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智能護理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起居不能自理及臥床的病人或老人使用的智能護理房。
背景技術:
在醫院,護理病人是一項及其繁重的工作,衛生部年初提出要求,要在全國衛生系統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要求護士全面負責病人的基礎護理工作,取消陪護,解決“一人住院,全家上陣”的問題,此舉改變了以往“一人住院全家忙”的尷尬局面,給諸多患者家屬帶來了切實的方便,許多試點病房甚至出現“一床難求”的火爆局面。但隨著無陪護試點的深入開展,護士人手緊缺、護理價格昂貴等矛盾也凸顯出來。隨著人口的加速老齡化,各類殘疾人和長期臥位護理產品老年人大量存在并持續增長,使得醫療和護理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助老助殘問題正日益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護理事業更是起步較晚,經濟實力有限,先進理念缺乏,導致醫療機構尤其是公立醫院一直“重醫輕護”。雖然大量高新醫療設備的引進正在直接帶動著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但醫療康復護理觀念和水平卻仍處于低水平狀態,目前無論是產能還是技術應用都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很顯然,目前尚未有一款產品能真正實現智能護理,滿足無陪護病房的要求。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功能豐富,能滿足無陪護病房要求的智能護理房。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智能護理房,包括主體支架,所述主體支架設置有隔離板,隔離板的一側為生活區,另一側為休息區;所述休息區從前向后依次分為頭部區、背部區、臀部區、腿部區和腳部區;所述頭部區設置有頭枕板,所述頭枕板連接有第一動力裝置;所述背部區設置有背部托板組件,所述背部托板組件包括背部支撐架,所述背部支撐架靠近臀部區的一端鉸接主體支架上,另一端連接有第二動力裝置;所述背部支撐架上從左到右依次設置有左外側翻身板、左內側翻身板、右內側翻身板和右外側翻身板;所述左外側翻身板的右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上,左側連接有第三動力裝置;所述左內側翻身板的右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上,左側連接有第四動力裝置;所述右內側翻身板的左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上,右側連接有第五動力裝置;所述右外側翻身板的左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上,右側連接有第六動力裝置;所述臀部區設置有第一軌道和安裝在所述第一軌道上的中板支架,所述中板支架上設置有中板,所述中板支架連接有帶動其沿第一軌道滑軌運動的第七動力裝置;所述腿部區設置有第一抬腿板,所述第一抬腿板靠近臀部區的一側鉸接在主體支架上,另一側連接有第九動力裝置;所述腳部區設置有抬腳板,抬腳板連接有第十動力裝置。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護理房主體支架設置有隔離板,隔離板的一側為生活區,另一側為休息區,休息區從前向后依次分為頭部區、背部區、臀部區、腿部區和腳部區,頭部區設置有頭枕板,背部區設置有背部托板組件,臀部區設置有中板,腿部區設置有第一抬腿板,腳部區設置有抬腳板等,本發明的各部分之間通過程序協調動作,能實現人體的坐立、臥倒、平躺、曲腿、半躺、翻身、按摩、自動睡眠和廁所板置換等動作,也可以將人帶入生活區和工作區,在生活區完成上廁所、洗澡、清洗烘干等工作,自動化程度高,功能齊全,能最大化地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護理強度,提高護理質量,護理成本就會大大降低,能有效地幫助各級政府減輕老齡化社會加速來臨的壓力,極大地緩解社會“恐老”的不良情緒,較大地降低社會養老機構與家庭養老的必要護理成本,優化護理環境,提高老人、家庭乃至全社會的幸福指數,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發明的護理房布局 