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針法及刺繡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刺繡針法和刺繡方法,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針法及刺繡方法。
背景技術:
刺繡是一種用繡針引繡線,在繡布上按設計圖案運針繡制,最終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工藝技術。我國的刺繡工藝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中,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合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刺繡方法是利用繡針和繡線,采用一種或多種針法在繡布上刺繡出花紋圖案的方法,其中針法是指刺繡中的運針方法,也是刺繡中針腳的組織形式。在傳統蘇繡中,刺繡針法有數十種之多,包括平針針法、亂針針法等等。近年來隨著刺繡技術的發展相繼出現了滴滴針法(見中國專利CN101824714A)和T形針法(見中國專利CN102182023A)。無論是滴滴針法還是T形針法,它們都是以點為元素來組成面,從而在繡品上形成特有的免光刺繡效果。但是這些針法及其刺繡方法都以人物繡和靜物繡居多,而我國傳統的古山水畫,特別是以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一類繪畫作品,都是以線條為元素來組成面。對于這種類型作品,在刺繡中如何處理好絲線的光澤問題沒有先例可詢。在刺繡領域中,絲線的光澤是絲線區別于其它織物所具有的特色。如何運用好絲線的光澤是刺繡技術中最難把握的問題。對于傳統古山水畫類作品,在刺繡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它古樸簡約、韻味十足的視覺效果,是擺在每個刺繡工作者面前的技術難題。通常絲線的光澤感都很強,刺繡出的作品折光率很高,反光性很強,顯得鮮亮活潑。這原本是刺繡作品區別于其它作品的一大特色,但是將這一特色用在古山水畫的復制和再創作上, 由于畫面過于鮮亮反光,破壞了原有古山水畫的古樸感,也表達不出古山水畫的歷史神韻。 因此,如何減少刺繡畫面的反光,韻和畫面的色澤是本發明重點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針法及刺繡方法,旨在減少刺繡畫面的反光,韻和畫面的色澤,解決刺繡古山水畫作品中絲線光澤感過強、破壞古樸感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針法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針法,在刺繡線條時,每根線條由若干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其創新在于
(1)構成線條的每個針腳的長度均控制在r3毫米范圍;
(2)構成線條的所有針腳的長度分為長、中、短三種類型,并且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這三種類型的針腳長度呈現節奏性規律變化,其中,長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2. 4毫米,同時小于或等于3毫米范圍;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 6毫米,同時小于2. 4毫米范圍;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毫米,同時小于I. 6毫米范圍;所述節奏性規律是指相同長度類型的針腳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連續出現的數量為廣3個;
(3)當針腳處于線條的直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直線段為基準偏轉f 10度角度;當針腳處于線條的曲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曲線段起點的切線為基準偏轉f 10度角度。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刺繡方法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刺繡方法,其創新在于在刺繡由線條紋理組成的圖案時,每根線條采用韻光針法進行刺繡,并列相鄰的線條之間在線條寬度方向上所對應的針腳長度錯開布置;
所述韻光針法為
(1)在刺繡線條時,每根線條由若干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
(2)構成線條的每個針腳的長度均控制在Γ3毫米范圍;
(3)構成線條的所有針腳的長度分為長、中、短三種類型,并且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這三種類型的針腳長度呈現節奏性規律變化,其中,長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2. 4毫米,同時小于或等于3毫米范圍;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 6毫米,同時小于2. 4毫米范圍;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毫米,同時小于I. 6毫米范圍;所述節奏性規律是指相同長度類型的針腳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連續出現的數量為廣3個;
