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梯井施工安全防護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用安全防護網,尤其是一種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在電梯井內進行安全保護的防護網。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高大的建筑物越來越多,同時也給安全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電梯井高空墜落的事故發生率呈上升的趨勢。目前對施工中電梯井的防護主要還是采用在井道內搭設腳手架并鋪滿腳手板,以此作為井內的水平防護,然后再采用鋼筋焊接制成防護門,以此對門洞進行防護。但是,這種防護結構既不美觀又不安全,在搭設鋼筋和腳手架時通常是由工人隨意固定,連接時難免會有遺漏而造成鋼筋架固定不穩,當受到下落物體的重壓作用時,腳手架容易垮塌, 并造成更大的安全事故。而且由于通常一棟大樓內有上百個電梯井門洞,在每個電梯井門洞處都需要鋪設鋼筋,這使得鋼筋的用量很大,而且在施工完成后鋼筋的可重復使用率很低,這使得鋼筋的消耗很大,而且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目前房屋建筑物電梯井通道內的安全防護問題,而提供一種安裝方便、安全性高的電梯井施工安全防護網。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電梯井施工安全防護網,其特征在于,包括防護網本體,所述防護網本體是由鍍鋅鋼絲網制成,在防護網本體相向的兩側各固定有一根邊條,在所述的兩根邊條上各固定有至少兩個吊耳。本實用新型的防護網是針對電梯井通道設計,安裝時它通過兩側的吊耳可以快速、方便的將防護網固定,解決了傳統防護網安裝不方便的問題,并且中間的鋼絲網重量較輕,但承重能力卻較強,特別是方便折疊,進而可以重復使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的兩根邊條均由角鋼制成,邊條的內側面采用圓鋼壓網。再進一步,所述吊耳為半圓形且與防護網本體的網面平行。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安裝方便,連接后穩固性好本實用新型的防護網由于在兩側采用材質較硬的角鋼定型,并設有吊耳,可以快速、方便的將其固定在電梯井內,防護網中部采用可拉伸、卷曲的鋼絲網覆蓋整個面,它具有一定彈性并能夠承載較大的重量,使得安裝操作很方便,而且不易斷裂和脫落。2、可重復使用本實用新型的防護網采用預制成型,在施工完成后可將其直接拆下,而且可卷曲不占空間,也方便運輸,然后又可在另一處電梯井重復使用。3、安全性較高整個防護網由于具有一定彈性,能夠減緩對下落人或物體的直接沖擊力,在意外發生時能夠減小對人或物體可能造成的損害。4、取材方便,制作成本低,而且由于可重復使用,因此節省了材料。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梯井施工防護網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一防護網本體,2—邊條,3—吊耳。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電梯井施工安全防護網,包括防護網本體1,所述防護網本體1是由鍍鋅鋼絲網制成的網面,其長度和寬度可以根據現場電梯井通道的大小而制定。在防護網本體1相向的兩側各固定有一根邊條2,根據需要可以是在防護網本體1的左、 右兩側,也可以是在前、后兩側設置邊條,該邊條均采用角鋼制成,具有較強的硬度,這樣方便對防護網定型,邊條2的內側面采用圓鋼壓網,即采用圓鋼與鋼絲網、角鋼焊接。在所述的兩根邊條2的外側面上各固定有至少兩個吊耳3,所述吊耳3為半圓形且與防護網本體1 的網面平行,這里以在兩側各設置兩個吊耳為佳,這樣在連接后更加穩固。在安裝時,采用鋼絲繩分別將各個吊環與電梯井通道內的定位點連接即可,整個操作很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出現遺漏,提高了整個通道井內的安全性。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 盡管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電梯井施工安全防護網,其特征在于,包括防護網本體(1),所述防護網本體(1)是由鍍鋅鋼絲網制成,在防護網本體(1)相向的兩側各固定有一根邊條(2),在所述的兩根邊條(2)上各固定有至少兩個吊耳(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井施工安全防護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根邊條(2)均由角鋼制成,邊條(2)的內側面采用圓鋼壓網。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梯井施工安全防護網,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3)為半圓形且與防護網本體(1)的網面平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梯井施工安全防護網,它包括防護網本體,所述防護網本體是由鍍鋅鋼絲網制成,在防護網本體相向的兩側各固定有一根角鋼,在所述的兩根角鋼上各固定有至少兩個吊耳。本實用新型的防護網是針對電梯井通道設計,安裝時它通過兩側的吊耳可以快速、方便的將防護網固定,解決了傳統防護網安裝不方便的問題,并且中間的鋼絲網重量較輕,但承重能力卻較強,特別是方便折疊,進而可以重復使用,還提高了防護的安全性。
文檔編號E04G21/24GK202248955SQ20112037399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明者孫慧星, 張宇亮, 王世明, 馬玉春 申請人: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