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一種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涉及商品混凝土的生產和應用。
背景技術:
由于較之其它材料具有價格低廉、使用壽命長等無可替代的優點,混凝土成為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傳統的混凝土生產工藝為將水泥、摻合料、膨脹劑、砂子、石子、水、外加劑分別計量,然后一起投入攪拌機中,經過攪拌后裝進混凝土罐車出廠。這種工藝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水泥、摻合料和膨脹劑等粉狀物料在混凝土中分布不均勻,水泥與外加劑的相容性差,混凝土內部石子周圍易形成水膜、氣囊空腔等降低混凝土抗壓強度的缺陷,制成的混凝土產品強度標準差大、質量不穩定。 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外學者嘗試開發不同的混凝土生產工藝如先拌砂漿法、先拌凈漿法、后置外加劑法等不同的混凝土攪拌新方法。這些方法對混凝土品質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但因為使用后導致混凝土的生產周期變長(大于I分鐘),大部分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商品混凝土生產的基本要求是完成一個工作周期的時間不超過I分鐘,同時所生產混凝土的流動性滿足施工要求、強度達到設計要求。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優化混凝土配制的投料組合、下料順序,有效解決混凝土中粉狀物料分布不均勻、水泥與外加劑相容性差等問題,減少混凝土內部缺陷,提高混凝土產品的強度和質量穩定性,同時較現有工藝更節約水泥用量。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由一次配料干混拌漿、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攪拌、卸料四個步驟組成,其中一次配料干混拌漿步驟按照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將粉料分別計量后同時卸入粉料混料裝置進行干混預均化,混合均勻后卸入攪拌機,按比例計重加入砂子、部分水,攪拌成漿;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步驟將經過預均化的粗骨料、另一部分水和外加劑按比例計重加入攪拌機,與經一次配料干混拌漿制成的砂漿二次配料混合;攪拌步驟將二次配料后物料在攪拌機中按預定的時間充分拌合混勻; 卸料步驟將拌合均勻的混凝土衆體經攪拌機卸料口卸料裝入混凝土罐車。所述一次配料干混拌漿步驟中的粉料包括水泥、摻合料以及膨脹劑。所述一次配料干混拌漿步驟中加入的水為混凝土配比需水總量的50-90%的水,剩余的水在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步驟加入。所述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步驟中的粗骨料為石子。
所述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步驟中,外加劑為萘系高效減水劑,聚羧酸高效減水劑或者脂肪族聞效減水劑。本發明采用專用計量裝置精確計量配料所用各種物料;嚴格按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控制投料組合和下料順序;通過合理控制粉料料倉內的壓力平衡,實現粉體物料的快速下料,保證一次配料干混拌漿在規定時間內快速完成;通過采用專門的攪拌機卸料裝置,實現拌成混凝土的快速下料,保證卸料步驟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完成;嚴格按規定的時間完成各步驟的工作,保證每個工作周期在一分鐘內完成;通過開發專用的過程控制程序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實時有效自動化控制。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保持同樣配合比的情況下,較之傳統工藝方法生產的混凝土,用本發明工藝生產的混凝土坍落度可增加20mm以上,C30等級的混凝土強度可提高10%以上。在保持原有強度和流動性不變的情況下,每方C30強度等級混凝土可節約水泥15Kg以上,節約水5Kg。從而達到節約原材料、節能減排的目的。
圖I為現有技術投料組合以及順序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工藝流程圖。圖3為本發明投料組合以及順序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傳統的混凝土生產工藝是將砂、石料、水泥、摻合料、水和外加劑全部一起到入到攪拌機中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出料,其投料組合和順序如圖I所示。本發明生產工藝嚴格按一定的組合、順序和時間控制各種物料的投料、配料、攪拌和卸料,如圖2所示,包括如下步驟(I) 一次配料干混拌漿按照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將水泥、摻合料、膨脹劑等粉料分別計量后同時卸入專用的細粉混料機,混合均勻后卸入攪拌機,按比例計重加入砂子、部分水,攪拌成漿;(2) 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將經過預均化的石子、另一部分水和外加劑按比例計重加入攪拌機,與經一次配料干混拌漿制成的砂漿二次配料混合;(3)攪拌;(4)卸料。具體的投料組合、順序圖如圖3所示。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發明提出的混凝土生產工藝的具體實施方式
