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及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901249閱讀:454來源:國知局
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及方法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及方法,主要用于控制電腦橫機中的編織三角和翻針三角進入工作狀態。



背景技術:

電腦橫機在運行時,編織三角和翻針三角會有不同的工作狀態,目前常用的電腦橫機控制編織三角和翻針三角的方式較為復雜,控制不便,電腦橫機的功能難以更加全面和合理,難以滿足不同使用客戶的要求。如公開日為2016年01月13日,公開號為CN105239263A的中國中,公開的一種應用于全成型電腦橫機的復合三角系統,雖然能夠達到多樣化編織樣式的效果,但是實現該功能的結構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控制簡單,使得電腦橫機的功能更加全面和合理,能夠滿足不同使用客戶要求的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及方法。

本發明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包括凸輪、齒輪、基座和拉條,所述拉條設置有齒,所述齒輪和拉條上的齒嚙合,所述凸輪和齒輪固定,其結構特點在于:還包括左導柱、中間導柱、右導柱、右工位板、中間工位板和左工位板,所述基座設置有左垂直槽、中間垂直槽、右垂直槽和橫槽,所述左工位板、中間工位板和右工位板分別置于左垂直槽、中間垂直槽和右垂直槽中,所述左導柱、中間導柱和右導柱分別固定在左工位板、中間工位板和右工位板上,所述拉條上設置有用于帶動左導柱和右導柱的上調節槽和用于帶動中間導柱的下調節槽,所述拉條置于橫槽中,所述左導柱和右導柱均位于上調節槽中,所述中間導柱位于下調節槽中。

作為優選,本發明所述上調節槽包括從左往右依次相連的一號水平段、一號上升段、二號水平段、一號下降段、三號水平段、二號上升段、四號水平段、二號下降段、五號水平段、三號上升段、六號水平段、三號下降段和七號水平段。

作為優選,本發明所述下調節槽包括從左往右依次相連的左水平段、上升段和右水平段。

作為優選,本發明所述一號水平段的左端為半圓形結構,半圓形結構的右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3.5~4.5mm,所述一號上升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10.71~11.71mm,所述一號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20.14~21.14mm,所述三號水平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39.36~40.36mm,所述二號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51.65~52.65mm,所述三號上升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64.21~65.21mm,所述三號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73.63~74.63mm;所述左水平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42.36~43.36mm。

作為優選,本發明所述一號水平段的底部、三號水平段的底部、五號水平段的底部和七號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條底部的距離均為12.25~13.25mm,所述二號水平段的底部、四號水平段的底部和六號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條底部的距離均為15.6~16.6mm;所述左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條底部的距離為2~3mm,所述右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條底部的距離為5.25~6.25mm;所述拉條的厚度為3.5~4.5mm,該拉條的高度為25.5~26.5mm。

作為優選,本發明所述上調節槽和下調節槽的寬度均為5mm,所述一號上升段、一號下降段、二號上升段、二號下降段、三號上升段、三號下降段和上升段的傾斜度均為45度。

作為優選,本發明所述一號水平段的左端為半圓形結構,半圓形結構的右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4mm,所述一號上升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11.21mm,所述一號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20.64mm,所述三號水平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39.86mm,所述二號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52.15mm,所述三號上升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64.71mm,所述三號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74.13mm;所述左水平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左側邊沿的距離為42.86mm。

作為優選,本發明所述一號水平段的底部、三號水平段的底部、五號水平段的底部和七號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條底部的距離均為12.75mm,所述二號水平段的底部、四號水平段的底部和六號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條底部的距離均為16.1mm;所述左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條底部的距離為2.5mm,所述右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條底部的距離為5.75mm;所述拉條的厚度為4mm,該拉條的高度為26mm。

一種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方法,其特點在于:使用所述的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所述方法的步驟如下:通過齒輪帶動拉條沿橫槽移動,實現九個工位之中相鄰兩個工位之間的切換,九個工位依次為右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左行吊目工位、零位、右行編織工位、左行接針工位、接針工位、右行接針工位和左行編織工位。

