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建筑用預制板材,具體地,涉及ー種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
背景技術:
現有的巖棉復合板抗彎能力差、抗剪強度低,且重量重,安裝時費時費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以解決現有巖棉復合板的問題。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由兩側鋼板和保溫芯材壓制而成,其兩端為連接端頭,所述保溫芯材由巖棉和間隔發泡在巖棉中的兩條以上的聚氨酯加強筋構成。優選地,所述鋼板為0. 4mm 0. 8mm厚的彩色鋼板。優選地,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兩端的連接端頭為互相匹配的隱藏式或搭接式接頭。優選地,所述鋼板的表面設有防護膜。優選地,所述防護膜的厚度為2. 5mm。優選地,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厚度為50mm 250mm。優選地,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寬度為960mm。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通過在巖棉中間隔發泡具有高緊縮強度和剪切強度的聚氨酯加強筋,來提高巖棉復合板的抗彎強度和抗剪強度。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抗彎能力強、抗剪強度高、抗沖擊性好,用于搭建一般簡易房時可不用鋼架;重量輕,安裝時省時省力,施工周期可縮短40%以上。
圖I是采用搭接式接頭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在F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是搭接式接頭的連接狀態示意圖;圖4是采用隱藏式接頭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隱藏式接頭的連接狀態示意圖;圖中1、鋼板;2、巖棉;3、聚氨酯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如圖I 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由兩側鋼板I和保溫芯材輔以機械壓制而成,其兩端為連接端頭,所述保溫芯材由巖棉2和間隔發泡在巖棉中的兩條以上的聚氨酯加強筋3構成。優選地,所述鋼板為0. 4mm 0. 8mm厚的彩色鋼板。優選地,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兩端的連接端頭為互相匹配的隱藏式或搭接式接頭。為保護鋼板表面,防止劃傷,優選地,所述鋼板的表面設有防護膜。優選地,所述防護膜的厚度為2. 5mm。優選地,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厚度為50mm 250mm。優選地,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寬度為960mm。本實用新型的施工エ藝為I、調整好結構檁條平整度彡2mm ;2、將復合板鋪在檁條上,板塊間縫隙處粘保溫毛條,確保保溫效果;3、安裝錨固釘用燕尾釘將板固定在檁條上,到門ロ、窗ロ處將多余板截下并用專用包件包好;4、扣上燕尾釘防水帽與鋪件之間打密封條。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巖棉復合板抗彎能力差、抗剪強度低,且重量重,安裝時費時費カ的問題,具有抗彎能力強、抗剪強度高、抗沖擊性好,用于搭建一般簡易房時可不用鋼架;重量輕,安裝時省時省力的優點,廣泛應用于エ業、民用、公用等各種有保溫需求的建筑中。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其特征在干由兩側鋼板和保溫芯材壓制而成,其兩端為連接端頭,所述保溫芯材由巖棉和間隔發泡在巖棉中的兩條以上的聚氨酯加強筋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板為0.4mm 0. 8mm厚的彩色鋼板。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兩端的連接端頭為互相匹配的隱藏式或搭接式接頭。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板的表面設有防護膜。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膜的厚度為2.5mmo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厚度為50mm 250mm。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的寬度為96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由兩側鋼板和保溫芯材壓制而成,其兩端為連接端頭,所述保溫芯材由巖棉和間隔發泡在巖棉中的兩條以上的聚氨酯加強筋構成。優選地,所述鋼板為0.4mm~0.8mm厚的彩色鋼板。優選地,所述聚氨酯加強巖棉復合板兩端的連接端頭為互相匹配的隱藏式或搭接式接頭。優選地,所述鋼板的表面設有防護膜。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巖棉復合板抗彎能力差、抗剪強度低,且重量重,安裝時費時費力的問題,具有抗彎能力強、抗剪強度高、抗沖擊性好,用于搭建一般簡易房時可不用鋼架;重量輕,安裝時省時省力的優點,廣泛應用于工業、民用、公用等各種有保溫需求的建筑中。
文檔編號E04C2/30GK202658795SQ201220192958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日
發明者趙依健 申請人:趙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