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向縫紉機主體的縫制部傳送被縫制物而在被縫制物的規定位置形成線跡的縫制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具有用于使被縫制物相對于縫制部定位于規定位置的標記燈的縫制裝置。
背景技術:
當前,已知一種縫紉機主體和一種向縫紉機主體的縫制部傳送被縫制物而在被縫制物的規定位置形成線跡的縫制裝置。例如,在嵌條縫制縫紉機中,設有向載置于縫紉機工作臺的布料上照射定位用的定位標記的標記燈。由于該標記燈需要照射多個不同的位置以在如下基準位置進行布料的位置配合,即成為縫制開始位置的前基準位置、成為縫制終止位置的后基準位置、以及成為縫制中央位置的中央基準位置,因此構成為通過具有皮帶和滑輪等的移動機構,使標記燈自身可以沿布料的進給方向移動。此外,還提出一種使標記燈的照射位置經由旋轉的棱鏡或者反射板等移動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特開2002-336568號公報發明內容但是,如果如上所述使標記燈沿布料的進給方向移動,或者使用棱鏡或反射板等,則構造變復雜,因此優選如下機構,其通過以在操作員側觀察的前后方向上可以旋轉的方式設置標記燈,而利用一個標記燈照射多個不同的位置。
這樣,在使標記燈旋轉時,只要進行如下控制即可,即預先使用將從標記燈正下方的原點位置至光照射的照射位置的距離與此時的標記燈的旋轉角度對應的表或運算式等,求出標記燈的恰當的旋轉角度,并按照求出的旋轉角度進行使標記燈旋轉。
但是,由于將標記燈安裝于縫紉機頭部時的安裝位置的偏差、安裝角度的偏差以及原點位置的偏差等各種安裝誤差同時產生,因此存在無法向用戶所希望的照射位置準確地照射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縫制裝置,使標記燈的構造簡化,同時無論標記燈相對于縫紉機頭部的安裝誤差是否存在,都可以使標記燈向用戶所希望的照射位置準確地照射。
為了解決以上課題,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縫制裝置具備縫紉機主體(12),其具有上下移動的縫針;傳送單元(20),其將載置于載置臺上的被縫制物沿布料進給方向傳送,并向所述縫針的上下移動位置引導;以及標記燈照射裝置(50),其具有位于所述布料進給方向上游側并配置于所述載置臺上方的發光部(60),利用從所述發光部發出的光,向所述被縫制物上照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該定位標記作為在所述載置臺上載置所述被縫制物時的定位基準并與所述布料進給方向大致正交,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記燈照射裝置具備旋轉驅動單元(63),其以規定的驅動軸為中心旋轉驅動所述發光部,使所述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沿所述布料進給方向移動;照射位置設定單元,其設定所述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旋轉位置確定單元(90),其確定與由所述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所述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控制單元,其驅動所述旋轉驅動單元以使所述發光部定位于所述旋轉目標位置;偏差量輸入單元(80、80B),其輸入從所述發光部照射的定位標記的實際照射位置與由所述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所述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在布料進給方向上的位置偏差量,所述實際照射位置是所述發光部由所述控制單元定位于所述旋轉目標位置時從該發光部照射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以及校正單元(90),其基于所述偏差量,校正由所述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的所述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所述控制單元旋轉驅動所述旋轉驅動單元,以使所述發光部定位于由所述校正單元校正的目標旋轉位置。
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將載置于載置臺的被縫制物沿布料進給方向傳送,同時通過使縫針上下移動而在被縫制物上形成線跡并縫合。在形成上述線跡時,通過使標記燈照射裝置的發光部發光,照射作為在載置臺上載置被縫制物時的定位基準的定位標記。
照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由用戶經由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而設定。如果照射位置被設定,則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與設定的照射位置對應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然后,控制單元驅動旋轉驅動單元以使發光部定位于旋轉目標位置。利用旋轉驅動單元的驅動,使發光部以驅動軸為中心被旋轉驅動,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沿布料進給方向移動。
此時,測定從發光部照射的定位標記的實際照射位置與由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在布料進給方向上的位置偏差量,并經由偏差量輸入單元輸入該偏差量,該發光部由控制單元定位于旋轉目標位置。
如果經由偏差量輸入單元輸入偏差量,則校正單元基于偏差量,校正由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然后,控制單元使旋轉驅動單元被旋轉驅動,以使發光部定位于由校正單元校正的目標旋轉位置。
由此,即使由相對于縫紉機頭部的發光部的安裝誤差引起照射位置產生偏差,由于通過用戶輸入該偏差量,校正單元校正由控制單元驅動控制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因此無論發光部的安裝誤差如何,都可以使發光部向用戶所希望的照射位置準確地照射。
