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避震器。
背景技術:
中國臺灣位于活動的板塊邊界上,正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 的焦點,前述二板塊碰撞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即會產生地震,且即使在同一 地震的影響下,不同地區的災情也不相同。
目前中國臺灣對地震雖然有概略的了解,但對地震何時何地發生并不 能確切地掌握,我們身處如此動蕩的地質環境中,想要地震不發生是不可 能的,但如何研發避震相關產品,降低地震傷害是目前研發的重點所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避震器,它可以破壞避震 器慣性位移速度,進而減慢伸縮速度作能量壓縮及加快伸張速度釋放能量。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技術解決方案為 包括動作件、第一限流件、容置件及第二限流件,其中 所述動作件具有一從動桿及一活塞,所述從動桿一端相對所述活塞一 端組合,該活塞成型為限流道;所述第一限流件具有一供活塞套設的導穿 部及一配合活塞的限流道的限流部;所述容置件具有內管、第一止漏件、 第二止漏件、定位件及外管;內管供所述動作件的活塞穿置,內管二端分 別與第一止漏件及第二止漏件組合形成第一容置空間,且第一止漏件供動作件的從動桿穿置,第二止漏件具有至少一限流道,限流道一端貫穿第二 止漏件一端,另一端貫穿第二止漏件側邊,定位件一端相對第二止漏件一 端組合;第一止漏件、內管及第二止漏件設置于外管內形成第二容置空間, 第二止漏件的限流道分別與第一容置空間及第二容置空間連通;第二限流 件具有一供定位件穿設且限位于第二止漏件上的導穿部及一配合第二止漏 件的限流道的限流部。
本實用新型可以達到的技術效果是
該避震器內置的緩沖液利用活塞的限流道、第一限流件的限流部、第 二止漏件的限流道及第二限流件的限流部分別搭配第一容置空間與第二容 置空間,通過變化內部流道設計改變流速,以及,第二限流件受定位件限 位下,利用位移改變第二限流件與第二止漏件之間的間距,當避震器伸縮 時,第一容置空間流往第二容置空間的流量將減慢,當避震器伸張時,第 二容置空間流往第一容置空間的流量將加快,使避震器伸縮速度較避震器 伸張速度慢,使避震器伸縮速度慢可提供能量緩沖,避震器伸張速度快可 提供能量釋放。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示意圖之一;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示意圖之二;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地震發生前的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地震發生后的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組裝彈簧示意圖。
圖中,IO動作件,ll接頭,lll限位孔,112組裝部,12從動桿,121 第一組合部,122第二組合部,13活塞,131組裝部,132容置凹,133阻 擋件,134耐磨件,135限流道,20第一限流件,21導穿部,22限流部, 30容置件,31內管,32第一止漏件,321導穿孔,322導襯件,323阻擋 件,324導引件,325容置凹,326阻擋件,33第二止漏件,331容置凹, 332阻擋件,333結合部,334容置凹,335阻擋件,336限流道,337接頭, 338限位孔,34定位件,35外管,40第二限流件,41導穿部,42限流部, 50、 60彈性元件,A第一容置空間,B第二容置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避震器,包括動作件10、第一限流件 20、容置件30、第二限流件40及彈性元件50。
動作件10具有接頭11、從動桿12及活塞13,其中
接頭11 一端徑向成型為限位孔111,另一端軸向成型為與從動桿12配 合的組裝部112,接頭11的組裝部112為內螺紋孔;
從動桿12 —端相對接頭11的組裝部112成型為第一組合部121,從動 桿12的第一組合部121為外螺紋柱,使接頭11的組裝部112相對從動桿 12的第一組合部121鎖設,另一端成型為與活塞13配合的第二組合部122, 從動桿12的第二組合部122為內螺紋孔;活塞13 —端相對從動桿12的第二組合部122成型為組裝部131,活塞 13的組裝部131為外螺紋柱,使從動桿12的第二組合部122相對活塞13 的組裝部131鎖設,活塞13外壁間隔成型三個容置凹132,活塞13的容置 凹132依次套設二阻擋件133及一耐磨件134,活塞13的阻擋件133與耐 磨件134皆為0型環狀,活塞13軸向偏心成型為限流道135。
