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異形磚及其形成的墻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的一種用于形成建筑墻體的磚,以及形成的墻體結構。
背景技術:
對于房屋建筑墻體,砌筑縫的漏水因素占了絕大多數。設置伸縮縫、加強梁柱、減少屋蓋同砌體的溫差是目前減輕裂縫防漏水的主要方法;也有采用帶凹槽凸榫類砌塊的設計,通過砌塊互相砌合使砌體具有一些防漏作用, 但或因生產復雜、或因砌筑不便、或因功能欠缺,但最終都沒能根本解決砌筑縫的防漏問題。例如,名稱為“干砌磚型砌塊”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00103227. 5,公開了ー種用于與其它相同砌塊疊砌成墻的砌塊,所述砌塊有頂面、底面、前后面和端面,前面和后面基本上是平面,頂面出脊,底面有槽以便該底面與脊鑲嵌,同時端部有切ロ以便搭接。”在其說明書第3頁詳細說明“脊3最好具有前坡部6和后坡部26。脊3的坡部6、26使可能進入磚層間的水從砌磚間排出。”該干砌磚型砌塊適宜于干砌方式,必須“同時端部有切ロ以便搭接”;從其權利要求I、說明書和附圖都說明該砌塊最高的“脊3”也只能“使可能進入磚層間的水從砌磚間排出”,也就是說該砌塊只能對進入砌體相鄰上下磚層之間的橫縫中的水有一定攔阻排出作用,其脊、槽、切ロ如其權利要求I所說的是起“鑲嵌”、“搭接”作用,沒有解決直接從墻外面流入豎縫的水在各種氣象環境下的整體防漏問題。實際上,從防水原理、特征、方法上分析比較,有許多砌塊具有與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00103227. 5類似的情況,如專利申請號為:86106157,93105572. 5,03218670. 3、86106157,93105572.5,03218670. 3,00103227. 5,98114537. X、200420073890.O、200410071516. I 等。上述橫縫擋水技術、疊瓦式單面擋水技術都有不足,因此,建筑墻體防漏問題直到今日還是業界重大難題。因此,水エ、交通等建筑墻體的透水留土問題直到今日還是業界重大難題。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現有的由磚形成的墻體的砌筑縫防漏性能差、抗震性能差、不具有透水留土功能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ー種能增強所形成的墻體防漏性能、抗震穩固的異形磚,以及單面防止漏水、同時抗震穩固,具有良好的透水留土效果的墻體結構。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ー種異形磚,所述的磚是縱向型材,包括頂面、底面、兩個端面和兩個側面,所述磚的頂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上凸楞,所述水平上凸楞縱向平行布置,所述磚的底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下凹槽,所述水平上凸楞與水平下凹槽匹配,所述水平上凸楞的數量與所述水平下凹槽的數量相等;所述磚的一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凸楞,所述垂直凸楞垂向平行布置,所述磚的另ー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凹槽,所述垂直凸楞與垂直凹槽匹配,所述垂直凸楞的數量與所述垂直凹槽的數量相等;[0010]所述水平上凸楞上設置多個上凸塊,所述水平下凹槽的深度等于水平上凸楞的厚度和上凸塊的厚度之和;所述底面上的相鄰水平下凹槽之間為水平下凸楞;所述的頂面和底面是這樣形成,當所述的磚與相鄰下面磚疊砌形成墻體時,相鄰下面磚的水平凸楞與所述磚的水平凹槽接觸,阻止了相対的橫向移動。進一歩,,所述水平下凸楞上設有多個下凸塊。多條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垂直凸楞和垂直凹槽均等間距布置,所述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的兩端均與垂直凸楞垂直凹槽相接。再進ー步,所述上凸塊和下凸塊呈塔形,凸塊的橫截面由下到上逐漸減小。所述上凸塊和下凸塊的截面呈方形、圓形或矩形。 所述磚內開有孔,所述孔從上到下從ー側到另ー側傾斜,所述孔的上端與水平上凹槽連通,所述孔的下端與與水平上凹槽對應的水平下凸楞相接的水平下凹槽與靠近墻體外側的水平下凸楞的連接處連通;每一條水平上凹槽均與至少ー個孔的上端連通。所述孔的截面為方形、圓形或長條形。或者其他形狀。