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縫制裝置中具備移動指令輸出單元(80、80A),其通過手動操作輸出使照射位置移動的指令信號;以及移動控制單元(90),其通過該移動指令輸出單元的操作而驅動所述旋轉驅動單元,使所述照射位置移動,所述偏差量輸入單元,將所述發光部的旋轉量作為所述偏差量輸入,該旋轉量是利用基于所述移動指令輸出單元的操作的、所述照射位置的移動,使所述實際照射位置與所述設定照射位置一致為止的所述發光部的旋轉量。
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在操作員利用移動指令輸出單元使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移動,以使由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照射位置與實際照射位置一致的狀態下,只操作偏差量輸入單元就可以輸入偏差量。并且,對于由設定單元設定的照射位置,通過在載置臺上放置尺子、或預先在作為目標的設定位置上作標記等,使設定的照射位置可以用肉眼觀察,可以容易地使實際照射位置與目標照射位置一致。
由此,可以容易地進行與發光部的旋轉量的校正相關的操作。
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縫制裝置中,所述旋轉位置確定單元具有存儲單元,該存儲單元存儲與由所述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所述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所述校正單元基于從所述偏差量輸入單元輸入的偏差量,校正存儲于所述存儲單元中的目標旋轉位置。
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由于與由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被存儲于存儲單元,在由校正單元校正時,僅校正存儲于存儲單元的目標旋轉位置相關的數據即可,因此,只要在最初時由校正單元進行校正,就不需要每次在發光部的旋轉角度變化時測定并輸入偏差量。
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縫制裝置中,所述偏差量輸入單元可以與位于所述發光部下方的規定原點位置兩側的、所述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對應而分別單獨地輸入偏差量,所述偏差量是所述發光部在被定位于各個目標旋轉位置時分別照射的實際定位標記位置與分別設定的照射位置之間的偏差量,所述各個目標旋轉位置與在所述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單獨設定的照射位置對應,所述校正單元基于單獨輸入的各個偏差量,在所述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單獨地校正由所述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的、與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所述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
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在發光部與目標相比過量地旋轉的情況下,根據由發光部照射的實際定位標記位置是向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照射還是向后方照射,用于向目標旋轉位置旋轉發光部的校正旋轉驅動的方向不同。此時,由于校正單元基于單獨輸入的各個偏差量,可以在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單獨地校正由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的、與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因此無論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如何,都可以基于各個單獨確定的目標旋轉位置適當地校正。
發明的效果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測定從發光部照射的定位標記的實際照射位置與由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的在布料進給方向上位置的偏差量,并經由偏差量輸入單元輸入該偏差量,該發光部由控制單元定位于旋轉目標位置。
如果經由偏差量輸入單元輸入偏差量,則校正單元基于偏差量,校正由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然后,控制單元使旋轉驅動單元被旋轉驅動,以使發光部定位于由校正單元校正的目標旋轉位置。
由此,即使由相對于縫紉機頭部的發光部的安裝誤差引起照射位置產生偏差,由于通過用戶輸入該偏差量,校正單元校正由控制單元驅動控制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因此無論發光部的安裝誤差如何,都可以使發光部向用戶所希望的照射位置準確地照射。
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在操作員利用移動指令輸出單元使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移動,以使由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照射位置與實際照射位置一致的狀態下,只操作偏差量輸入單元就可以輸入偏差量。
由此,可以容易地進行與發光部的旋轉量的校正相關的操作。
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由于與由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被存儲于存儲單元,在由校正單元校正時,僅修正存儲于存儲單元的目標旋轉位置相關的數據即可,因此只要在最初時由校正單元進行校正,就不需要每次在發光部的旋轉角度變化時測定偏差量并輸入。
