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作業用踏腳凳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供作業者搭乘在頂板部上以進行高處作業的作業用踏腳凳。
背景技術:
以往,提供了各種作業用踏腳凳,但為了以較大面積平坦地形成頂板部并能夠實現穩定的設置狀態,作為整體優選構成為箱型。另外,為了能夠進行高度不同的高低位置上的作業,優選構成為能夠將頂板部保持在高位置和低位置的不同高度上。關于這一點,公知有整體由合成樹脂形成為箱型的作業用踏腳凳(專利文獻1), 在上下配置的各個矩形的頂板和底板之間設置側板,通過相對的一對側板構成能夠向內側以成為上下兩折狀的方式自由屈折的折疊側板,通過另外的相對的一對側板構成作為剛體板且能夠向所述箱型的內部空間自由轉動的支承側板。在該公知的作業用踏腳凳中,通過使所述折疊側板伸長并將支承側板嵌入至頂板與底板之間,從而能夠提供將頂板保持在高位置上的高踏腳凳。另外,通過解除所述支承側板的嵌合并收納在頂板與底板之間,使折疊側板屈折而將頂板和底板對合,從而提供將頂板保持在低位置上的低踏腳凳。但是,對于所述公知的作業用踏腳凳,為了將低踏腳凳變更為高踏腳凳,必須在通過折疊側板的伸長而將頂板抬升之后使支承側板嵌入到抬升了的頂板與底板之間,作業繁雜需要人力。而且,若支承側板的嵌入狀態不完全,則存在著在作業者搭乘在頂板上的狀態下支承側板脫出從而頂板下降的危險。另外,為了從高踏腳凳變更為低踏腳凳,必須在使支承側板脫出后通過折疊側板的屈折而使頂板和底板對合,不僅作業繁雜,而且存在著作業者的手指被夾在屈折中折疊側板或頂板與底板之間而受傷的可能性。專利文獻1 日本特許第4469483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作業用踏腳凳,通過整體形成為大致箱型的作業用踏腳凳能夠選擇性地形成低踏腳凳和高踏腳凳,在變更頂板部的高度位置時,基本上能夠以單觸式動作進行該變更作業,而且,變更作業時不存在作業者的手指受傷的可能性,而且,在作業者搭乘在頂板部上的狀態下不存在頂板部意外地下降的危險,是能夠可靠牢固地支承頂板部的安全的作業用踏腳凳。因此,本發明作為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手段而構成,是一種作業用踏腳凳,包括具有頂板部的上部臺和配置在該上部臺的下側的下部臺,通過使上部臺相對于下部臺移動而將頂板部保持在不同的高度Hl及高度H2,其中Hl <H2,其中,在所述上部臺上隔開間隔地設置多個上部腿部,并且,在所述下部臺上隔開間隔地設置多個下部腿部,將所述上部腿部收納在相鄰的下部腿部之間,并將所述下部腿部收納在相鄰的上部腿部之間,由此構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所述第一高度是,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的上端的高度為所述高度H 1 ;通過使所述上部腿部支承在下部腿部之上,構成第二高度的踏腳凳,所述第二高度是,從CN 102535828 A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為所述高度H2。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是,設置能夠繞鉛直方向的軸線自由轉動且能夠沿軸線自由滑動的連結機構,經由該連結機構將上部臺以能夠轉動且能夠升降的方式連結在下部臺上,將所述上部腿部及下部腿部設置在所述軸線的周圍。另外,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是,在下部臺設置卡定機構,在上部臺設置第一被卡定機構,當構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時,該第一被卡定機構卡脫自如地卡定于所述卡定機構。此時,更優選的是,在下部臺設置卡定機構,在上部臺設置第二被卡定機構,當構成第二高度的踏腳凳時,該第二被卡定機構卡脫自如地卡定于所述卡定機構。此外,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是,在頂板部的側面設置頂板連結機構,該頂板連結機構是將在上下方向貫通的燕尾槽狀的凹部和呈從上下方向與該凹部嵌合自如的形狀的燕尾狀的凸部作為一組并列設置而成的,將該頂板連結機構相對于頂板部的側面設置在以所述軸線為中心的圖形旋轉移動的多個部位上,并構成為當將多個踏腳凳在橫向排列設置時,在相鄰踏腳凳的相對的頂板連結機構的相互之間,將一方的踏腳凳的凸部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腳凳的凹部中。此時,更優選的是,在上部臺的側面設置上部臺連結機構,該上部臺連結機構是將與所述頂板連結機構相同形狀的凹部和凸部并列設置而成的,并構成為當將第一高度的踏腳凳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在橫向排列設置時,在第一高度的踏腳凳的頂板連結機構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的上部臺連結機構的相互之間,將一方的踏腳凳的凸部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腳凳的凹部中。