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現場澆注非承重墻體的建墻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建筑領域,涉及一種用于現場澆注非承重墻體施工的建墻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建成墻體方式大體有三種第一種是傳統的砌疊方式,即將磚或類似砌塊用水泥粘接疊砌而成。這種成墻方式施工速度慢,施工現場垃圾多且難以清潔;第二種是先在工廠生產成各種各樣的大板塊,然后再到現場組裝成墻,這種成墻方式克服了第一種成墻方式的缺點,但是板塊之間連接處出現裂縫始終無法很好地解決;第三種是現場澆注的方式成墻。目前現有混凝土澆注模方法是在現場進行鋸板、拼裝,鐵釘固定甚至燒焊等,其施工工序復雜,制模速度慢,勞動強度大,且在拆模時容易損壞模板,模板難以多次重復使用, 無法實現建墻流水線作業。特別是模板安裝不穩固,安裝費工費時,無法快速可靠地進行建墻作業。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現場澆注非承重墻體施工的建墻方法,可以快速可靠地進行建墻作業。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現場澆注非承重墻體施工的建墻方法,從而可以實現現場的一次性快速高效澆注的“流水線”生產作業方式,快速、高效建成高質量墻體。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現場澆注非承重墻體的建墻方法,其特點在于 首先準備若干等長的條形模塊6、帶孔的模板1、帶孔的模柱5,若干穿設在孔內的緊固定件;然后依次將條形模塊6上下對應地固定于地面及天面/梁面上;將帶孔的模板1或模柱 5緊貼條形模塊6的一端,垂直于地面安放,借助條形模塊6的固定作為模板或模柱的支撐點;將緊固件穿過模板1或模柱5上的孔,再套上與條形模塊6等長度的套管4,通過條形模塊6及套管4的長度來決定現場澆注墻體的厚度;將另一塊模板1或模柱5緊貼條形模塊6的另一端垂直于地面安放,并讓上述的已穿過一塊模板1或模柱5的緊固件2的另一端穿過該模板1或模柱5的孔,由螺母3固定,組成墻體“模具盒”;將各種混凝土加入“模具盒”內進行澆注,待混凝土凝固一段時間后,拆模即可得到表面平整光滑且垂直的墻體。上述方法中,通過將條形模塊6上下對應地固定于地面及天面/梁上,將異型模板 1或模柱5緊貼條形模塊6的兩端,可借助條形模塊6與天面/梁的固定作為異型模板或模柱的支撐點,同時借助套管4的支撐作用與地面及天面/梁面形成連接,從而組成垂直于地面且內表面平整光滑的墻體“模具盒”,實現快速可靠地建模和建墻作業。同時條形模塊6 起到加強墻體與主體之間連接強度,提高墻體牢固性及抗震性。另外通過條形模塊6及套管4的長度來決定現場澆注墻體的厚度。以上的建墻可以通過機械向“模具盒”內泵入混凝土,且混凝土自然凝固。在向“模具盒”中澆注混凝土前,向“模具盒”中添加隔音、隔熱保溫材料;或者在澆注的混凝土中添加隔音、隔熱保溫材料。在安裝好條形模塊6后,在建墻的位置沿墻體延伸方向設置鋼絲網,鋼絲網的上端固定在天面或梁面上,鋼絲網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另外,所述模板為異型模板;每一異型模板包括成型墻體的成型部和分設在成型部兩側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連接部具有一個容納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的空間,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前一異型模板第二連接部的空間中,并且組裝完成后后一異型模板的成型部與前一異型模板的成型部在同一平面或曲面內。所述模柱為異型模柱,包括成型部和至少兩個與成型部相鄰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分別與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相連接。