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在發光部與目標相比過量地旋轉的情況下,根據由發光部照射的實際定位標記位置是向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照射還是向后方照射,用于向目標旋轉位置旋轉發光部的校正旋轉驅動的方向不同。此時,由于校正單元基于單獨輸入的各個偏差量,可以在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單獨地校正由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的、與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因此無論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如何,都可以基于分別單獨確定的目標旋轉位置而適當地校正。
圖1是表示嵌條縫制縫紉機的概略構成的斜視圖。
圖2是表示標記燈照射裝置的斜視圖。
圖3是說明標記燈的照射位置的圖。
圖4是表示控制裝置的概略構成的框圖。
圖5是表示標記燈的照射位置與脈沖表之間關系的圖。
圖6是表示脈沖表的圖。
圖7是表示照射位置的校正處理的流程圖。
圖8是說明脈沖表的校正前后的偏差量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以嵌條縫制縫紉機為例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圖中示出的XYZ軸為基準規定各個方向,Z軸方向與后述的中央切刀的上下移動方向一致,進行縫制工作的平面與Z軸方向正交,以與該工作平面平行的布料進給方向為X軸方向,以與工作平面平行并與布料進給方向正交的方向為Y軸方向。
(嵌條縫制縫紉機的構成)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縫制裝置即嵌條縫制縫紉機1(以下,稱為縫紉機1),其利用上下移動的縫針即兩根針13、13在由主布料和嵌條布構成的被縫制物上形成兩行平行的線跡,向主布料上縫合嵌條布,同時形成沿這些布料的布料進給方向F的直線狀的切縫和在該切縫的兩端部形成的大致V字狀的切縫。并且,在圖1中為了對縫紉機的基本構成進行說明,沒有示出標記燈照射裝置,但其設置于縫紉機的正面側。
標記燈照射裝置的詳細結構在圖2中示出。
如圖1所示,縫紉機1具備縫紉機工作臺11,其成為縫制的工作臺,同時作為載置主布料的載置臺;縫紉機架12,其作為配置于縫紉機工作臺11的縫紉機主體;大壓腳20、20,其作為進行由主布料以及嵌條布構成的布料(被縫制物)的進給的傳送單元;保持體30,其在主布料的上側從上方按壓嵌條布;兩根縫針13、13,其設置在縫紉機主體即縫紉機架12上,其在保持體30的布料進給方向F的下游側附近、保持體30的兩側進行落針;中央切刀14,其設置在縫紉機架12上,在各個縫針13、13的布料進給方向F的下游側升降而在各個布料上形成切縫;角切刀40,其在直線狀切縫的兩端位置上形成大致V字狀的切縫;標記燈照射裝置50(參照圖2),其向主布料上照射成為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載置主布料時的定位基準的定位標記;操作面板80(參照圖4),其供操作員進行縫制所必需的輸入操作,同時顯示向操作員告知的信息;以及控制裝置90(參照圖4),其作為進行上述各個部分的動作控制的控制單元。
(縫紉機工作臺以及縫紉機架)縫紉機工作臺11,其上表面平行于X-Y平面,以水平的狀態使用。該縫紉機工作臺11的上表面形成為沿布料的進給方向F、即X軸方向長的長方形狀。在該縫紉機工作臺11上配置大壓腳20、20和保持體30,在縫紉機工作臺11的下側配置角切刀40。
此外,縫紉機工作臺11的兩根縫針13、13的下方位置上設置針板15。在該針板15上設置分別與兩根針13、13對應的針孔,各個針孔的下側分別設置水平釜(圖示略)。即,插入各個縫針13、13的縫線,分別在針板15的下側由對應的各個水平釜捕捉,與從水平釜導出的下線纏繞而進行縫制。
此外,在針板15的兩個針孔的大致中間、布料進給方向F的下游側形成中央切刀14可以插入的狹縫,并配置通過與中央切刀14協同動作而切斷布料的固定刀片(圖示略)。
縫紉機架12由如下部分構成基部12a,其配置于縫紉機工作臺11的長度方向中間位置的邊上;縱向機體部12b,其從底座部12a直立設置;以及臂部12c,其從縱向機體部12b的上端部沿Y軸方向延伸設置,在臂部12c中設置如下主要結構針棒驅動機構(圖示略),其使縫針13、13上下移動;以及中央切刀驅動機構(圖示略),其使中央切刀14上下移動。此外,從臂部12c的前端側下端部(所謂的顎部)以下垂的方式支撐兩根針13、13和中央切刀14。
(保持體)保持體30具備底板部31,其為長條狀的平板;立板部32,其沿底板部31的長度方向,在其上表面垂直地直立設置;引導部件33,其位于立板部32的布料進給方向F的下游側端部上,避開中央切刀14而引導嵌條布;以及縱引導部(圖示略),其以使嵌條布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沿立板部32的兩面分別進給的方式引導。具體進行說明,保持體30配置于兩根針13、13的布料進給方向F的上游側,構成為可以在載置于縫紉機工作臺11的主布料的上方保持嵌條布的保持位置和該保持位置上方的待機位置之間上下移動,在保持位置上該保持體30將嵌條布沿底板部31和立板部32引導至兩根針13、13的落針位置。
保持體30由具備氣缸84(參照圖4)的支撐機構(圖示略)支撐,在不使用時如圖1所示離開兩根針13、13的針下方位置而避在一旁。然后,在使用時利用氣缸84的驅動而被置于針板位置。
底板部31形成為長方形狀,在使用時使其長度方向平行于X軸方向,并且其底面以與縫紉機工作臺11的上表面正對而載置在其上的方式支撐。此外,在底板部31的布料進給方向F上的前端部上,形成用于使兩根縫針13、13分別進行落針的大致U字狀的缺口(圖示略)。
立板部32除了引導部件33附近的部分之外,其整體是平板狀,在底板部31的上表面,在該底板部31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的中間位置上,以與底板部31長度方向一致的狀態垂直地直立設置立板部32。即,保持體30一體地形成以使底板部31和立板部32從其長度方向觀察成為倒T字狀。