另外,優選在頂板部的側面形成手持用凹部,該手持用凹部位于構成所述頂板連結機構的一組凸部和凹部之間。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是,將多個踏腳凳以能夠上下層疊的方式構成,在上層的踏腳凳的下部腿部的下表面固定有彈性墊,在下層的踏腳凳的頂板部形成有容納所述彈性墊的凹陷部。發明的效果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本發明,具有如下效果能夠選擇性地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lb,而且,能夠基本上通過基于上部臺3的移動的單觸式動作進行該作業。此時,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本發明,所述高度的選擇作業能夠基本上通過基于上部臺3的升降和轉動的單觸式動作進行,而且,由于能夠進行被連結機構5引導的升降和轉動,因此作業容易。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本發明,當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時,下部臺4的卡定機構四卡定在頂板部2的第一被卡定機構12上,由此,將具有頂板部2的上部臺3和下部臺4以相互不能升降且不能轉動的方式卡定,因此,能夠在頂板部2之上安全地進行作業, 而且,由于下部臺4和上部臺3以相互不能錯動的方式固定,因此,踏腳凳Ia的搬運等的使用容易。根據技術方案4記載的本發明,當形成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時,下部臺4的卡定機構四卡定在上部臺3的第二被卡定機構27上,由此,將具有頂板部2的上部臺3和下部臺4以相互不能升降且不能轉動的方式卡定,因此,能夠在高位置的頂板部2之上安全地進行作業。而且,由于是將設在下部臺4上的卡定機構39兼用作選擇性地與第一被卡定機構 12和第二被卡定機構27卡定的機構的結構,因此,能夠以簡單的構造實現預期目的。根據技術方案5記載的本發明,當將多個第一高度的踏腳凳la、la或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相互在橫向上排列設置時,在相鄰踏腳凳的相對的頂板連結機構8、8的相互之間,將一方的踏腳凳的凸部7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腳凳的凹部6中,由此,能夠以不可能在橫向上分離的方式連結,因此,能夠通過排列設置的多個踏腳凳1、1的頂板部2、2提供廣闊的作業空間,而且,在作業者的作業過程中,能夠可靠地防止排列設置的頂板部2、2發生相互分離或位置偏移等,有助于作業的安全。根據技術方案6記載的本發明,能夠將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 Ib作為在橫向上排列設置的階梯狀的組合方式進行使用,此時,在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的頂板連結機構8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的上部臺連結機構M的相互之間,將一方的踏腳凳的凸部H26)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腳凳的凹部6 05)中,由此,有助于作業的安全。根據技術方案7記載的本發明,在排列設置3個以上踏腳凳1的狀態下,以使位于中央的踏腳凳1的手持用凹部9面對鄰接的踏腳凳1的方式配置,由此,解除排列設置時, 經由手持用凹部9,通過手指握持頂板部2的側緣,由此,能夠將位于中央的踏腳凳1抬起, 因此,頂板連結機構8的連結解除容易。根據技術方案8記載的本發明,能夠以上下層疊的狀態使用多個踏腳凳1,此時, 由于能夠以將固定在上層的踏腳凳1的下部腿部31上的彈性墊3 容納在形成于下層的踏腳凳1的頂板部2上的凹陷部14中的狀態進行載置,因此,能夠防止側滑和上層踏腳凳 1的脫落。
圖1是關于本發明的作業用踏腳凳的一實施方式的、表示將各部件分解了的狀態的立體圖。圖2是關于本發明的作業用踏腳凳的一實施方式的圖,(A)是頂板部的俯視圖, (B)是上部臺的橫剖視圖,(C)是下部臺的俯視圖。圖3表示卡定機構和被卡定機構,(A)是表示設在頂板部上的第一被卡定機構的立體圖,(B)是表示設在上部臺上的第二卡定機構的立體圖,(C)是表示設在下部臺上的卡定機構的立體圖。圖4(A)是表示頂板部和上部臺的分解狀態的立體圖,(B)是插入片的放大圖。圖5是表示將上部臺和下部臺分解了的狀態的立體圖。圖6表示連結上下部臺的連結機構,(A)是通過將分解狀態的連結機構的一部分剖切來表示剖面的立體圖,(B)是連結狀態下的連結機構的橫剖視圖。圖7表示通過本發明的作業用踏腳凳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的狀態,(A)是表示整體的立體圖,(B)是表示下部臺的卡定機構與頂板部的第一被卡定機構的卡定狀態的放大立體圖。