作為優選,本發明當處于零位時,所述左導柱位于三號水平段中,所述右導柱位于五號水平段中,所述中間導柱位于左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的底部、右工位板的底部和中間工位板的底部齊平,該左工位板、右工位板和中間工位板均處于基準位;在零位的基礎上,所述拉條向右移動的過程中,依次經過左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和右行吊目工位,所述拉條向右移動后,零位切換到左行吊目工位,此時所述左導柱通過一號下降段抬升后位于二號水平段中,左導柱帶動左工位板抬升使左工位板處于抬升位,所述右導柱位于五號水平段中,所述中間導柱位于左水平段中,所述右工位板和中間工位板依舊處于基準位;所述拉條繼續向右移動,左行吊目工位切換到吊目工位,此時所述左導柱位于二號水平段中,所述右導柱通過二號下降段抬升后位于四號水平段中,右導柱帶動右工位板抬升使得右工位板處于抬升位,所述中間導柱位于左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依舊處于抬升位,所述中間工位板依舊處于基準位;所述拉條繼續向右移動,吊目工位切換到右行吊目工位,此時所述左導柱通過一號上升段下降到一號水平段中,左導柱帶動左工位板下降使得左工位板復位到基準位,所述右導柱位于四號水平段中,所述中間導柱位于左水平段中,所述右工位板依舊處于抬升位,所述中間工位板依舊處于基準位;在零位的基礎上,所述拉條向左移動的過程中,依次經過右行編織工位、左行接針工位、接針工位、右行接針工位和左行編織工位,所述拉條向左移動后,零位切換到右行編織工位,此時所述左導柱位于三號水平段中,所述右導柱通過三號上升段抬升后位于六號水平段中,右導柱帶動右工位板抬升使得右工位板處于抬升位,所述中間導柱通過上升段抬升后位于右水平段中,中間導柱帶動中間工位板抬升使得中間工位板處于抬升位,所述左工位板依舊處于基準位;所述拉條繼續向左移動,右行編織工位切換到左行接針工位,此時所述左導柱位于三號水平段中,所述右導柱位于六號水平段中,所述中間導柱位于右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依舊處于基準位,所述右工位板依舊處于抬升位,所述中間工位板依舊處于抬升位;所述拉條繼續向左移動,左行接針工位切換到接針工位,此時所述左導柱位于三號水平段中,所述右導柱通過三號下降段下降到七號水平段中,右導柱帶動右工位板下降使得右工位板復位到基準位,所述中間導柱位于右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依舊處于基準位,所述中間工位板依舊處于抬升位;所述拉條繼續向左移動,接針工位切換到右行接針工位,此時所述左導柱通過二號上升段抬升后位于四號水平段中,左導柱帶動左工位板抬升使得左工位板處于抬升位,所述右導柱位于七號水平段中,所述中間導柱位于右水平段中,所述右工位板依舊處于基準位,所述中間工位板依舊處于抬升位;所述拉條繼續向左移動,右行接針工位切換到左行編織工位,此時所述左導柱位于四號水平段中,所述右導柱位于七號水平段中,所述中間導柱位于右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依舊處于抬升位,所述右工位板依舊處于基準位,所述中間工位板依舊處于抬升位。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通過此機構使電腦橫機的功能更加全面和合理,能夠方便、靈活的實現右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左行吊目工位、零位、右行編織工位、左行接針工位、接針工位、右行接針工位和左行編織工位,能夠滿足不同使用客戶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拉條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拉條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拉條的主視結構示意圖,且標注有相應尺寸。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拉條的左視結構示意圖,且標注有相應尺寸。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方法所涉及到的各個工位之間轉換的示意圖,從第一個到第九個工位依次為右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左行吊目工位、零位、右行編織工位、左行接針工位、接針工位、右行接針工位和左行編織工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解釋而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

參見圖1至圖6,本實施例中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包括凸輪1、齒輪2、左導柱31、中間導柱32、右導柱33、基座4、拉條5、右工位板6、中間工位板7和左工位板8。