(4)當針腳處于線條的直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直線段為基準偏轉f 10度角度;當針腳處于線條的曲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曲線段起點的切線為基準偏轉廣10度角度。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I.上述針法和刺繡方法中,所謂刺繡是指用繡針引繡線以一定花紋圖案和色彩在繡布上穿刺,以繡跡構成各種圖案的總稱。在刺繡領域中,針法是指刺繡中的運針方法,也是刺繡中針腳的組織形式,每一種針法都有一定的組織規律與獨特的表現效果。而針腳是指兩個針眼之間繡出的繡線線段。針腳長度是指兩個針眼之間繡線線段的長度。I.上述針法和刺繡方法中,所述“線條”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或者是直線與曲線的組合。2.上述針法和刺繡方法中,所述“針腳首尾相接”是指下一個針腳的頭部與上一個針腳的尾部相接,以此規律形成針腳拼接關系。3.上述針法和刺繡方法不僅適用于手工刺繡,也適用于機器刺繡。總之,本發明的原理、構思和效果如下
眾所周知,刺繡所使用的通常是絲線(蠶絲線),而絲線與其它織物相比折光率高,因此繡出的作品往往鮮亮活潑,光澤感強,這是刺繡作品與其它作品相比的一大特色。從這點看,絲線的光澤感本身是件好事,但過份反光就會產生不良效果,這是辯證法。特別是針對傳統古山水畫類作品,比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往往以線條為元素來組成面,從而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它古樸簡約、韻味十足的視覺效果。如果采用現有常規的針法和方法來刺繡古山水畫類作品,由于畫面過于鮮亮反光,破壞了原有古山水畫的古樸感,也表達不出古山水畫的歷史神韻。因此,如何減少畫面反光,韻和畫面色澤便成為解決該問題的基本思路。 本發明在繡制線條的針法中,第一要素是控制針腳長度,第二要素是把握針腳長度的變化節律,第三要素是體現上下針腳之間的偏轉角度。在刺繡方法中,重點突出并列相鄰線條之間的節律錯位。總之,本發明采用上述手段,通過微調各針腳的長短、角度以及組合形式,使各針腳在畫面中盡量不重復和不并列,從而達到減少畫面集中反光、韻和畫面色澤的目的。 最終較好的解決了古山水畫刺繡作品中絲線光澤感強、破壞古樸感的問題。
附圖I為本發明繡制直線時的韻光針法原理附圖2為本發明繡制曲線時的韻光針法原理附圖3為采用發明韻光針法繡制一條直線的繡跡示意附圖4為采用發明韻光針法繡制一條曲線的繡跡示意附圖5為采用發明韻光刺繡方法繡制一組并列直線的繡跡示意附圖6為采用發明韻光刺繡方法繡制一組并列曲線的繡跡示意附圖7為本發明效果圖《富春山居圖》局部。以上附圖中1.第一針腳;2.第二針腳;3.第三針腳;4.直線段;5.第一針腳; 6.第二針腳;7.第三針腳;8.第四針腳;9.曲線段;10.切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I :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針法
該韻光針法的內容如下
(I)在刺繡線條時,每根線條由若干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圖I為繡制直線時的韻光針法原理圖,圖3為采用韻光針法繡制一條直線的繡跡示意圖。從圖I和圖3中可以看出, 繡制的直線均由三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圖2為繡制曲線時的韻光針法原理圖,圖4為采用韻光針法繡制一條曲線的繡跡示意圖。圖2繡制的曲線由四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圖4 繡制的曲線由三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圖廣圖4盡管只給出了繡制直線和曲線的例子,但本發明不局限此,還可以適用于繡制直線與曲線的組合,這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發明啟發下想象的。圖廣圖4盡管只給出了三個針腳和四個針腳首尾相接直線和曲線的例子,但不難想象針腳的數量不受限制,在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線條長短來確定。另外,從圖 Γ圖4中可以看出,針腳首尾相接是指下一個針腳的頭部與上一個針腳的尾部相接,以此規律形成針腳拼接關系。(2)構成線條的每個針腳的長度均控制在Γ3毫米范圍。圖廣圖4均為繡制的直線和曲線放大圖,其中實際表示的每個針腳的長度均在Γ3毫米范圍。比如圖I中,第一針腳I表示2毫米,第二針腳2表示I毫米,第三針腳3表示2毫米。圖2中,第一針腳5表示3毫米,第二針腳6表示2毫米,第三針腳7表示I毫米,第四針腳8表示3毫米。(3)構成線條的所有針腳的長度分為長、中、短三種類型,并且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這三種類型的針腳長度呈現節奏性規律變化。其中,長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2. 4毫米, 同時小于或等于3毫米范圍;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 6毫米,同時小于2. 4毫米范圍;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毫米,同時小于I. 6毫米范圍。所述節奏性規律是指相同長度類型的針腳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連續出現的數量為廣3個。從圖I中可以得出,第一針腳I為中針腳,第二針腳2為短針腳,第三針腳3為中針腳。圖I所示直線在線條長度方向上的節奏性規律為中一短一中。從圖2中可得出,第一針腳5為長針腳,第二針腳6為中針腳,第三針腳7為短針腳,第四針腳8為長針腳。圖2 所示曲線的在線條長度方向上的節奏性規律為長一中一短一長。圖I和圖2表示了兩種節奏性規律,但本發明不局限于此,只要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連續出現相同長度類型的針腳數量為廣3個都符合本發明要求。如,長一中一短一長一中一短一中一長;長一中一短一短一中一短一中一長;長一中一中一長一中一短一中一長;長一中一短一短一短一中一中一長。如果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連續出現4個或4個以上相同長度類型的針腳是不符合本發明要求的,比如,長一中一短一短一短一短一中一長。