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微晶干粒粘接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建陶行業,具體涉及一種微晶干粒粘接劑。
背景技術:
微晶磚是近幾年陶瓷行業研制的一種替代石材的微晶復合磚,其不僅避免了天然石材存在的瑕疵,而且集玻璃、陶瓷、石材優點于一身,產品結構致密、紋理清晰、晶瑩剔透,立體感強,具有玉質般的感覺。微晶磚是在一般仿古磚的表面裝飾2 5 mm厚的透明釉層,經拋光處理后,石材的紋路栩栩如生,鏡面亮度達到95至97,重現了一種如玉如琥珀般的溫潤效果。目前,微晶磚主要是通過布料系統在釉面上鋪覆 一定厚度的干粒(干粒的大小在20 100目),并噴一層固定劑在將干粒固定在坯體表面,燒成后對釉面進行拋光,干粒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微晶磚裝飾效果的好壞,生產中,太小的顆粒在燒成時容易引入針孔和氣泡,更為重要的是細小顆粒(粒徑不大于100目)由于質量較輕容易在窯爐的預熱帶由于低負壓而被吸走。隨著各種裝飾效果的微晶干粒應運而生,其帶來的市場也是不可估量。但是目前干粒的加工采用沖擊破碎,干粒由機器上部直接落入高速旋轉的轉盤,在高速離心力的作用下,與另一部分以傘型方式分流在轉盤四周的靶石產生高速度的撞擊與高密度的粉碎,石料在互相打擊后,又會在轉盤和機殼之間形成渦流運動而造成多次的互相打擊、磨擦、粉碎,從下部直通排出。這種加工方式產生了部分無法適應現有的布料系統的微小干粒(粒徑不大于100目),從而造成了資源浪費。通常微小干粒(粒徑不大于100目)難以直接固定在坯體的表面,因此很難直接得到應用。如果通過向干粒中添加粘接劑再以淋釉的方式,則可以實現將微小干粒均一地固定在坯體的表面,從而達到很好的應用。所以,急需研究一種干粒粘接劑連接微小干粒,采用淋釉等方式將微小干粒應用于實際生產,從而變廢為寶,既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又可以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淋釉工藝要求加入微晶干粒與粘接劑混合后流速低于50s (30°C,涂-4杯),而且不能發生沉淀,微晶干粒的固含量高于60%,但這是普通膠水或粘接劑難以實現的。目前國內對微晶干粒粘接劑的研究比較少,市場上出現的少有產品也呈現出各種局限性。所以研究出加入微晶干粒后流動性好、懸浮性優異及固含率高的粘接劑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晶干粒粘接劑。針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微晶干粒粘接劑,按質量百分比計,含有如下組分堿溶脹型增稠劑2. 7 3. 6%、膨潤土 I. 2 I. 8%、助劑I. 4 2. 7%,用pH調節劑調節體系的pH為8. O 9. 0,余量為溶劑。優選的,助劑為分散劑、消泡劑,體系中分散劑的質量百分含量為I. O 2. 2%、消泡劑的質量百分含量為O. 2 O. 5%。
優選的,堿溶脹型增稠劑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優選的,分散劑為三聚磷酸鈉、聚丙烯酸鈉、聚羧酸鈉鹽中的至少一種。優選的,消泡劑為聚甲基硅氧烷。優選的,溶劑為水、乙二醇中的至少一種。優選的,pH調節劑為氫氧化鈉、氨水中的至少一種。上述微晶干粒粘接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堿溶脹型增稠劑溶于部分溶劑中,攪拌均勻;
2)繼續加入分散劑、聚甲基硅氧烷,攪拌均勻;
3)加入pH調節劑調節體系pH值為8.O 9. O ;
4)加入膨潤土、剩余溶劑,攪拌均勻,得微晶干粒粘接劑。上述微晶干粒粘接劑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微晶干粒與微晶干粒粘接劑 混合均勻,施于坯體表面。優選的,微晶干粒的顆粒大小為100 250目。優選的,將混合后的微晶干粒淋施于還體表面。生產中,以淋釉的方式將混合后的微晶干粒淋在坯體的表面,粘度可根據淋釉工藝要求進行調節。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微晶干粒粘接劑適用于顆粒較小的微晶干粒(100 250目),在制備微晶磚的過程中,避免了微晶干粒由于顆粒太小而被窯爐預熱帶的低負壓而被吸走,從而避免了微晶磚表面出現大量的針孔和氣泡等瑕疵。本發明的微晶干粒粘接劑解決了微晶干粒的懸浮性、穩定性和流動性問題。使用本發明微晶干粒粘接劑后,微晶干粒可達60%以上固含量,流速低于50s (30°C,涂-4杯),懸浮性、穩定性和流動性好,持續使用不會出現氣泡。本發明的微晶干粒粘接劑僅用簡單混合攪拌的方式生產,在常溫常壓下僅需I 2小時攪拌即可完成整個制備過程,生產設備和工藝比較簡單,符合當今節能減排的要求。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并不局限如此。 實施例中所用百分比,如無特別說明,均為質量百分比。實施例I