圖8說明將第一高度的踏腳凳變更為第二高度的踏腳凳的作業,(A)是表示使上部臺從下部臺上升的狀態的立體圖,(B)是表示使上部臺轉動的狀態的立體圖。圖9表示通過本發明的作業用踏腳凳形成第二高度的踏腳凳的狀態,(A)是表示整體的立體圖,(B)是表示下部臺的卡定機構與上部臺的第二被卡定機構的卡定狀態的放大立體圖。圖10是表示將多個作業用踏腳凳在橫向上排列設置的狀態的俯視圖。圖11表示將多個作業用踏腳凳上下層疊的狀態,(A)是表示層疊狀態的立體圖, (B)是表示層疊時的作業的立體圖。圖12是例示使多個作業用踏腳凳組合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3表示頂板部的其他實施方式,(A)是表示頂板連結部的其他實施方式的俯視圖,(B)是表示頂板連結部的又一其他實施方式的俯視圖,(C)是表示凹陷部的其他實施方式的俯視圖,(D)是表示凹陷部的又一其他實施方式的俯視圖。圖14表示本發明的高度變更機構的其他實施方式,(A)、(B)是表示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的例子的俯視圖及立面側視圖,(C)、(D)是表示形成中間高度的踏腳凳的例子的俯視圖及立面側視圖,(E)、(F)是表示形成第二高度的踏腳凳的例子的俯視圖及立面側視圖。附圖標記的說明1作業用踏腳凳Ia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b第二高度的踏腳凳2頂板部2a 頂板3 上部臺4 下部臺5連結機構5a上筒部5b下筒部5c中間筒部6 凹部7 凸部8 頂板連結機構9 手持用凹部10第一被卡定機構11 舌片12被卡定孔13 操作片14 凹陷部15 插入片16上部腿部16a腿元件16b連結板17 上側空間
18連結架19外面板部20側板部21傾斜板部22凹入空間23橫架部24上部臺連結機構25凹部26凸部27第二被卡定機構28舌片29被卡定孔30操作片31下部腿部31a腿元件31b連結橫桿32下側空間33連結架34外面板部35側板部36傾斜板部37腿座部38凹入部39卡定機構40舌片41爪部42嵌合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圖1以分解狀態表示構成作業用踏腳凳1的各部件,示出了 用于形成頂板部2的頂板部件加;上部臺3 ;配置在該上部臺的下側的下部臺4 ;能夠繞鉛直方向的軸線A轉動且能夠沿該軸線A滑動的連結機構5 ;以及安裝在下部臺4的接地部上的彈性墊35a。在圖示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所述連結機構5由在上部臺3垂下設置的上筒部fe、直立設在下部臺4上的下筒部恥、和中間筒部5c構成。如圖1、圖5及圖6所示,各筒部fe、 5b、5c形成為以所述軸線A為中心的同心狀的圓筒。中間筒部5c通過將形成在該中間筒部 5c的上部外周上的周向突條5d內嵌至上筒部fe而相對于上筒部fe以能夠自由滑動且能夠自由轉動的方式內插于其中;中間筒部5c相對于下筒部恥將該中間筒部5c的下部以能夠自由滑動的方式外插于其外面。也可以與中間筒部5c和上筒部fe的關系同樣地,使中間筒部5c為相對于下筒部恥能夠自由滑動且能夠自由轉動的結構,但通過僅使其能夠滑動,能夠使上筒部如和中間筒部5c更穩定地轉動。如圖6所示,在下筒部恥上,在周向上隔開等間隔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狹縫5f,設在中間筒部5c的內周部上的肋5g被構成為以能夠沿下筒部恥的狹縫5f自由滑動的方式嵌合。此外,也可以相反地構成為,設在下筒部恥上的肋嵌合在中間筒部5c的狹縫k中。由此,在構成后述的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及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時,所述肋 5g以能夠沿狹縫5f自由滑動的方式嵌合,并且,將中間筒部5c和下筒部恥以在周向上定位的狀態以無法自由轉動的方式卡定。另外,在中間筒部5c的下端,在周向上隔開等間隔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狹縫k,當將中間筒部5c的下端外插在下筒部恥上時,能夠使中間筒部5c的下端稍微向外側擴展,因此,能夠容易地使中間筒部5c的下端外插在下筒部恥上,并且,能夠容易地使肋5g嵌合在狹縫5f中。頂板部件2a、具有上筒部fe的上部臺3和具有下筒部恥的下部臺4能夠分別通過聚丙烯或其他的具有高沖擊性和高強韌性的合成樹脂一體成形。但是,上筒部fe和下筒部恥也可以是將通過合成樹脂分體成形的部件或金屬制部件固著而成的。另外,中間筒部 5c可以通過合成樹脂成形,也可以是金屬制。此外,彈性墊3 通過天然橡膠或合成橡膠或其他的彈性體形成為盤狀。(頂板部的構成)如圖1及圖2所示,頂板部件加形成為俯視時正方形等的矩形,在上表面設有由許多凹凸形成的防滑面和上下貫通的許多排水孔,該頂板部件加通過安裝在上部臺3的上部而構成頂板部2。形成防滑面的上表面的許多凸部(凹凸)中,優選形成在頂板部件加的外周部上的凸部比形成在頂板部件加的中央部的凸部更高地形成。由此,當作業者搭乘在頂板部2上時,即使不看腳下也能夠通過經由鞋底(腳掌)傳遞來的凸部的高度的感覺而認識到正搭乘在頂板部件加的哪個邊上。