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特別是指其下模座為平移翻轉動作形式的成型機。
背景技術:
傳統玻璃鏡片及棱鏡的加工,是取預定體積或重量的玻璃碇塊,通過加熱熔爐予以升溫至可鍛壓的成型溫度狀態,再通過鍛壓機械逐個鍛壓成型,最后再施以各平面或弧面的研磨與拋光制得成品;然而,隨著玻璃鏡片、棱鏡大小(體積)的不同,模具與鍛壓機均需配合設備有各形式的規模方能順暢生產,如此,造成設備成本相當沉重的負擔,且鍛壓成型的效率頗受局限,致使產量無法大幅提升,實不符合產業的切確需求。
因此,如何開發一種更具效率性與實用性的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結構,實為有待相關業者再加以努力研發突破的目標及方向。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主要是提供一種更具效率性與實用性的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包括一機臺,其頂端設有一拱座;一上模座,樞組于拱座上呈可上下動作,并由伸縮驅動裝置加以制動,上模座底端具有成列組設的上胚模;一下模座,設于上模座下方位置,該下模座頂端具有成列組設的下胚模與前述上胚模相對應;一組伸縮驅動構件,能驅使下模座往機臺前后方向推、拉平移;一卡合傳動部,設于下模座一側向端;一旋轉驅動裝置,被固定于機臺上一側;一旋轉帶動部,可受旋轉驅動裝置所驅動旋轉,且旋轉帶動部的所在位置,是當伸縮驅動構件驅使下模座往機臺前方拉移至定止位置時,恰可與卡合傳動部達成卡合連結狀態。
其中,該伸縮驅動構件可包括有氣壓缸及ㄩ型架,氣壓缸可被固定于機臺前側所組設的一框座前側中央,ㄩ型架則通過滑軌樞組于框座內,以使ㄩ型架左、右端部均組接于下模座,氣壓缸的伸縮軸桿端部則組接于ㄩ型架的前側中央。
其中,該卡合傳動部與旋轉帶動部可為能夠橫動向相穿套配合的凸塊與凹槽形式。
其中,該下模座設置下胚模的中間區段與設有卡合傳動部的側向端可為軸線相錯位的曲拐軸型態。
其中,該機臺上更可組設有限位擋座,以使下模座往機臺前方平移至預設距離時,可由該限位擋座的擋阻達成定位。
本實用新型功效增進的事實如下本實用新型通過其下模座呈平移翻轉動作式創新設計,當加工件完成鍛壓成型后,該下模座得以通過該伸縮驅動構件往機臺前方平移,待卡合傳動部與旋轉帶動部達成卡合連結狀態時,可通過旋轉驅動裝置驅使下模座翻轉預定角度,進以導出下胚模上的加工件,完成卸料動作;由此所構組成的創新鏡片、棱鏡成型機,特具有操作方便、生產速度快以及適合大量生產的實用效益。
與傳統旋轉式的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種比較而言,本實用新型的下模座由于僅單向設置胚模,更可大幅降低模具制造成本,而且特別適合小規格鏡片、棱鏡成品的生產制造,達到速度快、效率高的進步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正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卡合傳動部與旋轉帶動部分離狀態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卡合傳動部與旋轉帶動部卡合狀態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狀態一的平面俯視圖。
圖6為對應圖5的平面側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狀態二的平面俯視圖。
圖8為對應圖7的平面側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狀態三的平面俯視圖。
圖10為對應圖9的平面側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 ......機臺11 ......拱座12 ......伸縮驅動裝置13 ......框座14 ......滑軌15 ......限位擋座20 ......上模座 21 ......上胚模30 ......下模座 31 ......下胚模32 ......卡合傳動部 40 ......伸縮驅動構件41 ......氣壓412......伸縮軸桿42 ......ㄩ型架 421......左端部422......右端部 50 ......旋轉驅動裝置60 ......旋轉帶動部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配合參閱圖1、2、3、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的較佳實施例,其包括一機臺10,其頂端設有一拱座11;
一上模座20,樞組于前述拱座11上呈可上、下動作,并通過該拱座11上所組設的伸縮驅動裝置12加以制動,又上模座20底端具有成列組設的上胚模21;一下模座30,設于機臺10上且位于上模座20的下方位置,該下模座30底端具有成列組設的下胚模31與前述上胚模21相對應;一組伸縮驅動構件40,能夠驅使該下模座往機臺前后方向推、拉平移;本實施例的伸縮驅動構件包括一氣壓缸41以及一ㄩ型架42,其中該氣壓缸被固定于機臺10前側所組設的一框座13前側中央處,ㄩ型架42則通過滑軌14樞組于框座13內,以使該ㄩ型架42左、右端部421、422分別組接于下模座30的間隔兩處,氣壓缸41的伸縮軸桿412端部則組接于ㄩ型架42的前側中央;一卡合傳動部32,設于下模座30的一側向端;一旋轉驅動裝置50,被固定于機臺10上一側適位處,可為一NC馬達(Numerical Control數字控制馬達,或為Network Control網絡控制馬達);一旋轉帶動部60,可受前述旋轉驅動裝置50所驅動旋轉,且該旋轉帶動部60的所在位置,是當伸縮驅動構件40驅使下模座30往機臺10前方拉移至定止位置時,恰可與卡合傳動部32達成卡合連結狀態,也即該旋轉帶動部60能夠帶動卡合傳動部32同步旋轉的連結狀態;其中,該所指卡合傳動部32與旋轉帶動部60,如圖3、4所示,可為能夠橫動向相穿套配合的凸塊與凹槽形式。
