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服裝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釘扣機的糾偏方法。
背景技術:
高速釘扣機適用于輕薄中厚面料服飾的鈕扣縫釘作業,鈕扣縫制性能穩定,質量可靠,線跡美觀,還適用于縫制各種襯衫、褲子、西服等系列服飾二孔或四孔的紐扣縫釘作業,若加附具,可縫釘帶柄及其他紐扣。其一般采用針桿挑線機機構挑線,結構緊湊不易磨損,針數有8、16、32針,針數調節拔盤拔桿隨機配備,縫制規格調節方便。
高速釘扣機一般具有五大主要功能:
1、針桿挑線機構,采用針桿挑線機構進行挑線,結構緊湊,不易磨損;
2、方便的針數調節,針數有8,16,32針,可對應縫制規格的變化,且隨機配備針數調節拔盤拔桿,調節方便;
3、減速機構,每分鐘1500針的高速運轉,能進行穩定的縫制,減速機構可靠,在降低噪聲的同時,也保證了機器的使用壽命;
4、適用多種紐扣尺寸,對應縫制規格的變化,可簡單地進行從4孔到2孔的變更,而且,即使是紐扣孔之間變更,也可通過扳手操作簡單地進行變更;
5、可靠的切線機構,采用壓腳提升聯動切線機構,無殘留線,縫制優美。
釘扣機上的電機連接針桿傳動機構,針桿傳動機構連接針桿,釘扣機上的電磁鐵控制組件連接抬壓腳機構和切線機構,通過電磁鐵控制組件的通斷電,能夠同時控制抬壓腳機構和切線機構作業,以減少線殘量,使得線跡美觀。釘扣機工作時,首先通電,在電磁鐵控制組件的作用下,抬壓腳機構下壓按住布料(或其他代加工件),切線機構(如剪刀)移開遠離布料,同時,操作者轉動釘扣機上的手輪,針桿向下移動到靠近布料處的下停針位置以進行釘扣操作,完成釘扣操作后,在電磁鐵控制組件的作用下,抬壓腳機構上升松開布料,切線機構移動到布料處切線,同時,針桿向上移動回到初始位置即上停針位置,此時,釘扣機進入等待階段直到下一次釘扣操作。其中,針桿、抬壓腳機構以及切線機構分別在靠近布料的針桿工作位、抬壓腳工作位以及切線工作位進行相關動作,當相關動作完成后遠離相關工作位。
在等待階段,如果操作者無意中碰觸到手輪,可能導致針桿向下碰觸到仍在布料處的切線機構,現有的解決辦法是如果無意中碰觸到手輪,則在手輪旋轉至某個角度時,電磁鐵控制組件關閉,抬壓腳機構放下,切線機構縮回遠離布料。但是,現有方法非常浪費時間,只要手輪轉過一定的角度,電機必須復位才能正常運行,且當手輪轉過一定的角度,電磁體關閉,電磁鐵控制組件也需要復位后才能正常運行。另外,如果手輪轉過的角度過大,會導致鎖定電流過大易燒電機。
因此,需要一種能夠避免由于人為誤操作導致針桿和切線機構碰觸以及誤燒電機的釘扣機的糾偏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能夠避免由于人為誤操作導致針桿移動,進而導致針桿和切線機構碰觸以及誤燒電機的釘扣機的糾偏方法。
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釘扣機的糾偏方法,所述釘扣機包括釘扣機主體、設置在所述釘扣機主體上的電機和電磁鐵控制組件,所述電機的控制端連接手輪,所述電機的動力輸出端連接針桿,所述電磁鐵控制組件連接抬壓腳機構和切線機構;所述糾偏方法適用于所述釘扣機的等待階段,所述手輪轉動則所述電機控制所述針桿由上停針位置向下停針位置移動,所述糾偏方法包括:
步驟s1、判斷所述電機是否運行:
若判斷結果為是,則返回步驟s1;
若判斷結果為否,則轉步驟s2;
步驟s2、判斷所述手輪相對于初始位置是否偏轉:
若判斷結果為是,則轉步驟s3;
若判斷結果為否,則返回步驟s2;
步驟s3、所述電機根據預設的位置環模型、所述手輪的偏轉轉矩以及所述手輪的偏轉轉速處理得到電流增加量,所述偏轉轉矩和所述偏轉轉速分別與所述電量增加量呈正比;
步驟s4、所述電機根據所述電流增加量向與所述電機的動力輸出端連接的所述針桿輸出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以使所述針桿移動至所述上停針位置,且所述手輪返回至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反向轉矩和所述反向轉速分別與所述電流增加量呈正比;
步驟s5、判斷所述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是否達到預設的標準反向轉矩和標準反向轉速:
若判斷結果為是,則采用一熱保護裝置對所述電機進行電機過熱保護;
若判斷結果為否,則不啟用所述熱保護裝置。優選的,所述步驟s4中,所述手輪返回至所述初始位置后,所述釘扣機開始跑合。
優選的,所述抬壓腳機構和所述切線機構在所述電磁鐵控制組件的控制下同時動作。
優選的,所述步驟s5中,若所述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達到預設的標準反向轉矩和標準反向轉速,則所述電磁鐵控制組件控制所述抬壓腳機構移動至抬壓腳工作位,以及控制所述切線機構遠離切線工作位。
優選的,根據所述位置環模型,所述手輪轉動一圈,則所述針桿由所述上停針位移動至所述下停針位。
優選的,所述電機具有運動伺服系統,所述運動伺服系統對應一電流環模型、一速度環模型及一所述位置環模型。
優選的,所述切線機構包括:
上剪刀;
下剪刀,所述下剪刀位于所述上剪刀的下方且所述下剪刀連接所述上剪刀。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能夠避免在等待階段,由于人為誤操作導致手輪相對于初始位置偏轉,進而導致針桿和切線機構碰觸以及誤燒電機,有效提高釘扣機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一種釘扣機的糾偏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下述技術方案,技術特征之間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釘扣機的糾偏方法,上述釘扣機包括釘扣機主體、設置在上述釘扣機主體上的電機和電磁鐵控制組件,上述電機的控制端連接手輪,上述電機的動力輸出端連接針桿,上述電磁鐵控制組件連接抬壓腳機構和切線機構;上述糾偏方法適用于上述釘扣機的等待階段,上述手輪轉動則上述電機控制上述針桿由上停針位置向下停針位置移動,上述糾偏方法包括:
步驟s1、判斷上述電機是否運行:
若判斷結果為是,則返回步驟s1;
若判斷結果為否,則轉步驟s2;
步驟s2、判斷上述手輪相對于初始位置是否偏轉:
若判斷結果為是,則轉步驟s3;
若判斷結果為否,則返回步驟s2;
步驟s3、上述電機根據預設的位置環模型、上述手輪的偏轉轉矩以及上述手輪的偏轉轉速處理得到電流增加量,上述偏轉轉速和上述偏轉轉矩分別與上述電量增加量呈正比;
步驟s4、上述電機根據上述電流增加量向與上述電機的動力輸出端連接的上述針桿輸出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以使上述針桿移動至上述上停針位置,且上述手輪返回至上述初始位置,上述反向轉矩和上述反向轉速分別與上述電流增加量呈正比;
步驟s5、判斷上述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是否達到預設的標準反向轉矩和標準反向轉速:
若判斷結果為是,則采用一熱保護裝置(圖中未示出)對上述電機進行電機過熱保護;
若判斷結果為否,則不啟用上述熱保護裝置。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等待階段,針桿位于上停針位置,抬壓腳機構6遠離抬壓腳工作位,切線機構位于切線機構工作位,如果無意中碰到手輪導致手輪轉動,會導致針桿在手輪帶動下由上停針位置下移,針桿可能會碰到切線機構,為了避免因為無意中碰到手輪導致針桿碰到切線機構,本申請提出一種釘扣機的糾偏方法,具體的:
先線判斷手輪是否偏轉,由于手輪偏轉后,電機內部會產生一個電流增加量(手輪偏轉角度和偏轉時間越大,電流增加量越大),進而產生一個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電流增加量越大,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越大),電機會帶動針桿重新上移回到上停針位置,實現自動復位;
另外,根據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是否達到標準反向轉矩和標準反向轉速決定是否啟動熱保護裝置,比如如果手輪偏轉后電機的電流達到7安培,則對應的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達到標準反向轉矩和標準反向轉速,熱保護裝置開啟。
