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釘扣機的切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安裝于將平紐扣、大理石紐扣等各種紐扣縫釘于例如男士、女士用衣服等的布料上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該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包括切刀機構,上述切刀機構在釘扣工序和/或繞線工序結束后切斷針線部分,其中,在上述繞線工序中,將線繞到通過釘扣工序縫釘到布料上的紐扣與布料之間的釘扣線的外周,以加固釘扣線,上述針線部分是在釘扣線和/或繞扣線與彎針之 間結成并保持成越靠上部寬度逐漸變窄的大致三角形的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中、與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
背景技術:
作為這種釘扣機的切線裝置,目前,一般廣泛地使用一種通過驅動可動切刀沿著針板下部的水平面直線地往復移動,將結成并保持成大致三角形的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中、與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切斷的切線裝置。然而,在目前一般廣泛使用的利用薄壁可動切刀進行壓切類型的切線裝置的情況下,為了對未施加有較強的張力、不穩的針線部分發揮可靠的鋒利度,需使用切刃那樣的鋒利的薄壁可動切刀。因此,可動切刀的刃緣因短時間的使用而崩刃、破損等,從而容易使鋒利度急速降低。此外,當鋒利度降低時,受到可動切刀的按壓力而應切斷的針線部分在針板的正下方部被按壓而彎曲,因此,針線部分的切斷位置會偏移至距釘扣線的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其結果是,線頭長度變長,該剩余較長的針線部分露出布料的表面很顯眼,容易使外觀變差。此外,為使線頭長度變短,將可動切刀的往復驅動移動路徑設定得盡可能靠近針板的下表面,但若這樣設定,則容易產生下述不良情況類似切刃那樣的鋒利的薄壁可動切刀將結成并保持成大致三角形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中環上部的狹窄部分切斷,其結果是,會將包括插通保持于針眼的不需要切斷的針線部分在內的形成環的兩根針線部分一起切斷。為解決上述不良情況,如本申請人已經提交申請的日本專利特許公開公報的特開2010-188106號所公開的那樣,提出了一種包括切刀機構的切線裝置,該切刀機構由能在針板的下方位置與針板的側方部位置之間沿水平面往復驅動擺動的可動切刀和固定(形成)于針板并能與上述可動切刀滑動接觸的固定切刀構成。上述日本專利特開2010-188106號公報所記載的切刀機構采用以下結構當可動切刀被驅動而從針板的側方部位置朝針板的下方位置向前擺動時,進入由兩根針線部分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下方的較大部分,將兩根針線部分中、與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相對地朝上方上拉引導,并利用可動切刀與固定切刀的滑動接觸作用切斷上述上拉弓I導的針線部分。然而,在上述日本專利特開2010-188106號公報所公開的切線裝置中,可動切刀安裝于往復驅動移動構件,而固定切刀固定(形成)于針板,也就是說,可動切刀和固定切刀彼此分離,此外,還分別安裝于不同的構件。因此,很難合適地調節滑動接觸,以使兩切刀的刃緣部彼此無間隙且不會發生刃緣部彼此碰撞等相互干涉,能順暢地進行滑動接觸動作。為了調節兩切刀刃緣部彼此的滑動接觸,不僅對兩切刀的制造加工精度,還對安裝兩切刀的構件的制造及組裝精度要求極高的精度。假設,當兩切刀的制造加工精度和它們的安裝構件的制造及組裝精度產生極小的誤差時,兩切刀刃緣部彼此的滑動接觸性能變差,從而容易引起在規定的切線上產生錯誤或兩切刀的刃緣部彼此碰撞而損傷等不良情況。此外,即使在組裝初始階段合適地調節了滑動接觸性能,但在因反復切線而使兩切刀的刃緣部磨損或因切刀安裝構件的磨損等而產生松動等的情況下,也存在滑動接觸性能逐漸變差而在初期發生上述 