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短距升降樓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室內樓梯,具體涉及一種短距升降樓梯。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住房條件的不斷提高,建筑面積逐漸擴大,特別是兩層別墅戶型越來受到青睞。不僅房屋使用容積率高,也為追求個性生活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創造空間。有了二層樓上的房間當然要有上樓的樓梯,現在室內樓梯大都采用傳統的臺階式的人力樓梯;無論是直接式還是旋轉式樓梯,占用了室內較多空間;為節省空間,樓梯就會做的寬度較為窄小,臺階比較陡直,即不利老人和兒童的上下安全,更不便樓上較大物品的搬運。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現有的室內樓梯所存在的上下樓不方便、占用室內空間大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室內短距升降樓梯。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電機和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前立柱、中立柱、后立柱、框架、A梯、B梯、升降機構和保護機構。2只前立柱、2只中立柱和2只后立柱均垂直固定在一樓地面,中立柱和后立柱的上端都延伸至二樓地面。在中立柱和后立柱的頂端平行于地面設置有框架;在前立柱的頂端平行于地面也設置有框架,該框架與中立柱的中部固定連接;在2只后立柱的中部連接有后橫梁,在兩側的中立柱和后立柱的中部分別連接有側橫梁;A梯置放在前立柱和中立柱之間,B梯置放在中立柱和后立柱之間;在A梯和B梯上均設有扶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傳動軸、轉輪、傳動輪、滑輪組件和鋼索。傳動軸通過軸承安裝在2個側橫梁上,位置在側橫梁下方;2只轉輪分別固定安裝在傳動軸的兩端;傳動輪固定安裝在靠近電機一側的傳動軸的端頭,并通過皮帶,也可通過鏈條與電機的軸傳動連接;滑輪組件安裝在框架的左右兩側。2條鋼索的一端分別固定在A梯的左右兩側,另一端分別順序通過A梯上方框架上的滑輪組件、側橫梁下方傳動軸兩端的轉輪和B梯上方框架上的滑輪組件,再固定在B梯的左右兩側,并使A梯處于一樓地面位置,B梯處于二樓地面位置。所述保護機構,包括保護簾和輥軸。2只輥軸分別安裝在A梯下方的前立柱和中立柱上,并能夠靈活轉動;帶狀保護簾的一端固定在A梯的前端,另一端順序通過前立柱上的輥軸和中立柱上的輥軸,再固定在B梯的前端。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升降樓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不但節省了室內空間,簡易了上下樓梯的行程,而且為老人、兒童上下樓層提供了安全、便利的通道,易于市場的推廣應用。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0009]圖2是圖I的左視圖圖3是圖I的右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應用示意圖附圖中1.前立柱,2.中立柱,3.后立柱,4.后橫梁,5.側橫梁,6.傳動軸,7.轉輪,8.傳動輪,9.電機,10.框架,11.滑輪組件,12. A梯,13. B梯,14.扶手,15.鋼索,16.輥軸,17.保護簾。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電機9和控制系統,還包括前立柱I、中立柱
2、后立柱3、框架10、A梯12、B梯13以及升降機構和保護機構。2只前立柱1,2只中立柱2和2只后立柱3均垂直安裝固定在一樓地面,中立柱2和后立柱3的上端都延伸固定于二樓地面。框架10平行于地面安裝在中立柱2和后立柱3的頂端;在前立柱I的頂端平行于地面也設置安裝框架10,該框架10與中立柱2的中部固定連接。為增加強度,在2只后立柱3之間的中部用后橫梁4連接固定;在兩側的中立柱2和后立柱3之間的中部,分別用側橫梁5連接固定。A梯12和B梯13均為平板狀,A梯12置放在前立柱I和中立柱2之間下部的空間內,能夠在前立柱和中立柱的約束內上下靈活移動出梯13置放在中立柱2和后立柱3之間上部的空間內,能夠在中立柱和后立柱的約束內上下靈活移動;在々梯12和B梯13上分別安裝有扶手14,便于乘員依扶。如圖3所示,升降機構包括傳動軸6、轉輪7、傳動輪8、滑輪組件11和鋼索15。傳動軸6通過軸承連接安裝在2個側橫梁5上;2只轉輪7分別固定安裝在傳動軸6的兩端;傳動輪8則安裝在傳動軸6靠近電機9 一側的端頭上;傳動輪8與傳動軸6、轉輪7能夠聯動。傳動輪8通過皮帶,或者通過鏈條與電機9上的傳動機構傳動連接。