即,若感到凸部變高,則能夠認識到正搭乘在頂板部件加的外周部處,從而能夠對從頂板部2上落下或傾倒多加注意,能夠事先防止事故發生。在圖示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相對于頂板部件加的四邊平行的多個凸條與形成在該凸條的內側的中央的多個凸部相比,其高度形成得更高。在頂板部件加的上表面,優選形成有朝向圖2 (A)的箭頭所示方向的排水坡度,但形成在頂板部2的上表面上的許多凹凸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水平的。此時,也可以將頂板部件加的上表面形成為無凹凸的平滑面,而后在其上貼附具有防滑效果的地面用片材等。此外,雖省略圖示,但在頂板部件加的下表面上,以能夠耐受作業者搭乘在頂板部2上時的負荷的方式,沿縱橫斜向等形成有多個肋, 該肋能夠適宜地變更根數、粗度以及高度等的形狀尺寸,以便具有所要求的耐負荷強度。以下,為便于說明,關于圖1所示的俯視時的大致正方形,以正面側XI、背面側X2、 右側面側Y1、左側面側Y2為基準,分別對頂板部件2a、上部臺3、下部臺4進行說明。不過, 正面、背面、右側面、左側面的用語,是為了便于說明圖1至圖6所示的各部分,本發明并不限定為這樣的矩形的形狀。頂板部2設有頂板連結機構8,該頂板連結機構8是,將在側面沿上下方向貫通的燕尾槽狀的凹部6和呈能夠從上下方向自由嵌合在該凹部中的形狀的燕尾狀的凸部7作為一組并列設置而構成,該頂板連結機構8相對于頂板部2的側面設在以所述軸線A為中心的圖形旋轉移動的多個部位(在圖例的情況下,每轉動移動90度的位置共計四個部位),在圖示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設在頂板部2的正面側Xl和背面側X2和右側面側Yl和左側面側Y2這四個邊上。因此,如后述那樣,構成為當將多個踏腳凳1、1在橫向上排列設置時, 在相鄰踏腳凳的相對的頂板連結機構8、8相互之間使一方的凸部7嵌合在另一方的凹部6 中。此外,本發明中,“燕尾槽狀”及“燕尾狀”的用語并不限定于圖示那樣的末端擴開的形狀,還可以是例如T字形、L字形或其他形狀,總的來說,只要是通過沿上下方向移動能夠嵌脫自如地嵌合且在嵌合狀態下以在橫向上無法離脫的方式連結結合的形狀即可,圖例以外的形狀也包含在內。此外,頂板連結機構8除了可以是圖示那樣的并列設置一組凹凸而成的結構,也可以是如下的結構如圖13(A)所示,在頂板部2的相鄰兩邊上設置將凸部7a和凸部7a作為一組并列設置而成的連結機構8a,并在其他相鄰兩邊上設置將凹部6a和凹部6a作為一組并列設置而成的被連結機構8b。或者,如圖13(B)所示,在頂板部2的相鄰兩邊上設置分別由一個凸部7a形成的連結機構8a,并在其他相鄰兩邊上設置分別由一個凹部6a形成的被連結機構8b。但是,最優選設置圖2(A)所示那樣的、在各邊上并列設置1組凹凸而成的連結機構8的實施方式,由此,在相鄰的踏腳凳1的相互之間,通過與任一邊的組合都能夠連結。頂板部2的側面形成有凹入部,該凹入部位于構成設在4邊上的頂板連結機構8 的所述一組凸部7與凹部6之間。形成在右側面側Yl和左側面側Y2上的凹入部通過貫通頂板部件加的上下而形成手持用凹部9,形成在正面側Xl和背面側X2的凹入部設有與該凹入部的底部相對的第一被卡定機構10。第一被卡定機構10如圖3(A)所示,在從頂板部件加的下表面向所述凹入部的下側延伸設置的舌片11上開設被卡定孔12,并且,在該舌片 11的前端設置立起的操作片13。在頂板部2的4角部上,設有使上表面凹入的凹陷部14,將該凹陷部14的上表面形成為平坦的水平面。在圖示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頂板部件加在位于右側面側Yl和左側面側Y2的兩端附近的位置垂下設有插入片15,并構成為,利用該插入片15將頂板部件加結合在上部臺3上,從而形成頂板部2,但也可以將頂板部2 —體成形在上部臺3的上表面上。(上部臺的結構)所述上部臺3在所述軸線A的周圍隔開間隔設置多個上部腿部16,在相鄰的上部腿部16、16之間形成下側開口的上側空間17。該上側空間17通過使下側開口而能夠如后述那樣供下部臺4的下部腿部31從下側插入。在圖示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位于右側面側 Yl和左側面側Y2的位置設置上部腿部16、16,通過俯視大致H形的連結架18將一對上部腿部16、16的上端部連結起來,在正面側Xl和背面側X2設置上側空間17、17,在連結架18 的中央垂下設所述上筒部如。各個上部腿部16是通過連結板16b將位于右側面側Yl和左側面側Y2的兩端附近的一對腿元件16a、16a連結而成的結構。各腿元件16a構成截面大致呈直角三角形的中空棱筒體,該棱筒體具有與頂板部2的側面平行地垂下的外面板部19 ;從該外面板部19 的內側緣大致成直角地彎折而向上部臺3的內側延伸的側板部20 ;以及從外面板部19的外側緣成銳角地彎折而向所述側板部20延伸的傾斜板部21,在一對腿元件16a、16a之間, 通過使所述連結板16b朝著上方向上部臺3的內側傾斜而在頂板部2的側面下方形成凹入空間22。由于這樣使連結腿元件16a、16a的連結板16b傾斜形成,所以針對圖3(B)中箭頭所示那樣的撓曲方向Fl的變形和扭轉方向F2的變形的強度提高。