不良情況這樣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實際情況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容易合適地調節可動切刀與固定切刀的刃緣部彼此的滑動接觸性能,并能長期維持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從而能可靠且在線頭長度較短、外觀較好的狀態下僅切斷規定的針線部分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是包括切刀機構的切線裝置,在釘扣工序和/或繞線工序結束后,該切刀機構切斷針線部分,其中,在上述釘扣工序中,利用針的上下運動與彎針的旋轉運動的聯動作用形成線跡并將紐扣縫制在布料上,在上述繞線工序中,使針交替落在釘扣線外周部的左右位置,并將繞扣線繞到釘扣線上以加固釘扣線,上述針線部分是在釘扣線和/或繞扣線與彎針之間結成并保持成越靠上部寬度逐漸變窄的大致三角形的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中、與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該釘扣機的切線裝置的特征是,上述切刀機構能在針板的下方位置與針板的側方部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且能使固定切刀和可動切刀打開閉合,其中,上述固定切刀具有前端尖銳的針線鉤住導向部,當上述切刀機構從針板的側方部位置朝針板的下方位置向前移動時,上述針線鉤住導向部進入由上述兩根針線部分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部分,鉤住與上述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并將其引導至刃緣部,上述可動切刀通過支點軸以能擺動的方式樞軸支承于上述固定切刀的基端側,并通過與固定切刀的刃緣部的滑動接觸作用將被上述針線鉤住導向部鉤住并引導至刃緣部的針線部分切斷,上述釘扣機的切線裝置還包括致動器,該致動器驅動上述切刀機構整體在上述針板的側方部位置與上述針板的下方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以及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當利用上述致動器使上述切刀機構向前移動至往復驅動移動路徑的終端附近時,該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使上述可動切刀繞上述支點軸朝一方向閉合擺動,以與上述固定切刀的刃緣部滑動接觸,此外,當利用上述致動器使上述切刀機構向后移動至往復驅動移動路徑的起始端附近時,該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使上述可動切刀繞上述支點軸朝另一方向打開擺動,以解除與上述固定切刀的刃緣部的滑動接觸。根據具有如上所述特征結構的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在釘扣工序和/或繞線工序結束后,通過致動器驅動切刀機構整體從針板的側方部位置朝針板的下方位置向前移動。隨著該切刀機構的向前驅動移動,固定切刀所具有的針線鉤住導向構件進入由兩根針線部分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下方的較大部分,捕捉到欲切斷側的一根針線部分、即與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并將其引導至固定切刀的刃緣部。此外,當切刀機構整體到達向前驅動移動路徑的終端附近時,可動切刀在擺動控制機構的控制下繞固定切刀基端側的支點軸朝一方向閉合擺動,以對固定切刀的刃緣部作用與正如閉合操作手持剪刀時相同的滑動接觸作用。藉此,引導至固定切刀刃緣部的針線部分在上述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的寬度較窄的部位被切斷。因此,能可靠且在線頭長度較短的狀態下僅將需要切斷側的針線部分切斷,從而能改善釘扣后的外觀。另外,由于不是通過可動切刀的壓切,而是通過可動切刀及固定切刀的刃緣部彼此的滑動接觸作用來剪切針線部分的,因此,無需使用切刃那樣的鋒利的薄壁可動刀作為可動切刀。因此,崩刃、破損等非常少,即使長時間連續使用,也能確保規定的切線性能。而且,如上所述,在固定切刀的基端側通過支點軸以能擺動的方式樞軸支承有可動切刀,因此,并不是固定切刀與可動切刀分離且分別安裝于不同位置的結構,而是一邊驅動以能開閉的狀態一體組裝有固定切刀和可動切刀的切刀機構整體往復移動,一邊剪切被引導至兩切刀間的針線部分的結構,因此,能容易地在組裝階段將可動切刀和固定切刀的刃緣部彼此調節至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并能抑制上述調節好的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隨著使用而降低的情形,能長期維持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因此,可將切刀機構的鋒利度始終保持得較好,并使切刀的替換、維修的周期變得非常長,由此,起到了以下效果能相應地削減用于維護管理的時間,并能在實現運行成本降低的同時,可靠且在線頭長度較短、外觀較佳的狀態下僅切斷規定的針線部分。