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織物柔軟整理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織物整理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織物柔軟整理機。
背景技術:
如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所知之理,針紡織物經染色后在進入后定型之前通常需要進行柔軟整理,藉以使織物纖維的柔軟稠密程度得到良好穩定。關于織物柔軟整理機的技術內容在已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不乏見諸,如 CN2308615Y (高溫高壓可真空式搖料機)、CNM12667Y (噴霧構造經改進的搖粒機)、 CN2512798Y (空氣動力循環式布匹高速搖粒機)、CN2480393Y (蒸汽噴淋式織物搖粒機)、 CN102061586A (一種搖粒機)、CN102021781A (氣流式搖粒機)、CN201695248U (連續式織物壓燙裝置及壓燙整理機)和CN200940213Y (汽流式布匹柔軟整理機),等等。雖然并不限于上述例舉的整理機大都是針對織物的后定型而言的,但是可以借鑒于柔軟整理機。如前述,對織物進行柔軟整理的目的是使織物纖維的柔軟稠密程度得以穩定,以保障在日后的服用(穿著)過程中充分體現抗皺和免熨燙的效果,使面料持久保持挺刮。在柔軟整理過程中,如果不足以消除對織物的張力,那么前述效果便難以保障。上面例舉的專利方案均存在織物處理過程中產生張力的欠缺。因此有必要加以改進,為此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下面所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基于該前提下產生的。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在對織物整理過程中有助于避免織物產生張力而藉以保障織物纖維的柔軟稠密效果的織物柔軟整理機。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織物柔軟整理機,包括機架、設于機架上的滾筒支承架、轉動地設置于滾筒支承架上的具有滾筒腔的滾筒、設在機架上的與滾筒傳動連接的滾筒驅動機構和設在機架上的用于對滾筒提供高溫空氣的熱空氣供給機構,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該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包括第一電機、蝸輪蝸桿箱和蝸桿,第一電機與蝸輪蝸桿箱傳動配合,并且由蝸輪蝸桿箱連同第一電機固定在所述機架的右端的底部的居中位置,蝸桿的末端鉸接有一連接頭,該連接頭與所述滾筒支承架的右端端部的居中部位鉸接。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電機為正反轉電機。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機架的右端的至少一側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滾筒支承架的位置設置有一第一信號采集器和一第二信號采集器,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彼此上下對應,所述滾筒支承架的右端的至少一側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一、 第二信號采集器之間的部位延伸有一撞頭,該撞頭或與第一信號采集器接觸,或與第二信號采集器接觸。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和所述的第二信號采集器均為微動開關、行程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霍爾感應元件。[0010]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滾筒支承架的右端并且朝向所述滾筒的一側設置有彼此間隔的一對第一導輪,該對第一導輪各自樞軸設置在第一導輪座上,而第一導輪座固定在滾筒支承架上;在滾筒支承架的左端并且同樣朝向滾筒的一側設置有彼此間隔的一對第二導輪,該對第二導輪各自樞軸設置在第二導輪座上,而第二導輪座固定在滾筒支承架上;所述的滾筒的右端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一導輪的位置構成有一第一滾圈,該第一滾圈與第一導輪構成滾動副,滾筒的左端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二導輪的位置構成有一第二滾圈,該第二滾圈與第二導輪構成滾動副,并且在滾筒的左端的外壁上固設有一用于與所述滾筒驅動機構傳動連接的皮帶輪圈;在滾筒支承架的左端構成有一門字架,在該門字架的頂橫梁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一對第二導輪的位置設置有一對第三導輪,各第三導輪樞軸設置在第三導輪座上,而第三導輪座與頂橫梁固定,其中所述的第二滾圈還與一對第三導輪構成滾動副。在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機架的左端的對應位置各固定有一第一軸座,在該對第一軸座之間樞軸設置轉軸,而所述的滾筒支承架的左端并且在對應于轉軸的位置間隔地固設有一對支座,該對支座與轉軸鉸接連接。