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側吹風冷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紡絲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紡絲用側吹風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側吹風冷卻是纖維成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序。由于我國化纖行業沿襲了日本的 化纖技術路線,至今大多數企業還都是采用矩形側吹風窗裝置來對絲條進行冷卻。該裝置 包括冷風風室和絲室,風室與絲室之間隔有吹風窗;絲條自上而下通過絲室時,便被經由風 室、吹風窗吹來的冷風冷卻。這種單側面方向吹風的冷卻方式較適合單頭、雙頭紡絲,但對 于側吹風風窗位距較寬的4頭以上的多頭紡絲,從風窗吹出的冷風在一個相對較大的空間 內常常會分布不均。由于各紡絲頭的空間位置不同,冷風分布不均勻,則絲條里外受風不均 一,進而造成各絲條之間的結晶度存在差異,直接影響到單纖的質量均勻性和染色均勻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風速更為穩定的側吹風冷卻裝置。 為實現這一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側吹風冷卻裝置,包括前壁設有 吹風窗的冷風風室,風室的兩側壁分別向前延伸形成側門,兩側側門與吹風窗連接成槽型 絲室,絲室底部設有甬道,甬道上方安裝有至少一塊與吹風窗垂直、與絲條運行方向平行的 隔板。隔板能夠將絲室分割成兩個或多個空間,使得從各個紡絲頭擠出的絲條擁有了相對 獨立運行、冷卻空間;小空間內的風速比較穩定,絲條的運行穩定性更好,冷卻質量提高。 所述隔板向上延伸與安裝在絲室頂部的陣傘配合,隔板下部與甬道配合。實際生 產中通常會在絲室頂部設置陣傘來抽吸低聚物,將隔板制作得更高一些并使之上部形狀與 傘內形狀配合,能夠起到更好的分隔效果。 所述絲室的前部設有連接兩側側門的透明門,既方便觀察絲條運行狀況,又有助 于防止外界氣流的干擾。紡絲過程中絲條受到外界氣流影響時,易造成絲條的擺動,使之不 能均勻冷卻,結晶度有一定差異,直接影響到單纖均勻性和染色均勻性。同時灰塵進入絲室 內也影響成纖質量。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方便實用,其中隔板可采用插裝式或用螺母固定,以方便拆
卸。企業內部試用結果表明,改造后的側吹風冷卻裝置能夠降低絲條在風冷過程中的擺動 幅度,單絲質量和染色均勻性均得到了顯著改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隔板形狀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l所示,側吹風冷卻裝置主要包括冷風風室2和絲室兩部分冷風風室2前壁設有吹風窗3,兩側壁分別向前延伸形成兩個側門4,兩側門4與吹風窗3連接成槽型絲室。 絲室底部設有甬道7,甬道7上方安裝有一塊與吹風窗3垂直、與絲條1運行方向平行的隔 板5。 絲室頂部裝有抽吸低聚物的陣傘,陣傘內呈倒漏斗狀。將絲室分隔能夠更好地穩 定氣流,因此,隔板5被制作成了如圖2所示的形狀,上部形狀與傘內形狀相適應,可以插到 陣傘內。也即是說,隔板5足夠高,上及陣傘下及甬道7。 絲室前部設有連接兩個側門4的透明門6,既方便觀察絲條1運行狀況,又有助于 防止外界氣流和灰塵的干擾。 紡絲過程中,從不同紡絲頭擠出的絲條1自上而下通過對應的絲室隔間進入甬道 7。同時,冷風從風室2經吹風窗3吹到絲室隔間內,從而將絲條1冷卻。隔間內空間小,風 速穩定,能夠降低絲條1在風冷過程中的擺動幅度,單絲質量和染色均勻性均顯著提高。
權利要求側吹風冷卻裝置,包括前壁設有吹風窗的冷風風室,風室的兩側壁分別向前延伸形成側門,兩側門與吹風窗連接成槽型絲室,絲室底部設有甬道,其特征是,甬道上方安裝有至少一塊與吹風窗垂直、與絲條運行方向平行的隔板。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吹風冷卻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隔板向上延伸與安裝在絲室 頂部的陣傘配合,隔板下部與甬道配合。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側吹風冷卻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絲室的前部設有連接兩側 門的透明門。
專利摘要側吹風冷卻裝置,屬于紡絲技術領域,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側吹風冷卻裝置,包括前壁設有吹風窗的冷風風室,風室的兩側壁分別向前延伸形成側門,兩側門與吹風窗連接成槽型絲室,絲室底部設有甬道,甬道上方安裝有至少一塊與吹風窗垂直、與絲條運行方向平行的隔板。紡絲時,從不同紡絲頭擠出的絲條自上而下通過對應的絲室隔間進入甬道;同時,冷風從風室經吹風窗吹到絲室隔間內,從而將絲條冷卻。應用隔板將絲室分隔成小空間后,風速更加穩定,從而降低絲條在風冷過程中的擺動幅度,能夠顯著提高單絲質量和染色均勻性。
文檔編號D01D13/02GK201437560SQ20092009187
公開日2010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4日
發明者呂文娟, 李新, 楊軍, 楊朝勇, 段文亮, 谷慧平, 高勇 申請人:神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