內壁平整通暢,既無漏風之憂,又完全避免了通道內負壓氣流的紊亂,不僅有利于纖維的輸送和氣流的順暢,而且有效減少了不規則纖維的產生;同時輸纖通道采用連續變窄的錐形結構,更利于輸送纖維的拉直,減少纖維的彎曲。又由于擺動罩殼采用可繞蝸桿軸心線擺動的單一回轉中心結構,擺動罩殼打開時,驅動喂棉羅拉的蝸輪蝸桿不再需要脫開,從而避免了蝸輪蝸桿的結合脫傷,提高了其運動精度和傳動平穩性。該結構還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操作方便的特點。
圖1是本發明轉杯紡紗機紡紗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結構紡紗器的擺動罩殼打開時的狀態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結構中的A-A剖面視圖;圖4是圖1所示結構中的喂棉羅拉結合件圖。
圖中1-轉杯支架;2-轉杯軸承;3-轉杯軸;4-轉杯龍帶;5-轉杯龍帶張緊輪;6-轉杯;7-抽吸腔;8-密封圈;9-擺動罩殼;10-阻捻盤;11-引紗管;12-輸纖通道;13-分梳輥;14-喂棉羅拉;15-蝸桿軸;16-蝸桿;17-蝸輪;18-分梳輥龍帶。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所示是本發明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在轉杯支架1上安裝有一個抽吸腔7,該抽吸腔7與吸風系統相連通,以便在紡紗器工作時形成工作負壓。在抽吸腔7的腔內設置有一個轉杯6,該轉杯6固定安裝于轉杯軸3的端部,轉杯軸3支承于轉杯軸承2上,轉杯軸3的另一端裝有軸向軸承;轉杯龍帶4通過轉杯軸3高速驅動轉杯6旋轉,轉杯龍帶4的另一側設置有轉杯龍帶張緊輪5。如圖3所示,在轉杯支架1上通過球軸承支承有蝸桿軸15,蝸桿軸15上固定地鎖緊有蝸桿16;擺動罩殼9通過滑動軸套也支承轉杯支架1上,該滑動軸套與蝸桿軸15具有同一回轉軸心線;當然,該擺動罩殼9也可以是通過軸承直接支承于蝸桿軸15上。當打開擺動罩殼9時,擺動罩殼9繞蝸桿軸15的軸心線回轉而擺動。上述的軸承既可是滾動軸承,也可以是滑動軸承。
在擺動罩殼9上安裝有可高速旋轉的分梳輥13、喂棉羅拉14和裝于喂棉羅拉14上的蝸輪17、輸纖通道12、阻捻盤10以及引紗管11。分梳輥13在分梳輥龍帶18的帶動下回轉,分梳輥13分梳面切向平行地緊挨有喂棉羅拉14和喂給板(圖中未畫出)。支承于擺動罩殼9上的喂棉羅拉14,其一端裝有與蝸桿16始終處于嚙合狀態的蝸輪17(如圖4所示)。在分梳輥13與轉杯6之間設有一輸纖通道12,該輸纖通道12因整體安裝于擺動罩殼9上,而方便地采用了無接口的整體通道結構;通道入口位于分梳輥13的分梳面切向位置,通道出口位于轉杯6杯腔內的阻捻盤10上;輸纖通道12從入口至其出口為連續變窄的錐形通道,這種整體形的錐形通道,避免了“漏風”和輸送氣流的紊亂,有利于氣流從通道入口至其出口的通暢加速,使纖維在這種加速氣流的輸送下,能有效地減少彎曲、打圈、纏繞等不規則纖維的形成。
圖2是本發明轉杯紡紗機紡紗器的打開狀態圖。當生頭、接頭操作或清潔的需要而打開紡紗器擺動罩殼9時,擺動罩殼9僅繞蝸桿軸15的軸心線擺動而掀開一定的角度,裝于擺動罩殼9上的蝸輪也隨之繞蝸桿軸15的軸心線轉過一定角度,而不與蝸桿16脫開。安裝于擺動罩殼9上的分梳輥13也隨擺動罩殼9擺動而與分梳輥龍帶18脫離。安裝在擺動罩殼9上的阻捻盤10、引紗管11以及密封圈8均隨之擺動。
工作時,擺動罩殼9貼合到轉杯支架1上,其上的密封圈8緊貼在抽吸腔7的腔口位置,在與抽吸腔7相連通的吸風系統的作用下,抽吸腔7的腔體內形成抽吸負壓,轉杯6在轉杯龍帶4的驅動下在抽吸腔內高速回轉。蝸桿軸15通過蝸輪、蝸桿傳動副帶動喂棉羅拉14轉動,棉條經喂給喇叭口集成為扁平截面形狀后,進入喂給羅拉和喂給板形成的握持區,而均勻地向分梳輥13輸送棉條。分梳輥13在分梳輥龍帶18的帶動下,作分梳回轉,分梳輥13把棉條分梳成單纖維狀態,單纖維經輸纖通道10到達轉杯6的滑移面上,進而滑向轉杯6的凝聚槽內,纖維在轉杯凝聚槽內重新聚合成連續的須條,并加上一定的捻度,而成為紗線從引紗管11引出。
權利要求
1.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包括一個裝于轉杯支架(1)上的抽吸腔(7),一個位于抽吸腔(7)中的紡杯(6),一個分梳輥(13)以及與之平行緊挨的喂棉羅拉(14),該喂棉羅拉(14)上裝有蝸輪(17),在分梳輥(13)與轉杯(6)之間設有輸纖通道(1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梳輥(13)、喂棉羅拉(14)和輸纖通道(12)均安裝于擺動罩殼(9)上,該擺動罩殼(9)可繞蝸桿(16)的軸心線擺動;所述輸纖通道(12)為無工作接口的整體結構,工作時擺動罩殼(9)緊密貼靠于抽吸腔(7)的腔口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桿(16)固定安裝于蝸桿軸(15)上;該蝸桿(16)始終與所述蝸輪(17)相嚙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纖通道(12)從其入口至其出口為連續變窄的錐形通道。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桿軸(15)通過軸承支承于轉杯支架(1)上;所述擺動罩殼(9)也通過軸承且與蝸桿軸(15)同軸線地支承于轉杯支架(1)上。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桿軸(15)通過軸承支承于轉杯支架(1)上;所述擺動罩殼(9)直接通過軸承支承于蝸桿軸(15)上。
6.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在擺動罩殼(9)的與抽吸腔(7)相對應的結合面上裝有密封圈(8),工作時該擺動罩殼(9)通過該密封圈(8)與抽吸腔(7)相互密封緊貼。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它包括一個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包括一個裝于轉杯支架上的抽吸腔,一個位于抽吸腔中的紡杯,一個分梳輥以及與之平行緊挨的喂棉羅拉,該喂棉羅拉上連裝有蝸輪,在分梳輥與轉杯口之間設有輸纖通道,所述分梳輥、喂棉羅拉和輸纖通道均安裝于擺動罩殼上,該擺動罩殼可繞蝸桿的軸心線擺動,所述輸纖通道為無工作接口整體結構,工作時擺動罩殼緊密貼靠于抽吸腔的腔口上。所述輸纖通道從其入口至出口為連續變窄的錐形通道。該紡紗器的輸纖通道不具有工作接口,其內壁平整通暢,有利于纖維的輸送,同時紡紗器的蝸輪、蝸桿副采用不脫開結構,減少結合損壞,傳動更加平穩。
文檔編號D01H4/06GK1733989SQ20041004165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10日
發明者朱鵬, 王平, 卜仁銓, 楊立輝 申請人:東臺紡織機械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