在本實用新型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滾筒的壁體上分布有與所述滾筒腔相通的氣孔,以及,在滾筒腔的腔壁上并且沿腔壁的長度方向間隔固定有一組潑布導條,其中滾筒腔的左端的進布口和右端的出布口是不封閉的,所述的一組潑布導條的數量為3-12根,相鄰潑布導條之間的間距相等,各潑布導條的橫截面形狀呈Λ字形,并且各潑布導條的橫截面自進布口朝著出布口的方向逐漸縮小。在本實用新型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滾筒驅動機構包括第二電機、 傳動輪和傳動帶,第二電機固定在所述機架的左端,并且與所述滾筒的一側相對應,傳動輪固定在第二電機的電機軸頭上,傳動帶的一端套置在傳動輪上,而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皮圈輪圈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電機為正反轉電機。在本實用新型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熱空氣供給機構包括箱體、 第一、第二風機和換熱器,箱體固定在所述機架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并且與所述的滾筒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相對應,在該箱體的下方構成有一換熱器腔,第一、第二風機彼此面對面設置在箱體上,換熱器設置在所述的換熱器腔內并且對應于第一、第二風機的下方,其中箱體的出風口與滾筒相對應,而換熱器具有一熱介質引入接口和一介質引出接口。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由增設的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改變對滾筒支承架的上下擺幅,以避免織物產生張力,保障織物纖維的柔軟稠密效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圖。圖2為圖1的剖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實用新型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疇。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左、右、上、下、左端和右端等的方向性或稱方位性的詞語(概念)均是針對圖示的位置狀態而言的,因此不能以圖示位置的變化對本實用新型方案構成限制。敬請參見圖1,給出了框架式的并且大體上呈長方體的機架1,在該機架1的右端的一側即前側(圖示位置狀態)固定有一第一信號采集器12和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3,第一、 第二信號采集器12、13彼此上、下對應,并且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13在本實施例中均使用行程開關,然而并不排斥使用微動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者霍爾感應元件(器件),也就是說,如果將行程開關更換成微動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者霍爾感應元件,那么毫無疑問屬于等效性替代而依然受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 12、13均由線路與另行配備的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連接。在機架1的左端的偏下部的兩側各固定有一軸座14,即具有一對軸座14,在該對軸座14之間轉動地設置有一轉軸141,也就是說,轉軸141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座14中的其中一個軸座14上,而轉軸141的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座14中的另一個軸座14上。一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2被固定在一固定板M上,該固定板M固定在機架1的右端的底部,并且位于該右端的居中位置。優選而非絕對限于的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2包括具有正反轉功能的第一電機21、蝸輪蝸桿箱22和蝸桿23,第一電機21與蝸輪蝸桿箱22 傳動配合,并且由蝸輪蝸桿箱22連同第一電機21固定在前述的固定板24上,蝸桿23與蝸輪蝸桿箱22相連接,在該蝸桿23的末端鉸接有一連接頭231,藉由該連接頭231將蝸桿23 實現與下面即將描述的滾筒支承架3鉸接(鉸接連接)。前述的第一電機21同樣與上面提及的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連接。前述的滾筒支承架3的右端并且位于居中部位固定有一連接頭座37,前述的連接頭231通過銷軸2311 (圖3示)與該連接頭座37鉸接,藉由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2的工作而使滾筒支承架3的右端產生上下擺動(第一電機21正反轉)。