在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切刀裝置具有彈簧,該彈簧從上述支點軸的軸向將上述可動切刀彈性地按壓到固定切刀,以將兩切刀的刃緣部彼此保持成彈性接觸狀態。在該情況下,能利用彈簧的彈性力將固定切刀和可動切刀的刃緣部彼此保持成彈性接觸狀態,在組裝初始階段,能穩定地維持調節好的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在長期使用后,也能可靠地發揮規定的切線性能。另外,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具有突片部,該突片部從上述可動切刀的基端部朝切刀機構的往復移動路徑的側方一體地突出;以及一對抵接部,這一對抵接部在上述切刀機構的往復移動路徑的終端附近及起始端附近從上述針板朝下方固定下垂,由于隨著上述切刀機構整體的往復移動,上述突片部與上述一對抵接部抵接,因此能將上述可動切刀控制成繞支點軸朝上述一方向及上述另一方向開閉擺動。在該情況下,為了實現切刀機構的兩切刀的滑動接觸及解除滑動接觸,不必使用特別的致動器。因此,能實現組裝有切刀機構的機頭部的結構的簡化、緊湊化及切線裝置整體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在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切刀機構采用以下結構在被配置于機頭部內部的引線軸支承成能以該引線軸的軸心為中心自由擺動的擺動臂的前端部安裝有固定切刀,在該固定切刀的基端側以能擺動的方式樞軸支承有可動切刀, 通過上述致動器驅動上述擺動臂以上述引線軸的軸心為中心擺動,從而驅動切刀機構整體在上述針板的側方部位置與上述針板的下方位置之間往復擺動。在該情況下,能有效地利用現有的引線軸作為用于將切刀機構組裝到機頭部內部,且驅動該切刀機構沿一定路徑穩定地往復移動的支承構件,藉此,能簡化切刀機構的組裝和用于穩定動作的結構。
另外,在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還包括挑線鉤,該挑線鉤能相對于上述針的上下運動路徑進退移動,且在上述釘扣工序結束后將被上述切刀機構切斷后的針線部分向斜后上方撥開。在該情況下,在釘扣工序結束后,能將下垂的切斷部分以不影響切刀機構移動的方式朝斜后上方撥開。因此,能順利地轉移到釘扣工序后的繞線工序。另外,在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切刀機構被上述致動器驅動而在上述針板的側方部位置與上述針板的下方位置之間沿水平面或大致水平面直線往復移動。在該情況下,能將為使切刀機構往復移動所需的空間、尤其是上下方向上的期望空間(厚度)減小至最小限度,藉此,也無需為確保切刀機構的設置空間而使機頭部大型化等特別的改良,從而容易實現裝置整體的制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緊湊化。 另外,在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固定切刀具有在與該固定切刀的刃緣部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安裝板部,上述固定切刀通過形成于該安裝板部的長孔及固定螺釘,以能在上述引線軸的軸線方向上調節位置的方式安裝于上述擺動臂的前端部。在該情況下,無論作為縫制對象的紐扣的厚度、線的粗細(號類)等是什么尺寸,都能可靠地捕捉到欲切斷的針線部分,從而能在線頭長度較短的狀態下可靠、良好地進行切線。此外,在本發明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引線軸上安裝有引線件,該引線件繞上述引線軸的軸心往復旋轉運動,以使結成并保持于布料與彎針之間的兩根針線部分的中途部分聚攏集中,并使聚攏的中途部分偏離上述針的上下往復運動路徑。本發明的其它特征結構和效果在以下所說明的實施方式中可得以明確。
圖I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繞線釘扣機的概略整體立體圖。圖2是上述繞線釘扣機的主要部分即切線裝置整體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上述切線裝置的組裝狀態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圖4(a)、圖4(b)是上述繞線釘扣機的釘扣工序的動作說明圖。圖5(a)、圖5(b)是上述繞線釘扣機的繞線工序的動作說明圖。圖6 (a) 圖6 (f)是說明可動切刀的擺動控制機構的動作的圖。圖7 (a) 圖7 (d)是依次說明利用實施方式的繞線釘扣機的切線裝置進行切線動作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體圖。圖8是表示在上述繞線釘扣機的繞線工序結束后,利用切線裝置將線切斷后的狀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體圖。(符號說明)I 繞線釘扣機3 針9 彎針
