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腦針織橫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
背景技術:
電腦針織橫機的編織控制機構設置在三角底板上,一般由單個或多個編織系統組成。以下是現用機型的編織控制機構。如圖1和圖2所示的兩個編織系統組成的編織機構,該編織控制機構為兩個編織系統,可單個或兩個編織系統同時參與編織。挺針三角102和移圈三角101是以杠桿的形式實現ー上一下的聯動方式。成圈時,挺針三角102打下,移圈三角101提起,挺針三角102對挺針片111下針踵作用,使織針進入成圈工作。移圈時,三角動作則相反,移圈三角101打下,對挺針片111上針踵作用,挺針三角102提起,使織針進入移圈及接受線圈工作。移圈、集圈編織還要推片組107的配合。推片組對113エ位針起作用,107為可動推片組,108不編織壓板。是完成同一橫列中編織三種狀態的關鍵。所以該控制機構雖具備三針道技術及雙向移圈的編織功能,但結構過于復雜,三角底板的尺寸較大,以致安裝三角底板的機頭也相應増大,最后導致機頭在往返運轉過程中回轉距過大,降低編織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用于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包括三角底板,所述三角底板上設有控制織針動作的密度三角、移圈三角、人字三角、起針挺針復合三角、集圈三角、接針三角、攔針三角、上回針三角、可調回針三角及下攔針三角,及控制織針編織狀態的選針器、選針三角、選針片上軌跡三角、選針片和抬針三角,所述選針片上軌跡三角設置在所述三角底板的中間,所述選針三角、選針片和抬針三角設置在所述三角底板的下部,所述選針器設置在所述選針三角和選針片上軌跡三角的之間。作為本發明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的ー種改進,所述密度三角、移圈三角、人字三角、上回針三角、可調回針三角安裝在所述三角底板的上端,形成一個編織區域,組合成織針的運行針道。作為本發明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的ー種改進,所述密度三角活接于三角底板的八字斜槽的一端,各由ー步進電機控制,
作為本發明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的ー種改進,所述移圈三角和所述集圈三角經ー杠桿機構聯動。當要移圈時,通過電腦控制系統發出信號給驅動電磁鐵作用于杠桿移圈三角向下,集圈三角則向上提起,當要編織和集圈時,通過電腦控制系統發出相反信號給驅動電磁鐵退出作用,由彈簧作用移圈三角向上提起,集圈三角則向下。
作為本發明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的ー種改進,所述起針挺針復合三角、集圈三角和接針三角、攔針三角、下攔針三角安裝在三角底板的中偏上的位置,形成中間挺針片在工作時運行的過渡性走針道。作為本發明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的ー種改進,所述起針挺針復合三角和接針三角由一背接平鐵固定,同時活接于所述三角底板。在機器維護時起針挺針復合三角和接針三角可通過雙聯桿機構輕易抬起讓開所有工作狀態的織針和挺針,解決半封閉針道走針臨界點無法通過的問題。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采用中間挺針片實施分段導針形式,省去了原電腦針織橫機中各種推片及壓片,同時由于可動三角大量減少,去掉了眾多多余的電磁鐵,只用一個電磁鐵實施聯動控制移圈三角與集圈三角的動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機械故障率,維護修理方便。由于結構合理且布局緊湊,減小了三角底板橫向尺寸,為生產一種耗材少、體積小,又保證各種編織功能的高效率電腦針織橫機,符合現代生產和發展的需要。