其中,該下模座30設置下胚模31的中間區段與設有卡合傳動部32的側向端可為軸線相錯位的曲拐軸型態。
其中,該下模座30被旋轉帶動時,可作180°的翻轉,以使下胚模31可由朝上轉變為朝下狀態,以倒出成型的加工件。
又其中,該機臺10上更可組設有限位擋座15,以使下模座30往機臺10前方平移至預設距離時,如圖4所示,可由該限位擋座15擋阻定位。
通過上述的結構、組成,現就本實用新型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的使用動作情形說明如下如圖5、6所示,該玻璃加工件欲進行鍛壓成型時,下模座30的下胚模31成朝上角度狀態,且通過伸縮驅動構件40將它推移至上模座20的正下方,使成列組設的下胚模31與上胚模21相對位,如此即可進行鍛壓成型作業。
再如圖7、8所示,當加工件完成鍛壓成型后,該下模座30可通過該伸縮驅動構件40往機臺10前側方向平移,至預設定止位置時,恰構成該卡合傳動部32與旋轉帶動部60達成卡合連結狀態時,詳如圖4所示,接著,可通過旋轉驅動裝置50的運作,驅使旋轉帶動部60連同卡合傳動部32往機臺前方旋轉,令下模座30翻轉預定角度,如圖9、10所示,進以可倒出下胚模31上的加工件,完成卸料的動作。
完成卸料動作后,同樣再通過該旋轉驅動裝置50的運作使下模座30旋轉回原角度狀態,接著通過伸縮驅動構件40將下模座30往機臺10后側方向平移,此動作即促使該旋轉帶動部60與卡合傳動部32相脫離,并進一步回歸到下胚模31與上胚模21相對位的狀態,即如圖5、6所示,以便進行再次的鍛壓成型作業,如此反復循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原則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變更與修改,而該變更與修改,皆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其包括一機臺,其頂端設有一拱座;一上模座,樞組于前述拱座上呈可上、下動作,并通過伸縮驅動裝置加以制動,上模座底端具有成列組設的上胚模;一下模座,設于機臺上且位于上模座的下方位置,該下模座底端具有成列組設的下胚模與前述上胚模相對應;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組伸縮驅動構件,驅使該下模座往機臺前后方向推、拉平移;一卡合傳動部,設于下模座一側向端;一旋轉驅動裝置,被固定于機臺上一側;一旋轉帶動部,受前述旋轉驅動裝置所驅動旋轉,且該旋轉帶動部的所在位置,是當伸縮驅動構件驅使下模座往機臺前方拉移至定止位置時,恰與卡合傳動部達成卡合連結狀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伸縮驅動構件包括有一氣壓缸以及一ㄩ型架,該氣壓缸被固定于機臺前側所組設的一框座前側中央處,ㄩ型架則通過滑軌樞組于框座內,該ㄩ型架左、右端部均組接于下模座,氣壓缸的伸縮軸桿端部組接于ㄩ型架的前側中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卡合傳動部與旋轉帶動部為能夠橫動向相穿套配合的凸塊與凹槽形式。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旋轉驅動裝置為數字控制馬達或網絡控制馬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下模座設置下胚模的中間區段與設有卡合傳動部的側向端為軸線相錯位的曲拐軸型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下模座被旋轉帶動作180°的翻轉。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其特征在于,該機臺上組設有限位擋座,在下模座往機臺前方平移至預設距離時,由該限位擋座的擋阻達成定位。
專利摘要一種翻轉式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包括機臺,其頂端設有拱座;上模座,樞組于前述拱座上呈可上下動作,并由伸縮驅動裝置加以制動,上模座底端具有成列的上胚模;下模座,設于上模座下方位置,其底端具有成列的下胚模與上胚模相對;一組伸縮驅動構件,能驅使下模座往機臺前后方向推拉平移;一卡合傳動部,設于下模座一側向端;一旋轉驅動裝置,被固定于機臺上一側;一旋轉帶動部,可受旋轉驅動裝置所驅動旋轉,且該旋轉帶動部的所在位置,是當伸縮驅動構件驅使下模座往機臺前方拉移至定止位置時恰可與卡合傳動部達成卡合連結狀態;由此所構組成的玻璃鏡片、棱鏡成型機,特具有操作方便、生產速度快以及適合大量生產的實用效益。
文檔編號C03B11/08GK2771194SQ20052000542
公開日2006年4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24日
發明者李貴華 申請人:李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