10釘扣線12a、12b 針線部分13切線裝置14可動切刀14a刃緣部14b突片部 15針板16固定切刀16a刃緣部16b針線鉤住導向部19支點軸
21切刀機構22汽缸(致動器)23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26擺動臂31a、31b —對抵接構件(抵接部)33引線軸37繞扣線B紐扣W布料S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I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繞線釘扣機的概略整體立體圖。圖2是上述繞線釘扣機的主要部分即切線裝置整體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上述切線裝置的組裝狀態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圖4(a)、圖4(b)是上述繞線釘扣機的釘扣工序的動作說明圖。圖5(a)、圖5(b)是上述繞線釘扣機的繞線工序的動作說明圖。如圖I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繞線釘扣機I采用下述結構設有針3,該針3通過設于機臂2內的升降驅動機構(未圖示)沿一定路徑上下往復運動,此外,在該針3的上下往復運動路徑的前方部設有布料保持件4、布料導向件5、紐扣保持件6、布料按壓件47、挑線鉤7等,其中,上述布料保持件4將要縫釘紐扣B (參照圖4 圖6、圖8)的布料W(參照圖4 圖6、圖8)以折成兩折的狀態安置于針3的上下往復運動路徑上,上述布料導向件5引導設置好的折成兩折的布料W沿水平面在左右橫向上移動,上述紐扣保持件6從徑向兩側夾住并保持紐扣B,上述布料按壓件47在釘扣時從斜上方按壓布料W,上述挑線鉤7可相對于上述針3的上下往復運動路徑進退移動,且在釘扣工序結束后將切線后的針線部分12b (參照圖7)向斜后上方撥開。由于這些構成要素是眾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在配置于上述機臂2下方部的機頭部8的內部設有彎針9、切線裝置13及引線軸(日文糸寄々軸)33,其中,上述彎針9被具有與上述針3的上下往復運動路徑正交的軸心的彎針軸9A驅動而往復旋轉。如圖4(b)所示,通過上述針3的上下往復運動與該彎針9的旋轉運動的聯動作用,進行釘扣工序,此外如圖5 (b)所示,在釘扣工序后,通過針3與彎針9的聯動作用進行繞線工序,其中,在上述釘扣工序中,形成線跡并將紐扣B縫制到布料W上,在上述繞線工序中,將針3交替地落在釘扣線10外周部的左右兩側位置,并將繞扣線37繞到釘扣線10上以加固釘扣線10。
在圖4(a)、圖4(b)所示的釘扣工序結束后,切線裝置13切斷在釘扣線10與彎針9之間結成并保持成越靠近上部寬度逐漸變窄的大致三角形的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12a、12b中、與釘扣線10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12a,此外,在圖5(a)、圖5(b)所示的繞線工序后,切線裝置13切斷在繞扣線37與彎針9之間結成并保持成越靠近上部寬度逐漸變窄的大致三角形的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37a、37b中、與繞扣線37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 37a。上述切線裝置13包括切刀機構21,該切刀機構21由固定切刀16及可動切刀14構成;汽缸22,該汽缸22作為驅動上述切刀機構21整體在具有落針部15a的針板15的側方部位置與針板15的下方位置之間沿圖3的箭頭方向χ-y往復擺動的致動器;以及可動切刀擺動控制機構23,該可動切刀擺動控制機構23能切換成使上述切刀機構21的可動切刀14相對于固定切刀16的刃緣部16a在線切斷方向上滑動接觸地擺動的閉合狀態和使可動切刀14從固定切刀16的刃緣部16a在非切斷方向上解除滑動接觸地擺動的打開狀態。詳細而言,如圖2及圖3所示,上述切刀機構21由固定切刀16、可動切刀14及彈簧20構成為能打開閉合,其中,上述可動切刀14通過支點軸19以能擺動的方式樞軸支承于上述固定切刀16的基端側,上述彈簧20從上下方向彈性地按壓兩切刀16、14以將兩切刀16、14保持成彈性接觸的狀態。在固定切刀16上形成有前端尖銳的針線鉤住導向部16b,當切刀機構21的整體從針板15的側方部位置朝針板15的下方位置沿圖3的箭頭y方向向前擺動移動時,該針線鉤住導向部16b進入由上述兩根針線部分12a、12b或37a、37b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部分S,鉤住一側的針線部分12a或37a,并將其依次引導移動至固定切刀16的刃緣部16a。