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床墊圍邊機技術領域,特指一種自動翻轉床墊圍邊機。
背景技術:
:
床墊圍邊機是一種床墊加工制作機械, 床墊生產的其中一道工序是將床墊兩面的面料和床墊四周的面料用一根窄長的布帶縫和在一起,這道工序稱之為圍邊。在床墊圍邊加工過程中,需要床墊的正反兩面進行圍邊加工,也就是說,在對床墊的正面進行圍邊加工后,需要將整個床墊翻轉過來,再對床墊的發面進行圍邊加工。
目前大部分廠家都是通過人工手動將床墊翻轉,但是由于床墊尺寸較大,且較重,以致需要至少兩個工作人員進行翻轉,其勞動強度高,且工作效率低下。
有鑒于此,本發明人提出以下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自動翻轉床墊圍邊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該自動翻轉床墊圍邊機包括:一機架、安裝于機架上的工作臺以及縫紉機頭,所述工作臺一端設置有至少一條第一傳送皮帶,該工作臺另一端設置有至少一條與第一傳送皮帶對接的第二傳送皮帶,該第二傳送皮帶與第一傳送皮帶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傳送皮帶兩側均安裝有用于抬升第一傳送皮帶上放置的床墊以對床墊進行翻轉換面的第一自動翻轉機構;所述第二傳送皮帶兩側均安裝有通過抬升以承接經第一自動翻轉機構翻轉換面的床墊,并將該床墊下降置于第二傳送皮帶上的第二自動翻轉機構。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傳送皮帶及第二傳送皮帶的數量均為兩條,其呈“田”字分布于工作臺上端面。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自動翻轉機構與第二自動翻轉機構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床墊的厚度。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自動翻轉機構包括安裝于第一傳送皮帶側邊的第一翻轉桿以及用于驅動該第一翻轉桿以一端為軸心由外向內翻轉的第一驅動氣缸,該第一翻轉桿一端與工作臺鉸接,另一端作為自由端置于工作臺上;該第一驅動氣缸一端與機架鉸接,該第一驅動氣缸另一端與第一翻轉桿中部鉸接。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翻轉桿于水平狀態時,其上端面不高于第一傳送皮帶。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自動翻轉機構包括安裝于第二傳送皮帶側邊的第二翻轉桿以及用于驅動該第二翻轉桿以一端為軸心由外向內翻轉的第二驅動氣缸,該第二翻轉桿一端與工作臺鉸接,另一端作為自由端置于工作臺上;該第二驅動氣缸一端與機架鉸接,該第二驅動氣缸另一端與第二翻轉桿中部鉸接。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翻轉桿于水平狀態時,其上端面不高于第二傳送皮帶。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在對床墊進行翻轉換面時,所述工作臺上的第一傳送皮帶將床墊傳送到位后,所述第一自動翻轉機構及第二自動翻轉機構同時工作,其中,第一自動翻轉機構中的第一翻轉桿在第一驅動氣缸的驅動下由水平0°迅速翻轉至90°,以致將第一傳送皮帶的床墊翻轉90°。此時,床墊在慣性作用下朝第二自動翻轉機構方向倒下,并由第二自動翻轉機構中已翻轉70°的第二翻轉桿接住,隨后,第一自動翻轉機構及第二自動翻轉機構同時復位,其中,第二翻轉桿復位至水平面時,第二翻轉桿上的床墊下降到第二傳送皮帶上,且第二傳送皮帶將床墊移動到預定位置,最終實現將床墊自動翻轉換面的目的。上述整個過程操作起來十分穩定、安全,且無需要人工操作,其自動化程度高,并可快速將床墊進行翻轉換面,工作效率較高,有利于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市場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翻轉床墊的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見圖1、2所示,為一種自動翻轉床墊圍邊機,包括:一機架1、安裝于機架1上的工作臺2以及縫紉機頭3。
所述工作臺2一端設置有至少一條第一傳送皮帶21,該工作臺2另一端設置有至少一條與第一傳送皮帶21對接的第二傳送皮帶22,該第二傳送皮帶22與第一傳送皮帶21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傳送皮帶21及第二傳送皮帶22的數量均為兩條,其呈“田”字分布于工作臺2上端面。所述的第一傳送皮帶21及第二傳送皮帶22均可前進及后退。
所述第一傳送皮帶21兩側均安裝有用于抬升第一傳送皮帶21上放置的床墊以對床墊進行翻轉換面的第一自動翻轉機構4;所述第二傳送皮帶22兩側均安裝有通過抬升以承接經第一自動翻轉機構4翻轉換面的床墊,并將該床墊下降置于第二傳送皮帶22上的第二自動翻轉機構5。其中,所述第一自動翻轉機構4與第二自動翻轉機構5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床墊的厚度。
具體而言,所述第一自動翻轉機構4包括安裝于第一傳送皮帶21側邊的第一翻轉桿41以及用于驅動該第一翻轉桿41以一端為軸心由外向內翻轉的第一驅動氣缸42,該第一翻轉桿41一端與工作臺2鉸接,另一端作為自由端置于工作臺2上;該第一驅動氣缸42一端與機架1鉸接,該第一驅動氣缸42另一端與第一翻轉桿41中部鉸接。所述第一翻轉桿41翻轉角度為0-90°,其中,所述第二翻轉桿51于水平狀態(0°)時,其上端面不高于第二傳送皮帶22。
所述第二自動翻轉機構5包括安裝于第二傳送皮帶22側邊的第二翻轉桿51以及用于驅動該第二翻轉桿51以一端為軸心由外向內翻轉的第二驅動氣缸52,該第二翻轉桿51一端與工作臺2鉸接,另一端作為自由端置于工作臺2上;該第二驅動氣缸52一端與機架1鉸接,該第二驅動氣缸52另一端與第二翻轉桿51中部鉸接。所述第二翻轉桿41翻轉角度為0-70°,其中,所述第一翻轉桿41于水平狀態(0°)時,其上端面不高于第一傳送皮帶21。
結合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在對床墊10進行翻轉換面時,所述工作臺2上的第一傳送皮帶21將床墊10傳送到位后,所述第一自動翻轉機構4及第二自動翻轉機構5同時工作,其中,第一自動翻轉機構4中的第一翻轉桿41在第一驅動氣缸42的驅動下由水平0°迅速翻轉至90°,以致將第一傳送皮帶21的床墊10翻轉90°。此時,床墊10在慣性作用下朝第二自動翻轉機構5方向倒下,并由第二自動翻轉機構5中已翻轉70°的第二翻轉桿51接住,隨后,第一自動翻轉機構4及第二自動翻轉機構5同時復位,其中,第二翻轉桿51復位至水平面時,第二翻轉桿51上的床墊10下降到第二傳送皮帶22上,且第二傳送皮帶22將床墊移動到預定位置,最終實現將床墊自動翻轉換面的目的。
上述整個過程操作起來十分穩定、安全,且無需要人工操作,其自動化程度高,并可快速將床墊10進行翻轉換面,工作效率較高,有利于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市場競爭力。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述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