第一限流件20為片狀,第一限流件20于中央處軸向成型為導穿部21, 第一限流件20于外側緣成型為限流部22,第一限流件20的導穿部21套設 于活塞13的組裝部131上,當活塞13的組裝部131與從動桿12的第二組 合部122鎖合,使第一限流件20受從動桿12壓置于活塞13上定位,讓第 一限流件20的限流部22與活塞13的限流道135配合。
容置件30具有內管31、第一止漏件32、第二止漏件33、定位件34及 外管35,其中
內管31供動作件10的活塞13軸向穿置,使動作件10的活塞13透過 阻擋件133及耐磨件134與容置件30的內管31內壁抵觸;
第一止漏件32軸向成型為導穿孔321,導穿孔321依次間隔設置導襯 件322、阻擋件323及導引件324,第一止漏件32的導襯件322、阻擋件 323及導引件324皆為0型環狀,容置件30之第一止漏件32的導穿孔321 供動作件10的從動桿12軸向穿置,使容置件30的第一止漏件32透過導 襯件322、阻擋件323及導引件324與動作件10的從動桿12外壁抵觸,第 一止漏件32外壁間隔成型二個容置凹325,第一止漏件32的容置凹325依 次套設二阻擋件326,第一止漏件32的阻擋件326皆為0型環狀,第一止漏件32 —端與內管31 —端卡合,第一止漏件32外壁與外管35 —端內壁 配合;
第二止漏件33外壁間隔成型二個容置凹331,第二止漏件33的容置凹 331依次套設二阻擋件332,第二止漏件33的阻擋件332皆為0型環狀, 第二止漏件33 —端成型為結合部333,第二止漏件33的結合部333為圓柱 狀,第二止漏件33外壁間隔成型為一個容置凹334,第二止漏件33的容置 凹334套設有阻擋件335,第二止漏件33具有二限流道336,各限流道336 一端貫穿第二止漏件33 —端,各限流道336另一端貫穿第二止漏件33側 邊,前述二限流道336互不連通,第二止漏件33另一端軸向成型為接頭337, 接頭337徑向成型為限位孔338;
定位件34 —端相對第二止漏件33的結合部333 —端軸向鎖合,第二 止漏件33的結合部333與內管31另一端卡合,第二止漏件33外壁與外管 35另一端內壁配合;
內管31 二端分別相對第一止漏件32及第二止漏件33卡合定位形成第 一容置空間A,接著將第一止漏件32、內管31及第二止漏件33塞置于外 管35中,第一止漏件32外壁透過阻擋件326與外管35—端內壁抵觸,第 二止漏件33外壁透過阻擋件332與外管35另一端內壁抵觸,讓內管31與 外管35之間形成第二容置空間B,且第二止漏件33的各限流道336 —端相 對第一容置空間A連通,第二止漏件33的各限流道336另一端相對第二容 置空間B連通;
第二限流件40為片狀,第二限流件40于中央處軸向成型為導穿部41,第二限流件40于外側緣成型為限流部42,第二限流件40的導穿部41供定 位件34穿設相對第二止漏件33的結合部333鎖合,使第二限流件40受定 位件34壓置于第二止漏件33上定位,讓第二限流件40的限流部42與第 二止漏件33的限流道336配合;
彈性元件50為彈簧,彈性元件50受定位件34穿設,且彈性元件50 一端相對定位件34彈性抵觸,另一端相對第二止漏件33彈性抵觸。
容置件30的第一容置空間A與第二容置空間B預先填充適量緩沖液, 該避震器(如圖4及圖5所示)二端透過動作件10之接頭11的限位孔111 及第二止漏件33之接頭337的限位孔335分別搭配固定片及螺絲定位于二 梁柱之間,當梁柱受外力搖晃時(如圖6所示),該避震器的動作件10與容 置件30將產生軸向伸縮;
該避震器處于伸縮狀態,動作件10透過從動桿12帶動活塞13,使活 塞13由第一止漏件32朝第二止漏件于內管31中進行軸向位移,活塞13 推進時將壓縮活塞13與第二止漏件33間的緩沖液,使第二限流件40受緩 沖液壓抵,而緊貼于第二止漏件33的結合部333上,因此第一容置空間A 的緩沖液透過第二止漏件33的限流道336流往第二容置空間B的緩沖液流 速將減慢;
活塞13推進的同時,第一容置空間A空間不變下,活塞13與第二止 漏件33間之空間的緩沖液將往第一止漏件32與活塞13間的空間流動,緩 沖液流動時將透過活塞13的限流道135與第一限流件20的限流部22對緩 沖液進行限流,通過內部流道空間設計變化改變緩沖液流速。該避震器處于伸張狀態,動作件10透過從動桿12帶動活塞13,使活 塞13由第二止漏件33朝第一止漏件32于內管31中進行軸向位移,活塞 13推進時將壓縮活塞13與第一止漏件32間的緩沖液,使第二限流件40不 受緩沖液壓抵,而不緊貼于第二止漏件33的結合部333上,因此第二容置 空間B的緩沖液透過第二止漏件33的限流道336流往第一容置空間A的緩 沖液流速將加快;
活塞13推進的同時,第一容置空間A空間不變下,活塞13與第一止 漏件32間之空間的緩沖液將往第二止漏件33與活塞13間的空間流動,緩 沖液流動時將透過活塞13的限流道135與第一限流件20的限流部22對緩 沖液進行限制,并提供破壞避震器慣性位移速度,進而減慢伸縮速度作能 量壓縮及加快伸張速度釋放能量的避震器,通過內部流道空間變化改變緩 沖液流速。