所述“模具盒”至少包括兩塊以上的異型模板以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異型模柱;所述異型模板包括成型墻體平面的成型部和分設在成型部兩側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 所述第二連接部具有一個容納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的空間,所述異型模柱包括成型墻體拐角的成型部和至少兩個與成型部相鄰的第二連接部;至少其中兩塊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分別插入異型模柱第二連接部的空間中,相鄰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前述異型模板第二連接部的空間中。所述異型模板和異型模柱的上端與天面或梁面接觸,異型模板和異型模柱的下端與地面接觸。所述墻體高度方向上,最上方的異型模板的上端與天面或梁面接觸,最下方的異型模板的下端與地面接觸。所述緊固件為螺栓或螺釘。因此,利用本發明的建墻方法,可以將若干在工廠生產好的帶孔的異型模板、模柱,以及等長的模塊、套管,利用建筑物主體框架的梁柱/地面/天面,在施工現場進行組裝。首先將模塊上下對應地固定于地面及天面/梁面上,然后通過套管、螺栓及螺母的配合,借助模塊、套管作支撐,將所述異型模板、模柱固定于地面與天面之間,組成墻體施工模具。通過機械泵將各種輕質混凝土送入墻體施工模具內,待輕質混凝土基本凝固后,松開螺栓、螺母、套管,拆開所述異型模板、模柱、套管即可。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是1、無論墻體多高、多寬、多厚,都可以通過異型模板之間或異型模板與異型模柱的拼裝成型一個模具盒,從而一次性澆注成形,徹底解決墻體的接縫問題,而且墻體垂直、平整無須批蕩,可直接罩面或貼墻紙后投入使用;2、由于設有模塊,因此墻體與樓房的地面及天面/梁之間連接成“凹”字型咬合, 大大提高了墻體的抗震性能;3、可以通過工廠化生產模具,現場安裝,從而可以進行“流水線”式作業,施工簡單,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為實現工廠化生產建房提供了實現途徑。4、施工時勞動強度小,地面整潔,無建筑垃圾。5、通過在墻體填充材料中添加隔音、隔熱保溫材料或其他環保材料,可以一次性建成各種功能性墻體,如隔音墻、保溫墻等6、模板、模柱可以重復使用,大大節約了社會資源和能源。7、可以將建筑垃圾作填充材料使用,為建筑垃圾的循環使用提供了實現途徑。
8、組裝“模具盒”之前,在地面與天面或梁面之間加裝鋼絲網,然后再澆注,使得墻與建筑主體連接更牢固,具有非常高的抗震動性。
圖1是本發明建墻方法的采用的平板狀異型模板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建墻方法的中采用的弧形異型模板立體圖;圖3是圖2的俯視圖;圖4是本發明建墻方法采用的另一弧形模板立體圖;圖5是圖4的仰視圖;圖6是本發明建墻方法的采用的模柱立體圖;圖7是用于本發明的建墻方法的第一種"模具』結構示意圖;圖8是用于本發明建墻方法的第二種"模具盒"結構示意圖;圖9是用于本發明建墻方法的第三種"模具盒〃結構示意圖;圖10是用于本發明建墻方法的第四種"模具盒“結構示意圖;圖11是利用本發明的建墻方法現場澆注成型的非承重墻體的剖面圖; 圖。圖12是利用本發明的建墻方法現場澆注成型的非承重墻體的厚度方向的剖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異型模具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如附圖1 6、11、12所示,是通過工廠化生產的異型模板1和異型模柱5。如附圖 1所示為平板狀異型模板1的立體圖,它包括成型墻體的成型部Ia和分設在成型部Ia兩側的第一連接部Ib和第二連接部lc,第二連接部Ic具有一個容納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的空間ld,當然該空間不局限于附圖中所示的L形形狀,可以是其它的如V形或U 形的形狀。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前一異型模板第二連接部Ic的空間Id中,并且組裝完成后后一異型模板的成型部Ie與前一異型模板的成型部Ia在同一平面內(如附圖7所示)。圖2 圖5為弧形異型模板的示意圖,主要用于成型弧形的墻面。其結構特征與平板狀異型模板1相同。當兩塊異型模板均是弧形時,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前一異型模板第二連接部的空間中,并且組裝完成后后一異型模板的成型部與前一異型模板的成型部Ia在同一曲面內。當然也可以是一塊平板狀的異型模板與一塊弧形異型模板相互拼接。