如圖3(B)所示,一對腿元件16a、16a上,形成有連結所述側板部20、20的下端部的橫架部23,在該橫架部23上設有與上述的頂板連結機構8相同結構的上部臺連結機構 24。即,在上部臺連結機構M上,在上下方向貫通的燕尾槽狀的凹部25和呈能夠從上下方向嵌合在該凹部中的形狀的燕尾狀的凸部乍為一組并列設置。因此,如后述那樣構成為當將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在橫向上并列設置時,在相鄰踏腳凳的相對的頂板連結機構8和上部臺連結機構M的相互之間,能夠使一方的凸部7 (26)與另一方的凹部6 05)嵌合。所述橫架部23位于構成上部臺連結機構M的所述一組凸部沈和凹部25之間而形成凹入部,并設有與該凹入部的底部相對的第二被卡定機構27。如圖3(B)所示,在第二被卡定機構27中,在從橫架部23的下表面向所述凹入部的下側延伸設置的舌片觀上開設有被卡定孔四,并且,在該舌片觀的前端上設有立起的操作片30。(下部臺的構成)所述下部臺4在所述軸線A的周圍隔開間隔設置多個下部腿部31,在相鄰的下部腿部31、31之間形成上側開口的下側空間32。該下側空間32通過使上側開口而能夠供上部臺3的上部腿部16從上側插入。在圖示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位于正面側Xl和背面側 X2的位置上設置下部腿部31、31,通過俯視大致工形的連結架33將一對下部腿部31、31的下端部連結起來,在右側面側Yl和左側面側Y2設置下側空間32、32,在連結架33的中央立起設有所述下筒部恥。各個下部腿部31是通過連結橫桿31b將位于正面側Xl和背面側X2的兩端附近的一對腿元件31a、31a的上端部連結而成的結構。各腿元件31a構成截面大致呈直角三角形的中空棱筒體,該棱筒體具有與頂板部2的側面平行地垂下的外面板部34 ;從該外面板部;34的內側緣成大致直角地彎折而向下部臺4的內側延伸的側板部35 ;以及從外面板部 34的外側緣成銳角地彎折而向所述側板部35延伸的傾斜板部36,在從各腿元件31a的底部向下方突出的腿座部37的底面上固著所述彈性墊35a。如圖3(C)所示,在所述連結橫桿31b的上表面形成有凹入部38,并且所述連結橫桿31b設有從該凹入部38的底部立起的卡定機構39。在卡定機構39中,在立起的舌片40 的前端形成有朝向下部臺4的內側的爪部41。因此,如后述那樣,當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 Ia時,第一被卡定機構10的舌片11進入連結橫桿31b的凹入部38中,將卡定機構39插入在被卡定孔12中,并且將爪部41以防脫狀卡定。另外,當形成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時,第二被卡定機構27的舌片觀進入連結橫桿31b的凹入部38中,將卡定機構39的舌片40插入在被卡定孔四中,并且將爪部41以防脫狀卡定。(頂板與上部臺的結合)如圖4所示,頂板部件加通過將插入片15插入并固定到上部臺3的各個腿元件 16a中從而與上部臺3的上部一體地結合,由此,在上部臺3的上表面形成頂板部2。在插入片15的前端形成有卡定爪15a,在腿元件16a的外面板部19上形成有供所述卡定爪15a 卡定的卡定孔15b。由此,一旦將插入片15插入到上部臺3的各個腿元件16a中,則卡定爪 1 卡定在卡定孔15b中,從而頂板部件加不會從上部臺3脫落。此外,如圖示那樣,在上部臺3的上筒部fe中插入并固定有中間筒部5c。(上部臺和下部臺的組裝)如圖5所示,上部臺3和下部臺4通過將插著在上筒部fe上的中間筒部5c插在下筒部恥上而被相互組裝,并且能夠關于所述軸線A如箭頭U及箭頭D所示那樣升降自如, 且能夠如箭頭Rl及箭頭R2所示那樣沿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轉動自如。(第一高度的踏腳凳)圖7表示通過作業用踏腳凳1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的狀態。相對于使下部腿部31、31位于正面側Xl和背面側X2的下部臺4,將使上部腿部16、16位于右側面側Yl 及左側面側Y2的上部臺3如上述那樣形成使肋5g嵌合在狹縫5f中的定位狀態,并經由連結機構5使該上部臺3下降,于是,上部臺3的上部腿部16、16被收納在下部臺4的下側空間32、32中,并且,下部臺4的下部腿部31、31被收納在上部臺3的上側空間17、17中,形成圖7 (A)所示那樣的、使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為高度H 1的第一高度的踏腳凳la。在該狀態下,在下部臺4的連結橫桿31b之上載置有頂板部2的側緣下表面,如圖 7(B)所示,通過將下部臺4的卡定機構39卡定在頂板部2的第一被卡定機構10上,能夠阻止與上部臺3 —體化的頂板部2的上升。由此,能夠防止在將踏腳凳拿起搬運時僅拿起與上部臺3 —體化的頂板部2而導致失去平衡翻倒等的意外事故。卡定機構39與第一被卡定機構10的卡定是,當經由連結機構5使與上部臺3 —體化的頂板部2下降時,卡定機構39的具有爪部41的舌片40被插入到第一被卡定機構10的被卡定孔12中而自動卡定。 此外,如圖7(B)的箭頭所示,若推壓第一被卡定機構10的操作片13,則舌片11撓曲,由此, 使爪部41從被卡定孔12中退出,從而解除卡定。