在滾筒支承架3的右端的一側即圖示位置狀態的前側并且在對應于前述的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13之間的部位固定有一撞頭31,藉由該撞頭31與第一信號采集器12接觸時,則表明滾筒支承架3向上擺動的位置處于極限,反之,當撞頭31與第二信號采集器13接觸時,則表明滾筒支承架3向下擺動的位置處于極限。更確切地講,滾筒支承架3的右端的上下擺動幅度僅限于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13之間所限定的間距程度,因此一旦出現撞頭31觸及第一信號采集器12 或第二信號采集器13的情形時,則在電氣控制箱的控制下出現停機現象。可見,與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連接的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13屬于保護開關,防止滾筒支承架3出現過度上下擺動。又,在滾筒支承架3的右端朝向上的一側即朝向滾筒4 (下面還要詳述)的一側間隔設置有一對第一導輪32,各第一導輪32轉動地設置在第一導輪座321上,而第一導輪座 321與滾筒支承架3固定。及,在滾筒支承架3的左端并且同樣朝向上的一側即同樣朝向滾筒4的一側間隔設置有一對第二導輪33,各第二導輪33轉動地設置在第二導輪座331上, 而第二導輪座331與滾筒支承架3固定。由圖1所示可知,一對第一、第二導輪32、33彼此
6對應,共同地支承滾筒4。還,在滾筒支承架3的左端的下方并且在與前述的轉軸14相對應的位置固設有一對彼此間隔的支座36,該對支座36穿套在轉軸141上,也就是說,轉軸 141穿及于支座36上,從而使滾筒支承架3的左端實現與機架1的左端鉸接。再,在滾筒支承架3的左端并且朝向上(圖示位置狀態)構成有一門字架34 (也可稱龍門架34),在該門字架34的頂橫梁341上并且在對應于前述的一對第二導輪33的位置設置有一對第三導輪35,各第三導輪35轉動地設置在各自的第三導輪座351上,而第三導輪座351與頂橫梁 341固定。一滾筒4大體上以臥置狀態并且轉動地支承在前述的滾筒支承架3上,在滾筒4 的滾筒腔41內并且沿滾筒腔41的長度方向等距離間隔固定有一組數量并非受到圖示數量 (圖示為四根)限制的并且橫截面形狀呈Λ字形(倒置的V字形)的潑布導條411,并且各潑布導條411的橫截面自進布口 412朝著出布口 413的方向逐漸縮小,由潑布導條411起到對自滾筒腔41的進布口 412進入到滾筒腔41內布料或稱織物導向并且伴隨有潑布即伴隨有拍布的效果,使織物順利地從滾筒腔41的出布口 413引出,滾筒腔41內不會出現織物的纏裹現象。通過上面的說明可知,滾筒腔41的進、出布口 412、413是不封閉的即始終處于貫通狀態,以體現連續工作(連續進布和連續出布)。前述的潑布導條411的優選的數量為 3-12根,較好地為4-8根,更好地為4-6根,最好為4根(本實施例即是〈請見圖2示〉),具體可根據滾筒4的直徑大小作適應性變化,但優選將各相鄰潑布導條411之間的距離保持一致。在滾筒4的右端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第一導輪32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一滾圈43, 該第一滾圈43與一對第一導輪32構成滾動副;在滾筒4的左端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前述的第二導輪33及第三導輪35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二滾圈44,該第二滾圈44與第二、第三導輪33、35構成滾動副。在滾筒4的壁體上以密集狀態分布有氣孔42,由氣孔42引入的高溫空氣進入滾筒腔41對滾筒腔41中的織物高溫整理即柔軟整理,并且進入到滾筒腔41內的高溫空氣從氣孔42引出,回用于熱空氣供給機構6。在滾筒4的右端并且在伴隨于前述的第二滾圈44的部位固定有一皮帶輪圈45。一滾筒驅動機構5設置在機架1的左端并且大體上對應于前述的皮帶輪圈45的位置,該滾筒驅動機構5包括第二電機51、傳動輪52和傳動帶53,第二電機51為正反轉電機,并且與上面提及的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連接,該第二電機51通過電機座511與機架 1固定,傳動輪52固定在第二電機51的電機軸頭上,傳動帶53為無端點的傳動帶,一端套置在傳動輪52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前述的皮帶輪圈45上。在本實施例中,傳動輪52采用皮帶輪,傳動帶采用傳動皮帶。然而,如果將傳動輪52改用鏈輪或同步帶輪,那么將傳動帶 53相鄰應改用鏈條或同步帶,同時將皮帶輪圈45適應性變化為鏈條圈或同步帶圈。也就是說,不能以傳動輪52、傳動帶53和皮帶輪圈45的形式變化而構成對本實用新型方案的制約。在本實用新型處于工作狀態時,前述的第二電機51始終處于正轉與反轉的循環更迭狀態,例如第二電機51正轉三圈后,再反轉三圈,或者正轉四圈后再反轉四圈,依次類推。同時前述的第一電機21的工作狀態也表現為正反轉工作狀態,使蝸桿23上下交替運動,帶動滾筒支承架3的右端上下擺動。因此,在工作狀態下,滾筒4不斷地正反轉,并且不斷地作上、下擺動。敬請參見圖2并且依然結合圖1,給出了熱空氣供給機構6,該熱空氣供給機構6 優選而非絕對限于的結構如下包括箱體61、第一、第二風機62、63和換熱器64,箱體61固定在機架1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即固定在圖1所示位置狀態機架1的后側,也即固定在圖2 所示位置狀態的機架1的左側,并且箱體61的出風口 612與滾筒4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圖1 所示位置狀態)相對應。