圖1是現有電腦針織橫機具備同一橫列編織、集圈、不織及同一橫列前后針線圈對移的雙向移圈編織控制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電腦橫機的針織復合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編織控制機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同一橫列編織、集圈、不織技術編織控制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同一橫列前后針線圈對移的雙向移圈技術編織控制結構示意圖。圖6是移圈三角與集圈三角聯動結構示意圖。附圖中的標號:1三角底板、2密度三角、3移圈三角、4人字三角、5-1、5_2起針挺針復合三角、6集圈三角、7接針三角、8攔針三角、9上回針三角、10可調回針三角、11下攔針三角、12選針片上軌跡三角、13選針三角、14-1抬針三角、15三角底板八字形滑槽、16-1、16-2、16-3、16-4選針器、21織針、22中間挺針片、23選針片、30背接平鐵、31手柄、101移圈三角、102挺針三角、103人字三角、104上回針三角、105密度三角、106起針接針復合三角、107可動推片、108不編織壓板、110織針、111挺針片、112選針片、113エ位針。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就根據附圖對本發明作進ー步描述。如圖3所示,一種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包括三角底板1,三角底板I上設有控制織針動作的密度三角2、移圈三角3、人字三角4、起針挺針復合三角5-1、5-2、集圈三角6、接針三角7、攔針三角8、上回針三角9、可調回針三角10及下攔針三角11,及控制織針編織狀態的選針器16-1、16-2、16-3、16-4、選針三角13、選針片上軌跡三角12、選針片23和抬針三角14-1、14-2、14-3、14-4,選針片上軌跡三角12設置在三角底板I的中間,選針三角12、選針片23和抬針三角14-1、14-2、14-3、14-4分別設置在三角底板I的下部,選針器16-1、16-2、16-3、16-4設置在選針三角13和選針片上軌跡三角12的之間。
其中,密度三角2、移圈三角3、人字三角4、上回針三角9、可調回針三角10安裝在三角底板I的上端,形成一個編織區域,組合成織針的運行針道。密度三角2、2_1活接于三角底板I的八字斜槽15-1和15-2的一端,各由ー步進電機控制,沿三角底板I八字形斜槽15-1和15-2滑動分成多個按織物密度要求的密度級別。如圖6所示,移圈三角3和集圈三角6經ー杠桿機構聯動。當要移圈時,通過電腦控制系統發出信號給驅動電磁鐵作用于杠桿使移圈三角3向下,集圈三角6則向上提起,當要編織和集圈時,通過電腦控制系統發出相反信號給驅動電磁鐵退出作用,由彈簧作用移圈三角3向上提起,集圈三角6則向下。起針挺針復合三角5-1、5_2、集圈三角6和接針三角7、攔針三角8、下攔針三角11安裝在三角底板I的中偏上的位置,形成中間挺針片22在工作時運行的過渡性走針道,起針挺針復合三角5-1和接針三角7由一背接平鐵30固定,同時活接于所述三角底板I。在機器維護時起針挺針復合三角5-1、5-2和接針三角7可通過雙聯桿機構輕易抬起讓開所有工作狀態的織針21和挺針,解決半封閉針道走針臨界點無法通過的問題。起針挺針復合三角5_、5-2與接針三角7 —體連接。可作垂直動作,編織工作時設定為固定形式,維護保養時可通過手柄31—同提起。本發明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安裝在電腦針織橫機機頭上,隨機頭在設定的編織幅寬內往返移動,按織物組織制版而轉換成的機械語言,由選針器16-1和16-2或16-4和16-3選定安裝在針床針槽里的選針片23,經選針三角13的斜坡上升,推動與其對應的中間挺針片22并進入其過渡性走針道,繼而沿起針挺針復合三角5-2和5-1、集圈三角6和接針三角7的斜坡上升,推動與其對應的織針21上升到既定高度參加工作。攔針三角8和下攔針三角11則對完成工作的中間挺針片22送到起始位置。如圖4所示,同一橫列三針道編織技術的控制結構。當機頭從右向左移動時,集圈三角6放下參加工作,與之聯動的圖3中標有陰影的移圈三角3則提起。選針器16-1接受電腦的指令選定已由抬針三角14-1抬起的安裝在針床針槽里要參與編織的織針對應的選針片23,針片23經選針三角13的a走針斜面上升,推動與其對應的中間挺針片22并進入其過渡性走針道,圖4中黒色小方框表示編織時織針21和中間挺針片22及選針片23編織時的針踵,中間挺針片22經起針挺針復合三角5-1的左側走針斜面上升并推動織針21上升至既定的編織高度參與編織工作。在此同時,選針器16-2也接受電腦的指令選定已由抬針三角14-2抬起的安裝在針床針槽里要參與集圈的織針對應的選針片23,針片23經選針三角13的b走針斜面上升,推動與其對應的中間挺針片22并進入其過渡性走針道,圖4中白色小方框表示集圈時織針21和中間挺針片22及選針片23集圈時的的針踵,中間挺針片22經集圈三角6左側走針斜面上升并推動織針21上升至既定的集圈高度參與集圈工作。