、方法、步驟、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有關本發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在以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的說明,當可對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該實施方式僅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并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第一最佳實施例具體實驗配合比如下表I所示表I第一最佳實施例實驗配合比表單位Kg
靠強度等級砂子石子 H·5 H級粉煤灰 S95礦粉水
1— C20 —927 927 160 — 6090 — 180 6:2
2OO 889 963 200__70__90 150 7.2
3C406 997 25070 — 100 151 9.24—
4C50 728 1005 30090120 152 11.73采用表I所規定的配合比,分別按照傳統混凝土生產工藝的投料組合、順序(圖I)和本發明工藝規定的投料組合、順序(圖3)配制混凝土,具體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傳統混凝土生產工藝與本發明工藝配制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對比表單位MPa
混凝土強度等級C20C30C40C50
傳統生產工藝2δΓθ33794^2547
本發明工藝33Γδ3 Γ347 75&Τ&
強度增力口34%10.0%9 5%Τ&%第二最佳實施例具體實驗配合比如下表3所示表3第二最佳實施例實驗配合比表單位Kg
序號強度等級砂子I石予 pcJ4 '5 I H級粉煤灰水 萘系復,泵送
水泥__—別
1' C20 796245741778.0 —
2' OO —…799 ~ll03 2527617010.5
3. C40 ='= 738 ^1019^ 352106 — 17413.7 —
4C50 720 995 411 丨 12316815:0采用表3所規定的配合比,分別按照傳統混凝土生產工藝的投料組合、順序(圖I)和本發明工藝規定的投料組合、順序(圖3)配制混凝土,具體實驗結果如表4所示。表4傳統混凝土生產工藝與本發明工藝配制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對比表單位MPa
混凝土強度等級 C20C30C40C50
傳統生產工藝2 Γ242 84 Γ3δΠ
本發明工藝3279Α8Λ5 Τ056 7
強度增力口21.0%13. 1%0%Γθ%以上實驗結果表明,較之傳統混凝土生產工藝,在同樣配合比條件下,采用本發明工藝配制的C20混凝土強度可提高20%以上,C30混凝土強度可提高10%以上,C40混凝土強度提高可7. 8%以上,C50混凝土強度可提高4. 0%以上。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 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一次配料干混拌漿步驟按照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將粉料分別計量后同時卸入粉料混料裝置進行干混預均化,混合均勻后卸入攪拌機,按比例計重加入砂子、部分水,攪拌成漿; 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步驟將經過預均化的粗骨料、另一部分水和外加劑按比例計重加入攪拌機,與經一次配料干混拌漿制成的砂漿二次配料混合; 攪拌步驟將二次配料后物料在攪拌機中按預定的時間充分拌合混勻; 卸料步驟將拌合均勻的混凝土衆體經攪拌機卸料口卸料裝入混凝土罐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配料干混拌漿步驟中的粉料包括水泥、摻合料以及膨脹劑。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配料干混拌漿步驟中加入的水為混凝土配比需水總量的50-90 %的水,剩余的水在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步驟加入。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步驟中的粗骨料為石子。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步驟中,外加劑為萘系高效減水劑,聚羧酸高效減水劑或者脂肪族高效減水劑。
全文摘要
一種新的混凝土生產工藝,由一次配料干混拌漿、二次配料后置外加劑、攪拌、卸料四個步驟組成,通過優化混凝土生產的投料組合和下料,有效解決混凝土中粉狀物料分布不均勻、水泥與外加劑相容性差等問題,減少混凝土內部缺陷,提高混凝土產品的強度和質量穩定性,在保持同樣配合比的情況下,較之傳統工藝方法生產的混凝土,用本發明工藝生產的混凝土坍落度可增加20mm以上,C30等級的混凝土強度可提高10%以上,在保持原有強度和流動性不變的情況下,每方C30強度等級混凝土可節約水泥15Kg以上,節約水5Kg。
文檔編號B28C5/00GK102837361SQ20121036289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5日
發明者徐德龍, 韓先福, 張偉, 賀偉力, 李輝, 郭智 申請人:北京新奧混凝土集團有限公司, 西安德龍新型建筑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