在該箱體61的下方構成有一換熱器腔611,第一風機62由第一風機電機621帶動,并且固定在箱體61的一側的箱體壁上,第二風機63由第二風機電機631 帶動,并且固定在箱體的另一側的箱體壁上,可見,第一、第二風機62、63彼此對應。換熱器 64設置在換熱器腔611內,對應于第一、第二風機62、63的下方,在該換熱器64上構成有一介質引入接口 641和一介質引出接口 642,介質引入接口 641和介質引出接口 642與導熱油加熱裝置連接,由介質引入接口 641將高溫油引入換熱器64,進而經介質引出接口 642 將換熱后降溫的導熱器回引至導熱油加熱裝置,如此循環。由圖1并且具體到圖2的示意可知,前述的機架1除了進、出布口 412、413和熱空氣供給機構6外均由機架封板11封閉,藉以避免熱空氣逃逸而造成能源浪費。前述的熱空氣供給機構6的第一、第二風機62、63的第一、第二風機電機621、631同樣與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連接。敬請參見圖3并且繼續結合圖1和圖2,將染色后需要柔軟整理的織物7(圖3示) 經前述的導布機構導入,并且經配設在機架1上的即配設在機架1的左端頂部的導布輥15 (圖3示)引入安裝在機架1上的并且對應于進布口 412部位的托斗16自進布口 412引入, 直至從出布口 413引出,進入對應于出布口 413處的落布槽8內,通常情況下,在落布槽8 上設置有重量傳感器81,并且重量傳感器81與電氣控制箱連接。在上述過程中,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2、滾筒驅動機構5和熱空氣供給機構6均處于工作狀態,由換熱器64換熱后獲得的高溫空氣經第一、第二風機62、63的工作從出風口 612引出,通過滾筒4上的氣孔42進入滾筒腔41并且自滾筒腔41中引出(通過氣孔42)的降溫后的空氣再次由換熱器64換熱,如此循環。同時,滾筒4的右端(圖1和圖3所示位置狀態)在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2的工作下作上下擺動,又同時,由滾筒驅動機構5使滾筒4 作正反轉轉動。具體是第一電機21以正反轉方式帶動蝸輪蝸桿箱22工作,使蝸桿23上、 下運動,帶動滾筒支架3不停地上下擺動,由于滾筒4轉動地支承在滾筒支承架3上,因此滾筒4的右端也作上下擺動;第二電機51帶動傳動輪52,經傳動帶53帶動皮帶輪圈45,從而使滾筒4轉動,由于滾筒4上的(右端的)第一滾圈43與一對第一導輪32相配合,并且滾筒4上的(左端的)第二滾圈44與第二、第三導輪33、35相配合,因此滾筒4正反轉轉動自如。如前述,在落布槽8上配設有重量傳感器81,依據重量傳感器81發出的信號反饋給電氣控制箱,從而由電氣控制箱控制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2的第一電機21,使蝸桿23上下運動的幅度得以控制,滾筒支承架3的上下擺動的幅度得以控制,最終使滾筒4的上下擺動幅度得到控制,藉以使織物處于零張力的出布狀態。具體是當重量傳感器81感知落布槽8重量重時,電氣控制箱依據重量傳感器81反饋的信號,使滾筒架擺動機構2的蝸桿23 的升降幅度減小,進而使滾筒4的傾角減小,也就是使滾筒4的出布口 413的高度降低,同時,電氣控制箱使途經導布輥15的織物7的行進速度降低,反之亦然。[003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連續式柔軟整理機可以多臺套配合使用,相鄰的連續式柔軟整理機之間配設織物過渡機構,由該織物過渡機構將進入到落布槽8內的織物過渡給第二套本實用新型的連續式柔軟整理機,依次類推,實現多臺套的本實用新型組合使用,具體的數量可根據需要而增減,通常情況下的數量為3-8套。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克服了已有技術中的欠缺,客觀體現了申請人所述的技術效果,因而不失為是一個極致的技術方案。
權利要求1.一種織物柔軟整理機,包括機架(1)、設于機架(1)上的滾筒支承架(3)、轉動地設置于滾筒支承架C3)上的具有滾筒腔Gl)的滾筒G)、設在機架(1)上的與滾筒(4)傳動連接的滾筒驅動機構(5)和設在機架(1)上的用于對滾筒(4)提供高溫空氣的熱空氣供給機構(6),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O),該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2)包括第一電機(21)、蝸輪蝸桿箱0 和蝸桿(23),第一電機與蝸輪蝸桿箱0 傳動配合,并且由蝸輪蝸桿箱0 連同第一電機固定在所述機架(1)的右端的底部的居中位置,蝸桿的末端鉸接有一連接頭031),該連接頭(231)與所述滾筒支承架C3)的右端端部的居中部位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電機為正反轉電機。