本實施例中的拉條5設置有齒,齒輪2和拉條5上的齒嚙合,凸輪1和齒輪2固定,基座4設置有左垂直槽41、中間垂直槽42、右垂直槽43和橫槽44,左工位板8、中間工位板7和右工位板6分別置于左垂直槽41、中間垂直槽42和右垂直槽43中,左導柱31、中間導柱32和右導柱33分別固定在左工位板8、中間工位板7和右工位板6上。

本實施例中的拉條5上設置有用于帶動左導柱31和右導柱33的上調節槽51和用于帶動中間導柱32的下調節槽52,拉條5置于橫槽44中,左導柱31和右導柱33均位于上調節槽51中,中間導柱32位于下調節槽52中。

本實施例中的上調節槽51包括從左往右依次相連的一號水平段101、一號上升段102、二號水平段103、一號下降段104、三號水平段105、二號上升段106、四號水平段107、二號下降段108、五號水平段109、三號上升段110、六號水平段111、三號下降段112和七號水平段113。下調節槽52包括從左往右依次相連的左水平段521、上升段522和右水平段523。

本實施例中的一號水平段101的左端為半圓形結構,半圓形結構的右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3.5~4.5mm,一號上升段102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10.71~11.71mm,一號下降段104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20.14~21.14mm,三號水平段105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39.36~40.36mm,二號下降段108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51.65~52.65mm,三號上升段110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64.21~65.21mm,三號下降段112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73.63~74.63mm;左水平段521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42.36~43.36mm。優選的,一號水平段101的左端為半圓形結構,半圓形結構的右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4mm,一號上升段102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11.21mm,一號下降段104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20.64mm,三號水平段105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39.86mm,二號下降段108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52.15mm,三號上升段110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64.71mm,三號下降段112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74.13mm;左水平段521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條5左側邊沿的距離為42.86mm。

本實施例中的一號水平段101的底部、三號水平段105的底部、五號水平段109的底部和七號水平段113的底部到拉條5底部的距離均為12.25~13.25mm,二號水平段103的底部、四號水平段107的底部和六號水平段111的底部到拉條5底部的距離均為15.6~16.6mm;左水平段521的底部到拉條5底部的距離為2~3mm,右水平段523的底部到拉條5底部的距離為5.25~6.25mm;拉條5的厚度為3.5~4.5mm,該拉條5的高度為25.5~26.5mm。優選的,一號水平段101的底部、三號水平段105的底部、五號水平段109的底部和七號水平段113的底部到拉條5底部的距離均為12.75mm,二號水平段103的底部、四號水平段107的底部和六號水平段111的底部到拉條5底部的距離均為16.1mm;左水平段521的底部到拉條5底部的距離為2.5mm,右水平段523的底部到拉條5底部的距離為5.75mm;拉條5的厚度為4mm,該拉條5的高度為26mm。

本實施例中的上調節槽51和下調節槽52的寬度均為5mm,一號上升段102、一號下降段104、二號上升段106、二號下降段108、三號上升段110、三號下降段112和上升段522的傾斜度均為45度。

本實施例中用于電腦橫機中的全工位聯運式方法的步驟如下:通過齒輪2帶動拉條5沿橫槽44移動,實現九個工位之中相鄰兩個工位之間的切換,九個工位依次為右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左行吊目工位、零位、右行編織工位、左行接針工位、接針工位、右行接針工位和左行編織工位。

當處于零位時,左導柱31位于三號水平段105中,右導柱33位于五號水平段109中,中間導柱32位于左水平段521中,左工位板8的底部、右工位板6的底部和中間工位板7的底部齊平,該左工位板8、右工位板6和中間工位板7均處于基準位。