圖2是發明發的護理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1至圖2,一種智能護理房,包括主體支架1,所述主體支架設置有隔離板,隔離板的一側為生活區A,另一側為休息區B ;病人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區度過,洗澡、上廁所等在生活區完成,在生活區,設置有門體,人可以從門體進入,清理里面的衛生等。所述休息區從前向后依次分為頭部區C、背部區D、臀部區E、腿部區F和腳部區G。所述頭部區C設置有頭枕板2,所述頭枕板2連接有第一動力裝置3,第一動力裝置動作,可帶動頭枕板做上下、左右及前后移動,實現頭部部位的姿態調整。所述背部區D設置有背部托板組件,所述背部托板組件包括背部支撐架8,所述背部支撐架8靠近臀部區E的一端鉸接主體支架I上,另一端連接有第二動力裝置,在第二動力裝置動作,可帶動背部支撐架8沿絞軸在水平到豎直方向內做翻轉動作,實現人體的坐立、平躺及保持任意的傾斜位置,實現人體的半躺。所述背部支撐架8上從左到右依次設置有左外側翻身板4、左內側翻身板5、右內側翻身板6和右外側翻身板7,左外側翻身板4的右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8上,左側連接有第三動力裝置,左內側翻身板5的右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8上,左側連接有第四動力裝置,右內側翻身板6的左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8上,右側連接有第五動力裝置,右外側翻身板7的左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8上,右側連接有第六動力裝置。左外側翻身板4、左內側翻身板5、右內側翻身板6和右外側翻身板7分別在第三動力裝置、第四動力裝置、第五動力裝置和第六動力裝置的帶動下沿各自的絞軸翻轉一定角度,在向左翻身時,左外側翻身板4、左內側翻身板5首先傾斜一定角度并保持住,然后右內側翻身板6、右外側翻身板7翻轉傾斜,推動人體向左傾斜,同時左外側翻身板4、左內側翻身板5慢慢下降,傾斜到一定角度時右外側翻身板7保持傾斜,接著右內側翻身板6繼續翻轉,推動人體翻身,向右側翻身的原理與向左側的相同。左外側翻身板4、左內側翻身板
5、右內側翻身板6和右外側翻身板7小幅度的動作,也能起到活動身體的作用。所述臀部區E設置有第一軌道9和安裝在第一軌道9上的中板支架11,所述中板支架11上設置有中板10,所述中板支架9連接有帶動其沿第一軌道9滑軌運動的第七動力裝置,中板10主要是運輸功能,在第七動力裝置的帶動下在橫跨工作區和生活區,在人體坐立后,帶動人體進入生活區或休息區。所述中板10靠近背部區D的一端鉸接在所述中板支架11上,另一側連接有第八動力裝置,第八動力裝置動作,帶動中板10沿絞軸做水平到豎直的翻轉,該功能與人體坐立與躺倒配合使用,如人體在坐立時,首先中板10首先翻轉,擋住人體臀部,然后背部支撐架8中板10同時翻轉傾斜,使人體慢慢、平穩坐立或傾倒。所述腿部區F設置有第一抬腿板12,第一抬腿板12靠近臀部區E的一側鉸接在主體支架I上,另一側連接有第九動力裝置,在第九動力裝置的帶動下,第一抬腿板12在水平到豎直范圍內做翻轉動作,第一抬腿板12與其他部件配合,主要實現人體的坐立及躺倒,小幅度的運動也能實現活動人體的目的。腳部區G設置有抬腳板13,抬腳板13連接有第十動力裝置25,在第十動力裝置的帶動下,抬腳板13做上下移動,抬腳板13與其他部件配合,主要是在人體坐立后托住人體的腳部。