4只滑輪組件11分別安裝在2只框架10的左右兩側。2條鋼索的一端分別固定在A梯12的左右兩側,另一端分別順序通過A梯12上方框架10上的滑輪組件11、側橫梁5下方的轉輪7和B梯上方框架10上的滑輪組件11,再固定在B梯13的左右兩側;鋼索15的長度能夠使A梯12處于一樓地面位置,B梯13處于二樓地面位置。如圖3所示,保護機構包括保護簾17和輥軸16。2只圓桿狀輥軸16分別安裝在A梯12下方的2只前立柱I和2只中立柱2上,其位置應與前立柱I、中立柱2垂直,并能夠靈活轉動。帶狀保護簾17的一端固定在A梯12的前端,另一端順序通過前立柱I上的輥軸16和中立柱2上的輥軸16,再固定在B梯13的前端,使保護簾17能夠隨A梯、B梯的上下移動而在輥軸16上靈活滑動。工作原理如圖3和圖4所示,A梯12和B梯13的原始位置分別處在一樓地面和二樓地面;保護簾17則自A梯12的前端向下環繞通過A梯下面的2只輥軸16,再向上延伸至B梯13的前端。上樓時,乘員進入一樓的A梯12,抓牢扶手14后,操作控制系統使A梯12上升,同時B梯13下降;當八梯12上升、B梯13下降至同一水平面時,控制系統使A梯和B梯同時自動停止,乘員自A梯12走入B梯13,抓牢扶手14后,操作控制系統使B梯13上升,同時A梯12下降;當B梯13上升至二樓地面時,控制系統使A梯和B梯同時自動停止,乘員自B梯13走入二樓平面。下樓時,乘員進入二樓的B梯13,抓牢扶手14后,操作控制系統使B梯13下降,同時A梯12上升;當8梯13下降、A梯12上升至同一水平面時,控制 系統使A梯和B梯同時自動停止,乘員自B梯13走入A梯12,抓牢扶手14后,操作控制系統使A梯12下降,同時B梯13上升;當A梯12下降至一樓地面時,控制系統使A梯和B梯同時自動停止,乘員自A梯12走入一樓平面。
權利要求1.短距升降樓梯,包括電機(9)和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前立柱(I)、中立柱(2)、后立柱(3)、框架(10)、A梯(12)、B梯(13)以及升降機構和保護機構;2只前立柱(I)、2只中立柱(2)和2只后立柱(3)均垂直固定在一樓地面,中立柱(2)和后立柱(3)的上端都延伸至二樓地面;在中立柱(2)和后立柱(3)的頂端平行于地面設置有框架(10);在前立柱(I)的頂端平行于地面也設置有框架(10),該框架與中立柱(2)的中部固定連接;在2只后立柱(3)的中部連接有后橫梁(4),在兩側的中立柱(2)和后立柱(3)的中部分別連接有側橫梁(5)汸梯(12)置放在前立柱(I)和中立柱⑵之間,B梯(13)置放在中立柱(2)和后立柱(3)之間;在八梯(12)和B梯(13)上均設有扶手(14)。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短距升降樓梯,其特征在于升降機構包括傳動軸¢)、轉輪(7)、傳動輪(8)、滑輪組件(11)和鋼索(15);傳動軸(6)通過軸承安裝在2個側橫梁(5)上;2只轉輪(7)分別固定安裝在傳動軸¢)的兩端;傳動輪(8)固定安裝在靠近電機一側的傳動軸出)的端頭,并與電機(9)的軸傳動連接;滑輪組件(11)安裝在框架(10)的左右兩側;2條鋼索(15)的一端分別固定在A梯(12)的左右兩側,另一端分別順序通過A梯(12)上方框架(10)上的滑輪組件(11)、側橫梁(5)下方傳動軸(6)兩端的轉輪(7)和B梯(13)上方框架(10)上的滑輪組件(11),再固定在B梯(13)的左右兩側。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短距升降樓梯,其特征在于保護機構包括保護簾(17)和輥軸(16) ;2只輥軸(16)分別安裝在A梯(12)下方的前立柱(I)和中立柱⑵上;保護簾(17)的一端固定在A梯(12)的前端,另一端順序通過前立柱(I)上的輥軸(16)和中立柱(2)上的輥軸(16),再固定在B梯(13)的前端。
專利摘要短距升降樓梯,克服了現有室內樓梯上下不方便、占用空間大的不足。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電機和控制系統。其特征是還包括前立柱、中立柱、后立柱、框架、A梯、B梯、升降機構和保護機構。2只前立柱、2只中立柱和2只后立柱均垂直安裝在一樓地面,中立柱和后立柱的上端都延伸至二樓地面。中立柱和后立柱的頂端平行于地面設置有框架;前立柱的頂端平行于地面也設置有框架,該框架與中立柱的中部固定連接;2只后立柱的中部連接有后橫梁,兩側的中立柱和后立柱的中部分別連接有側橫梁;A梯置放在前立柱和中立柱之間,B梯置放在中立柱和后立柱之間;A梯和B梯上均設有扶手。該升降樓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占用空間小,制造成本低。
文檔編號E04F11/06GK202672526SQ20122034884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0日
發明者李躍剛 申請人:李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