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屬于縫紉機【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內潤滑油量過大,導致部分潤滑油在下軸轉動時被甩出,弄臟正在縫制的衣物布料的問題。本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所述軸套一端的端面上沿軸向分別開設有進油孔和出油孔,軸套沿周向開設有一過油孔,所述過油孔的一端與進油孔的內端相連通,另一端與出油孔的內端相連通,軸套的內壁上開設有一出油口,該出油口與出油孔的內端相連通,所述出油孔的外端設有一能夠調節出油孔出油量的調節件。本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能夠減小潤滑油進入時的沖擊力,進而減小油量,避免潤滑油被下軸甩出。
【專利說明】一種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縫紉機【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市場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調整,中低速的工業縫紉機已經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縫紉機正向著高速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電子、電腦技術在縫紉機上得到廣泛的應用。電腦縫紉機也叫電腦控制式縫紉機,由微電腦控制,能自動完成設定好的縫制工作。如自動縫邊、厚薄縫料縫線張力自動調整、自動變速、自動變轉矩、自動剪線、自動補針等等,電腦控制式縫紉機,不但可以實現智能控制,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操作難度,并且可以有機械完成操作者的部分作業,便于企業數字化管理。
[0003]電腦縫紉機一般包括直驅縫紉機和平縫縫紉機,平縫縫紉機的電機通過皮帶傳遞,結構較大。而直驅縫紉機通過電機直接與轉軸相連,具有簡潔美觀,維修率低的特點。在直驅縫紉機中還設有一根下軸,通過轉動傳遞動力,在直驅縫紉機的殼體上固定有軸套,下軸轉動穿設在軸套內。目前該軸套一般沿軸向設有進油孔和出油孔,油泵的潤滑油通過進油孔直接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起到潤滑作用,然后從出油孔流出,但是由于進油孔進入的潤滑油沖擊力大、油量過大難以控制,在油泵的出油量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導致部分潤滑油在下軸轉動時被甩出,弄臟正在縫制的衣物布料。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該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能夠減小潤滑油進入時的沖擊力,進而減小油量,避免潤滑油被下軸甩出。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固連在縫紉機殼體上,下軸穿設在軸套內,所述軸套一端的端面上沿軸向分別開設有進油孔和出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沿周向開設有一過油孔,所述過油孔的一端與進油孔的內端相連通,另一端與出油孔的內端相連通,所述軸套的內壁上開設有一出油口,該出油口與出油孔的內端相連通,所述出油孔的外端設有一能夠調節出油孔出油量的調節件。
[0006]下軸穿設在軸套內,能夠相對軸套高速轉動,進油孔和出油孔的開口端在同一個端面上,進油孔的開口端與油泵相連,潤滑油通過進油孔進入,然后進油孔內的潤滑油進入過油孔,再由過油孔進入出油孔,最后通過出油口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而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潤滑油以及多余的潤滑油可以從出油孔出去回到油泵,從而形成潤滑油的循環,而出油孔外端的調節件能夠調節出油孔的出油速度,當出油孔的出油量大時,出油孔內的潤滑油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油量則少,而當出油孔的出油量小時,出油孔內的潤滑油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油量則大;由于潤滑油進入軸套后需要進過進油孔、過油孔以及出油孔,而進油孔與出油孔的軸心線與過油孔的軸心線相垂直,因此潤滑油的流動時會受到孔壁的減速,使得潤滑油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時更加緩和,油量也更加少,避免多余的潤滑油被下軸甩出。
[0007]在上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中,所述進油孔與出油孔相對軸套軸心線對稱設置。即過油孔環繞軸套半周,足夠長的過油孔能夠保證潤滑油被緩速。
[0008]在上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中,所述調節件為一調節螺栓,所述軸套外壁上開設有一貫穿的螺孔,該螺孔的軸向線與出油孔的軸心線垂直相交,且螺孔的直徑大于出油孔的直徑,上述調節螺栓螺旋穿設在螺孔內。隨著調節螺栓旋轉并相對軸套軸向移動,調節螺栓能夠調節出油孔的出油口大小。