所述腳部區G的上方設置有第二軌道14,第二軌道連接有第十一動力裝置24,在第十一動力裝置的帶動下,第二軌道14可做上下移動,所述第二軌道14上安裝有臺面板,所述臺面板連接有第十二動力裝置26,所述臺面板在第十二動力裝置的帶動下,可沿第二軌道14移動,橫跨生活區和工作區。在人體休息時,臺面板位于生活區,在人體坐立后,臺面板移動到休息區,人手可以扶在臺面板上,然后隨著中板一起運動進入生活區,起到協助保持人體平衡的作用。該臺面板也可以單獨作為餐臺等使用。所述背部區D和臀部區E之間設置有頂板15,該頂板15連接有第十三動力裝置,頂板15的主要作用是在中板移動時升起,頂起人體臀部,方便中板移動。所述中板支架11上安裝有靠背板16,背板16連接有第十四動力裝置,第十四動力裝置動作,帶動靠背板16做上下移動,該靠背板在人體坐立后才升起,供人體靠背,在人體躺倒后,該靠背板16位于生活區中。所述主體支架I上鉸接有蓋被主支架17,所述蓋被主支架17連接有第十五動力裝置23,第十五動力裝置動作,帶動所述蓋被主支架17在水平到豎直范圍內翻轉,所述蓋被主支架17上設置有第三軌道,所述第三軌道上安裝有蓋被滑動支架18,所述蓋被滑動支架18連接有第十六動力裝置24,第十六動力裝置動作,帶動蓋被滑動支架18沿第三軌道滑動。被子的一側固定在休息區的邊緣,另一側固定在蓋被滑動支架上,人體躺倒后,蓋被主支架17豎直,蓋被滑動支架18縮回,形成隔離墻,在人體坐立時,蓋被主支架17翻轉90度,然后蓋被滑動支架18伸出,將被子拉起,是被子保持豎直,形成一道隔離屏障,能保護病人的隱私,在人體躺下后,蓋被主支架17反向旋轉,同時蓋被滑動支架18縮回,將被子蓋子人身上,也實現了自動蓋被功能。所述頭部區C、背部區D的右側設置有扶手板19,扶手板19連接有第十七動力裝置,在第第十七動力裝置的帶動下,扶手板19可做上下移動,人體在坐立時,扶手板19升起,人手扶在扶手板上,可以保持人體平衡。所述生活區設置有第二抬腿板20,第二抬腿板20的前端鉸接在主體支架I上,后端連接有第十八動力裝置,第十八動力裝置動作,帶動第二抬腿板20沿絞軸翻轉至豎直或水平位置,該第二抬腿板20用于托起人體腿部。所述生活區設置有背部支撐板21,該背部支撐板21的后端鉸接在主體支架I上,前端連接有第十九動力裝置,第十九動力裝置動作,帶動背部支撐板21沿絞軸翻轉至豎直或水平位置,在人體進入生活區坐立后,背部支撐板21翻轉至豎直位置,起到隔離作用,在人體洗澡需要躺倒時,背部支撐板21和第二抬腿板20均翻轉至水平位置,人體就可以躺平。當人體需要上廁所、洗澡時,蓋被主支架17翻轉90度,蓋被滑動支架18伸出,將被子張起,形成隔離屏障,然后頂板上升,頂起人體臀部,然后中板和臺面板外移進入休息區,接著中板10翻轉,擋住人體臀部,接著背部支撐架8向上翻轉,第一抬腿板12向下翻轉,中板也向下翻轉,人體慢慢被托起,呈坐立狀態,然后靠背板16升起,托住人體背部,抬腳板13升起,托住人體腳步,然后背部支撐架8、臺面板移動,帶動人體進入生活區,體帶到生活區,實現沖涼、上廁所等。在生活區,人體可以保持坐立,也可以躺下,躺下時靠背板16下降,第二抬腿板20升起,背部支撐板21翻轉至水平位置,人體就可以躺下沖涼等。本發明的護理房是由一臺多個調姿功能的床體組件為核心,并配備生活必須的配套設施組建的一個住院病房。第一到第十九動力裝置主要采用伺服電機,各動力裝置在控制系統的協調下實現各種姿態調整。部件大都是在工廠中規模化生產,然后安裝在家庭、醫院等的房間內,該房間內部通過特定的設計及其部件,使得其具有改變病人或讓病人自行改變其多種姿勢、方便大小便、自動洗澡、自動蓋被等多種護理功能,盡最大能力的可以實現癱瘓人生活自理,控制系統的核心是應用微電子技術,實現護理設備視控、遙控、智能、數字化,從護理設備多用型走向綜合自動型,其控制系統菜單功能設計如下
一、遙控、視控、調姿功能1、頭枕板高、矮、前、后調整(頭枕板動作)。2、大背傾斜(背部支撐架動作)。3、抬腿(第二抬腿板動作)。4、抬升臀部(頂板動作)。5、二折床(背部支撐架、第二抬腿板動作)。6、左翻身、二次翻身(左外側翻身板4、左內側翻身板5、右內側翻身板6和右外側翻身板7協調動作)。7、右翻身、二次翻身(左外側翻身板4、左內側翻身板5、右內側翻身板6和右外側翻身板7協調動作)。8、坐起(背部支撐架、第二抬腿板、中板、抬腳板協調動作)。9、蓋被(蓋被主支架、蓋被滑動支架協調動作)。10、上廁所、洗澡。11、呼叫。12、返回。二、衛生間控制面板功能1、馬桶沖水。2、烘干。