在針板15上,如果將嵌條布重疊地置于主布料的上側,則從上方載置保持體30,使嵌條布的寬度方向的兩側部折返而從底板部31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向上方立起,然后使嵌條布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分別沿立板部32兩側的側面而由大壓腳20、20保持。即,成為如下狀態,即嵌條布沿立板部32的一側的側面經由底板部31延伸至另一側的側面。這樣,在設置為由保持體30使嵌條布卷起的狀態下,隨著進給嵌條布以及主布料,在立板部32的兩側利用兩根針13、13進行縫制,同時通過中央切刀14的上下移動形成直線的切縫。
此外,在保持體30的布料進給方向F的最下游側上,設置引導部件33,以避免被中央切刀14切開。上述引導部件33形成為朝向相同的方向F分為兩叉,俯視形狀成為大致V字狀。通過形成為這種形狀,在布料進給時使嵌條布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被引導向從立板部32離開的方向,從而被引導向避開中央切刀14的方向。
(大壓腳)大壓腳20、20分別從上方按壓主布料以及置于保持體30上的嵌條布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外側,以可以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間上下移動的方式構成,置于下降位置時將沿保持體30引導的主布料以及嵌條布按壓保持于兩根針13、13的兩側,而向布料進給方向F傳送,大壓腳20、20設置一對以使其正對并夾持保持體30。
大壓腳20、20具備支撐部件21,其支撐大壓腳20、20;氣缸82(參照圖4),其經由支撐部件21而使大壓腳20、20上下移動;以及按壓電動機83(參照圖4),其經由支撐部件21使由大壓腳20、20按壓的嵌條布以及主布料向布料進給方向F移動。
各個大壓腳20、20各自是長方形狀的平板,都以長度方向沿X軸方向的狀態由支撐體21支撐。此外,各個大壓腳20、20以使其平板面平行于X-Y平面的方式支撐。因此,通過氣缸82的驅動可以在上下兩個位置間切換,在上位置時離開縫紉機工作臺11的上表面,在下位置時變為縫紉機工作臺11的上表面的高度。此外,兩個大壓腳20、20以在Y軸方向上分開的狀態支撐,以使其間至少可以使保持體30的立板部32通過。
支撐體21以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沿X軸方向可以移動的方式支撐,并配置為使其支撐的兩個大壓腳20、20通過兩根針13、13的上下移動路線的外側。此外,支撐部件21經由滾珠螺桿機構(圖示略)由按壓電動機83驅動。
(角切刀)角切刀40被配置于縫紉機工作臺11的下方、大壓腳20、20的通過路線上,通過使角切刀40從下方穿透由大壓腳20、20傳送來的嵌條布以及主布料,在成為直線狀的切縫的兩端的位置上形成大致V字狀的切縫。
角切刀40由一對三角形狀的切刀構成,該一對切刀并列放置以使從其前端側觀察的形狀成為V字狀,將該角切刀40以該前端部朝向上方的狀態支撐。因此,通過利用角切刀電動機86(參照圖4)使角切刀40從縫紉機工作臺11的上表面的下方開始向上方移動,可以在布料上形成V字狀的切縫。此外,兩個角切刀40可以調節一對三角形狀的切刀之間的角度,使其可以與由兩根針13、13形成的兩行線跡的間隔對應。
兩個角切刀40分別以使各自形成的V字狀切縫的開口部方向相反的方式支撐。此外,兩個角切刀40之間的間隔可以調節。
角切刀40,如果形成有兩行線跡和直線狀切縫的布料由大壓腳20、20傳送至角切刀40正上方的位置,則通過使兩個角切刀40在切縫的各個端部位置上下移動,在布料上形成兩個V字狀的切縫。也就是說,利用角切刀40,形成從直線狀切縫的一端部向兩行線跡的各自的較近側端部延伸的一側切縫,和從直線狀切縫的另一端部向兩行線跡的各自的較近側端部延伸的另一側切縫。
(標記燈照射裝置)如圖2所示,標記燈照射裝置50具有位于布料進給方向上游側并配置于載置臺上方的發光部、即標記燈60、70。標記燈60向主布料上照射平行于布料進給方向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M1,該定位標記M1作為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載置主布料以及嵌條布時的定位基準。
另一方面,標記燈70向主布料上照射與布料進給方向大致正交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M2,該定位標記M2作為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載置主布料以及嵌條布時的定位基準。
標記燈照射裝置50設置于支撐棒51上,該支撐棒51設置于縫紉機架12的上表面,以向正面延伸的方式配置。標記燈照射裝置50具備設置于支撐棒51的前端的安裝臺52。在該安裝臺52上,用于插入支撐棒51而使安裝臺52安裝于支撐棒51上的安裝孔52a、52b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并排地形成兩個。
即,通過將支撐棒51插入上方的安裝孔52a,可以使安裝臺52的高度降低,通過將支撐棒51插入下方的安裝孔52b,可以使安裝臺52的高度升高,由此可以改變標記燈60、70(后述)的高度。
因此,通過具備形成于安裝臺52的安裝孔52a、52b和支撐棒51,可以手動地使標記燈60、70上下移動。
此外,在安裝臺52上,旋轉驅動標記燈60的燈驅動軸53以相對于該安裝臺52可以自由轉動的方式設置。燈驅動軸53從安裝臺52沿支撐棒51的軸線向前方延伸,并在中途彎曲形成大致直角,在其前端經由燈支撐臺62設置標記燈60。
即,通過使燈驅動軸53繞與支撐棒51的軸線平行的軸旋轉,使標記燈60以燈驅動軸53在安裝臺52上的安裝位置為中心旋轉驅動,可以使由標記燈60照射的定位標記M1沿與布料進給方向F正交的方向平行地移動。
在安裝臺52中設置例如由脈沖電動機構成的旋轉驅動電動機63,其以標記燈70的驅動軸為中心旋轉驅動標記燈70,通過驅動旋轉標記燈70使由標記燈70照射的定位標記M2的照射位置沿布料進給方向F移動。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配置方式為使被旋轉驅動的輸出軸63a的旋轉軸線與支撐棒51的軸線平行,在該輸出軸63a上形成螺紋槽。在該輸出軸63a上以嚙合的方式設置齒輪65,在該齒輪65上設置燈驅動軸66,該燈驅動軸66與齒輪65的旋轉軸線同軸地設置,并與輸出軸63a的軸線方向正交。該燈驅動軸66由固定于安裝臺52的支撐體55支撐,在燈驅動軸66的一端設置支撐標記燈70的燈支撐臺67,在燈支撐臺67上安裝標記燈70。
