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建筑工程用吊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用吊籃,具體涉及吊籃的底面。
背景技術:
建筑工程中施工人員需要在高空中對墻體進行作業,傳統的采用腳手架結構,不僅搭建腳手架耗時耗力,而且不安全,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建筑吊籃則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建筑吊籃包括吊籃邊框、吊籃門以及全密封的吊籃底面,不僅組裝簡便且安全可靠,由于四周受到吊籃邊框和吊籃門的保護,施工人員可以隨意在吊籃底面上走動進行作業,而不用顧慮腳下是否踩準了腳手架,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的發生率。但在實際應用中建筑吊籃也存在不足之處由于建筑吊籃中的吊籃底面為全密封,雖然施工人員踩在全密封的吊籃底面上如同在地面上一般,但在建筑吊籃在高空中作業時,由于受空中氣流的影響尤其是大風天氣情況下,吊籃底面容易受到風力影響,使建筑吊籃產生晃動,給建筑施工造成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工程用吊籃,可以有效解決現有建筑吊籃由于吊籃底面采用全密封結構,在空中作業時容易收到風力的影響,引起建筑吊籃的晃動,給建筑施工造成安全隱患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建筑工程用吊籃,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吊籃邊框,吊籃邊框兩端設有吊籃門,吊籃邊框底部設有用于行走的底面,其特征在于底面由固定連接的單元底板組成,單元底板之間設有間隙。[0005] 進一步,相鄰兩單元底板之間設有間隙。 進一步,底面中部的單元底板之間密封連接,底面兩端的單元底板之間設有間隙。[0007] 優選的,各間隙大小均勻,間隙的大小為1 3cm,可以保證在風大時有足夠的氣流流經間隙,盡量減輕建筑吊籃的晃動,同時該間隙大小不影響施工人員在吊籃底面地行走,并不會出現由于間隙過大而引起施工人員不慎被絆倒的現象。[0008] 更進一步,單元底板的寬度為10 15cm。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可以減少建筑吊籃在空中的晃動,增加建筑吊籃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空中氣流仍然會對吊籃底面產生影響,但部分氣流會從吊籃底面的單元底板之間間隙中流過,減小氣流對吊籃底面的作用力,從而減小氣流對空中作業的建筑吊籃的影響。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建筑工程用吊籃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0012] 圖2為本實用新型建筑工程用吊籃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建筑工程用吊籃,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吊籃邊框1,吊 籃邊框1兩端設有吊籃門2,吊籃邊框1底部設有用于行走的底面,底面由固定連接的單元 底板3組成,單元底板3的寬度為10 15cm ;單元底板3之間設有間隙4,相鄰兩單元底板 3之間設有間隙4,各間隙4大小均勻,間隙4的大小為1 3cm,保證在風大時有足夠的氣 流流經間隙4,盡量減輕對建筑吊籃的晃動。 實施例二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建筑工程用吊籃,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吊籃邊框1,吊 籃邊框1兩端設有吊籃門2,吊籃邊框1底部設有用于行走的底面,底面由固定連接的單元 底板3組成,單元底板3的寬度為10 15cm ;單元底板3之間設有間隙4,底面中部的單元 底板3之間密封連接,底面兩端的單元底板3之間設有間隙4,各間隙4大小均勻,間隙4的 大小為1 3cm,保證在風大時有足夠的氣流流經間隙4,盡量減輕對建筑吊籃的晃動。
權利要求建筑工程用吊籃,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吊籃邊框(1),所述吊籃邊框(1)兩端設有吊籃門(2),所述吊籃邊框(1)底部設有用于行走的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由固定連接的單元底板(3)組成,所述單元底板(3)之間設有間隙(4)。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用吊籃,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兩單元底板(3)之 間設有間隙(4)。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建筑工程用吊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中部的單元底板(3) 之間密封連接,所述底面兩端的單元底板(3)之間設有間隙(4)。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建筑工程用吊籃,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間隙(4)大小均 勻,所述間隙(4)的大小為1 3cm。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工程用吊籃,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元底板(3)的寬度為 10 15c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建筑工程用吊籃,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吊籃邊框,吊籃邊框兩端設有吊籃門,吊籃邊框底部設有用于行走的底面,底面由固定連接的單元底板組成,單元底板之間設有間隙,各間隙大小均勻,間隙的大小為1~3cm,可以保證在風大時有足夠的氣流流經間隙,盡量減輕建筑吊籃的晃動,同時該間隙大小不影響施工人員在吊籃底面地行走,并不會出現由于間隙過大而引起施工人員不慎被絆倒的現象。本實用新型可以減少建筑吊籃在空中的晃動,增加建筑吊籃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空中氣流仍然會對吊籃底面產生影響,但部分氣流會從吊籃底面的單元底板之間間隙中流過,減小氣流對吊籃底面的作用力,從而減小氣流對空中作業的建筑吊籃的影響。
文檔編號E04G3/30GK201460187SQ20092011811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7日
發明者毛坤龍 申請人:毛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