3、洗澡噴水。4、臀部清洗。5、抽風、除臭。6、噴灑沐浴露。三、護理產品正面板控制功能1、遙控充電控制板。2、空調控制面板。3、制氧機控制面板。4、呼叫。5、音響控制面板。6、監護儀控制面板。7、故障顯示面板。8、按摩控制板。9、時間語音報時。10、視頻通訊控制面板。11、電視開關。12、飲水開關。13、電腦開關。14、電視機控制面板。15、電話。16、門窗控制板。17、自動睡眠設定。18、驅蚊設定。19、夜燈開關。20、雷達輸入接口。21、垃圾回收箱。22、送藥箱。23、語音提示器。24、垃圾箱控制板。25、自動蓋被。26、幔帳。27、電子病歷。28、康復鍛煉設定控制。四、沖涼房通道面板功能1、急停鍵。2、坐起。3、平躺。4、扶手上升、下降。本發明的智能護理病房最大化地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護理強度,提高護理質量,護理成本就會大大降低,能有效地幫助各級政府減輕老齡化社會加速來臨的壓力,極大地緩解社會“恐老”的不良情緒,較大地降低社會養老機構與家庭養老的必要護理成本,優化護理環境,提高老人、家庭乃至全社會的幸福指數,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權利要求
1.一種智能護理房,包括主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支架設置有隔離板,隔離板的一側為生活區,另一側為休息區;所述休息區從前向后依次分為頭部區、背部區、臀部區、 腿部區和腳部區;所述頭部區設置有頭枕板,所述頭枕板連接有第一動力裝置;所述背部區設置有背部托板組件,所述背部托板組件包括背部支撐架,所述背部支撐架靠近臀部區的一端鉸接主體支架上,另一端連接有第二動力裝置;所述背部支撐架上從左到右依次設置有左外側翻身板、左內側翻身板、右內側翻身板和右外側翻身板;所述左外側翻身板的右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上,左側連接有第三動力裝置;所述左內側翻身板的右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上,左側連接有第四動力裝置;所述右內側翻身板的左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上,右側連接有第五動力裝置;所述右外側翻身板的左側鉸接在背部支撐架上,右側連接有第六動力裝置;所述臀部區設置有第一軌道和安裝在所述第一軌道上的中板支架,所述中板支架上設置有中板,所述中板支架連接有帶動其沿第一軌道滑軌運動的第七動力裝置;所述腿部區設置有第一抬腿板,所述第一抬腿板靠近臀部區的一側鉸接在主體支架上,另一側連接有第九動力裝置;所述腳部區設置有抬腳板,抬腳板連接有第十動力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智能護理房,包括主體支架,主體支架設置有隔離板,隔離板的一側為生活區,另一側為休息區,休息區從前向后依次分為頭部區、背部區、臀部區、腿部區和腳部區,頭部區設置有頭枕板,背部區設置有背部托板組件,臀部區設置有中板,腿部區設置有第一抬腿板,腳部區設置有抬腳板等,本發明的各部分之間通過程序協調動作,能實現人體的坐立、臥倒、平躺、曲腿、半躺、翻身、按摩、自動睡眠和廁所板置換等動作,也可以將人帶入生活區和工作區,在生活區完成上廁所、洗澡、清洗烘干等工作,自動化程度高,功能齊全,能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甚至替代護理人員,實現對臥床病人或老人人性化的照料,可廣泛適用于醫院、療養院等。
文檔編號E04B1/344GK102995928SQ20121043032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日
發明者李中榮 申請人:中山市海淦五金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