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全自動可加氨綸雙面電腦提花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紡織設備,尤其是涉及到一種全自動可加氨綸雙面電腦提花 機。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紡織行業的發展,高級布料已經成為紡織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高級雙 面提花組織布不但要求圖案復雜,且還要求在組織物中加入氨綸,以增加布面的收縮性及 手感。但目前紡織機械乃至國內的紡織機械大多僅能實現簡單的雙面電腦提花,該類傳統 雙面電腦提花機的三角及織針設計均為按照上下盤爭食的原理設計的,如果單純的把氨綸 墊入織針里,容易被上下織針分別勾入布里,既無法滿足客戶只加上盤的要求,且氨綸容易 牽拉過度而斷裂。如果從下針的背后墊入氨綸又容易被上織針針舌的剪刀口給剪斷,造成 無法順利開機。目前國內尚未開發出可加氨綸的雙面提花紡織機械。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科學,產 品性能穩定的全自動可加氨綸雙面電腦提花機。本實用新型主要通過如下方式實現的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有電腦裝置控制系 統、編織系統、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信號檢測裝置組成。其中所述的電腦裝置控制系統 包括有邏輯電路部分及驅動部分,驅動部分采用三極管放大電路以使控制部分所給的信號 驅動電磁部分、選針器部分以及電機部分。編織系統和電腦裝置控制系統及提花針與織針 協調裝置相連,所述的編織系統為73路,每路系統設有一套選針器,選針器裝在選針器座 上;所述的信號檢測裝置設于電機部分的轉軸上。所述的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指在針床上的同一列內,依次設置織針、中間針和 提花針;織針工作裝置、選針裝置和提花針、中間針裝置對應于針床上織針和提花針的位置 依次設置,提花針起針裝置的起針板設在提花針的后方并伸入提花針尾部的下方。工作原理首先,下盤的針筒由上段針筒和下段針筒組成。上段針筒和下段針筒由一個小間 隙配合,然后校圓后用定位銷配死,組合成了一個整體的針筒。提花針裝在下段針筒里面, 中間針和織針均裝在上段針筒里面,且中間針尾部有插入下段針筒里與提花針對接。提花針下部嵌入下段針筒底部定位槽,起到一個絞鏈的作用,讓提花以底部絞鏈 為支點旋轉運動。當電腦控制系統發出指令讓選針器動作時,把其與提花片上相對應的腳 壓入針筒內。由于提花針與中間針之間有互相嵌入的配合,使的提花片被壓入的同時,也把 中間針壓入了針筒內。從起到控制中間針腳嵌入三角槽里或者不嵌入槽。最終實現了隨意 控制出針,集圈,浮線的功能。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結構科學,易于控制,產品性能穩定且能全自動可加氨綸。 通過高科技的人機界面液晶觸摸屏可以方便的變化和修改內部程序,從而編織出各種復雜的圖案的針織面料,大大提升了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具有人性化的記憶功能及良好的人 機交流界面。
圖1本實用新型工作關系結構方框示意圖;圖2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詳述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有 電腦裝置控制系統、編織系統、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信號檢測裝置組成。所述的電腦裝置控制系統主要包括有邏輯電路部分及驅動部分,驅動部分采用三 極管放大電路以使控制部分所給的信號驅動電磁部分、選針器部分以及電機部分。編織系 統和電腦裝置控制系統及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相連,所述的編織系統為73路,每路系統 設有一套選針器1,選針器1裝在選針器座2上;所述的信號檢測裝置設于電機部分的轉軸 上。所述的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指在針床上的同一列內,依次設置織針4、中間針5 和提花針3 ;織針工作裝置、選針裝置和提花針、中間針裝置對應于針床上織針和提花針的 位置依次設置,提花針起針裝置的起針板設在提花針的后方并伸入提花針尾部的下方。以下一一詳述各部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腦裝置控制系統主要設置有上位機和下位機,上位機采用工控制板,其中邏輯電路部分采用先進 的PLD來實現,使電路既簡單又穩定,驅動部分采用三極管放大電路以使控制部分所給的 信號足以驅動電磁部分、選針器部分以及電機部分;下位機使用工業用小液晶,主要用于花 型號的設計,貯存及下位機的通信。本實用新型開發了一套針對雙面提花電腦系統的集成模塊,把原來必需分開安裝 的兩套系統集合在一起。原來的電腦控制系統需要有一個專門控制機器起動停止、照明、潤 滑、提速降速等其它功能的電腦系統,并且需要另外一個用來編輯和控制電腦提花花型的 電腦控制系統。一臺機做兩個控制面板,操作不方便,不符合人機工程學。本實用新型模塊集合了兩套系統于一個控制板,真正做到了一臺機一個控制面 板,且操作方便,有良好的人機交流界面。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編織系統 本實用新型設置有73路編織系統,每路系統擁有一套選針器,選針器為16段三位 功能選針器,選針、選針器1裝在選針器座2上,可對全針筒上的針進行選針,針筒分為上下 兩節,上節針為編織針筒,下節針為選針。其特征在于具有計算機數字化控制的硬件控制系 統以及CAD/CAM花型設計軟件處理系統。