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抗菌防污的復合材料的紡織品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傳統的供日常所需的衣服或家飾的布匹或床墊、椅墊、踏墊或地毯等紡織品,其表面僅為纖維材料所構成,在上述紡織品表面皆有不同尺寸大小的毛細孔或細縫,而這些部分容易滋生、殘留霉菌、細菌。而且上述的紡織品,特別是衣物、手套等,其為人體最常與之接觸的,因此在上述各物件的內、外表面不具抗菌效果而且容易附著細菌及病毒的條件下,極易形成疾病傳播的媒介。
雖然目前有些抗菌的噴劑、噴涂產品,令使用者可以在清洗或穿著及使用上述紡織品之前,可先將噴劑、噴涂產品暫時覆蓋在這些紡織品表面上,以殺死存留在其表面的細菌或病毒,然而,該噴涂劑或許不能遍用于所有紡織品,即無法提供不同紡織品材質的各物件作為抗菌防污表層,或該噴涂劑易沾附于使用者的皮膚,若過量進入人體,也可能危害人體建康,因此使用上相當局限,而且通常這些噴涂劑使用時均會產生異味,易使人們產生不適感,而其逸入空氣或沖洗于土壤中,亦存在危害環境的可能性。又目前使用的抗菌消毒劑,皆是由水混合形成水霧狀的噴霧,水蒸發后,就不產生抗菌功效,其維持的抗菌時效不長,且無法反復具有抗菌效果,其抗菌效果并非最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安全等級并能加長有效的抗菌防污時效的具有抗菌防污的復合材料的紡織品結構。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主要通過下列的技術手段,來實現上述的目的。
一種具有抗菌防污的復合材料的紡織品結構,包含:
一紡織品制成物,其為一纖維材料織制而成;以及
一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附著在該紡織品制成物的表面,該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為奈米鋅金屬材質。
進一步,該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其對應附著在該紡織品制成物表面,該纖維材料為天然或人造纖維制成物。
進一步,該紡織品制成物為一衣服、家飾的布匹、床墊、椅墊、踏墊或地毯。
本實用新型具有抗菌防污的復合材料的紡織品結構通過在該紡織品制成物表面附著該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從而提高安全等級并能加長有效的抗菌防污時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復合材料的使用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復合材料應用于衣服紡織品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復合材料應用于地毯紡織品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符號說明】
10 抗菌防污的復合材料 11 紡織品制成物
111 纖維材料 12 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
121 奈米鋅粒子材質 122 附著層
20 衣服 30 地毯
A 病菌。
具體實施方式
茲配合圖式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其所附圖式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在這些圖式中僅標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元件,且所顯示的元件并非以實施時的數目、形狀、尺寸比例等加以繪制,其實際實施時的規格尺寸實為一種選擇性的設計,且其元件布局形態有可能更為復雜。
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具有抗菌防污的復合材料的紡織品結構10包含有紡織品制成物11,以及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12。該紡織品制成物11為一天然或人造的纖維材料紡織或非紡織(如不織布制程)織制而成,以便令后述的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12建置于其上。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12附著在該紡織品制成物的表面,該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12包含奈米鋅金屬材質121與固定該奈米鋅金屬材質121(奈米鋅金屬材質)于該紡織品制成物11的附著層122混合而成。
如圖1所示。上述的抗菌防污的復合材料10(或者說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12)的殺菌機制采用接觸性殺菌方式,其中的奈米鋅粒子材質121帶正電荷的鋅離子與病菌A(如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綠膿桿菌、抗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霉菌等)接觸時,因病菌的細胞壁多為帶負電荷,在正、負離子量平衡的情形下產生接力,導壓細菌的細胞壁被接破面產生破洞,無法生成(或合成)細胞壁而影響繁殖。當鋅離子被負電荷吸引而至細菌體內,與內部的硫醇基、氫氣基等官能團結合,使細菌細胞因蛋白質變質,無法正常進行催化其它反應而影響代謝,直到病菌死亡并完全消失。
上述一實施例中,該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12,對應附著在紡織品制成物11的該纖維材料的表面,再使該纖維材料織制成具有抗菌功能的紡織品制成物11。而,上述的紡織品制成物11為一衣服或家飾的布匹,或者為為床墊、椅墊、踏墊或地毯等紡織品。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復合材料應用于衣服紡織品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施的衣服20紡織品的表面具有該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12。
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復合材料應用于地毯紡織品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地毯30紡織品的表面具有該抗菌防污復合材質層12。
綜上所述乃僅記載本實用新型為呈現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手段的較佳實施方式或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專利實施的范圍。即凡與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文義相符,或依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