即,通過驅動旋轉驅動電動機63,輸出軸63a旋轉,通過使輸出軸63a的旋轉傳遞至齒輪65,由于燈驅動軸66以齒輪65的旋轉軸線為旋轉中心旋轉,因此標記燈70的發光部以燈驅動軸66的旋轉軸線為旋轉中心被旋轉驅動,由標記燈70照射的定位標記M2沿布料進給方向F平行移動。
因此,通過設置旋轉驅動電動機63、輸出軸63a、齒輪65以及燈驅動軸66,構成旋轉驅動標記燈70的旋轉驅動單元。
并且,標記燈70被配置于保持體30的上下移動路線的側上方,具有使來自光源的光向與布料進給方向F正交的方向擴散的透鏡,在照射時,照射沿與布料進給方向F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M2。
由此,通過由標記燈60照射與布料進給方向F平行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M1,由標記燈70照射與布料進給方向F正交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M2,在布料上的兩個直線狀的定位標記M1和M2的交點處照射十字狀的定位標記,操作員可以以兩條線的交點為基準容易地確定布料的載置位置。
此外,如圖3所示,標記燈60、70照射如下位置成為縫制開始位置的前基準位置;成為縫制終止位置的后基準位置;以及成為縫制長度的中央位置的中央基準位置。標記燈60通過通電照射與布料進給方向F平行并位于兩根縫針13、13的落針位置的中心線上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M1,標記燈70通過通電照射與布料進給方向F正交并與定位標記M1交叉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M2。
由此,在主布料上照射十字狀的定位標記。
(操作面板)如圖4所示,操作面板80作為設定由標記燈70照射的定位標記M2的照射位置的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起作用。具體進行說明,如按照箭頭S方向觀察圖2的圖即圖5所示,可以設定標記燈70的從規定原點位置O至照射位置F1或B1的沿布料進給方向的距離。
此外,操作面板80至少具有移動鍵(向兩個方向的移動鍵)80A,其作為移動指令輸出單元起作用,該移動指令輸出單元通過手動操作輸出使由標記燈70照射的定位標記M2的照射位置(以下,簡稱為照射位置)沿布料進給方向(前方或后方)移動的指令信號;以及偏差量輸入鍵(可以輸入數值的數字鍵)80B,其作為偏差量輸入單元起作用,在操作員操作移動指令輸出單元而使由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照射位置和實際照射位置一致時,通過操作偏差量輸入鍵80B輸入此時的發光部的旋轉位置。
操作面板80構成為,通過操作所述移動鍵80A,將標記燈70從被定位于各個目標旋轉位置時分別照射的實際定位標記M2的位置(F2或B2)移動至設定的照射位置(F1或B1),同時通過操作所述偏差量輸入鍵80B,可以與該標記燈70的規定原點位置O兩側的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對應地分別單獨輸入與各個設定照射位置之間的偏差量(L或D),其中,各個目標旋轉位置與在該標記燈70的規定原點位置O兩側的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圖5中的區域A)和后方(圖5中的區域B)分別單獨地設定的照射位置(F1或B1)對應。此外,也可以構成為只輸入任何一側的照射位置的偏差量。此時,基于由一側的偏差量計算出的校正倍率,校正全部脈沖數據。對于該點在后面敘述。
(控制裝置)如圖4所示,控制裝置90具備CPU91,其按照與各個部分的動作控制相關的處理程序執行各種處;ROM92,其存儲用于執行各種處理的處理程序;以及RAM93,其成為CPU91展開處理程序而進行處理的工作區域。
ROM92中存儲與由操作面板80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換言之,存儲用于確定應當由旋轉驅動電動機63使標記燈70旋轉的旋轉角度的旋轉位置確定程序。即,通過CPU91執行旋轉位置確定程序,控制裝置90作為旋轉位置確定單元起作用。
此外,ROM92中存儲用于確定旋轉角度的脈沖數據表,并使用該脈沖數據確定旋轉位置,該脈沖數據表由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脈沖數據構成,該脈沖數據與由操作面板80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相關。具體進行說明,脈沖數據是將與從標記燈下方的規定原點位置O至照射位置的距離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作為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脈沖數存儲。該脈沖數基于如下數據而確定,即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步距角、減速比、標記燈70的單步距角、照射高度等。即,ROM92作為存儲單元起作用。
如圖6所示,在ROM92中,從標記燈70下方的規定原點位置O至前方側的區域A的規定照射位置所需要的脈沖數每隔單位距離作為脈沖數據而進行設定。具體進行說明,向距離原點位置O為2mm的位置照射時,需要向旋轉驅動電動機63傳送80個脈沖信號,而向距離原點位置O為20mm的位置照射時,需要向旋轉驅動電動機63傳送801個脈沖信號。此外,從原點位置O至后方側的區域B的規定照射位置的脈沖數據(未圖示)也同樣地存儲于ROM92。
并且,規定的原點位置O作為由旋轉驅動電動機63旋轉驅動標記燈70時的基準位置,是使標記燈70位于設置在其旋轉驅動范圍的大致中央附近的旋轉基準位置上時,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照射的沿布料進給方向的定位標記的位置,該規定的原點位置O位于縫紉機工作臺11的何處由標記燈70的安裝位置以及安裝角度確定,用戶無需進行標記燈70的安裝以使該規定的原點位置O變為標記燈70的正下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通過后述對照射位置的校正控制,無論標記燈70的安裝位置或安裝角度的誤差如何,都向所希望的照射位置照射定位標記,從而對由標記燈70的安裝位置或安裝角度的誤差引起的原點位置O的偏差也可以進行校正。圖5的區域A和區域B由該規定的原點位置O分隔。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將上述規定的原點位置簡稱為原點位置O,但其只是如上所述由位于旋轉基準位置的標記燈70照射的定位標記的沿布料進給方向的位置,是依賴于標記燈70的安裝位置或安裝角度而移動的位置。