按織物組織制版而轉換成的機械語言,未被選針器16-1或16-2選中的選針片將被壓入針床針槽,與之對應的織針21及中間挺針片22則不參加工作,織針則沿零位線滑過,圖4中小圓圈表示織針不織的針道,至此,完成了機頭從右向左運行的三針道的編織。機頭返回從左向右運行時,依次由選針器16-4和16-3工作,重復以上的動作來完成下一個橫列的三針道編織。如圖5所示,同一橫列前后針線圈對移的雙向移圈技術的編織控制機構。當機頭從右向左移動時,移圈三角3放下參加工作,與之聯動的圖中標有陰影的集圈三角6提起不參加工作。選針器16-1接受電腦的指令選定已由抬針三角14-1抬起的安裝在針床針槽里要參與編織的織針對應的選針片23,選針片23經選針三角13的a走針斜面上升,推動與其對應的中間挺針片22并進入其過渡性走針道。圖5中黒色小方框表示移圈時織針21和中間挺針片22及選針片的針踵。中間挺針片22經起針挺針復合三角5-1的左側走針斜面上升,并推動織針21上升至移圈三角3的走針斜面,上升至既定的移圈高度參與移圈工作。在此同時,選針器16-2也接受電腦的指令選定已由抬針三角14-2抬起的安裝在針床針槽里要參與接針的織針對應的選針片23,針片23經選針三角13的b走針斜面上升,推動與其對應的中間挺針片22并進入其過渡性走針道。圖5中白色小方框表示集圈時織針21和中間挺針片22及選針片的針踵。中間挺針片22經接針三角7走針斜面上升并推動織針21上升至既定的接針高度參與接針工作。按織物組織制版而轉換成的機械語言,未被選針器16-1或16-2選中的選針片將被壓入針床針槽,與之對應的織針21及中間挺針片22則不參加工作,織針則沿零位線滑過,圖5中小圓圈表示織針不織針道。機頭前后三角底板上的編織控制機構則對應于以上的動作,一移一接。至此,完成了機頭從右向左運行的雙向移圈的編織。機頭返回從左向右運行時,依次由選針器16-4和16-3工作,重復以上的動作來完成下一個橫列的雙向移圈編織。
權利要求
1.一種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三角底板,所述三角底板上設有控制織針動作的密度三角、移圈三角、人字三角、起針挺針復合三角、集圈三角、接針三角、攔針三角、上回針三角、可調回針三角、下攔針三角,及控制織針編織狀態的選針器、選針三角、選針片上軌跡三角、選針片和抬針三角,所述選針片上軌跡三角設置在所述三角底板的中間,所述選針三角、選針片和抬針三角設置在所述三角底板的下部,所述選針器設置在所述選針三角和選針片上軌跡三角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度三角、移圈三角、人字三角、上回針三角、可調回針三角安裝在所述三角底板的上端,形成一個編織區域,組合成織針的運行針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度三角活接于三角底板的八字斜槽的一端,各由ー步進電機控制。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圈三角和所述集圈三角經ー杠桿機構聯動。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針挺針復合三角、集圈三角和接針三角、攔針三角、下攔針三角安裝在三角底板的中偏上的位置,形成中間挺針片在工作時運行的過渡性走針道。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針挺針復合三角和接針三角由一背接平鐵固定,同時活接于所述三角底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電腦橫機三針道及雙向移圈技術的編制控制機構,包括三角底板,三角底板上設有控制織針動作的密度三角、移圈三角、人字三角、起針挺針復合三角、集圈三角、接針三角、攔針三角、上回針三角、可調回針三角及下攔針三角,及控制織針編織狀態的選針器、選針三角、選針片上軌跡三角、選針片和抬針三角,選針片上軌跡三角設置在三角底板的中間,選針三角、選針片和抬針三角設置在所述三角底板的下部。本發明采用中間挺針片實施分段導針形式,省去了原電腦針織橫機中各種推片及壓片,同時由于可動三角大量減少,去掉了眾多多余的電磁鐵,只用一個電磁鐵實施聯動控制移圈三角與集圈三角的動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機械故障率。
文檔編號D04B15/82GK103088535SQ20131001013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1日
發明者鄧福明, 楊月峰 申請人:鄧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