上述汽缸22被配置成朝機頭部8的側方外部突出,并支承于被螺釘25固定在針板15的延長部15b上的安裝臺24。該汽缸22的可動桿22a隨著汽缸22的伸縮動作在機頭部8的側方外部沿與上述彎針軸9A及引線軸33的軸線正交的方向直線地往復移動。在配置于上述機頭部8內的上述引線軸33上,樞軸支承保持有能以該引線軸33的軸心為中心自由擺動的擺動臂(切刀臺)26。在該擺動臂26上形成有在引線軸33的軸心方向的兩側面間貫穿的長槽27。在引線軸33上安裝有引線件(日文糸寄★具)(未圖示),該引線件繞該引線軸33的軸心往復旋轉運動,以使結成并保持于布料W與彎針9之間的兩根針線部分12a、12b的中途部分聚攏集中,并使聚攏的中途部分偏離針3的上下往復運動路徑,由于該引線件的結構及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和圖示。在上述汽缸22的可動桿22a的前端固定連結有切刀臺按壓構件28。該切刀臺按壓構件28構成為隨著汽缸22的伸縮動作能沿著上述針板15的延長部15b的下表面在機頭部8的寬度方向上往復滑動移動。在位于上述機頭部8內的切刀臺按壓構件28的前端部,在形成于上述擺動臂26的長槽27中保持有以能沿該長槽27的長邊方向相對移動的狀態插通的銷29。上述切刀機構21的固定切刀16具有在與刃緣部16a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安裝板部16c。固定切刀16通過形成于上述安裝板部16c的長孔16d及固定螺釘30,以能在上述引線軸23的軸線方向上調節位置的方式安裝于上述擺動臂26的前端部。根據上述結構,當汽缸22伸縮動作時,切刀臺按壓構件28直線地往復驅動移動,且該切刀臺按壓構件28的往復驅動移動力經由銷29及長槽27傳遞至擺動臂26,該擺動臂26被驅動以引線軸33的軸線為中心往復擺動,通過該擺動臂26的往復驅動擺動,切刀機構21整體被驅動能在針板15的側方部位置與針板15的下方位置之間往復擺動。此外,在上述切刀機構21的可動切刀14上一體地形成有突片部14b,該突片部14b與可動切刀14的刃緣部14a大致正交并朝切刀機構21整體的往復擺動路徑的側方突出,另一方面,在上述切刀機構21的往復擺動路徑的終端附近及起始端附近,從上述針板 15的下表面朝下方固定下垂有作為一對抵接部的抵接構件31a、31b,藉此,利用上述突片部14b和一對抵接構件31a、31b構成控制上述切刀機構21的可動切刀14的開閉擺動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23。也可在針板15的下表面部形成臺階部,并將該臺階部的端面作為抵接部,以作為一對抵接構件31a、31b中的一個抵接構件31a。圖6 (a) 圖6(f)是說明利用開閉擺動控制機構23使上述可動切刀14開閉動作的圖。在上述可動切刀14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23中,如圖6(a)、圖6(b)所示,當上述切刀機構21向前擺動至往復驅動擺動路徑的終端附近時,上述可動切刀14的突片部14b與上述一對抵接構件31a、31b中的一個抵接構件31a抵接。在該抵接后,切刀機構21進一步繼續擺動至往復驅動擺動路徑的終端,如圖6(d)所示,可動切刀14被控制成繞支點軸19朝一方向閉合,切刀機構21的兩切刀14、16的刃緣部14a、16a彼此滑動接觸,將針線部分12a或37a切斷(剪切)。另外,如圖6(e)所示,當上述切刀機構21向后擺動至往復驅動擺動路徑的起始端附近時,上述可動切刀14的突片部14b與另一個抵接構件31b抵接。在該抵接后,切刀機構21進一步繼續擺動至往復驅動擺動路徑的起始端,如圖6(f)所示,可動切刀14被控制成繞支點軸19朝另一方向打開擺動,切刀機構21的兩切刀14、16的刃緣部14a、16a彼此被解除滑動接觸,從而回復至下個切斷待機狀態。接著,對采用如上所述結構的實施方式的繞線釘扣機I的將釘扣工序及繞線工序作為一個循環的釘扣動作、以及釘扣工序結束后及繞線工序結束后切線裝置13的切線動作進行說明。如圖4(a)、圖4(b)所示,在該繞線釘扣機I剛開始動作后的釘扣工序中,通過針3的上下往復運動和彎針9的旋轉運動的聯動作用形成線跡,將紐扣B縫釘到折成兩折的布料W上。然后,在規定針腳數的釘扣工序結束的時間點,開始切線裝置13的動作。該切線裝置13的切線動作如圖7(a) 圖7(d)所示。即,如圖7(a)所示,在釘扣工序剛結束后,在釘扣線10與彎針9之間,與釘扣線10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12a和插通保持于針3前端部針眼的針線部分12b被結成并保持成越靠上部寬度逐漸變窄的大致三角形的環狀,并且,如圖6(a)所示,切線裝置13的切刀機構21在兩切刀14、16的刃緣部14a、16a彼此被解除滑動接觸的打開狀態下,在形成于上述針板15下方的大致三角形的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12a、12b的側方部位置待機。
