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混凝土張弦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的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混凝土張弦梁結構的技術。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各種功能復雜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出現,建筑物的跨度越來越大。現有建 筑物的主體結構都采用混凝土結構,其大跨結構都采用鋼結構或預應力混凝土梁。其中,采 用鋼結構的方式自重輕,而且管道穿設方便,但是具有用鋼量大的缺陷,其經濟性、耐久性 和防火性能較差,而且鋼結構部分與混凝土主體結構的連接比較復雜。采用預應力混凝土 梁的方式經濟性、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較好,而且與混凝土主體結構的連接比較簡單,但是現 有的預應力混凝土梁都采用體內預應力形式,具有跨度小的缺陷,難以滿足大跨度建筑物 的受力要求,而且還具有自重大及管道穿設困難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跨 度大,能用于大跨度建筑物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包括混凝 土梁和預應力束,所述混凝土梁的兩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的 下方設有兩個豎向撐桿;所述兩個豎向撐桿的上端以剛接方式或鉸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所述預應力束穿過兩個豎向撐桿的下端端部,其兩端分別經張拉錨固裝置錨固在 混凝土梁的兩端。進一步的,所述兩個豎向撐桿的上端以剛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所述預應力束與 兩個豎向撐桿的下端端部滑動連接。進一步的,所述兩個豎向撐桿的上端以鉸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所述預應力束與 兩個豎向撐桿的下端端部固接。進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梁是混凝土實腹式寬扁梁。進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梁是混凝土箱形梁,其內腔中設有兩塊肋板,所述兩塊肋板 分別位于兩個豎向撐桿的正上方,每塊肋板的上下兩端分別與混凝土梁固接。進一步的,所述豎向撐桿的形狀呈上大下小的梯臺形。進一步的,所述預應力束是成品預應力拉索,或是由無粘結預應力筋組成的拉索, 或是預應力拉桿。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由于混凝土梁采用了體外預應力的形式, 并采用張弦梁結構,用豎向撐桿實現預應力束的轉向和支撐,混凝土梁作為壓彎構件,主要 承受壓力,少量承擔彎矩,豎向撐桿位于混凝土梁與預應力束之間,承受軸力及彎矩,預應 力束在混凝土梁的兩端端部與混凝土梁結合,組成自平衡體系,對支座不產生額外的水平 推力,因此相比現有預應力混凝土梁具有更大的跨度,能滿足大跨度建筑物的受力要求。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中的混凝土梁與豎向撐桿的 側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中的混凝土梁與豎向撐桿的 主視剖切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中的混凝土梁與豎向撐桿的 側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中的混凝土梁與豎向撐桿的 主視剖切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本實施例并不用 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是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相似結構及其相似變化,均應列入本實用新型 的保護范圍。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包括混凝 土梁11和預應力束12,所述混凝土梁11的兩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 凝土梁11的下方設有兩個豎向撐桿13 ;所述兩個豎向撐桿13的上端以剛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11 ;所述預應力束12穿過兩個豎向撐桿13的下端端部,并與兩個豎向撐桿13的下端 端部滑動連接,其兩端分別經張拉錨固裝置14錨固在混凝土梁11的兩端。如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梁11是混凝土實腹式寬 扁梁,在施工時混凝土梁11與樓板一體澆筑,以避免張弦結構的側向失穩問題。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包括混凝 土梁21和預應力束22,所述混凝土梁21的兩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 凝土梁21的下方設有兩個豎向撐桿23 ;所述兩個豎向撐桿23的上端以鉸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21 ;所述預應力束22穿過兩個豎向撐桿23的下端端部,并與兩個豎向撐桿23的下端 端部固接,其兩端分別經張拉錨固裝置24錨固在混凝土梁21的兩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梁21是混凝土實腹式寬扁梁,在施工時混 凝土梁21與樓板一體澆筑,以避免張弦結構的側向失穩問題。如圖5-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混凝土張弦梁結構,該實 施例的主視圖與第一實施例類似,該實施例包括混凝土梁31和預應力束32,所述混凝土梁 31的兩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31的下方設有兩個豎向撐桿 33 ;所述兩個豎向撐桿33的上端以剛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31 ;所述預應力束32穿過兩個豎向撐桿33的下端端部,并與兩個豎向撐桿33的下端
4端部滑動連接,其兩端分別經張拉錨固裝置錨固在混凝土梁31的兩端;所述混凝土梁31是混凝土箱形梁,其內腔中設有兩塊肋板35,所述兩塊肋板35分 別位于兩個豎向撐桿33的正上方,每塊肋板35的上下兩端分別與混凝土梁31固接。本實用新型第一、第二、第三實施例中,所述豎向撐桿是鋼桿、混凝土桿或鋼管混 凝土桿,其形狀呈上大下小的梯臺形;所述預應力束是成品預應力拉索,或是由無粘結預應 力筋組成的拉索,或是預應力拉桿。本實用新型第一、第三實施例施工時,先將混凝土梁和豎向撐桿一體澆筑,待混凝 土強度達到張拉要求后,在混凝土梁兩端安裝張拉錨固裝置,然后將預應力束穿過兩個豎 向撐桿的下端,預應力束的兩端分別接至混凝土梁兩端的張拉錨固裝置,并通過張拉錨固 裝置張拉后分別錨固在混凝土梁的兩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施工時,先單獨澆筑混凝土梁,若豎向撐桿采用混凝土桿 或鋼管混凝土桿,則同時澆筑豎向撐桿,待混凝土強度達到張拉要求后,在混凝土梁上安裝 豎向撐桿,并在混凝土梁兩端安裝張拉錨固裝置,然后將預應力束穿過兩個豎向撐桿的下 端,預應力束的兩端分別接至混凝土梁兩端的張拉錨固裝置,并通過張拉錨固裝置張拉后 分別錨固在混凝土梁的兩端。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中,混凝土梁與預應力束之間的空間可用于安裝設備管線。 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上下大小相同的柱形豎向撐桿。
權利要求一種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包括混凝土梁和預應力束,所述混凝土梁的兩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的下方設有兩個豎向撐桿;所述兩個豎向撐桿的上端以剛接方式或鉸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所述預應力束穿過兩個豎向撐桿的下端端部,其兩端分別經張拉錨固裝置錨固在混凝土梁的兩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豎向撐桿的上端 以剛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所述預應力束與兩個豎向撐桿的下端端部滑動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豎向撐桿的上端 以鉸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所述預應力束與兩個豎向撐桿的下端端部固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是混凝土實 腹式寬扁梁。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是混凝土箱 形梁,其內腔中設有兩塊肋板,所述兩塊肋板分別位于兩個豎向撐桿的正上方,每塊肋板的 上下兩端分別與混凝土梁固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豎向撐桿的形狀呈上 大下小的梯臺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張弦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應力束是成品預應 力拉索,或是由無粘結預應力筋組成的拉索,或是預應力拉桿。
專利摘要一種混凝土張弦梁結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所解決的是提高混凝土梁跨度的技術問題。該結構包括混凝土梁和預應力束,所述混凝土梁的兩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的下方設有兩個豎向撐桿;所述兩個豎向撐桿的上端以剛接方式或鉸接方式連接混凝土梁;所述預應力束穿過兩個豎向撐桿的下端端部,其兩端分別經張拉錨固裝置錨固在混凝土梁的兩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結構,能滿足大跨度建筑物的受力要求。
文檔編號E04C3/26GK201738496SQ20102023223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1日
發明者南建林, 盧世霞, 姚惟秉, 宋程梅, 楊俊 , 段旭杰, 王旭輝, 翁旻, 鄒磊 申請人:浙江鴻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建科結構新技術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