所述水平上凸楞有n條,n為自然數,且n彡2,所述上凸塊有2n個,第I n個凸塊與第n+1 2n個凸塊對稱布置,第I n個凸塊中,相鄰上凸塊之間的間距與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的間距相等,且所述第n個上凸塊和第n+1個上凸塊之間的間距大于等于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的間距的兩倍;水平下凸楞上的下凸塊的布置方式與水平上凸楞上的上凸塊的布置方式相互咬合,所述咬合是指在水平下凸楞中,下凸塊的位置剛好是水平上凸楞中上凸塊之間的間隔的位置,即水平上凸楞與水平下凸楞相互咬合。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上凸塊的布置方式。ー種用異形磚形成的墻體結構,所述的墻體包括所述的磚縱向相接形成的墻層,所述的墻層層層疊置,相鄰墻層的磚之間相互交錯布置,所述的磚是縱向型材,包括頂面、底面、兩個端面和兩個側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磚的頂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上凸楞,所述水平上凸楞縱向平行布置,所述磚的底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下凹槽,所述水平上凸楞與水平下凹槽匹配,所述水平上凸楞的數量與所述水平下凹槽的數量相等;所述磚的一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凸楞,所述垂直凸楞垂向平行布置,所述磚的另ー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凹槽,所述垂直凸楞與垂直凹槽匹配,所述垂直凸楞的數量與所述垂直凹槽的數量相等;所述水平上凸楞上設置多個上凸塊,所述水平下凹槽的深度等于水平上凸楞的厚度和上凸塊的厚度之和;所述底面上的相鄰水平下凹槽之間為水平下凸楞;所述的頂面和底面是這樣形成,當所述的磚與相鄰下面磚疊砌形成墻體時,相鄰下面磚的水平凸楞與所述磚的水平凹槽接觸,阻止了相対的橫向移動。進ー步,所述水平下凸楞上設有多個下凸塊。多條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垂直凸楞和垂直凹槽均等間距布置,所述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的兩端均與垂直凸楞垂直凹槽相接。再進ー步,所述磚內開有孔,所述孔從上到下從墻內到墻外傾斜,所述孔的上端與水平上凹槽連通,所述孔的下端與與水平上凹槽對應的水平下凸楞相接的水平下凹槽與靠近墻體外側的水平下凸楞的連接處連通;每一條水平上凹槽均與至少ー個孔的上端連通。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現在1、頂面和底面配合能起結構聯鎖、承載穩定作用,既使非承重墻體也砌合緊密;2、磚的頂面和底面配合,對于從墻體外側表面進入橫縫、豎縫的水都具有阻攔作用,當墻體表面水要深入墻體內時,受到水平上凸楞的阻隔,并通過透水孔逐層向下直到水通過砌筑縫排出到外墻面;3、砌筑縫留有貫通墻體兩側的縫隙、尤其是干砌時,墻體一側的水經支承坡的阻擋積升后,從砌筑縫隙溢流到另ー側,水中的泥土在積升過程中留積;4、保溫隔熱,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異形磚的結構圖。圖2是圖I的異形磚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圖。圖3是圖I的異形磚的兩個側面的示意圖。圖4是帶有孔的異形磚的結構圖。圖5是具有方形凸塊的異形磚的結構圖。圖6是具有球形凸塊的異形磚的結構圖。圖7是具有錐形凸塊的異形磚的結構圖。圖8是具有附加材料孔的異形磚的結構圖。圖9是采用圖I所示異形磚形成單磚墻體結構的示意圖。圖10是采用圖I所示異形磚形成單磚轉彎墻體的示意圖。圖11是采用圖I所示異形磚形成弧形墻體的示意圖。圖12是采用圖I所示異形磚形成雙磚墻及轉彎墻體的示意圖。圖13是采用圖I所示異形磚形成有緑化、生態孔的保土透水墻體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描述。實施例I參照圖I 圖8,ー種異形磚,所述的磚是縱向型材,包括頂面I、底面2、兩個端面5、6和兩個側面3、4,所述磚的頂面I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上凸楞I. I,所述水平上凸楞I. I縱向平行布置,相鄰水平上凸楞I. I之間為水平上凹槽I. 2,所述磚的底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下凹槽2. 1,所述水平上凸楞I. I與水平下凹槽2. I匹配,所述水平上凸楞I. I的數量與所述水平下凹槽2. I的數量相等;所述磚的一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凸楞3. 