另外,在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的狀態下,使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的腿元件16a、31a與各自相鄰的傾斜板部21、36大致重合,看起來成為一體,由此,保持踏腳凳的美觀外觀。通過將四棱柱等的多棱柱或圓柱等用與上述傾斜板部21、36相當的面等分而構成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由此,當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的傾斜板部21、36重合時看起來成為一體因而能夠保持美觀的外觀。尤其是,若是本實施方式那樣、頂板部2的形狀為正方形,則通過沿正方形的對角線對形成在其角部的腿部進行等分,能夠形成上述的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如果是這樣的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則即使在后述的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中,由于在將上部腿部16搭載在下部腿部31上的狀態下,上下的腿部看起來為一體(連續),所以也能夠保持美觀的外觀。此外,在圖示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下部腿部31、31的設有彈性墊35a的腿座部37與地板面或地面接觸,而上部腿部16的下端不接觸地面而浮起,但若將下部腿部31的高度的上限作為上部腿部16的長度任意地形成, 則能夠構成為使上部腿部16的下端接觸地面,由此,通過下部腿部31和上部腿部16雙方接觸地面,能夠使踏腳凳Ia的設置狀態更穩定。(第二高度的踏腳凳)若解除第一被卡定機構10與卡定機構39的卡定,則能夠使與頂板部2 —體化的上部臺3上升。如圖8(A)中箭頭所示,在作業者通過為了解除第一被卡定機構10而推壓的手指保持原樣地握持頂板部2的狀態下,將上部臺3與該頂板部2 —同抬起,若從上部臺 3的上部腿部16、16上升至下部臺4上方的位置如圖8(B)中箭頭所示,使上部臺3與頂板部2 —同向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任一方向轉動90度,(圖示箭頭表示了順時針方向但也可以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則上筒部fe與上部臺3 —同相對于中間筒部5c (下部臺4) 轉動,當上部臺3的上部腿部16、16面對下部臺4的下部腿部31、31之上時,使上部臺3與頂板部2 —同下降,由此,連結機構5的肋5g沿狹縫5f滑動,于是上部腿部16、16搭載在下部腿部31、31上。這樣,形成圖9(A)所示的、將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形成為高度H2的第二高度的踏腳凳lb。此時,優選構成為,在上部腿部16的下端突出設置的嵌合片42嵌入到下部腿部31的內側。由此,下部腿部31能夠可靠地支承上部腿部16,能夠形成穩定的第二高度的踏腳凳(lb)。在該狀態下,如圖9(B)所示,由于下部臺4的卡定機構39卡定在上部臺3的第二被卡定機構27中,所以,上部臺3的上升和轉動被阻止。因此,在作業者搭乘在頂板部2上的狀態下,不存在上部臺3從下部臺4脫落的危險。卡定機構39與第二被卡定機構27的卡定是,當使上部臺3下降時,卡定機構39 的具有爪部41的舌片40插入到第二被卡定機構27的被卡定孔四中,從而自動卡定。如圖9(B)的箭頭所示,若推壓第二被卡定機構27的操作片30,則舌片觀撓曲, 從而使爪部41從被卡定孔四中退出而解除卡定。因此,在將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變更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時,只要如下進行即可,即在解除第二被卡定機構27的卡定后,進行與前述相反的作業,將上部臺3僅以突出設置于上部腿部16的下端的嵌合片42從下部腿部31的內側脫出的程度稍稍抬起并轉動,而后使之下降,將上部腿部16、16收納在下側空間32、32中,并將下部腿部31、31收納在上側空間17、17中即可。(橫向的排列設置)如圖10所示,在多個作業用踏腳凳1、1橫向排列設置的狀態下,能夠將相鄰的踏腳凳1、1連結。如上所述,頂板部2在四邊上設有頂板連結機構8,因此,在排列設置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的情況和排列設置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的情況下,若在相鄰踏腳凳1、1 的相對的頂板連結機構8、8的相互之間,使一方的踏腳凳的凸部7從上下方向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腳凳的凹部6中,則能夠以在橫向上不能分離的方式連結。此時,第一高度的踏腳凳 IaUa的相互之間,不僅頂板連結機構8而且上部臺連結機構M也嵌合,因此,能夠獲得更穩定的排列設置狀態。