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工藝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自動配料系統。
背景技術:
在紡織領域,針織布在定型車間內加工時,因不同針織布品名的帶液率一直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使得在生產中存在以下問題:計劃員在推算化工料液的配料體積時,是以加工針織布布種的缸重和針織布的厚薄程度為參考依據,默認所有的針織布的帶液率為一個固定值,這會導致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化工料液配料體積過量,造成增加COD(污水處理)處理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節約化工料、減少污水處理成本的自動配料系統。
一種自動配料系統,包括:
控制機構;
配料機構,所述配料機構具有配料缸以及配料元件,所述控制機構連接于所述配料元件以用于驅動所述配料元件自動配料至所述配料缸內;
稱量機構,所述稱重機構用于稱量布料的重量,所述控制機構連接于所述稱量機構以用于獲取所述布料在單位時間內的重量變化值;以及
測量機構,所述測量機構具有料槽以及液位測量元件,所述液位測量元件設置在所述料槽內以用于測量所述料槽內化工料液在單位時間內的液位變化值,所述控制機構連接于所述液位測量元件以用于獲取所述液位變化值;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輸液管,所述配料缸通過所述輸液管連通于所述料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控制閥,所述控制閥設在所述輸液管上,所述控制機構連接于所述控制閥以用于控制所述控制閥打開或者關閉所述輸液管。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多個導桿,其中至少一個導桿位于所述料槽內,在所述料槽的上方還設有至少兩個所述導桿,所述布料依次穿過所述料槽上方的其中一個導桿、位于所述料槽內的所述導桿以及所述料槽上方的另一個導桿。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自動配料系統,根據各個所述布料所述重量變化值以及相應的所述液位變化值來獲得對應的所述布料的帶液率,再根據各個布料的帶液率來得出各個布料的配料系數,通過配料體積公式即可獲得相應布料的配料數據,也即在相應的布料進行下一次的過料時,即可根據待過料布料的布料重量乘以對應的配料系數,即得出需要的化工料液的精確量,不會造成多余的化工料液量。該自動配料系統有助于節約用水,同時能夠節約后整理定型車間DCA成本,減少后整理定型車間污水排放,降低COD處理成本。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自動配料系統,通過對20種化工料的調試,控制每一種化工料在稱量50g~200kg時的誤差在±1%以內,解決了化工料的稱量精度問題。經過自動配料系統測試驗證不同布料的帶液率,可以制定不同布料的字典表,便于后期過料時的直接查詢,節約時間。自動配料系統精確了配料的體積,減少了后整理定型車間污水排放,降低了COD處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自動配料系統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所示自動配料系統與布料配合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自動配料系統;100、控制機構;200、配料機構;300、稱量機構;400、測量機構;410、料槽;420、液位測量元件;500、輸液管、600、控制閥;700、導桿;20、布料;30、布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參見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例涉及了一種自動配料系統10,該自動配料系統10包括控制機構100、配料機構200、稱量機構300以及測量機構400。
所述配料機構200具有配料缸以及配料元件。所述控制機構100連接于所述配料元件以用于驅動所述配料元件自動配料至所述配料缸內。
所述稱重機構用于稱量布料20的重量。所述控制機構100連接于所述稱量機構300以用于獲取所述布料20在單位時間內的重量變化值。