所述花型設計軟件系統是將數字設備的信號作為 意匠圖設計的花型全部或部分來源。所述硬件控制系統主要完成對軟件系統生成的文件的 處理及選針器1的實時控制。所述選針器1采用壓電陶瓷片,并采用“三功位”選針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花型設計部分和硬件控制系統部分可分別和整體取代或頂替國外同類產 品,并改造現有機械式圓緯機穩定性、變化性差的現狀。[002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雙面電腦大提花機為保證提花針和織針的同步配合,在針床上的同一列內,依次 設置織針4、中間針5和提花針3。織針工作裝置、選針裝置(選針器)和提花針、中間針裝 置對應于針床上織針和提花針的位置依次設置,提花針起針裝置的起針板設在提花針的后 方并伸入提花針尾部的下方。當選針器1在成圈、集圈和浮線的位置選擇壓入提花針的針 腳時,可以通過杠桿原理,把轉矩經由中間針傳遞到織針。此時,針腳就會被壓出針筒口,嵌 入三角軌道內,實現編織。通過提花系統來控制成圈、集圈、浮線的交替變換。只要編輯好 圖案,機器的系統就會把圖案轉化成為選針器1的動作,從而控制織針出來的位置及工作 狀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信號檢測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整個編織過程是按照嚴格的工藝流程來執行的,這就需要機械和電 氣的配合來完成。電腦控制系統需要在機臺運轉期間實時、準確、可靠的檢測并跟蹤針筒的 相對位置,這樣才能夠發出正確的控制信號。這里采用了先進的編碼器,可以精確的檢測到 針筒的絕對位置,即便是突然斷電后,下次開機系統仍可以得到其位置信息,這就免去了以 往每次開機后進行手工調節針筒零點的過程。編碼器通過光電轉換將輸出軸上的機械幾何位移量轉換成脈沖或數字量的傳感 器。這是目前應用最多的傳感器,光電編碼器是由光柵盤和光電檢測裝置組成。光柵盤是在 一定直徑的圓板上等分地開通若干個長方形孔。由于光電碼盤與電動機同軸,電動機旋轉 時,光柵盤與電動機同速旋轉,經發光二極管等電子元件組成的檢測裝置檢測輸出若干脈 沖信號,編碼器的優點是原理構造簡單,機械平均壽命可在幾萬小時以上,抗干擾能力強, 可靠性高,適合于長距離傳輸。這在雙面提花復雜的工作原理中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精密的編碼器可準確的計算出花織針的位置和機器零位,并可自 動的校正開機和停機的慣性產生的誤差。同時,增加了探測反饋系統,可自動的校零,以保 證系統的穩定性。在精密設計和制造的針筒中插入提花片,中間針5和織針4,通過選針器 1的工作頭選擇提花片并且壓入針筒里,根據杠桿原理在中間針5的傳遞下,把織針壓入針 筒。根據此動作可以按照所編輯的圖案控制織針是否工作,從而實現成圈、集圈和浮線的任 意轉換。只要在計算機的指定軟件中,根據原理畫出所需要的花型圖,就可以生產圖案,通 過USB存儲器直接傳輸入機器的提花系統中,直接讀取。通過高科技的人機界面液晶觸摸 屏可以方便的變化和修改內部程序,從而編織出各種復雜的圖案的針織面料,大大提升了 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具有人性化的記憶功能及良好的人機交流界面。在機械部件的制造中,采用進口的鋼材及高精度的CNC數控設備;所有的零配件 均被穩定的控制在公差范圍內。高速加工后的零件,光潔度遠遠高于其它廠家的產品,使得 機器運轉更加輕盈及可靠、節能。針筒的加工中,采用上下組合校正后整體式加工,完全保 證了上下針筒銑槽的位置精度,從而實現提花針3、中間針5及織針4的三件精準聯動。
權利要求一種全自動可加氨綸雙面電腦提花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電腦裝置控制系統、編織系統、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信號檢測裝置組成;其中所述的電腦裝置控制系統包括有邏輯電路部分及驅動部分,驅動部分采用三極管放大電路以使控制部分所給的信號驅動電磁部分、選針器部分以及電機部分;編織系統和電腦裝置控制系統及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相連,所述的編織系統為73路,每路系統設有一套選針器,選針器裝在選針器座上;所述的信號檢測裝置設于電機部分的轉軸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全自動可加氨綸雙面電腦提花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指在針床上的同一列內,依次設置織針、中間針和提花針;織針工作 裝置、選針裝置和提花針、中間針裝置對應于針床上織針和提花針的位置依次設置,提花針 起針裝置的起針板設在提花針的后方并伸入提花針尾部的下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全自動可加氨綸雙面電腦提花機,主要由電腦裝置控制系統、編織系統、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信號檢測裝置組成;其中所述的電腦裝置控制系統主要包括有邏輯電路部分及驅動部分,驅動部分采用三極管放大電路以使控制部分所給的信號驅動電磁部分、選針器部分以及電機部分。編織系統和電腦裝置控制系統及提花針與織針協調裝置相連,所述的編織系統為73路,每路系統設有一套選針器,選針器裝在選針器座上;所述的信號檢測裝置設于電機部分的轉軸上。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結構科學,易于控制,產品性能穩定且能全自動可加氨綸。
文檔編號D03C3/20GK201704482SQ20102021920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8日
發明者黃一翔 申請人:泉州佰源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