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
一種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屋頂綠化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屋頂綠化的方法,特別涉及一種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
背景技術:
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1950年,全球只3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球將有60%以上的人住在城市里。在城市人口不斷擴增的過程中,建筑和道路逐漸取代自然景觀,因而產生了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水資源短缺、城市水污染、城市噪音和空氣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 屋頂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0%以上,對城市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水循環有決定性的影響。屋頂綠化能將這部分不透水、高熱輻射的空間轉化為綠地,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
屋頂環境對于植物的成活和生長是一種挑戰。干旱低濕、極端溫度(高溫和低溫)、強光和大風都可能直接導致植物和基質干旱或受到物理損傷。過去很多年,屋頂植被以景天科植物為主,隨著研究的深入,更多的植物資源引入到屋頂綠化中,充分表現了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屋頂植被種類的多樣有利于減小自然干擾而使屋頂植被發揮更好的環境改善功能。屋頂綠化中限制植物生長的因子主要有基質厚度、基質種類和后期水分管理。不同的基質厚度能支持的植被種類有很大差異。2 5cm的基質往往因為容易干旱和溫度的波動只支持景天科-苔蘚植物群落的生存,7 15cm的基質上更容易形成地上芽、高山型和忍耐能力更強的多年生草本復合群落。
因為沒有捕食者和人類活動的干擾,屋頂綠化成為城市生態系統中很多野生動物的庇護場所。綠化后的屋面為一些昆蟲如甲蟲、葉蟬、螞蟻、蒼蠅、蜜蜂提供了生鏡,同時也發現一些甲蟲和蚜蟲中的罕見種和瀕危種出現在綠化后的屋頂上,此外,還有一些候鳥和本地鳥類能棲息在屋頂,在多倫多的一個屋頂上的草叢里還發現一群野鴨生活在那里。研究表明屋頂動物種類的豐富度與植被種類豐富度、微地形的變異度成正相關。在屋頂綠化中可以通過改變栽培基質厚度、設立多樣化的棲息地(如倒木、磚塊)、建立多層次的植物群落等突進來提高屋頂上棲息的動物種類,達到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現有的屋頂綠化技術以人類休閑活動和美化環境為主,基本不考慮其他生物的需要。本發明以保護城市野生生物為目標,通過設置不同生境為各種生物尤其是動物提供棲息地,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現有的屋頂綠化基質常由田園土、蛭石、草炭、腐殖土和珍珠巖構成,甚至全采用無機介質。很少從生物保護的角度來配比屋頂綠化栽培基質。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缺陷,提供一種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本發明以保護城市野生生物為目標,通過設置不同生境為各種生物尤其是動物提供棲息地,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其技術方案為
一種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搭建小型構筑物;
2)平鋪防水層、阻根層、排蓄水層和無紡布層;
3)鋪設基質層時塑造深淺各異的微地形;
4)局部設置生境多樣的水體。
進一步優選,所述基質層由城市廢棄地表土、陶粒、細砂、草炭土構成。
進一步,所述城市廢棄地表土、陶粒、細砂、草炭土的比例為2 1 1 1。
本發明方法中所述基質層由城市森林土壤、蛭石、細砂、草炭土構成。
城市森林土壤、蛭石、細砂、草炭土的比例為2 1 1 1。
城市森林土壤厚度為0 5cm。
進一步優選,所述排蓄水為雙層凹凸式結構。
進一步優選,所述阻根層可采用合金或橡膠合成材料。
進一步,所述阻根層搭縫在50cm以上,在其邊緣延伸出20c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的方法中在屋頂承重范圍內通過增加小型構筑物如亭、花架或廊等形式改變平面屋頂的光、熱分配,使屋頂平面出現環境差異明顯的南北面,從而有利于不同物種的生存。同時通過微地形變化和增加水體實現生境的多樣,為生物棲息創造多樣的生態環境, 為生物保護提供基礎。本發明利用廢棄地和森林土壤里的“種子庫”的作用,通過屋頂綠化促進一些特殊地,尤其是城市林地的潛在植被萌發,為城市生物保護提供條件。
圖1是本發明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立面圖2是本發明方法中利用廢棄地表土利用的微地形營造示意圖3是微地形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種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步驟為
1)搭建小型構筑物;
2)平鋪防水層、阻根層、排蓄水層和無紡布層;
3)鋪設基質層時塑造深淺各異的微地形,而不是均厚平鋪;
4)局部設置生境多樣的水體。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通過微地形變化和增加水體實現生境的多樣,參照圖1,為生物棲息創造多樣的生態環境,為生物保護提供基礎,包括構筑物、植物、微地形和水體。
以區域內廢棄地表土為基質基礎,同時通過微地形營造,如圖2所示,促進潛在植被的萌發,為增加植被多樣性和動物多樣性提供前提條件。在局部增高或設置低地,在地勢較低處設置倒木或大石塊,創造多樣的生境,為一些生物棲息創造條件,從而達到實現保護城市野生生物的目的。圖2中的防火層設置在女兒墻50厘米處,可用顆粒較大的卵石作為隔離材料,墻體可采用鋼構或磚石,使植物材料與屋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屋面6以上的部分,由下而上依次為防水層5、阻根層4、排蓄水層3、無紡布層2、基質層1和植被層。在屋面上根據承重、周邊環境、功能分區以及基質特征置石、放置倒木或者改變基質厚度來塑造不同的地形,以利于城市生物保護。
如圖3,微地形構造層由上至下分別由基質層1、無紡布層2、排蓄水層3、阻根層4、防水層5組成,微地形構造層位于屋面6之上,微地形局部如微型水體可只有基質層1、阻根層4和防水層5。基質層由城市廢棄地表土、陶粒、細砂、草炭土構成,其比例為2 1 1 1。基質層的配方也可以是城市森林土壤、蛭石、細砂、草炭土的比例為 2:1:1:1。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表土中的種子庫促使植被萌發,有利于城市植被的建立和城市野生動物的保護。無紡布層可根據地方排水量和基質顆粒厚度采用單層或雙層無紡布,作用在于過濾基質顆粒,以保持排蓄水板孔的通暢。排蓄水層采用雙層凹凸式結構, 為排水和蓄水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阻根層可采用合金或橡膠合成材料,注意搭縫必須在 50cm以上,在邊緣必須延伸出20cm。防水層應在試水后布置,也應注意搭縫必須在50cm以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搭建小型構筑物;2)平鋪防水層、阻根層、排蓄水層和無紡布層;3)鋪設基質層時塑造深淺各異的微地形;4)局部設置生境多樣的水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質層由城市廢棄地表土、陶粒、細砂、草炭土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廢棄地表土、陶粒、細砂、草炭土的比例為2 1 1 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質層由城市森林土壤、蛭石、細砂、草炭土構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森林土壤、蛭石、細砂、草炭土的比例為2 1 1 1。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森林土壤厚度為0 5c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蓄水為雙層凹凸式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根層可采用合金或橡膠合成材料。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根層搭縫在50cm以上,在其邊緣延伸出20cm。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生物保護的屋頂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搭建小型構筑物;2)平鋪防水層、阻根層、排蓄水層和無紡布層。3)鋪設基質層時塑造深淺各異的微地形;4)局部設置生境多樣的水體。本發明以保護城市野生生物為目標,通過設置不同生境為各種生物尤其是動物提供棲息地,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適用于屋頂綠化技術領域。
文檔編號E04D11/02GK102535762SQ2012100170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9日
發明者宋建軍, 李軍卿, 甘德欣, 黃梅, 龍岳林 申請人: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