[0009]在上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中,所述過油孔包括前段和后段,前段的軸心線與后段的軸心線相垂直,且前段與后段均有一端貫穿軸套外壁。過油孔需要環繞軸套半周,筆直的前段和后段方便加工,而前段與后段均有一端貫穿軸套外壁是為了加工工藝的需要,加工刀具能夠從該貫穿口進入加工。
[0010]在上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中,所述軸套的內壁上還固連有一銅套。銅套具有較好的耐磨性能,同時銅套質地較軟,不易磨損和劃傷下軸。
[0011]在上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中,所述銅套內壁的軸向中部周向開設有一儲油槽一,上述的出油口貫穿銅套并與儲油槽一相連通。潤滑油從出油口進入儲油槽一,該儲油槽一環繞銅套內壁一周,潤滑油充滿儲油槽一后對銅套內壁與下軸外壁進行潤滑。
[0012]在上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中,所述軸套內壁上還周向開設有儲油槽二,所述軸套外壁上軸向開設有一回油槽,所述回油槽的一端與儲油槽二相連通,另一端貫穿軸套端面。儲油槽二也是環繞軸套內壁一周,位于軸套遠離油泵的一端,銅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潤滑油向該端流動時能夠進入儲油槽二,避免潤滑液從該端被甩出,而儲油槽二內的潤滑油通過回油槽流出,形成循環回路。
[0013]在上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中,所述軸套外壁上具有一缺口,上述調節螺栓從該缺口穿入螺孔,且調節螺栓的頭部位于缺口內。缺口為調節螺栓的頭部提供避讓的空間,避免調節螺栓的頭部凸出軸套外壁,影響空間布局。
[0014]在上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中,所述軸套的外側面為一光滑面。下軸需要在軸套內高速轉動,軸套光滑的外壁能使軸套被固定時的位置精度更高,保證與下軸的同軸度。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具有以下優點:
[0016]1、由于進油孔與出油之間增加了過油孔,且過油孔環繞軸套半周,潤滑油需要先進過過油孔后進入銅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因此潤滑油的流動速度和沖擊力更小,油量也相應的減少,避免過多的潤滑油被下軸甩出,弄臟正在縫制的衣物布料。
[0017]2、由于過油孔前段的軸心線與后段的軸心線相垂直,且前段與后段均有一端貫穿軸套外壁,加工刀具能夠從該貫穿口進入加工,因此加工工藝更加簡單。
[0018]3、由于軸套內壁上還周向開設有儲油槽二,位于軸套遠離油泵的一端,因此銅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潤滑油向該端流動時能夠進入儲油槽二,避免潤滑液從該端被甩出。
[0019]4、由于出油孔的外端設有一調節件,因此能夠調節出油孔的出油口大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21]圖2是本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的結構剖視圖。
[0022]圖3是本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的另一個視角的結構剖視圖。
[0023]圖中,1、進油孔;2、出油孔;3、過油孔;4、出油口 ;5、調節件;51、調節螺栓;52、螺孔;6、銅套;61、儲油槽一 ;7、儲油槽二 ;8、回油槽;9、缺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5]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軸套固連在縫紉機殼體上,下軸穿設在軸套內,能夠相對軸套高速轉動,傳遞動力。軸套一端的端面上沿軸向分別開設有進油孔I和出油孔2,進油孔I和出油孔2均為盲孔且長度相同,軸套沿周向開設有一過油孔3,過油孔3的一端與進油孔I的內端相連通,另一端與出油孔2的內端相連通,軸套的內壁上開設有一出油口 4,該出油口 4與出油孔2的內端相連通。進油孔I的開口端與油泵相連,潤滑油通過進油孔I進入,然后進油孔I內的潤滑油進入過油孔3,再由過油孔3進入出油孔2,最后通過出油口 4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而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潤滑油以及多余的潤滑油可以從出油孔2出去回到油泵,從而形成潤滑油的循環,由于潤滑油進入軸套后需要進過進油孔1、過油孔3以及出油孔2,而進油孔I與出油孔2的軸心線與過油孔3的軸心線相垂直,因此潤滑油的流動時會受到孔壁的減速,使得潤滑油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時更加緩和,油量也更加少,避免多余的潤滑油被下軸甩出。出油孔2的外端設有一調節件5,該調節件5能夠調節出油孔2出油量,當出油孔2的出油量大時,出油孔2內的潤滑油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油量則少,而當出油孔2的出油量小時,出油孔2內的潤滑油進入軸套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油量則大。
