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建筑物或構筑物頂升用限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或者構筑物頂升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在建筑物或者構筑物頂升過程中對于上部結構進行位移限制的建筑物或構筑物頂升用限位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建筑物或者構筑物進行頂升時,如對于橋梁或者房屋進行頂升時,會由于液壓油缸安裝的垂直誤差及頂升過程中其它不利因素的影響,在頂升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微小的水平縱向位移、水平橫向位移或水平方向的偏轉,而一旦出現位移就很難再糾正回來,而且存在安全隱患。為避免出現此類情況,通常需在建筑物或者構筑物設置平面限位裝置,限制縱橫向可能發生的位移。通常的限位裝置在頂升整體結構的四角或四邊布設鋼結構或者混凝土結構來限制頂升過程中水平方向的位移,如圖I所示,在橋梁頂升中,在橋墩上設置抱柱箍,在抱柱箍上設置限位柱,抱柱箍與限位柱之間焊接連接成一整體,頂升時利用限位柱、抱柱箍、柱的整體剛度來對橋梁上部進行限位。此種結構在實際使用中有如下缺點一是對于建筑物外觀有損傷,頂升過程中限位柱和建筑物、構筑物外表面之間會相對的摩擦;二是限位的位置集中,對于建筑物、構筑物局部壓力過大,效果不理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建筑物或構筑物頂升用限位裝置,該裝置通過過抱柱梁系之間的間隙設置限位柱,通過抽拉式配合實現了對于建筑物或者構筑物進行頂升的限位功能。本實用新型目的實現由以下技術方案完成—種建筑物或構筑物頂升用限位裝置,涉及待頂升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基礎托換及夾持在所述建筑物或構筑物的柱上的抱柱梁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若干限位孔和與所述限位孔數量對應的限位柱,所述限位孔垂直開設于所述抱柱梁系上,所述限位柱底部固定于所述基礎托換上,所述限位柱和所述限位孔形狀配合并被套轉于所述限位孔內,所述限位柱與所述限位孔間隙配合。所述抱柱梁系由若干抱柱梁和若干連系梁組合構成,所述連系梁設于每兩個相鄰抱柱梁之間,并將所述抱柱梁連為一體,所述限位孔垂直開設在所述連系梁上。所述限位柱為長方體鋼框架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通過在抱柱梁系之間的間隙設置限位柱,在頂升中是通過抱柱梁系開孔的內壁和限位柱之間的抵觸實現限位作用,避免了損傷建筑物或者構筑物的損傷;而且可以在抱柱梁系處的多點設置限位裝置,將限位的位置分散,避免了對于建筑物、構筑物局部壓力過大。
附圖I為本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關特征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于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如圖I所示,標號1-6分別表示蓋梁I、橋墩2、抱柱梁3、連系梁4、限位柱5、基礎托換6。參見圖1,本實施例結合橋梁斷柱頂升施工作業對于限位裝置的具體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橋梁斷柱施工時,涉及到的建筑構件主要包括蓋梁I、橋墩2、抱柱梁3和連系梁4,其中抱柱梁3就是依附在柱(橋墩2)四周的梁系,是一種托換理論,在平移與橋梁頂升中已運用較多。頂升時,頂升液壓油缸把力傳遞給抱柱梁3,抱柱梁3再把力傳遞給橋墩2,橋墩2傳遞給上部結構(蓋梁I等),抱柱梁3與橋墩2之間通過新舊砼的摩擦傳遞剪力。參見圖I,本實施例中在橋梁同一個橋墩2分別具有三個柱,其上分別具有一個抱柱梁3,三個抱柱梁3之間用連系梁4連接成一個抱柱梁系。每一連系梁4為長方體狀框架式鋼筋混凝土結構,設于每兩個相鄰抱柱梁3之間,并將所述抱柱梁3連為一體。其中連系梁4的框架結構內具有開孔,該開孔呈長方體框側壁垂直設置,而本實施例正是利用了此開孔作為限位裝置的一個組合部分,即限位孔,對應的,在基礎托換6對應限位孔的位置上設置一個限位柱5。限位柱5為長方體鋼框架結構,其底部固定于所述基礎托換6上,所述限位柱5與所述限位孔形狀配合并被套轉于所述限位孔內,所述限位柱5與所述限位孔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形成間隙配合。此限位的間隙可以通過增加鋼板進行適當調整。當頂升時,通過限位柱5外側表面和限位孔內壁之間的相互抵觸,每個限位柱5可以限制上部結構在水平方向上四個方向的移動,以及水平的轉動,故此限制了上部結構的位移,而且在頂升前和頂升中可通過鋼板進行細微的調節。而且可以在抱柱梁系的多點位置上設置限位孔和限位柱5,故此將限位的位置分散,避免了對于建筑物、構筑物局部壓力過大。盡管以上通過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對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但是應當理解,該描述的法律范圍由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的言辭來限定。上述實施例中對于限位裝置的詳細描述應被解釋為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包括每一種可能的實施例。因為窮舉每一可能的實施例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實際的。故此本領域技術人員顯然應當能夠認識到,限位裝置中限位孔可以直接利用抱柱梁系上的間隙,也可以根據工況在澆注抱柱梁系時有針對性的選擇在抱柱梁系上預留若干限位孔。同時限位孔和限位柱形狀也選擇也不僅僅局限于此,只要限位柱、限位孔的側壁垂直設置且相互配合,不約束上部結構頂升時向上的位移即可實現限位的功能,在施工時可結合實際工況選擇其他其他形狀,如圓柱狀、棱柱狀等,而這仍落入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建筑物或構筑物頂升用限位裝置,涉及待頂升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基礎托換及夾持在所述建筑物或構筑物的柱上的抱柱梁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若干限位孔和與所述限位孔數量對應的限位柱,所述限位孔垂直開設于所述抱柱梁系上,所述限位柱底部固定于所述基礎托換上,所述限位柱和所述限位孔形狀配合并被套轉于所述限位孔內,所述限位柱與所述限位孔間隙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建筑物或構筑物頂升用限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抱柱梁系由若干抱柱梁和若干連系梁組合構成,所述連系梁設于每兩個相鄰抱柱梁之間,并將所述抱柱梁連為一體,所述限位孔垂直穿設于所述連系梁上。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建筑物或構筑物頂升用限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為長方體鋼框架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或者構筑物頂升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建筑物或構筑物頂升用限位裝置。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若干限位孔和與所述限位孔數量對應的限位柱,所述限位孔垂直開設于所述抱柱梁系上,所述限位柱底部固定于所述基礎托換上,所述限位柱和所述限位孔形狀配合并被套轉于所述限位孔內,所述限位柱與所述限位孔間隙配合。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通過在抱柱梁系之間的間隙設置限位柱,在頂升中是通過抱柱梁系開孔的內壁和限位柱之間的抵觸實現限位作用,避免了損傷建筑物或者構筑物的損傷;而且可以在抱柱梁系處的多點設置限位裝置,將限位的位置分散,避免了對于建筑物、構筑物局部壓力過大。
文檔編號E04G23/06GK202509793SQ20122013702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日
發明者于國倫, 桂鈺, 葛以衡, 趙國強, 陳佳璋, 陳俊良 申請人: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