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機架(1)的右端的至少一側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滾筒支承架(3)的位置設置有一第一信號采集器(1 和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3),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1 彼此上下對應,所述滾筒支承架(3)的右端的至少一側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13)之間的部位延伸有一撞頭(31),該撞頭(31)或與第一信號采集器(1 接觸,或與第二信號采集器(1 接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12)和所述的第二信號采集器(1 均為微動開關、行程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霍爾感應元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滾筒支承架(3)的右端并且朝向所述滾筒(4)的一側設置有彼此間隔的一對第一導輪(32),該對第一導輪(32) 各自樞軸設置在第一導輪座(321)上,而第一導輪座(321)固定在滾筒支承架C3)上;在滾筒支承架(3)的左端并且同樣朝向滾筒的一側設置有彼此間隔的一對第二導輪(33), 該對第二導輪(3 各自樞軸設置在第二導輪座(331)上,而第二導輪座(331)固定在滾筒支承架C3)上;所述的滾筒(4)的右端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一導輪(3 的位置構成有一第一滾圈(43),該第一滾圈與第一導輪(3 構成滾動副,滾筒(4)的左端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第二導輪(33)的位置構成有一第二滾圈(44),該第二滾圈04)與第二導輪(33)構成滾動副,并且在滾筒(4)的左端的外壁上固設有一用于與所述滾筒驅動機構( 傳動連接的皮帶輪圈0 ;在滾筒支承架(3)的左端構成有一門字架(34),在該門字架(34)的頂橫梁(341)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一對第二導輪(3 的位置設置有一對第三導輪(35),各第三導輪(35)樞軸設置在第三導輪座(351)上,而第三導輪座(351)與頂橫梁(341)固定,其中所述的第二滾圈G4)還與一對第三導輪(35)構成滾動副。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架(1)的左端的對應位置各固定有一第一軸座(14),在該對第一軸座(14)之間樞軸設置轉軸(141),而所述的滾筒支承架(3)的左端并且在對應于轉軸(141)的位置間隔地固設有一對支座(36),該對支座(36)與轉軸(141)鉸接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滾筒的壁體上分布有與所述滾筒腔相通的氣孔0 ,以及,在滾筒腔的腔壁上并且沿腔壁的長度方向間隔固定有一組潑布導條011),其中滾筒腔Gl)的左端的進布口(412)和右端的出布口(413)是不封閉的,所述的一組潑布導條Gll)的數量為3-12根,相鄰潑布導條011)之間的間距相等,各潑布導條Gii)的橫截面形狀呈Λ字形,并且各潑布導條Gii)的橫截面自進布口(412)朝著出布口 013)的方向逐漸縮小。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滾筒驅動機構( 包括第二電機(51)、傳動輪(5 和傳動帶(53),第二電機(51)固定在所述機架(1)的左端,并且與所述滾筒(4)的一側相對應,傳動輪(5 固定在第二電機(51)的電機軸頭上,傳動帶 (53)的一端套置在傳動輪(5 上,而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皮圈輪圈0 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電機(51)為正反轉電機。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柔軟整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空氣供給機構(6)包括箱體(61)、第一、第二風機(62、6;3)和換熱器(64),箱體(61)固定在所述機架(1)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并且與所述的滾筒(4)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相對應,在該箱體(61)的下方構成有一換熱器腔(611),第一、第二風機(62、6;3)彼此面對面設置在箱體(61)上,換熱器(64)設置在所述的換熱器腔(611)內并且對應于第一、第二風機(62、63)的下方,其中箱體(61) 的出風口(61 與滾筒(4)相對應,而換熱器(64)具有一熱介質引入接口(641)和一介質引出接口(642)。
專利摘要一種織物柔軟整理機,屬于織物整理機械技術領域。包括機架、設于機架上的滾筒支承架、轉動地設置于滾筒支承架上的具有滾筒腔的滾筒、設在機架上的與滾筒傳動連接的滾筒驅動機構和設在機架上的用于對滾筒提供高溫空氣的熱空氣供給機構,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該滾筒架擺動驅動機構包括第一電機、蝸輪蝸桿箱和蝸桿,第一電機與蝸輪蝸桿箱傳動配合,并且由蝸輪蝸桿箱連同第一電機固定在所述機架的右端的底部的居中位置,蝸桿的末端鉸接有一連接頭,該連接頭與所述滾筒支承架的右端端部的居中部位鉸接。能避免織物產生張力,保障織物纖維的柔軟稠密效果。
文檔編號D06C19/00GK202265709SQ20112039400
公開日2012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7日
發明者代勇, 許捷愷 申請人:蘇州博杰思達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