接著,汽缸22被驅動而伸長,其可動桿22a的伸長驅動力經由切刀臺按壓構件28及銷29傳遞至擺動臂26,從而驅動該擺動臂26及切刀機構21以引線軸33的軸心為中心從上述側方部位置朝針板15的下方位置向前擺動。如圖7(b)所示,隨著該切刀機構21的向前驅動擺動,固定切刀16的前端尖銳的針線鉤住導向構件16b進入由兩根針線部分12a、12b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S下方的較大部分,捕捉欲切斷側的一根針線部分、即與釘扣線10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12a,并將該捕捉到的針線部分12a引導至刃緣部16a。如圖6(b)、圖6(c)所示,固定切刀16和可動切刀14維持刃緣部14a、16a彼此被解除滑動接觸的打開狀態,直至形成該狀態為止。接著,當切刀機構21到達向前驅動擺動路徑的終端附近時,如圖6(c)所示,可動切刀14的突片部14b與一個抵接構件31a抵接。然后,在該抵接后,切刀機構21進一步繼續擺動至往復驅動擺動路徑的終端,如圖6(d)及圖7(c)所示,可動切刀14被控制成繞支點軸19朝一方向閉合擺動,切刀機構21的兩切刀14、16的刃緣部14a、16a彼此滑動接觸,并在上述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S的寬度狹小的部位切斷(剪切)上述針線部分12a。隨后(線切斷后),上述汽缸22被驅動而收縮,其驅動力被可動桿22a經由切刀 臺按壓構件28及銷29傳遞至擺動臂26,從而驅動該擺動臂26如圖6 (d)所示以引線軸33的軸心為中心從針板15的下方位置朝側方部向前擺動。藉此,如圖6(e)及圖7(d)所示,切刀機構21離開針線部分12a、12b。此時,因切斷而被切離的另一個針線部分12b被挑線鉤7保持并朝上述針3的上下往復運動路徑的后方側方撥開。接著,當上述切刀機構21到達向前驅動擺動路徑的起始端附近時,上述可動切刀14的突片部14b與另一個抵接構件31b抵接。接著,在該抵接后,切刀機構21進一步繼續擺動至向前驅動擺動路徑的起始端,如圖6(f)所示,可動切刀14被控制成繞支點軸19朝另一方向擺動,切刀機構21的兩切刀14、16的刃緣部14a、16a彼此被解除滑動接觸,從而回復至打開狀態。然后,若規定針腳數的釘扣工序及切線動作已結束,則紐扣保持件6旋轉大致90°,紐扣B被切換成繞線工序時的相對于布料W垂直的姿勢,并轉移至繞線工序。如圖5(a)、圖5(b)所示,在該繞線工序中,針3交替落到釘扣線10外周部的左右位置,通過與彎針9的旋轉運動聯動作用,將繞扣線37依次繞到釘扣線10上,以加固釘扣線10。然后,在規定針腳數的繞線工序結束時,上述切線裝置13再次開始動作,進行通過切刀機構21的固定切刀16及可動切刀14的刃緣部16a、14a彼此的滑動接觸作用將與繞扣線37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37a切斷的切線動作,由于該繞線工序結束后的切線動作與上述釘扣工序結束后的切線動作完全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及圖示。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切線裝置13,在釘扣工序結束后及繞線工序結束后,隨著該切刀機構21的整體以針板15側方部的支軸為中心朝針板15的下方位置向前驅動擺動,切刀機構21的固定切刀16所具有的針線鉤住導向部16b進入由兩根針線部分12a、12b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S下方的較大部分,捕捉欲切斷側的一根針線部分、即與釘扣線10及繞扣線37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12a,并將該針線部分12a引導至固定切刀16的刃緣部16a。然后,隨著接下來的切刀機構21的向前驅動擺動,被引導至刃緣部16a的針線部分12a因可動切刀14與固定切刀16的刃緣部16a的滑動接觸作用而在上述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S的寬度狹小部位被切斷(剪切)。因此,能正確可靠地僅切斷需切斷側的針線部分12a。另外,當例如試著在繞線工序后的狀態下觀察時,如圖8所示,僅將與繞扣線37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37a的露出布料W表面的長度切斷成非常短的狀態,因此,線頭幾乎不顯眼,從而能改善釘扣后的外觀。此外,不是僅利用可動切刀14的切斷,而是利用可動切刀14及固定切刀16的刃緣部14a、16a彼此的滑動接 觸作用來切斷針線部分12a及37a,因此,無需使用切刃那樣的非常鋒利的可動刀作為可動切刀14。