1,所述垂直凸楞3. I垂向平行布置,所述磚的另ー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凹槽4. 1,所述垂直凸楞3. I與垂直凹槽4. I匹配,所述垂直凸楞3. I的數量與所述垂直凹槽4. I的數量相等;所述水平上凸楞I. I上設置多個上凸塊I. 3,所述水平下凹槽2. I的深度等于水平上凸楞I. I的厚度和上凸塊I. 3的厚度之和;所述底面上的相鄰水平下凹槽2. I之間為水平下凸楞2.2 ;所述的頂面和底面是這樣形成,當所述的磚與相鄰下面磚疊砌形成墻體吋,相鄰下面磚的水平上凸楞與所述磚的水平下凹槽接觸,阻止了相対的橫向移動。進ー步,所述水平下凸楞2. 2上設有多個下凸塊2. 3。多條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垂直凸楞和垂直凹槽均等間距布置,所述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的兩端均與垂直凸楞垂直凹槽相接。[0046]再進ー步,所述上凸塊和下凸塊均呈塔形,凸塊的橫截面由下到上逐漸減小。更進一歩,所述上凸塊和下凸塊的截面呈方形、圓形或矩形。當然,也可以是其他形狀。所述磚內開有孔7,所述孔從上到下從ー側(即墻內)到另ー側(即墻外)傾斜,所述孔的上端與水平上凹槽連通,所述孔的下端與所述水平上凹槽對應的水平下凸楞相接的水平下凹槽與靠近墻體外側的水平下凸楞的連接處連通;每一條水平上凹槽均與至少ー個孔的上端連通。所述孔的截面為方形、圓形或長條形。或者其他形狀。本實施例中,所述孔7通常起到排水作用,該孔呈傾斜狀態,當采用所述異形磚形成墻面時,所述孔從上到下由墻內向墻外排水,能夠起到良好的單側排水功能;當水滲透到某一墻層的異形磚頂面的水平上凹槽1.2內,水流入孔7內,并沿著墻內向墻外的傾斜方向,滲透到下一層異形磚外側的水平上凹槽I. 2內,逐層向下直到水通過砌筑縫排出到外墻面。所述水平上凸楞I. I有n條,n為自然數,且n彡2,所述上凸塊2. 2有2n個,第I n個凸塊與第n+1 2n個凸塊對稱布置,第I n個凸塊中,相鄰上凸塊之間的間距與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的間距相等,且所述第n個上凸塊和第n+1個上凸塊之間的間距大于等于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的間距的兩倍;水平下凸楞上的下凸塊的布置方式與水平上凸楞上的上凸塊的布置方式相互咬合,所述咬合是指在水平下凸楞中,下凸塊的位置剛好是水平上凸楞中上凸塊之間的間隔的位置,即水平上凸楞與水平下凸楞相互咬合。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上凸塊的布置方式。。該結構能夠應用于直角轉交磚的應用。圖I、圖2所示為異形磚,水平上凸楞I. I有3條,上凸塊有6個。圖3所示的異形磚,上凸塊的橫截面呈梯形,透水孔的橫截面為方形。圖4所示的異形磚,上凸塊的橫截面呈梯形,透水孔的橫截面為圓形。圖5所示的異形磚,上凸塊的橫截面呈方形。圖6所示的異形磚,上凸塊的橫截面呈方形,整體上呈錐形。圖7所示的異形磚,上凸塊的橫截面呈圓形,整體上呈球形。圖8所示的異形磚,上凸塊的橫截面呈梯形,磚上設有附加材料孔。實施例2參照圖9 圖13,ー種異形磚形成的墻體結構,所述的墻體包括所述的磚縱向相接形成的墻層,所述的墻層層層疊置,相鄰墻層的磚之間相互交錯布置,所述的磚是縱向型材,包括頂面I、底面2、兩個端面5、6和兩個側面3、4,所述磚的頂面I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上凸楞I. 1,所述水平上凸楞I. I縱向平行布置,相鄰水平上凸楞I. I之間為水平上凹槽I. 2,所述磚的底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下凹槽2. 1,所述水平上凸楞I. I與水平下凹槽2. I匹配,所述水平上凸楞I. I的數量與所述水平下凹槽2. I的數量相等;所述磚的ー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凸楞3. 1,所述垂直凸楞3. I垂向平行布置,所述磚的另ー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凹槽4. I,所述垂直凸楞3. I與垂直凹槽4. I匹配,所述垂直凸楞3. I的數量與所述垂直凹槽4. I的數量相等;所述水平上凸楞I. I上設置多個上凸塊I. 3,所述水平下凹槽2. I的深度等于水平上凸楞I. I的厚度和上凸塊I. 3的厚度之和;所述底面上的相鄰水平下凹槽2. I之間為水平下凸楞2.2 ;所述的頂面和底面是這樣形成,當所述的磚與相鄰下面磚疊砌形成墻體時,相鄰下面磚的水平上凸楞與所述磚的水平下凹槽接觸,阻止了相対的橫向移動。