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及其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刺無紡布及其生產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無紡布生產技術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醫療行業逐漸越來越多的使用無紡布,將無紡布疊合制成多層敷料,用于手術中止血、試血、吸血或體液。在手術時,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使敷料掉入人體內,而浸泡了血或體液的敷料與人體內或傷口內的人體組織顏色相似,極不容易被發現,以至于被留在人體內,而且在傷口縫合后很難被檢查出來,除非將縫口重新切開。將敷料留在人體內是一種極危險的事故,如果不能及時檢查出來并加以清除,會導致病人病情惡化乃至死亡。現有的無紡布的缺點是當它被遺留在人體內時不易被檢查出來。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一種可用X射線探測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使水刺無紡布敷料在手術使用過程中萬一被遺留在病人體內,可通過X光機照射,立即可以準確的發現被遺留物的部位和大小,并加以清除。
本發明的進一步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一種可用X射線探測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使X光顯影物與無紡布結合牢固、可靠,使用方便,無負面影響。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一種可用X射線探測到的含X光顯影線的無紡布,該種無紡布生產成本低、確保X線不脫落、質量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在水刺無紡布成品卷取工序前將可被X射線探測到的X光顯影物植入或噴入水刺無紡布的纖維網中或纖維網的表面或復合在水刺無紡布表面。纖維網包括棉網、棉加合成纖維構成的網。
所述X光顯影物為線狀或帶狀的X光顯影線或X光顯影片。
植入或噴入的方案是在水刺處理前將X光顯影線植入或噴入纖維網中或纖維網的表面;然后經水刺、脫脂漂白工序制成帶有X線或X光顯影物的無紡布。其優選方案是在交叉鋪網工序中將一條或一條以上的X光顯影線均勻植入或噴入纖維網中或纖維網的表面。然后經水刺、脫脂漂白工序制成帶有X線或X光顯影物的無紡布。
復合的方案是在水刺處理后將X線或X光顯影物復合在無紡布表面。其優選方案是在水刺工序后將一條或一條以上的X光顯影線均勻復合在纖維網的表面。然后經脫脂漂白工序制成帶有X線或X光顯影物的無紡布。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包括纖維層,還包括可被X射線探測到的X光顯影物,所述X光顯影物與纖維層中的單纖維纏結在一起。纖維層是指純棉形成的棉纖維層或棉加上小部分合成纖維混合形成的纖維層。
優選的,所述X光顯影物為線狀或帶狀的X光顯影線,所述X光顯影線至少有一條。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今后大膽放心的使用全棉或合成棉無紡布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該方案在生產無紡布的同時就解決了加入X線或X光顯影物的問題,從而避免在生產成品時加入X線或X光顯影物的額外工序,提高了產品或制品的質量,減少了成品的初始污染菌,這對于醫用消毒產品來說實在是最大的質量保證;無紡布生產與X光顯影線的加入同時完成,降低了額外工序產生的無紡布的拉伸變形和飛絮的產生,保證了產品的外觀質量;在水刺處理前將X光顯影線植入或噴入纖維網中,通過水刺工序后,使X光顯影線與棉纖維或合成纖維纏結在一起,從而使X光顯影線不易脫落、斷掉,提高了產品或制品的安全性。
本發明的特征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圖1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生產工序流程圖;圖2表示本發明的在交叉鋪網中加入X光顯影線后的產品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該實施例也是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如圖1所示,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流程包括以下步驟1)備料將原料即100%的純天然棉花或小部分合成纖維加純天然棉花備好;2)清花;先將原料利用清花機進行除雜,篩除原料中的異物,并對原料進行開松,該步驟為公知技術,與現有技術相同;3)梳理用梳棉機將清花后的原棉開松后梳順;4)交叉鋪網將X光顯影線用壓縮氣體以已成型的固態線狀態均勻植入或噴入鋪網的行程中;或是將液態的X射線吸收材料噴入鋪網的行程中,凝固成X光顯影線。同時根據產品克重規格的要求,將初步梳理加工而成的棉網按其棉纖維的方向往復交錯或交叉重疊鋪開,X光顯影線可以被植入或噴入纖維網中間,也可以位于纖維網的表面上;5)水刺利用水刺機的高壓水針產生高壓水流對棉網進行正面水刺及反面水刺,使棉網中的纖維進行充分纏結,同時也使X光顯影線與棉纖維纏結在一起。纏結可進一步加固棉纖維抱合粘接的張力,增強最終成品的拉伸強力。同時高壓水流將細小雜質(包括棉結)清除,進一步提純,提高產品的合格率。本工序根據產品的不同用途進行水刺一次、兩次或多次。水刺三次則能夠進一步保證產品的外表成形優良,從而解決了傳統上的水刺無紡布醫用敷料的成形不良,并很好解決了產品使用過程中摩擦有絨毛的問題。