因此,崩刃、破損等非常少,即使長時間連續使用,也能確保規定的切線性能。此外,在切刀機構21中,可動切刀14通過支點軸19以能開閉擺動的方式樞軸支承于固定切刀16的基端側,不是如現有文獻I那樣固定切刀與可動切刀分離而分別安裝于不同部位的切刀機構,而是驅動將固定切刀16與可動切刀14組裝成一體的切刀機構21的整體往復擺動,并將引導至兩切刀16、14間的針線部分12a及37a切斷的切刀機構,因此,能在組裝到機頭部8內部之前的切刀機構21的組裝階段將兩切刀16、14的刃緣部彼此容易地調節至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并能抑制該調節好的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隨著使用而降低的情形,從而能長期維持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因此,可將切刀機構21的鋒利度始終保持得較好,并使可動切刀14的替換、維修的周期變得非常長,由此,能相應地削減用于維護管理的時間,并能在實現運行成本降低的同時,可靠且在線頭長度較短而外觀較佳的狀態下僅切斷規定的針線部分。特別地,如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由于可動切刀14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23由從可動切刀14一體突出的突片部14b和從針板15朝下方固定下垂的一對抵接構件31a、31b構成,因此,為了實現切刀機構21的兩切刀14、16的滑動接觸及解除滑動接觸,無需組裝特別的致動器等,從而能實現組裝有切刀機構21的機頭部8的結構的簡化、緊湊化及切線裝置整體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如上述實施方式那樣,為了將切刀機構21構成為能在針板15的側方部位置與針板15的下方位置之間往復驅動移動,將切刀機構21安裝于以設于機頭部8內部的引線軸33的軸線為中心擺動的擺動臂26的前端部,以使切刀機構21整體能以引線軸33的軸心為中心往復驅動擺動,從而能有效利用現有的引線軸33作為將切刀機構21組裝到機頭部8內部時的支承構件,藉此,能進一步簡化切刀機構21的組裝和用于穩定動作的結構。另外,由于將切刀機構21的固定切刀16以能調節位置的方式安裝于擺動臂26,因此,能不受縫釘對象即紐扣B的厚度、線的號類等影響地,在線頭長度較短的狀態下進行切線。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在能以引線軸33的軸心為中心自由擺動的擺動臂26的前端部安裝有切刀機構21、并將該切刀機構21設為能以引線軸33的軸心為中心往復驅動擺動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將切刀機構21構成為能在機頭部8內被旋轉凸輪這樣的致動器驅動而沿水平面或大致水平面直線往復移動。在該情況下,能將為使切刀機構21往復驅動移動所需的空間、尤其是上下方向上的期望空間減小至最小限度,藉此,無需為確保切刀機構21的設置空間而使機頭部8大型化等特別的改良,從而容易實現裝置整體的制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緊湊化。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在釘扣工序結束后或繞線工序結束后均使切線裝置13動作來進行切線動作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例如在沒有繞線工序的釘扣機中,只在釘扣工序結束后進行切線動作時,也能 與上面同樣地動作并起到同樣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包括切刀機構,在釘扣工序和/或繞線工序結束后,該切刀機構切斷針線部分,其中,在所述釘扣工序中,利用針的上下往復運動與彎針的旋轉運動的聯動作用形成線跡并將紐扣縫制在布料上,在所述繞線工序中,使針交替落在釘扣工序后的釘扣線外周部的左右位置,并將繞扣線繞到釘扣線上以加固釘扣線,所述針線部分是在釘扣線和/或繞扣線與彎針之間結成并保持成越靠上部寬度逐漸變窄的大致三角形的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中、與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 