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試色機轉動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21657閱讀:205來源:國知局

本實用新型涉及試色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試色機轉動機構。



背景技術:

紅外線試色機是一種小樣試色機,利用熱紅外加熱以達到染色的效果,性能穩定可靠。傳統的紅外線試色機,一般都是通過人手操作進行染色助劑的添加。具體過程如下:操作者首先需要判斷待加助劑的染色杯,然后目測該染色杯隨轉盤轉到預設位置,再關閉轉動程序,使轉盤停止轉動,然后取出染色杯添加助劑或者打開染色杯內的活塞使預先加入副杯的助劑流入染色杯。上述操作過程,需要手動添加助劑,人為錯誤發生率高,耗時耗力,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試色機轉動機構,該轉動結構能夠實現自動化操作,定位準確,省時省力。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試色機轉動機構,包括轉籠、染色杯、動力機構和數據處理器;所述轉籠為由正N邊形拉伸形成的立體構件,使得所述轉籠形成有N個側壁;所述轉籠的側壁上均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通孔均往內延伸而設從而形成有相應的容納槽;所述染色杯設置于所述容納槽內,且所述染色杯的杯蓋朝外而設;

所述動力機構包括轉軸、第一氣缸、第二氣缸和電機;所述轉軸貫穿所述轉籠的正面和底面,所述轉軸上設置有隨所述轉軸轉動的正N邊形定位片,所述正N邊形定位片的每一側邊上均設置有缺口;所述正N邊形定位片的邊與所述轉籠的邊一一對應;

所述第一氣缸上設有止轉件,所述止轉件上設置有與所述缺口匹配的凸緣;當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推出,所述凸緣卡裝在所述缺口內;所述第二氣缸與所述轉籠的其中一個側壁相對而設,用于推動并打開所述染色杯的杯蓋;所述電機的動力輸出端與所述轉軸連接,用于驅動所述轉籠轉動;

所述數據處理器均與所述電機、第一氣缸以及所述第二氣缸電性連接,用于分別控制所述電機的運轉情況、所述第一氣缸和所述第二氣缸的伸出或收縮。

優選的,所述轉籠為空心結構;所述轉籠內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染色杯的固定件。

優選的,所述轉籠的每一個側壁上均設置有兩個通孔,所述兩個通孔并排而設。

優選的,所述第一氣缸設置于所述正N邊形定位片的正下方;所述第二氣缸設置于所述轉籠的正上方。

優選的,所述缺口的形狀設置為三角形,所述凸緣設置為三角形凸緣。

優選的,所述正N邊形為正四邊形、正八邊形、正十二邊形、正十六邊形、正二十邊形和正二十四邊形中的其中一種。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試色機轉動機構,當需要往染色杯中添加助劑時,電機停止工作,待轉籠轉到預設位置時,第一氣缸的活塞桿伸出,使得止轉件上的凸緣卡裝在定位片的缺口內,實現了轉籠的定位。此時,第一氣缸的活塞桿伸出,推動染色杯的杯蓋開啟,加入助劑后,第一氣缸的活塞桿收回,杯蓋關閉。然后,第二氣缸的活塞桿收回,止轉件上的凸緣解除對定位片的限制;電機恢復工作,驅動轉籠繼續轉動。此試色機轉動機構通過氣缸實現精準定位,而電機的運轉情況、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的運動情況均由數據處理器進行控制,自動化水平高,省時實力,避免了人工控制時出現了失誤,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試色機轉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中:1、轉籠;2、染色杯;3、轉軸;4、定位片;5、缺口;6、電機;7、第一氣缸;8、止轉件;9、凸緣;10、第二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試色機轉動機構,包括轉籠1、染色杯2、動力機構和數據處理器;轉籠1為由正N邊形拉伸形成的立體構件,使得轉籠1形成有N個側壁;轉籠1的側壁上均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通孔均往內延伸而設從而形成有相應的容納槽;染色杯2設置于所述容納槽內,且染色杯2的杯蓋朝外而設;所述動力機構包括轉軸3、第一氣缸7、第二氣缸10和電機6;轉軸3貫穿轉籠1的正面和底面,轉軸3上設置有隨轉軸3轉動的正N邊形定位片4,正N邊形定位片4的每一側邊上均設置有缺口5;正N邊形定位片4的邊與轉籠1的邊一一對應;第一氣缸7上設有止轉件8,止轉件8上設置有與缺口5匹配的凸緣9;當第一氣缸7的活塞桿推出,凸緣9卡裝在缺口5內;第二氣缸10與轉籠1的其中一個側壁相對而設,用于推動并打開染色杯2的杯蓋;電機6的動力輸出端與轉軸3連接,用于驅動轉籠1轉動;所述數據處理器均與電機6、第一氣缸7以及第二氣缸10電性連接,用于分別控制電機6的運轉情況、第一氣缸7和第二氣缸10的伸出或收縮。

下面,對該試色機轉動機構的設置方式作進一步描述。

轉籠1可以設置為空心結構,轉籠1內設置有用于固定染色杯2的固定件。而轉籠1的每一個側壁上均設置有兩個通孔,所述兩個通孔并排而設,即轉籠1可以承載2N個染色杯2。

為了使得該試色機轉動機構的整體構型更加緊湊,第一氣缸7設置于正N邊形定位片4的正下方;第二氣缸10設置于轉籠1的正上方。但是,第一氣缸7和第二氣缸10還可以采取其他合適的設置方式。

為了使得定位更加精準,缺口5的形狀可以設置為三角形,相應地,凸緣9設置為三角形凸緣。但是,缺口5和凸緣9的設置方式還可以采取其他合適的設置方式。

另外,所述正N邊形為正四邊形、正八邊形、正十二邊形、正十六邊形、正二十邊形和正二十四邊形中的其中一種,也就是說,轉籠1可以設計用于負載不同數量的染色杯2,具體的設計情況根據實際生產而定。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試色機轉動機構,當需要往染色杯2中添加助劑時,電機6停止工作,待轉籠1轉到預設位置時,第一氣缸7的活塞桿伸出,使得止轉件8上的凸緣9卡裝在定位片4的缺口5內,實現了轉籠1的定位。此時,第一氣缸7的活塞桿伸出,推動染色杯2的杯蓋開啟,加入助劑后,第一氣缸7的活塞桿收回,杯蓋關閉。然后,第二氣缸10的活塞桿收回,止轉件8上的凸緣9解除對定位片4的限制;電機6恢復工作,驅動轉籠1繼續轉動。此試色機轉動機構通過氣缸實現精準定位,而電機6的運轉情況、第一氣缸7和第二氣缸10的運動情況均由數據處理器進行控制,自動化水平高,省時實力,避免了人工控制時出現了失誤,提高了工作效率。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