所述水平下凸楞2. 2上設有多個下凸塊2. 3。多條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垂直凸楞和垂直凹槽均等間距布置,所述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的兩端均與垂直凸楞垂直凹槽相接。所述磚內開有孔7,所述孔從上到下從墻內到墻外傾斜,所述孔的上端與水平上凹 槽連通,所述孔的下端與與水平上凹槽對應的水平下凸楞相接的水平下凹槽與靠近墻體外側的水平下凸楞的連接處連通;每一條水平上凹槽均與至少ー個孔的上端連通。本實施例中,所述孔7通常起到排水作用,該孔呈傾斜狀態,當采用所述異形磚形成墻面時,所述孔從上到下由墻內向墻外排水,能夠起到良好的單側排水功能;當水滲透到某一墻層的異形磚頂面的水平上凹槽1.2內,水流入孔7內,并沿著墻內向墻外的傾斜方向,滲透到下一層異形磚外側的水平上凹槽I. 2內,逐層向下直到水通過砌筑縫排出到外墻面。所述水平上凸楞I. I有n條,n為自然數,且n彡2,所述上凸塊2. 2有2n個,第I n個凸塊與第n+1 2n個凸塊對稱布置,第I n個凸塊中,相鄰上凸塊之間的間距與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的間距相等,且所述第n個上凸塊和第n+1個上凸塊之間的間距大于等于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的間距的兩倍;水平下凸楞上的下凸塊的布置方式與水平上凸楞上的上凸塊的布置方式相互咬合,所述咬合是指在水平下凸楞中,下凸塊的位置剛好是水平上凸楞中上凸塊之間的間隔的位置,即水平上凸楞與水平下凸楞相互咬合。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上凸塊的布置方式。。該結構能夠應用于直角轉交磚的應用。圖9所示的墻體結構,由圖I所示的磚,縱向相接形成的墻層,所述的墻層層層疊置。圖10所示的墻體結構,由圖I所示的磚,縱向相接形成的墻層,所述的墻層層層疊置;并同時形成轉角結構。圖11所示的墻體結構,由圖I所示的磚形成,為單磚弧形墻;圖12所示的墻體結構,由圖I所示的磚,形成雙層磚墻轉彎結構。圖13所示的墻體結構,由圖I所示異形磚形成有緑化、生態孔的保土透水墻體的示意圖。
權利要求1.ー種異形磚,所述的磚是縱向型材,包括頂面、底面、兩個端面和兩個側面,其特征在干所述磚的頂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上凸楞,所述水平上凸楞縱向平行布置,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為水平上凹槽,所述磚的底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下凹槽,所述水平上凸楞與水平下凹槽匹配,所述水平上凸楞的數量與所述水平下凹槽的數量相等;所述磚的一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凸楞,所述垂直凸楞垂向平行布置,所述磚的另ー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凹槽,所述垂直凸楞與垂直凹槽匹配,所述垂直凸楞的數量與所述垂直凹槽的數量相等; 所述水平上凸楞上設置多個上凸塊,所述水平下凹槽的深度等于水平上凸楞的厚度和上凸塊的厚度之和;所述底面上的相鄰水平下凹槽之間為水平下凸楞; 所述的頂面和底面是這樣形成,當所述的磚與相鄰下面磚疊砌形成墻體吋,相鄰下面磚的水平凸楞與所述磚的水平凹槽接觸,阻止了相対的橫向移動。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異形磚,其特征在于多條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垂直凸楞和垂直凹槽均等間距布置,所述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的兩端均與垂直凸楞垂直凹槽相接。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異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下凸楞上設有多個下凸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異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塊和下凸塊呈塔形,凸塊的橫截面由下到上逐漸減小。