此外,ROM92中存儲移動程序,該移動程序基于從操作面板80輸出的使照射位置移動的指令信號,驅動旋轉驅動電動機63而使照射位置移動,通過CPU91執行該移動程序,控制裝置90作為移動控制單元起作用。
ROM92中存儲校正程序,該校正程序基于從操作面板80輸入的照射位置的偏差量,校正通過執行旋轉位置確定程序而確定的、與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即,通過CPU91執行校正程序,控制裝置90作為校正單元起作用。
在這里,校正程序基于從操作面板80單獨輸入的各個偏差量,在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單獨地校正由旋轉位置確定程序確定的、與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
ROM92中存儲控制程序,該控制程序驅動旋轉驅動電動機63,以使標記燈70定位于目標旋轉位置。即,通過CPU91執行控制程序,控制裝置90作為控制單元起作用。
此外,如下部件與控制裝置90電氣連接操作面板80;旋轉驅動電動機63;標記燈60、70;向兩根針13、13的驅動機構施加驅動力的主電動機81;驅動大壓腳20、20的氣缸82以及按壓電動機83;驅動保持體30的氣缸84;使中央切刀14上下移動的中央切刀電動機85;以及使角切刀40上下移動的角切刀電動機86等,控制裝置90基于存儲于ROM92中的處理程序、由操作員輸入的輸入信息,使標記燈60、70發光,驅動各個電動機以及各個氣缸。
(照射位置的校正方法)下面,對標記燈的照射位置的校正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7所示,如果用戶經由操作面板80輸入用于生成脈沖數據的各個參數(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步矩角、減速比、標記燈70的單步矩角、照射高度等),則控制裝置90基于輸入的各參數生成脈沖數據(步驟S1)。
用戶輸入各個參數后,經由操作面板80輸入由標記燈70形成的定位標記M2的照射位置,具體進行說明,輸入成為縫制開始位置的前基準位置F1以及成為縫制終止位置的后基準位置B1(步驟S2)。并且,作為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可以不是前基準位置F1以及后基準位置B1,只要是離標記燈70的正下方足夠遠的位置即可。其原因在于,離標記燈70的正下方越遠,偏差量越大,因此校正的效果越大。
如果輸入前基準位置F1以及后基準位置B1,則控制裝置90參考脈沖數據而獲得與前基準位置對應的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脈沖數(步驟S3)。
控制裝置90的CPU91從ROM92獲得與前基準位置F1對應的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脈沖數后,與該脈沖數對應使旋轉驅動電動機63被旋轉驅動,并使標記燈70發光(步驟S4)。
用戶操作操作面板80的移動鍵80A,使縫紉機工作臺11上照射的實際的定位標記M2的照射位置F2與作為目標設定的照射位置F1一致。即,如果操作移動鍵,則CPU91基于指令信號,通過使旋轉驅動電動機63被旋轉驅動、使發光部70旋轉而使照射位置移動,用戶在定位標記M2移動至與目標照射位置F1一致時,中止移動鍵80A的操作。此外,優選通過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預先用筆標記或貼膠帶等方式表示目標照射位置F1。此外,優選由移動鍵80A產生的驅動旋轉電動機63的移動量的設置方法為,例如通過操作一次移動鍵80A使驅動旋轉電動機63旋轉1個脈沖的量,如果持續按下移動鍵80A則連續移動。然后,如果用戶確認實際照射位置F2與目標照射位置F1一致,則操作操作面板80的偏差量輸入鍵,將使標記燈70的實際照射位置F2移動至作為目標的照射位置F1為止的標記燈70(的發光部)的旋轉量(對應于圖5中的L)作為偏差量輸入控制裝置90(步驟S5)。
如果偏差量被輸入,則控制裝置90獲得用于校正脈沖數據表的校正脈沖數(步驟S6)。
該用于校正脈沖數據表的脈沖數的獲得,是基于如圖6所示存儲于ROM92中的脈沖數據按照如下方式進行的。圖8是將存儲于ROM92中的脈沖數據表曲線化的說明圖。在這里,例如,在步驟S2中將照射位置F1設定為10mm,由于實際照射位置變為F2,因此在用戶操作操作面板80的移動鍵使照射位置F2與F1一致的情況下,旋轉驅動電動機63被驅動100個脈沖的量。此時,通過用戶操作偏差量輸入鍵,將使照射位置一致所需的100個脈沖作為偏差量在步驟S5中輸入。如果根據向與原點O距離10mm的F1位置上照射定位標記的設定,以400個脈沖驅動旋轉驅動電動機63,則實際上會向F2位置照射定位標記,因此為了向F1位置照射定位標記,只要從400個脈沖中減去移動所需要的100個脈沖,即只要從原點O以300個脈沖進行驅動即可,校正脈沖數據表所需的校正脈沖數P1可以通過P1=Pf-Pm求出。
在這里,Pf是在步驟S3中獲得的脈沖數,Pm是偏差量即從實際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F2移動至設定的目標照射位置F1所需的脈沖數。
然后,根據步驟S3中獲得的脈沖數(數據值)和步驟S6中獲得的校正脈沖數,計算用于校正脈沖數據表的校正倍率(步驟S7)。在這里,校正倍率是將步驟S3中獲得的脈沖數Pf除以步驟S6中獲得的脈沖數P1而求出的值(Pf/P1)。
然后,控制裝置90將脈沖數據中與照射位置對應的脈沖數乘以步驟S7中計算出的校正倍率,對從原點位置O向前基準方向照射的區域A的脈沖數據進行校正,生成新的脈沖數據表(步驟S8)。具體地講,如圖8所示,在基于由脈沖數據設定的照射位置與實際的照射位置之間的偏差量計算出的校正倍率是0.75倍(在與設定的照射位置對應的脈沖數據是300個脈沖,與實際的照射位置對應的脈沖數據是400個脈沖的情況下,校正倍率為300÷400=0.75)的情況下,如圖6所示,在向與原點位置O距離2mm的位置照射時,需要向旋轉驅動電動機63傳送80個脈沖信號,但是通過將80個脈沖信號乘以校正倍率0.75進行校正,向旋轉驅動電動機63傳送60個脈沖信號,從而使標記燈70的照射位置F2向設定位置即前基準位置F1靠近。
然后,控制裝置90判斷是否存在使從原點位置O向前基準方向和后基準方向的校正倍率相同為目的的輸入(步驟S9)。