在排列設置3個以上的踏腳凳1的狀態下,如圖10所示,若位于中央的踏腳凳1 的手持用凹部9以面對鄰接的踏腳凳1的方式配置,則解除排列設置時,經由手持用凹部9, 將手指插入下方的凹入空間22,并握持頂板部2的側緣,由此,能夠將位于中央的踏腳凳1 抬起,因此,頂板連結機構8的連結解除很容易。手持用凹部9只要是能夠從頂板部件加的上方插入手指的結構即可,不限于圖例的結構,但是,若如圖示實施方式那樣、由位于構成頂板連結機構8的所述一組凸部7和凹部6之間并上下貫通的凹入部形成,并設置在頂板部件加的側緣的大致中央附近,則能夠平衡良好地抬起踏腳凳,因此,頂板連結機構8的連結解除很容易。此外,作為把手,可以取代圖示的手持用凹部9或在其基礎上,在頂板部件加的上表面上由手指能夠插入的凹部或貫通孔來構成,也可以在形成于上表面的凹部中額外設置倒立式的把手。另外,由于在上部臺3的兩邊設有上部臺連結機構24,因此,當排列設置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時,在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的頂板部2的頂板連結機構8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上的上部臺3的上部臺連結機構M的相互之間,使一方的踏腳凳的凸部U26)從上下方向與另一方的踏腳凳的凹部6 嵌合,惻然能夠以在橫向上不能分離的方式連結。(上下方向的層疊)如圖Il(A)所示,多個踏腳凳1、1能夠以上下層疊的狀態使用,由此,能夠將上層的踏腳凳1的頂板部2的高度像高度H3所示那樣升高。此時,如圖11 (B)所示,以固定在上層的踏腳凳1的下部腿部31的腿座部37上的彈性墊3 被容納到形成在下層的踏腳凳 1的頂板部2上的凹陷部14中的狀態載置,因此,能夠良好地防止相互發生側滑,能夠防止上層的踏腳凳1的脫落。此外,圖例中表示出將多個第一高度的踏腳凳la、Ia層疊的狀態, 但也可以將多個第二高度的踏腳凳lb、lb層疊,而且,還能夠將多個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 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適宜地組合層疊。此外,此時,如圖13(C)所示,若在凹陷部14中設置肋狀的外周框14a,則能夠可靠地防止上層的踏腳凳的脫落,該情況下,如圖13(D)所示,為了將流入凹陷部14的水排出, 優選在外周框14a的一部分形成缺口 14b。(排列設置和層疊的例示)圖12表示將多個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任意地層疊從而得到鉛直方向V上不同高度的頂板部2的組合和以在緯度方向Ll和經度方向L2的橫向上使頂板部2的上表面擴展的方式排列設置的使用例。為便于說明,以使相鄰的踏腳凳分離的狀態進行圖示,但作為這樣的組合狀態在橫向上排列設置的踏腳凳1、1由于相互經由頂板連結機構8和/或上部臺連結機構M以不能分離的方式連結,因此,即使是當作業者在圖例那樣的構成臺階形態的多個踏腳凳上粗暴地跑動或跳躍時,也不存在各個踏腳凳1分離或位置錯開的情況,能夠穩定地進行作業。(高度變更機構的其他實施方式)上述實施方式示出了能夠使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Ib這兩種方式選擇性地變更的機構,但本發明可以構成為能夠將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多階段地變更。例如,在圖14所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通過高度低的第一下部腿部31L和高度高的第二下部腿部31H構成設在下部臺4上的下部腿部31,并將第一下部腿部31L和第二下部腿部31H交替地配置,設有能夠將上部臺3的上部腿部16自由收納的下側空間32。因此,如圖14㈧、⑶所示,通過將上部臺3的上部腿部16收納在下側空間32中, 能夠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構成使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為高度Hl的第一高度的踏腳凳la。如圖14(C)、(D)所示,若從該狀態將上部臺3抬起并轉動,使上部腿部16支承在第一下部腿部31L之上,則能夠構成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為高度Hx的中間高度的踏腳凳lc。另外,如圖14 (E)、(F)所示,如將上部臺3抬起并轉動,使上部腿部16支承在第二下部腿部31H之上,則能夠構成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為高度 H2的第二高度的踏腳凳lb。在這樣在圖例的情況下,由于通過高度不同的第一下部腿部31L和第二下部腿部31H構成下部腿部31,因此,通過使上部臺3轉動至希望的位置,能夠選擇性地變更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Ia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lb、還有中間高度的踏腳凳Ic這三種形態的高度。 因此,根據同樣的技術思想,通過高度不同的三個階段以上的部分來構成下部腿部21,還能夠提供頂板部2的高度能夠進行4個階段以上的選擇的踏腳凳。 此外,在圖例的情況下,將下部腿部31構成為高度不同的多個階段,但也可以相反地,將上部腿部16構成為高度不同的多個階段。