在零位的基礎上,拉條5向右移動的過程中,依次經過左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和右行吊目工位,拉條5向右移動后,零位切換到左行吊目工位,此時左導柱31通過一號下降段104抬升后位于二號水平段103中,左導柱31帶動左工位板8抬升使左工位板8處于抬升位,右導柱33位于五號水平段109中,中間導柱32位于左水平段521中,右工位板6和中間工位板7依舊處于基準位。拉條5繼續向右移動,左行吊目工位切換到吊目工位,此時左導柱31位于二號水平段103中,右導柱33通過二號下降段108抬升后位于四號水平段107中,右導柱33帶動右工位板6抬升使得右工位板6處于抬升位,中間導柱32位于左水平段521中,左工位板8依舊處于抬升位,中間工位板7依舊處于基準位。拉條5繼續向右移動,吊目工位切換到右行吊目工位,此時左導柱31通過一號上升段102下降到一號水平段101中,左導柱31帶動左工位板8下降使得左工位板8復位到基準位,右導柱33位于四號水平段107中,中間導柱32位于左水平段521中,右工位板6依舊處于抬升位,中間工位板7依舊處于基準位。

在零位的基礎上,拉條5向左移動的過程中,依次經過右行編織工位、左行接針工位、接針工位、右行接針工位和左行編織工位,拉條5向左移動后,零位切換到右行編織工位,此時左導柱31位于三號水平段105中,右導柱33通過三號上升段110抬升后位于六號水平段111中,右導柱33帶動右工位板6抬升使得右工位板6處于抬升位,中間導柱32通過上升段522抬升后位于右水平段523中,中間導柱32帶動中間工位板7抬升使得中間工位板7處于抬升位,左工位板8依舊處于基準位。拉條5繼續向左移動,右行編織工位切換到左行接針工位,此時左導柱31位于三號水平段105中,右導柱33位于六號水平段111中,中間導柱32位于右水平段523中,左工位板8依舊處于基準位,右工位板6依舊處于抬升位,中間工位板7依舊處于抬升位。拉條5繼續向左移動,左行接針工位切換到接針工位,此時左導柱31位于三號水平段105中,右導柱33通過三號下降段112下降到七號水平段113中,右導柱33帶動右工位板6下降使得右工位板6復位到基準位,中間導柱32位于右水平段523中,左工位板8依舊處于基準位,中間工位板7依舊處于抬升位。拉條5繼續向左移動,接針工位切換到右行接針工位,此時左導柱31通過二號上升段106抬升后位于四號水平段107中,左導柱31帶動左工位板8抬升使得左工位板8處于抬升位,右導柱33位于七號水平段113中,中間導柱32位于右水平段523中,右工位板6依舊處于基準位,中間工位板7依舊處于抬升位。拉條5繼續向左移動,右行接針工位切換到左行編織工位,此時左導柱31位于四號水平段107中,右導柱33位于七號水平段113中,中間導柱32位于右水平段523中,左工位板8依舊處于抬升位,右工位板6依舊處于基準位,中間工位板7依舊處于抬升位。

本實施例中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的工作原理如下:右工位板6、中間工位板7和左工位板8分別置于右垂直槽43、中間垂直槽42和左垂直槽41中,右工位板6、中間工位板7和左工位板8可分別沿右垂直槽43、中間垂直槽42和左垂直槽41上下滑動,拉條5置于橫槽44中,拉條5通過左導柱31、中間導柱32和右導柱33分別連接左工位板8、中間工位板7和右工位板6,拉條5與齒輪2嚙合,齒輪2直連電機,凸輪1亦與電機直連;電機旋轉帶動凸輪1和齒輪2旋轉,齒輪2帶動拉條5在基座4的橫槽44內作水平移動,通過左導柱31、中間導柱32和右導柱33分別連接左工位板8、中間工位板7和右工位板6在基座4中作上下垂直運動,在拉條5、左導柱31、中間導柱32和右導柱33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右工位板6、中間工位板7和左工位板8形成右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左行吊目工位、零位、右行編織工位、左行接針工位、接針工位、右行接針工位和左行編織工位各工位。同時由于凸輪1在每一工位上的角度不同,在不同的時候可使編織三角和翻針三角在適當時機進入工作狀態。

本發明中的“左”、“中間”和“右”均是以附圖1中全工位聯運式壓片機構的放置狀態為基準進行描述的,“左”、“中間”和“右”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公知常識。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狀、所取名稱等可以不同,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發明結構所作的舉例說明。凡依據本發明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者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內。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發明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