6)脫脂將棉纖維上的蠟質或油脂去掉,增強產品的吸水性,該工序與現有技術中的脫脂工序相同。
7)漂白提高原棉纖維的白度,該工序與現有技術中的漂白工序相同。
8)成品卷取。
X光顯影物是指由X射線吸收材料制成的或可被X射線探測到的物體,可以是線狀、帶狀、塊狀或片狀。
X光顯影線除了在交叉鋪網工序中加入,還可以在水刺后加入。
如圖2所示為在交叉鋪網中加入X光顯影線后的產品示意圖,X光顯影線1均勻或等間距位于纖維網2中或纖維網2的表面,X光顯影線1至少有一條,X光顯影線1的條數可根據要求變化,保證每塊醫用敷料上都有X光顯影線。經過水刺工序后,X光顯影線1與纖維網2中的單纖維纏結在一起,所以X光顯影線不易脫落、斷掉。
X光顯影線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鋇,與化纖纖維、棉纖維或無毒的塑料混合而成。X光顯影線還可以由其他X射線吸收材料制成。
本實施例為先進行水刺再脫脂,與現有的無紡布的生產流程不同(現有的工序為先處理原料再水刺,水刺后即為成品),本實施例的生產方法可先將棉網中的細小雜質除去,然后再脫脂,從而避免了細小雜質被脫脂后的棉纖維吸附而不易除去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潔凈度,降低了產品因含雜而報廢或返工的幾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水刺工序設計在脫脂和漂白工序后。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相比,成品率低,生產成本高。
實施例三、X光顯影線除了在交叉鋪網工序中加入,還可以在水刺后加入,包括以下步驟1)備料;與實施例一相同2)清花;與實施例一相同3)梳理;與實施例一相同4)鋪網;與實施例一相同5)水刺;與實施例一相同6)將X光顯影線復合在無紡布表面,復合是指將X光顯影線經熱合、熱壓、超聲波處理,粘貼在無紡布表面;7)脫脂;與實施例一相同8)漂白;與實施例一相同9)成品卷取。
權利要求
1.一種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刺無紡布成品卷取工序前將可被X射線探測到的X光顯影物植入或噴入水刺無紡布的纖維網中或纖維網的表面或復合在水刺無紡布表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X光顯影物為線狀或帶狀的X光顯影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在水刺處理前將X光顯影線植入或噴入纖維網中或纖維網的表面;之后經水刺工序纏結;制成水刺無紡布。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在水刺處理前的交叉鋪網工序中將一條或一條以上的X光顯影線均勻植入或噴入纖維網中或纖維網的表面;之后經水刺工序纏結;制成水刺無紡布。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X光顯影線是用壓縮氣體以已成型的固態線狀態植入或噴入鋪網的行程中;或是以液態的X射線吸收材料噴入鋪網的行程中,凝固成X光顯影線。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包括以下步驟A、清花將原棉開松、除雜、混合;B、梳理將原棉進一步除雜、清理、將纖維梳順;C、交叉鋪網;D、水刺利用高壓水流對棉網進行纏結;E、脫脂將水刺后的棉纖維上的蠟質或油脂除掉;F、漂白將脫脂后的無紡布漂白;G、成品卷取;或包括以下步驟A′、清花將原棉開松、除雜、混合;B′、梳理將原棉進一步除雜、清理、將纖維梳順;C′、交叉鋪網;D′、脫脂將棉纖維上的蠟質或油脂除掉;E′、漂白將脫脂后的無紡布漂白;F′、水刺利用高壓水流對棉網進行纏結;G′、成品卷取。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刺處理后將X光顯影物復合在水刺無紡布表面。
8.一種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包括纖維層,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可被X射線探測到的X光顯影物,所述X光顯影物與纖維層中的單纖維纏結在一起。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X光顯影物為線狀或帶狀的X光顯影線,所述X光顯影線至少有一條。
10.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X光顯影物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鋇。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水刺無紡布及其生產方法,提出了一種含X光顯影物的水刺無紡布及其生產方法,在水刺無紡布成品卷取工序前將X光顯影線加入水刺無紡布中或其表面上,特別是在水刺工序前將X光顯影線植入或噴入水刺無紡布的纖維網中或纖維網的表面或復合在水刺無紡布表面,經過水刺后X光顯影線和纖維網中棉纖維纏結在一起。本發明減少了無紡布成品后的一道額外工序,降低了成本,減少了額外的污染的可能,降低了額外工序產生的無紡布的拉伸變形和飛絮的產生,X光顯影線與棉纖維纏結在一起,不易脫落、斷掉,提高了產品或制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文檔編號D06M11/56GK1683708SQ20051003357
公開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3月17日
發明者李建全 申請人:李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