在這里,在控制裝置90判斷存在使從原點位置O向前基準方向和后基準方向的校正倍率相同為目的的輸入的情況下(步驟S9是),控制裝置90確定使用與步驟S8中使用的校正倍率相同的校正倍率(步驟S10),對脈沖數據中從原點位置O向后基準方向照射的區域B的脈沖數據進行校正(步驟S11),并結束本處理。
另一方面,在控制裝置90判斷不存在使從原點位置O向前基準方向和后基準方向的校正倍率相同為目的的輸入的情況下(步驟S9否),控制裝置90參照脈沖數據,獲得與后基準位置B1對應的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脈沖數(步驟S12)。
控制裝置90的CPU91在從ROM92獲得對應于后基準位置B1的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脈沖數之后,與該脈沖數對應使旋轉驅動電動機63被旋轉驅動,并使標記燈70發光(步驟S13)。
用戶操作操作面板80的移動鍵80A,使向縫紉機工作臺11上照射的實際的定位標記M2的照射位置F2與作為目標設定的照射位置B1一致。即,如果操作移動鍵則CPU91基于指令信號,通過使旋轉驅動電動機63被旋轉驅動而使發光部70旋轉,使照射位置移動,用戶在使定位標記M2移動至與目標照射位置B1一致時,中止移動鍵80A的操作。并且,優選通過預先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用筆標記或貼膠帶等方式表示目標照射位置B1。此外,優選由移動鍵80A產生的驅動旋轉電動機63的移動量的設置方法為,例如通過操作一次移動鍵80A使驅動旋轉電動機63旋轉1個脈沖的量,如果持續按下移動鍵80A則連續移動。然后,如果用戶確認實際照射位置B2與目標照射位置B1一致,則操作操作面板80的偏差量輸入鍵,將使標記燈70的實際照射位置B2移動至作為目標的照射位置B1為止的標記燈70(的發光部)的旋轉量(對應于圖5中的D)作為偏差量,輸入控制裝置90(步驟S14)。
如果輸入偏差量,則控制裝置90獲得用于校正區域B的脈沖數據表的校正脈沖數(步驟S15)。
該用于校正脈沖數據表的脈沖數的獲得,是基于存儲于ROM92中的脈沖數據按照如下方式進行的。圖8是將存儲于ROM92中的脈沖數據表曲線化的說明圖。在這里,例如,在步驟S2中將照射位置B1設定為10mm,由于實際照射位置變為B2,因此在用戶操作操作面板80的移動鍵而使照射位置B2與B1一致的情況下,旋轉驅動電動機63被驅動100個脈沖的兩。此時,用戶通過操作偏差量輸入鍵,將使照射位置一致所需的100個脈沖作為偏差量在步驟S14中輸入。如果根據向與原點O距離10mm的B1位置上照射定位標記的設定,以400個脈沖驅動旋轉驅動電動機63,則實際上會向B2位置照射定位標記,因此為了向B1位置照射定位標記,只要從400個脈沖中減去移動所需的100個脈沖,即只要從原點O以300個脈沖進行驅動即可,校正脈沖數據表所需的校正脈沖數P2可以通過P2=Pb-Pn求出。
在這里,Pb是在步驟S12中獲得的脈沖數,Pn是偏差量即從實際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B2移動至設定的目標照射位置B1所需的脈沖數。
然后,根據步驟S12中獲得的脈沖數(數據值)和步驟S15中獲得的校正脈沖數,計算用于校正脈沖數據表的校正倍率(步驟S16)。在這里,校正倍率是將步驟S12中獲得的脈沖數Pb除以步驟S15中獲得的脈沖數P2而求出的值(Pb/P2)。
然后,控制裝置90將脈沖數據中與照射位置對應的脈沖數乘以步驟S16中計算出的校正倍率,校正從原點位置O向后基準方向照射的區域B的脈沖數據,生成新的脈沖數據表(步驟S11),結束本處理。
(作用效果)根據嵌條縫制縫紉機1,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載置主布料,在該主布料上由保持體30保持嵌條布,將沿保持體30引導的主布料以及嵌條布,由一對大壓腳20、20按壓保持于兩根縫針13、13的兩側而向布料進給方向傳送,同時通過使兩根縫針13、13上下移動進行嵌條縫制。在進行這種嵌條縫制時,通過使標記燈照射裝置50的標記燈60、70發光,照射成為在縫紉機工作臺11上載置主布料時的定位基準的定位標記。
照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由用戶經由操作面板80而設定。如果照射位置被設定,則控制裝置90確定與設定的照射位置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然后,控制裝置90驅動旋轉驅動電動機63以將標記燈70定位于旋轉目標位置。利用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驅動,標記燈70以燈驅動軸66為中心被旋轉驅動,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沿布料進給方向移動。
隨后,使從標記燈70照射的定位標記的實際照射位置與由操作面板80設定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一致,并輸入使其一致所需的偏差量,在這里,該標記燈70利用由控制裝置90驅動的旋轉驅動電動機63的旋轉驅動而定位于旋轉目標位置。
如果偏差量被輸入,則控制裝置90基于偏差量,校正由脈沖數據確定的、與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然后,控制裝置90使旋轉驅動電動機63被旋轉驅動,以將標記燈70定位于校正后的目標旋轉位置。
由此,即使由相對于縫紉機頭部的標記燈60、70的安裝誤差產生照射位置的偏差,也可以通過用戶輸入該偏差量,控制裝置90校正由該控制裝置90驅動控制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所以無論標記燈70的安裝誤差如何,都可以使標記燈70向用戶希望的照射位置準確地照射。
此外,根據嵌條縫制縫紉機1,由于與由操作面板80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存儲于ROM92,在通過執行校正程序進行校正時,只需要校正存儲于ROM92中的、與對應于各個照射位置的目標旋轉位置相關的數據即可,因此只要在最初時利用校正程序進行校正,就不需要每次在標記燈70的旋轉角度變化時測定并輸入偏差量。