權利要求
1.一種作業用踏腳凳,包括具有頂板部的上部臺和配置在該上部臺的下側的下部臺,通過使上部臺相對于下部臺移動而將頂板部保持在不同的高度Hl及高度H2,其中Hl <H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臺上隔開間隔地設置多個上部腿部,并且,在所述下部臺上隔開間隔地設置多個下部腿部,將所述上部腿部收納在相鄰的下部腿部之間,并將所述下部腿部收納在相鄰的上部腿部之間,由此構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所述第一高度是,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的上端的高度為所述高度Hl,通過使所述上部腿部支承在下部腿部之上,構成第二高度的踏腳凳,所述第二高度是, 從踏腳凳的下端到頂板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為所述高度H2。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業用踏腳凳,其特征在于,設置能夠繞鉛直方向的軸線自由轉動且能夠沿軸線自由滑動的連結機構,經由該連結機構將上部臺以能夠轉動且能夠升降的方式連結在下部臺上,將所述上部腿部及下部腿部設置在所述軸線的周圍。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業用踏腳凳,其特征在于,在下部臺設置卡定機構,在上部臺設置第一被卡定機構,當構成第一高度的踏腳凳時, 該第一被卡定機構卡脫自如地卡定于所述卡定機構。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作業用踏腳凳,其特征在于,在下部臺設置卡定機構,在上部臺設置第二被卡定機構,當構成第二高度的踏腳凳時, 該第二被卡定機構卡脫自如地卡定于所述卡定機構。
5.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作業用踏腳凳,其特征在于,在頂板部的側面設置頂板連結機構,該頂板連結機構是將在上下方向貫通的燕尾槽狀的凹部和呈從上下方向與該凹部嵌合自如的形狀的燕尾狀的凸部作為一組并列設置而成的,將該頂板連結機構相對于頂板部的側面設置在以所述軸線為中心的圖形旋轉移動的多個部位上,并構成為當將多個踏腳凳在橫向排列設置時,在相鄰踏腳凳的相對的頂板連結機構的相互之間,將一方的踏腳凳的凸部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腳凳的凹部中。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作業用踏腳凳,其特征在于,在上部臺的側面設置上部臺連結機構,該上部臺連結機構是將與所述頂板連結機構相同形狀的凹部和凸部并列設置而成的,并構成為當將第一高度的踏腳凳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在橫向排列設置時,在第一高度的踏腳凳的頂板連結機構和第二高度的踏腳凳的上部臺連結機構的相互之間,將一方的踏腳凳的凸部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腳凳的凹部中。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作業用踏腳凳,其特征在于,在頂板部的側面形成手持用凹部,該手持用凹部位于構成所述頂板連結機構的一組凸部和凹部之間。
8.如權利要求1 7的任一項所述的作業用踏腳凳,其特征在于,將多個踏腳凳以能夠上下層疊的方式構成,在上層的踏腳凳的下部腿部的下表面固定有彈性墊,在下層的踏腳凳的頂板部形成有容納所述彈性墊的凹陷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作業用踏腳凳,在穩定的接觸地面狀態下能基本上以單觸式動作的簡單作業變更頂板部的高度位置。踏腳凳包括具有頂板部(2)的上部臺(3)和配置在該上部臺下側的下部臺(4),使上部臺相對下部臺移動而將頂板部保持在不同的高度(H1)及高度(H2),H1<H2。在上部臺隔開間隔設置多個上部腿部(16),在下部臺隔開間隔設置多個下部腿部(31)。當上部腿部收納在相鄰下部腿部之間、下部腿部收納在相鄰上部腿部之間時,構成使從踏腳凳下端到頂板部上表面的高度為高度(H1)的第一高度的踏腳凳(1a)。當上部腿部支承在下部腿部之上時,構成使從踏腳凳下端到頂板部上表面的高度為高度(H2)的第二高度的踏腳凳(1b)。
文檔編號E04G1/18GK102535828SQ20111029141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7日
發明者佐倉廣太郎, 山地憲康, 巖崎秀治, 幸勝彥, 真山淳哉 申請人:阿祿因康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