(4)當針腳處于線條的直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直線段為基準偏轉廣10度角度。圖I所示的線條為直線,該直線由第一針腳I、第二針腳2和第三針腳3組成,以直線段4為基準第一針腳I的偏轉角α I為6度,第二針腳2的偏轉角α 2 和第三針腳3的偏轉角α 3也為6度。當針腳處于線條的曲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曲線段起點的切線為基準偏轉廣10度角度。圖2所示的線條為曲線,該曲線由第一針腳5、第二針腳 6、第三針腳7和第四針腳8組成,以曲線段9起點的切線10為基準,第一針腳5的偏轉角 α4為10度,第二針腳6的偏轉角α5為5度,第三針腳7的偏轉角α6為5度,第四針腳 8的偏轉角a 7為9度。由此可見,偏轉角均在f 10度范圍。實施例2 : —種用于刺繡的韻光刺繡方法
如圖5和圖6所示,該韻光刺繡方法是在刺繡由線條紋理組成的圖案時,每根線條采用韻光針法進行刺繡,并列相鄰的線條之間在線條寬度方向上所對應的針腳長度錯開布置。所謂錯開布置相當于用磚砌墻的原理,將相鄰線條的拼接點錯開。圖5為為采用發明韻光刺繡方法繡制一組并列直線的繡跡示意圖,圖6為采用發明韻光刺繡方法繡制一組并列曲線的繡跡示意圖。從圖5和圖6中可以看出,并列相鄰的線條之間在線條寬度方向上所對應的針腳長度錯開布置,即相鄰線條的拼接點錯開。圖5和圖6中的每根線條均采用韻光針法進行刺繡,其中,韻光針法見實施例I內容,這里不再重復描述。圖7為本發明效果圖《富春山居圖》局部的實例。為了完整準確地表達黃公望的 《富春山居圖》合璧卷古樸神韻,發明人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進行了一系列的刺繡試驗。最終采用本發明韻光針法及刺繡方法繡制完成了《富春山居圖》合璧卷。從圖7中可以看出, 本發明突破了傳統針法及刺繡方法,完美地展現了黃公望披麻皴畫法,很好地保持了古畫的歷史古樸感。這樣的絲理效果正好表現了我國古山水畫的古樸簡約和韻味十足的風格和效果。本發明韻光針法及刺繡方法不僅適用于手工刺繡,也適用于機器刺繡。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針法,在刺繡線條時,每根線條由若干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其特征在于(O構成線條的每個針腳的長度均控制在Γ3毫米范圍;(2)構成線條的所有針腳的長度分為長、中、短三種類型,并且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這三種類型的針腳長度呈現節奏性規律變化,其中,長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2. 4毫米,同時小于或等于3毫米范圍;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 6毫米,同時小于2. 4毫米范圍;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毫米,同時小于I. 6毫米范圍;所述節奏性規律是指相同長度類型的針腳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連續出現的數量為廣3個;(3)當針腳處于線條的直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直線段為基準偏轉f 10度角度;當針腳處于線條的曲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曲線段起點的切線為基準偏轉廣10度角度。
2.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刺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刺繡由線條紋理組成的圖案時,每根線條采用韻光針法進行刺繡,并列相鄰的線條之間在線條寬度方向上所對應的針腳長度錯開布置;所述韻光針法為(1)在刺繡線條時,每根線條由若干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2)構成線條的每個針腳的長度均控制在Γ3毫米范圍;(3)構成線條的所有針腳的長度分為長、中、短三種類型,并且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這三種類型的針腳長度呈現節奏性規律變化,其中,長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2. 4毫米,同時小于或等于3毫米范圍;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 6毫米,同時小于2. 4毫米范圍;短針腳的長度在大于或等于I毫米,同時小于I. 6毫米范圍;所述節奏性規律是指相同長度類型的針腳在線條長度方向上連續出現的數量為廣3個;(4)當針腳處于線條的直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直線段為基準偏轉f 10度角度;當針腳處于線條的曲線段位置時,下一個針腳相對上一個針腳以所述曲線段起點的切線為基準偏轉廣10度角度。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刺繡的韻光針法及刺繡方法,在刺繡由線條紋理組成的圖案時,每根線條由若干個針腳首尾相接構成。在繡制線條的針法中,第一是控制針腳長度,第二是把握針腳長度的變化節律,第三要是體現上下針腳之間的偏轉角度。在刺繡方法中,重點突出并列相鄰線條之間的節律錯位。本發明采用上述手段,通過微調各針腳的長短、角度以及組合形式,使各針腳在畫面中盡量不重復和不并列,從而達到減少畫面集中反光、韻和畫面色澤的目的,最終較好的解決了古山水畫刺繡中絲線光澤感強、破壞古樸感的問題。
文檔編號D05C1/00GK102587052SQ20121005242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日
發明者姚建萍 申請人:蘇州姚建萍刺繡藝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