每IOOkg微晶干粒粘接劑的組分堿溶脹型增稠劑(美國羅門哈斯公司,型號ASE-60)3. 4kg,6%膨潤土水凝膠(膨潤土與水混合形成,其中膨潤土質量濃度為6%,下同)25kg,三聚磷酸鈉I. Okg,聚甲基硅氧烷O. 4kg,用30%的NaOH水溶液調節體系pH值至8. 0,余量為水。上述微晶干粒粘接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堿溶脹型增稠劑溶于水中,攪拌均勻;2)繼續加入三聚磷酸鈉、聚甲基硅氧烷,攪拌均勻;3)加入30%的NaOH水溶液調節體系PH值為8. O ;4)加入膨潤土水凝膠,攪拌均勻,得到微晶干粒粘接劑,測其流速為16.8s (301,涂-4杯)。將600g微晶干粒(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顆粒大小為100 250目,下同)加入400g上述微晶干粒粘接劑中,混合均勻,得微晶干粒懸浮液,其沒有肉眼可見的氣泡,測得其流速為46.5s(30°C,涂-4杯),靜置一周也無沉淀,可見,本發明微晶干粒粘接劑穩定性好。將上述微晶干粒懸浮液以淋釉的方式淋在坯體的表面,控制坯體表面微晶干粒懸浮液的厚度為2. 5mm,在窯爐中1150 1230°C灼燒I. 5h后,拋光,得微晶磚成品,成品無肉眼可見的氣泡和針孔。實施例2 每IOOkg微晶干粒粘接劑的組分堿溶脹型增稠劑(美國羅門哈斯 公司,型號ASE-60)
2.7kg, 6%膨潤土水凝膠30kg,聚丙烯酸鈉I. 7kg,聚甲基娃氧燒O. 2kg,乙二醇5kg,用氨水溶液(28%質量濃度)調節體系pH值至8. 5,余量為水。上述微晶干粒粘接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堿溶脹型增稠劑、乙二醇、水混合,攪拌均勻;2)繼續加入聚丙烯酸鈉、聚甲基硅氧烷,攪拌均勻;3)加入氨水溶液調節體系PH值為8. 5 ;4)加入膨潤土水凝膠,攪拌均勻,得到微晶干粒粘接劑,所得微晶干粒粘接劑流速為18.5s (30°C,涂-4杯)。將600g微晶干粒加入400g微晶干粒粘接劑中,混合均勻,得微晶干粒懸浮液,其沒有肉眼可見的氣泡,測得其流速為49.5s(30°C,涂-4杯),靜置一周也無沉淀,可見,本發明微晶干粒粘接劑穩定性好。將上述微晶干粒懸浮液以淋釉的方式淋在坯體的表面,控制坯體表面微晶干粒懸浮液的厚度為2mm,在窯爐中1150 1230°C灼燒Ih后,拋光,得微晶磚成品,成品無肉眼可見的氣泡和針孔。實施例3
每IOOkg微晶干粒粘接劑的組分堿溶脹型增稠劑(美國羅門哈斯公司,型號ASE-60)
3.6kg, 6%膨潤土水凝膠20kg,聚羧酸鈉鹽2. 2kg,聚甲基娃氧燒O. 5kg,乙二醇4kg,用30%的NaOH水溶液調節體系pH值至9. 0,余量為水。上述微晶干粒粘接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堿溶脹型增稠劑、乙二醇、水混合,攪拌均勻;2)繼續加入聚羧酸鈉鹽、聚甲基硅氧烷,攪拌均勻;3)加入30%的NaOH水溶液調節體系PH值為9.0 ;4)加入膨潤土水凝膠,攪拌均勻,得到微晶干粒粘接劑,所得微晶干粒粘接劑流速為17.0s (30°C,涂-4杯)。將600g微晶干粒加入400g微晶干粒粘接劑中,混合均勻,得微晶干粒懸浮液,其沒有肉眼可見的氣泡,測得其流速為45.6s(30°C,涂-4杯),靜置一周也無沉淀,可見,本發明微晶干粒粘接劑穩定性好。將上述微晶干粒懸浮液以淋釉的方式淋在坯體的表面,控制坯體表面微晶干粒懸浮液的厚度為3mm,在窯爐中1150 1230°C灼燒2h后,拋光,得微晶磚成品,成品無肉眼可見的氣泡和針孔。
權利要求
1.一種微晶干粒粘接劑,按質量百分比計,含有如下組分堿溶脹型增稠劑2. 7 3. 6%、膨潤土 I. 2 I. 8%、助劑I. 4 2. 7%,用pH調節劑調節體系的pH為8. O 9. O,余量為溶劑。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微晶干粒粘接劑,其特征在于助劑為分散劑、消泡劑,體系中分散劑的質量百分含量為I. O 2. 2%、消泡劑的質量百分含量為0. 2 0. 5%。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微晶干粒粘接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堿溶脹型增稠劑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ー種微晶干粒粘接劑,其特征在于分散劑為三聚磷酸鈉、聚丙烯酸鈉、聚羧酸鈉鹽中的至少ー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ー種微晶干粒粘接劑,其特征在于消泡劑為聚甲基硅氧烷。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微晶干粒粘接劑,其特征在于溶劑為水、こニ醇中的至少ー種。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微晶干粒粘接劑,其特征在于PH調節劑為氫氧化鈉、氨水中的至少ー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微晶干粒粘接劑,其按質量百分比計,含有如下組分堿溶脹型增稠劑2.7~3.6%、膨潤土1.2~1.8%、助劑1.4~2.7%,用pH調節劑調節體系的pH為8.0~9.0,余量為溶劑。使用時,將微晶干粒與微晶干粒粘接劑混合均勻,施于坯體表面。本發明的微晶干粒粘接劑適用于顆粒大小在100~250目微晶干粒,在制備微晶磚的過程中,避免了微晶干粒由于顆粒太小而被窯爐預熱帶的低負壓而被吸走,從而避免了微晶磚表面出現大量的針孔和氣泡等瑕疵。微晶干粒與本發明粘接劑混合后懸浮性、穩定性和流動性好,不易沉淀,持續使用不會出現氣泡。
文檔編號C04B41/85GK102951928SQ201210391860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6日
發明者石教藝, 李向鈺, 張翼, 黃國花 申請人: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