所述釘扣機的切線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切刀機構能在針板的下方位置與針板的側方部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且能使固定切刀和可動切刀打開閉合,其中,所述固定切刀具有前端尖銳的針線鉤住導向部,當所述切刀機構從針板的側方部位置朝針板的下方位置向前移動時,所述針線鉤住導向部進入由所述兩根針線部分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環形空間部分,鉤住與所述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并將其引導至刃緣部,所述可動切刀通過支點軸以能擺動的方式樞軸支承于該固定切刀的基端側,并通過與固定切刀的刃緣部的滑動接觸作用將被所述針線鉤住導向部鉤住并引導至刃緣部的針線部分切斷, 所述釘扣機的切線裝置還包括致動器,該致動器驅動所述切刀機構整體在所述針板的側方部位置與所述針板的下方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以及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當利用所述致動器使所述切刀機構向前移動至往復驅動移動路徑的終端附近時,該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使所述可動切刀繞所述支點軸朝一方向閉合擺動,以與所述固定切刀的刃緣部滑動接觸,此外,當利用所述致動器使所述切刀機構向后移動至往復驅動移動路徑的起始端附近時,該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使所述可動切刀繞所述支點軸朝另一方向打開擺動,以解除與所述固定切刀的刃緣部的滑動接觸。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刀機構具有彈簧,該彈簧從所述支點軸的軸向將所述可動切刀彈性地按壓到固定切刀,并將兩切刀的刃緣部彼此保持成彈性接觸狀態。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切刀的開閉擺動控制機構具有突片部,該突片部從所述可動切刀的基端部朝切刀機構的往復移動路徑的側方一體地突出;以及一對抵接部,這一對抵接部在所述切刀機構的往復移動路徑的終端附近及起始端附近從所述針板朝下方固定下垂,隨著所述切刀機構整體的往復移動,所述突片部與所述一對抵接部抵接,從而將所述可動切刀控制成繞支點軸朝所述一方向及所述另一方向開閉擺動。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刀機構采用以下結構在被配置于機頭部內部的引線軸支承成能以所述引線軸的軸心為中心自由擺動的擺動臂的前端部安裝有固定切刀,在該固定切刀的基端側以能擺動的方式樞軸支承有可動切刀,通過所述致動器驅動所述擺動臂以所述引線軸的軸心為中心擺動,從而能驅動切刀機構整體在所述針板的側方部位置與所述針板的下方位置之間往復擺動。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挑線鉤,該挑線鉤能相對于所述針的上下運動路徑進退移動,且在所述釘扣工序結束后將被所述切刀機構切斷的針線部分向斜后上方撥開。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刀機構被所述致動器驅動而在所述針板的側方部位置與所述針板的下方位置之間沿水平面或大致水平面直線往復移動。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切刀具有在與所述固定切刀的刃緣部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安裝板部,所述固定切刀通過形成于該安裝板部的長孔及固定螺釘,以能在所述引線軸的軸線方向上調節位置的方式安裝于所述擺動臂的前端部。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線軸上安裝有引線件,該引線件繞所述引線軸的軸心往復旋轉運動,以使結成并保持于布料與彎針之間的兩根針線部分的中途部分聚攏集中,并使聚攏的中途部分偏離所述針的上下往復運動路徑。
全文摘要
一種釘扣機的切線裝置,在釘扣工序和/或繞線工序結束后,驅動固定切刀和可動切刀能開閉地一體化而形成的切刀機構從針板的側方部位置朝針板的下方位置擺動,利用固定切刀所具有的針線鉤住導向部將針線部分引導至刃緣部,并通過可動切刀及固定切刀的刃緣部彼此的滑動接觸作用將其剪切切斷,其中,所述針線部分是在釘扣線和/或繞扣線與彎針之間結成并保持成大致三角形環狀的兩根針線部分中、與釘扣線和/或繞扣線的端部相連一側的針線部分。藉此,能容易且合適地調節可動切刀與固定切刀的刃緣部彼此的滑動接觸性能,并能維持合適的滑動接觸性能,以可靠且在線頭長度較短、外觀較佳的狀態下切斷規定的針線部分。
文檔編號D05B65/00GK102634939SQ20121005251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14日
發明者橫山隆一, 畠中一裕 申請人:大和縫紉機制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