本申請中的電機的運動伺服系統是三環控制的原理(位置環,運動環,電流環)。
三環控制,主要是為了使伺服電機系統形成閉環控制,所謂三環就是3個閉環負反饋pid調節系統。電壓映射電流變化,電流映射轉矩大小,轉矩大小映射轉速的變化,轉速同時又映射了位置的變化。
電流鎖定就是當位置發生變化的時候,位置偏差變大,速度環位置偏差變大,電流環位置偏差過大,轉矩變大,產生反向力變大。
1.最內的pid環就是電流環,此環完全在伺服驅動器內部進行,通過霍爾裝置檢測驅動器給電機的各相的輸出電流,負反饋給電流的設定進行pid調節,從而達到輸出電流盡量接近等于設定電流,電流環就是控制電機轉矩的,所以在轉矩模式下驅動器的運算最小,動態響應最快。
2.第二環是速度環,通過檢測的電機編碼器的信號來進行負反饋pid調節,它的環內pid輸出直接就是電流環的設定,所以速度環控制時就包含了速度環和電流環,換句話說任何模式都必須使用電流環,電流環是控制的根本,在速度和位置控制的同時系統實際也在進行電流(轉矩)的控制以達到對速度和位置的相應控制。
3.第三環是位置環,它是最外環,可以在驅動器和電機編碼器間構建也可以在外部控制器和電機編碼器或最終負載間構建,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由于位置控制環內部輸出就是速度環的設定,位置控制模式下系統進行了所有3個環的運算,此時的系統運算量最大,動態響應速度也最慢;
本申請中主要根據位置環確定電流增加量。
本申請中電機的運動伺服系統的三環控制原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獲知的現有技術。
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步驟s4中,上述手輪返回至上述初始位置后,上述釘扣機開始跑合。
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抬壓腳機構和上述切線機構在上述電磁鐵控制組件的控制下同時動作。
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步驟s5中,若上述反向轉矩和反向轉速達到預設的標準反向轉矩和標準反向轉速,則上述電磁鐵控制組件5控制上述抬壓腳機構移動至抬壓腳工作位,以及控制上述切線機構遠離切線工作位。
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根據上述位置環模型,上述手輪轉動一圈,則上述針桿由上述上停針位移動至上述下停針位。
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電機具有運動伺服系統,所述運動伺服系統對應一電流環模型、一速度環模型及一所述位置環模型。
在本申請中,電流環模型、速度環模型及所述位置環模型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獲知的現有技術。
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切線機構包括:
上剪刀;
下剪刀,所述下剪刀位于所述上剪刀的下方且所述下剪刀連接所述上剪刀。
在本申請中,切線機構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獲知的現有技術。
通過說明和附圖,給出了具體實施方式的特定結構的典型實施例,基于本發明精神,還可作其他的轉換。盡管上述發明提出了現有的較佳實施例,然而,這些內容并不作為局限。
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閱讀上述說明后,各種變化和修正無疑將顯而易見。因此,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應看作是涵蓋本發明的真實意圖和范圍的全部變化和修正。在權利要求書范圍內任何和所有等價的范圍與內容,都應認為仍屬本發明的意圖和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