如圖7所示,第一容置空間A內于活塞13兩端分別設有一彈性元件60, 彈性元件60用來維持且定位住該避震器,使該避震器設置定位將不受震動 能量而隨意變形。
前述該避震器可運用于房屋避震或機車避震或汽車避震或機械設備等 領域。
權利要求1、一種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動作件,所述動作件具有一從動桿及一活塞,從動桿相對活塞相互組合,且活塞具有一限流道;一第一限流件,套設于活塞上并具有一限流部,且第一限流件受從動桿定位于活塞上,讓第一限流件的限流部與活塞的限流道配合;一容置件,所述容置件具有一內管、一第一止漏件、一第二止漏件、一定位件及一外管;所述內管供所述動作件的活塞穿置;所述第一止漏件軸向成型為供所述動作件的從動桿穿置的導穿孔,所述第一止漏件一端與內管一端卡合,且第一止漏件外壁與外管一端內壁配合;所述第二止漏件一端與內管另一端卡合,且第二止漏件外壁與外管另一端內壁配合,第二止漏件具有至少一限流道,所述限流道一端貫穿第二止漏件一端,另一端貫穿第二止漏件側邊,所述定位件一端相對第二止漏件一端組合;內管、第一止漏件及第二止漏件形成第一容置空間,第一止漏件、內管及第二止漏件設置于所述外管內形成第二容置空間,第二止漏件的限流道分別與第一容置空間及第二容置空間連通;以及一第二限流件,供所述定位件穿設且限位于第二止漏件上,且第二限流件具有一限流部,所述定位件與第二止漏件之間更設有一彈性元件,彈性元件受定位件穿設,且彈性元件一端相對定位件彈性抵觸,另一端相對第二止漏件彈性抵觸,讓第二限流件的限流部與第二止漏件的限流道配合;藉此破壞避震器慣性位移速度,進而減慢伸縮速度作能量壓縮及加快伸張速度釋放能量。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動作件的從動桿 一端成型為組合部,所述活塞一端相對從動桿的組合部成型為組裝部,所 述從動桿的組合部相對活塞的組裝部組合;所述第一限流件具有一導穿部,第一限流件的導穿部套設于活塞的組裝部上,且受從動桿定位于活塞上;以及所述第二限流件具有一導穿部,第二限流件的導穿部供定位件穿設且 限位于第二止漏件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與第二止漏件之間更設有一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受定位件穿設,且彈性元件一 端相對定位件彈性抵觸,另一端相對第二止漏件彈性抵觸。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動作件之從動桿 的組合部為內螺紋孔,動作件之活塞之組裝部為外螺紋柱,活塞外壁間隔 成型至少二容置凹,活塞的容置凹套設阻擋件及耐磨件;所述容置件的內管內壁與動作件之活塞的阻擋件及耐磨件抵觸;第一 止漏件的導引孔設置一導襯件、 一阻擋件及一導引件,容置件的第一止漏 件透過導襯件、阻擋件及導引件與動作件的從動桿外壁抵觸,第一止漏件 外壁成型至少一容置凹,第一止漏件的容置凹套設阻擋件;第二止漏件外 壁成型至少一容置凹,第二止漏件的容置凹套設阻擋件,第二止漏件一端 成型為結合部,第二止漏件外壁成型至少一個容置凹,第二止漏件的容置 凹套設阻擋件;定位件一端相對第二止漏件的結合部一端組合,第二止漏 件的結合部與內管卡合;以及所述第二限流件的導穿部供定位件穿設相對第二止漏件的結合部組合,使第二限流件受定位件定位于第二止漏件上。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動作件具有一接 頭,所述接頭一端徑向成型為限位孔,另一端軸向成型為與從動桿配合的 組裝部,所述接頭的組裝部為內螺紋孔。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 于活塞兩端分別設有一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用來維持且定位住所述避震器o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避震器,該避震器利用內部空間流道設計,并配合至少一個限流件及彈性元件改變避震器伸縮時流速以及壓縮位移間距改變,使該避震器伸縮速度不一,以提供緩沖破壞震波能量對房屋的慣性位移,達到減緩地震造成房屋晃動的力量。
文檔編號E04B1/98GK201250459SQ20082013060
公開日2009年6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11日
發明者江維華 申請人:清瑞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