[0026]具體來說,進油孔I與出油孔2相對軸套軸心線對稱設置,即過油孔3環繞軸套半周,足夠長的過油孔3能夠保證潤滑油被緩速。由于過油孔3需要環繞軸套半周,因此將過油孔3設計成前段和后段,前段的軸心線與后段的軸心線相垂直,且前段與后段均有一端貫穿軸套外壁,筆直的前段和后段方便加工,而前段與后段均有一端貫穿軸套外壁是為了加工工藝的需要,加工刀具能夠從該貫穿口進入加工。由于下軸需要在軸套內高速轉動,因此將軸套的外側面加工成光滑面,軸套光滑的外壁能使軸套被固定時的位置精度更高,保證與下軸的同軸度。軸套的內壁上還固連有一銅套6,銅套6具有較好的耐磨性能,同時銅套6質地較軟,不易磨損和劃傷下軸。銅套6內壁的軸向中部周向開設有一儲油槽一 61,出油口 4貫穿銅套6并與儲油槽一 61相連通,潤滑油從出油口 4進入儲油槽一 61,該儲油槽一 61環繞銅套6內壁一周,潤滑油充滿儲油槽一 61后對銅套6內壁與下軸外壁進行潤滑。軸套內壁上還周向開設有儲油槽二 7,軸套外壁上軸向開設有一回油槽8,回油槽8的一端與儲油槽二 7相連通,另一端貫穿軸套端面,儲油槽二 7也是環繞軸套內壁一周,位于軸套遠離油泵的一端,銅套6內壁與下軸外壁之間的潤滑油向該端流動時能夠進入儲油槽二 7,避免潤滑液從該端被甩出,而儲油槽二 7內的潤滑油通過回油槽8流出,形成循環回路。
[0027]調節件5為一調節螺栓51,軸套外壁上開設有一貫穿的螺孔52,該螺孔52的軸向線與出油孔2的軸心線垂直相交,且螺孔52的直徑大于出油孔2的直徑,調節螺栓51螺旋穿設在螺孔52內,隨著調節螺栓51旋轉并相對軸套軸向移動,調節螺栓51能夠調節出油孔2的出油口大小。軸套外壁上具有一缺口 9,調節螺栓51從該缺口 9穿入螺孔52,且調節螺栓51的頭部位于缺口 9內,缺口 9為調節螺栓51的頭部提供避讓的空間,避免調節螺栓51的頭部凸出軸套外壁,影響空間布局。
[0028]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0029]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進油孔1、出油孔2、過油孔3、出油口 4、調節件5、調節螺栓51、螺孔52、銅套6、儲油槽一 61、儲油槽二 7、回油槽8、缺口 9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固連在縫紉機殼體上,下軸穿設在軸套內,所述軸套一端的端面上沿軸向分別開設有進油孔(I)和出油孔(2),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沿周向開設有一過油孔(3),所述過油孔(3)的一端與進油孔(I)的內端相連通,另一端與出油孔(2)的內端相連通,所述軸套的內壁上開設有一出油口( 4),該出油口( 4)與出油孔(2 )的內端相連通,所述出油孔(2)的外端設有一能夠調節出油孔(2)出油量的調節件(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孔(I)與出油孔(2)相對軸套軸心線對稱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件(5)為一調節螺栓(51),所述軸套外壁上開設有一貫穿的螺孔(52),該螺孔(52)的軸向線與出油孔(2)的軸心線垂直相交,且螺孔(52)的直徑大于出油孔(2)的直徑,上述調節螺栓(51)螺旋穿設在螺孔(52)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油孔(3)包括前段和后段,前段的軸心線與后段的軸心線相垂直,且前段與后段均有一端貫穿軸套外壁。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的內壁上還固連有一銅套(6)。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銅套(6)內壁的軸向中部周向開設有一儲油槽一(61),上述的出油口(4)貫穿銅套(6)并與儲油槽一(61)相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內壁上還周向開設有儲油槽二(7),所述軸套外壁上軸向開設有一回油槽(8),所述回油槽(8)的一端與儲油槽二(7)相連通,另一端貫穿軸套端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外壁上具有一缺口(9),上述調節螺栓(51)從該缺口(9)穿入螺孔(52),且調節螺栓(51)的頭部位于缺口(9)內。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驅縫紉機下軸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的外側面為一光滑面。
【文檔編號】D05B71/00GK203393438SQ201320436627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8日
【發明者】葉劍立, 陳主銳 申請人:浙江匯寶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