此外,根據嵌條縫制縫紉機1,在標記燈70與目標相比過量地旋轉的情況下,根據由標記燈70照射的實際定位標記位置是向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照射還是向后方照射,用于向目標旋轉位置旋轉標記燈70的校正旋轉驅動的方向不同。此時,由于控制裝置90通過執行校正程序,基于單獨輸入的各個偏差量,可以在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單獨地確定由脈沖數據確定的、與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標記燈70的目標旋轉位置,因此無論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如何,都可以基于各個單獨確定的目標旋轉位置適當地校正。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將本發明用于嵌條縫制縫紉機的例子,但只要是使標記燈被旋轉驅動而可以變更照射位置的縫紉機即可,并不限于嵌條縫制縫紉機,例如也適用于用于上衣的打褶縫制或縫上口袋的縫制裝置,或用于在上衣或襯衫的規定位置縫上鈕扣的縫制裝置等。
權利要求
1.一種縫制裝置,其具備縫紉機主體,其具有上下移動的縫針;傳送單元,其將載置于載置臺上的被縫制物沿布料進給方向傳送,并向所述縫針的上下移動位置引導;以及標記燈照射裝置,其具有位于所述布料進給方向上游側并配置于所述載置臺上方的發光部,利用從所述發光部發出的光,向所述被縫制物上照射直線狀的定位標記,該定位標記作為在所述載置臺上載置所述被縫制物時的定位基準并與所述布料進給方向大致正交,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記燈照射裝置具備旋轉驅動單元,其以規定的驅動軸為中心旋轉驅動所述發光部,使所述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沿所述布料進給方向移動;照射位置設定單元,其設定所述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旋轉位置確定單元,其確定與由所述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所述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控制單元,其驅動所述旋轉驅動單元以使所述發光部定位于所述旋轉目標位置;偏差量輸入單元,其輸入從所述發光部照射的定位標記的實際照射位置與由所述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所述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在布料進給方向上的位置偏差量,所述實際照射位置是所述發光部由所述控制單元定位于所述旋轉目標位置時從該發光部照射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以及校正單元,其基于所述偏差量,校正由所述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的所述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所述控制單元旋轉驅動所述旋轉驅動單元,以使所述發光部定位于由所述校正單元校正的目標旋轉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移動指令輸出單元,其通過手動操作輸出使照射位置移動的指令信號;以及移動控制單元,其通過該移動指令輸出單元的操作而驅動所述旋轉驅動單元,以使所述照射位置移動,所述偏差量輸入單元,將所述發光部的旋轉量作為所述偏差量輸入,該旋轉量是利用基于所述移動指令輸出單元的操作的、所述照射位置的移動,使所述實際照射位置與所述設定照射位置一致為止的所述發光部的旋轉量。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位置確定單元具有存儲單元,該存儲單元存儲與由所述照射位置設定單元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所述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所述校正單元基于從所述偏差量輸入單元輸入的偏差量,校正存儲于所述存儲單元中的目標旋轉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差量輸入單元可以與位于所述發光部下方的規定原點位置兩側的、所述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對應而分別單獨地輸入偏差量,所述偏差量是所述發光部在被定位于各個目標旋轉位置時分別照射的實際定位標記位置與分別設定的照射位置之間的偏差量,所述各個目標旋轉位置與在所述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單獨設定的照射位置對應,所述校正單元基于單獨輸入的各個偏差量,在所述布料進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單獨地校正由所述旋轉位置確定單元確定的、與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所述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
全文摘要
無論相對于縫紉機頭部的標記燈的安裝誤差是否存在,都向用戶所希望的照射位置適當地照射標記燈的光。標記燈照射裝置(50)具備旋轉驅動單元(63),其旋轉驅動發光部(70);照射位置設定單元,其設定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旋轉位置確定單元,其確定與設定的各個照射位置對應的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控制單元,其驅動旋轉驅動單元;偏差量輸入單元,其輸入從定位于旋轉目標位置的發光部照射的定位標記的實際照射位置、與設定的定位標記的照射位置之間的在布料進給方向上的位置的偏差量;以及校正單元,其基于輸入的偏差量而校正發光部的目標旋轉位置,控制單元旋轉驅動旋轉驅動單元,以使發光部定位于由校正單元校正的目標旋轉位置。
文檔編號D05B35/12GK101063256SQ200710097308
公開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28日
發明者大澤哲也, 植田昌彥, 小川達矢, 高瀨秀紀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