所述測量機構400具有料槽410以及液位測量元件420。所述液位測量元件420設置在所述料槽410內以用于測量所述料槽410內化工料液在單位時間內的液位變化值。所述控制機構100連接于所述液位測量元件420以用于獲取所述液位變化值。
參見圖1及圖2所示,配料缸通過輸液管500連通于料槽410。在上述的輸液管500上還設有控制閥600,該控制閥600連接于控制結構。
所述控制機構100用于根據所述布料20的重量變化值與所述液位值的變化值獲得所述布料20的帶液率。所述控制機構100還用于根據所述帶液率計算出所述布料20的配料系數。當布料再次進行過料時,控制機構100計算布料的布重與配料系數的乘積即得相應的配料量,控制機構100控制配料元件根據所述配料量進行配料。其中,在實際操作中,配料量不僅包括布重與配料系數的乘積所得出的量,還包括輸液管500中的量以及料槽410中的底料量。
參見圖1及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證布料20一直處于料槽410內的液位以下,還設置了多個導桿700。其中至少一個導桿700位于所述料槽410內。在所述料槽410的上方還設有至少兩個所述導桿700,在布料20經過料槽410時,所述布料20依次穿過所述料槽410上方的其中一個導桿700、位于所述料槽410內的所述導桿700以及所述料槽410上方的另一個導桿700。
為了便于布料20的運輸和放置,可設置布車30,折疊的布料20放置在布車30內,在稱量時,布車30完全置于稱量機構300上。
參見圖2所示,本實施例涉及的自動配料系統10在用于自動配料時,涉及了一種自動配料方法。該自動配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布料20置于稱量機構300上,且將布料20穿過測量機構400的料槽410后連接于定型機。
所述定型機工作并帶動所述布料20過料。
控制機構100控制所述稱量機構300獲取所述布料20在單位時間內的重量變化值。
所述控制機構100控制所述液位測量元件420獲取所述料槽410內的化工料液在單位時間內的液位變化值。
所述控制機構100根據所述重量變化值以及所述液位變化值來獲得所述布料20的帶液率,所述控制機構100根據所述帶液率計算出所述布料20的配料系數并記錄所述配料系數。
當該種布料20再次進行過料時,所述控制機構100計算所述布料20的布重與所述配料系數的乘積即得相應的配料量,所述控制機構100控制配料元件根據所述配料量進行配料。
為了獲得準確的配料系數,還包括如下步驟:
多次獲取所述布料20的所述配料系數并計算獲得多個所述配料系數的平均值;當該種布料20再次進行過料時,所述控制機構100計算所述布料20的布重與所述配料系數的平均值的乘積即得相應的配料量,所述控制機構100控制配料元件根據所述配料量進行配料。
當有多種布料20進行過料時,所述控制機構100根據各個所述布料20所述重量變化值以及相應的所述液位變化值來獲得對應的所述布料20的帶液率,所述控制機構100根據所述帶液率計算出對應的所述布料20的配料系數并記錄所述配料系數。
當有多種布料20進行過料時,所述控制機構100根據各個所述布料20的所述配料系數生成各個所述布料20與相應所述配料系數一一對應的配料表,該配料變可作為后期布料20過料時的查詢依據,不需要再次進行配料系數的獲取,直接查詢相應布料20的配料系數后,通過配料體積公式即可獲得相應布料20的配料數據,也即在相應的布料20進行下一次的過料時,即可根據待過料布料20的布料20重量乘以對應的配料系數,即得出需要的化工料液的精確量,不會造成多余的化工料液量。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自動配料系統10,根據各個所述布料20所述重量變化值以及相應的所述液位變化值來獲得對應的所述布料20的帶液率,再根據各個布料20的帶液率來得出各個布料20的配料系數,通過配料體積公式即可獲得相應布料20的配料數據,也即在相應的布料20進行下一次的過料時,即可根據待過料布料20的布料20重量乘以對應的配料系數,即得出需要的化工料液的精確量,不會造成多余的化工料液量。該自動配料系統10有助于節約用水,同時能夠節約后整理定型車間DCA成本,減少后整理定型車間污水排放,降低COD處理成本。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自動配料系統10,通過對20種化工料的調試,控制每一種化工料在稱量50g~200kg時的誤差在±1%以內,解決了化工料的稱量精度問題。經過自動配料系統10測試驗證不同布料20的帶液率,可以制定不同布料20的字典表,便于后期過料時的直接查詢,節約時間。自動配料系統10精確了配料的體積,減少了后整理定型車間污水排放,降低了COD處理成本。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