圖6所示為用于成型墻面拐角的異型模柱5,根據模柱5的成型部fe形狀不同, 它可以成型直角拐角(如附圖6中所示),也可以成型弧形拐角,也可以成型銳角或鈍角拐角。異型模柱還包括至少兩個與成型部如相鄰的連接部恥,連接部恥分別與兩塊不同的異型模板1的第一連接部Ib相連接。如附圖11、12所示,異型模板1和異型模柱5的上端與天面或梁面接觸,異型模板 1和異型模柱5的下端與地面接觸。由上述的多塊異型模板1和異型模柱5組成成型墻體相互對應的模具單元A、B,在相互對應的模具單元A、B之間設有與其間距相同的模塊6,模塊6固定連接在地面和天面或梁面上,模塊的兩端分別頂置在相互對應的模具單元上A、B。 并且固定在地面的模塊6與固定在天面或梁面上的模塊6上下位置對應。相互對應的模具單元A、B上設有對應的孔,并在相互對應的模具單元A、B之間設置套管4,由螺栓2穿過模具單元A、B上的孔和套管4后,通過螺母3固定連接。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是現場澆注“_”字形非承重墻體施工模具組合結構及施工方法。第一步,在地面及頂面/梁面下找好若干個模塊6的固定點,將模塊6分別對稱地固定于地面及頂面/梁面下;第二步,將工廠生產好的異型模板1緊貼模塊6的一端,垂直與地面安裝好;第三步,用螺栓2依次穿過上述模板1、套管4與螺母3配合將另一面的異型模板 1固定于上述模板1的對立面中,通過上述安裝,借助固定于地面及頂面/梁面的模塊6作為支撐,將位于相對面的異型模板1牢固地定位與地面及頂面/梁之間,根據需要重復第三步,從而組成非承重墻體施工“模具盒”;第四步,通過機械將各種混凝土泵入“模具盒”內,進行現場澆注墻體。待混凝土自然凝結一段時間后,拆下模具即可。為了增強連接強度,每兩塊相對立的異型模板之間,有若干螺栓2、套管4與螺母3 配合固定。實施例二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是現場澆注“T”字形非承重墻體施工模具組合結構及施工方法。第一步、第二步與實施例一第一步、第二步相同,第三步,在“T”字形的兩個內拐角處,裝上本發明異型模柱5,并通過異型模柱5的連接部與縱向和橫向設置的不同異型模板 1鑲入連接并固定好,用螺栓2、套管4與螺母3配合固定。本實施例其它結構與施工方法, 同實施例一相同。實施例三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是現場澆注直角形非承重墻體施工模具組合結構及施工方法。第一步、第二步同實施例一第一步、第二步相同,第三步,在內拐角處,將異型模柱 5與縱向及橫向相鄰的兩塊異型模板1通過螺栓2、套管4及螺母3配合固定;在外角處,縱橫相鄰的直角“L”形模板,直接對接異型模板1,通過螺栓2、套管4及螺母3配合固定。本實施例的其它結構與施工方法同實施例一相同。實施例四如圖二十所示,本實施例是“十”字形非承重墻體施工模具組合結構及施工方法。第一步同實施例一第一步相同,第二步,在“十”字形墻體的四個拐角處的地面及頂面找好若干模塊6的固定點,并固定好模塊6,將四個異型模柱5固定好;第三步,將縱橫兩塊異型模板1、插入異型模柱5的第二連接部的空間內相連接,通過螺栓2、套管4及螺母 3配合固定。本實施例的其它結構與施工方法同實施例一相同。以上的實施例中,異型模板1和異型模柱5的上端均是與天面或梁面接觸,異型模板1和異型模柱5的下端與地面接觸。但事實上,在高度方向,異型模板1和異型模柱5也可以通過連接部進行拼接,即也可以是高度方向上最上方的異型模板1的上端與天面或梁面接觸,最下方的異型模板1的下端與地面接觸。因此本申請中所指的兩側、上端、下端等詞匯并不具有局限于常規的理解,而應該作為一種相對的解釋,相對于參考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凡是在本發明基礎上的等同替換,均應視為落入其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現場澆注非承重墻體的建墻方法,其特點在于首先準備若干等長的條形模塊6、帶孔的模板1、帶孔的模柱5,若干穿設在孔內的緊固定件;然后依次將條形模塊6 上下對應地固定于地面及天面/梁面上;將帶孔的模板1或模柱5緊貼條形模塊6的一端, 垂直于地面安放,借助條形模塊6的固定作為模板或模柱的支撐點;將緊固件穿過模板1或模柱5上的孔,再套上與條形模塊6等長度的套管4,通過條形模塊6及套管4的長度來決定現場澆注墻體的厚度;將另一塊模板1或模柱5緊貼條形模塊6的另一端垂直于地面安放,并讓上述的已穿過一塊模板1或模柱5的緊固件2的另一端穿過該模板1或模柱5的孔,由螺母3固定,組成墻體“模具盒”;將各種混凝土加入“模具盒”內進行澆注,待混凝土凝固一段時間后,拆模即可得到表面平整光滑且垂直的墻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機械泵入混凝土,且混凝土自然凝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模具盒”中澆注混凝土前,向 “模具盒”中添加隔音、隔熱保溫材料;或者在澆注的混凝土中添加隔音、隔熱保溫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安裝好條形模塊6后,在建墻的位置沿墻體延伸方向設置鋼絲網,鋼絲網的上端固定在天面或梁面上,鋼絲網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
5.根據權利要求1 4任一項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為異型模板;每一異型模板包括成型墻體的成型部和分設在成型部兩側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連接部具有一個容納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的空間,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前一異型模板第二連接部的空間中,并且組裝完成后后一異型模板的成型部與前一異型模板的成型部在同一平面或曲面內。
6.根據權利要求1 4任一項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柱為異型模柱,包括成型部和至少兩個與成型部相鄰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分別與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 4任一項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盒”至少包括兩塊以上的異型模板以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異型模柱;所述異型模板包括成型墻體平面的成型部和分設在成型部兩側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連接部具有一個容納后一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的空間,所述異型模柱包括成型墻體拐角的成型部和至少兩個與成型部相鄰的第二連接部;至少其中兩塊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分別插入異型模柱第二連接部的空間中,相鄰異型模板的第一連接部插入前述異型模板第二連接部的空間中。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異型模板和異型模柱的上端與天面或梁面接觸,異型模板和異型模柱的下端與地面接觸。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墻體高度方向上,最上方的異型模板的上端與天面或梁面接觸,最下方的異型模板的下端與地面接觸。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建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件為螺栓或螺釘。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現場澆注非承重墻體的建墻方法。該建墻方法包括將等長度條形模塊上下對應地固定于地面及天面/梁上,借助于該模塊作支撐,用螺栓、套管及螺母配合,將模板、模柱垂直地固定于地面及天面/梁面之間,組成澆注墻體“模具盒”,通過機械將各種混凝土泵入“模具盒”內,連續無間隙地澆注成各種墻體。其優點是施工工藝簡單,模板單一,施工速度快,工人勞動強度低,模具容易拆且可多次重復使用。澆注成型的墻體,垂直、平整、無連接縫,且無須批蕩,可直接罩面或貼墻紙投入使用。
文檔編號E04G11/08GK102235045SQ20101016944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30日
發明者歐陽文化, 蔣勝鵬 申請人:廣州市壁圣專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