5.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異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磚內開有孔,所述孔從上到下從一側到另一側傾斜,所述孔的上端與水平上凹槽連通,所述孔的下端與與水平上凹槽對應的水平下凸楞相接的水平下凹槽與靠近墻體外側的水平下凸楞的連接處連通;每一條水平上凹槽均與至少ー個孔的上端連通。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異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截面為方形、圓形或長條形。
7.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異形磚,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上凸楞有n條,n為自然數,且n彡2,所述上凸塊有2n個,第I n個凸塊與第n+1 2n個凸塊對稱布置,第I n個凸塊中,相鄰上凸塊之間的間距與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的間距相等,且所述第n個上凸塊和第n+1個上凸塊之間的間距大于等于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的間距的兩倍。
8.ー種用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異形磚形成的墻體結構,所述的墻體包括所述的磚縱向相接形成的墻層,所述的墻層層層疊置,相鄰墻層的磚之間相互交錯布置,所述的磚是縱向型材,包括頂面、底面、兩個端面和兩個側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磚的頂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上凸楞,所述水平上凸楞縱向平行布置,相鄰水平上凸楞之間為水平上凹槽,所述磚的底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下凹槽,所述水平上凸楞與水平下凹槽匹配,所述水平上凸楞的數量與所述水平下凹槽的數量相等;所述磚的一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凸楞,所述垂直凸楞垂向平行布置,所述磚的另ー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凹槽,所述垂直凸楞與垂直凹槽匹配,所述垂直凸楞的數量與所述垂直凹槽的數量相等; 所述水平上凸楞上設置多個上凸塊,所述水平下凹槽的深度等于水平上凸楞的厚度和上凸塊的厚度之和;所述底面上的相鄰水平下凹槽之間為水平下凸楞; 所述的頂面和底面是這樣形成,當所述的磚與相鄰下面磚疊砌形成墻體時,相鄰下面磚的水平凸楞與所述磚的水平凹槽接觸,阻止了相対的橫向移動。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墻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下凸楞上設有多個下凸塊。
10.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墻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多條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垂直凸楞和垂直凹槽均等間距布置,所述水平上凸楞、水平下凹槽的兩端均與垂直凸楞垂直凹槽相接。
專利摘要一種異形磚,包括頂面、底面、兩個端面和兩個側面,磚的頂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上凸楞,水平上凸楞縱向平行布置,磚的底面設有至少兩條水平下凹槽,水平上凸楞與水平下凹槽匹配;磚的一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凸楞,磚的另一個側面設有至少兩條垂直凹槽,垂直凸楞與垂直凹槽匹配;水平上凸楞上設置多個上凸塊,水平下凹槽的深度等于水平上凸楞的厚度和上凸塊的厚度之和;底面上的相鄰水平下凹槽之間為水平下凸楞,水平下凸楞上設有多個下凸塊。以及提供用所述異形磚形成的墻體結構。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增強所形成的墻體防漏性能、抗震穩固的異形磚,以及單面防止漏水、同時抗震穩固,具有良好的透水留土效果的墻體結構。
文檔編號E04B2/08GK202391000SQ20112044931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4日
發明者汪浩, 汪榮耀 申請人: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