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小梁高預應力預制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預制構件,尤其涉及一種先張法預應力預制梁。
背景技術:
在傳統跨度較小的建筑中,梁一般采用現澆梁,如采用預應力疊合梁替代,雖能降低梁高而減小層高,但預制部分的梁高會很小,造成預制梁制造效率低,梁端構造也將與梁高較高的預制梁有很大不同。一種構造簡單,可采用固定模具制造的預應力梁還未見報道。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提高梁制造效率,同時使梁端聯 結構造簡單,施工更加方便。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小梁高的預應力預制梁,包括梁體和埋設于梁體內的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所述梁體內埋設有箍筋,箍筋露出梁上表面一定長度,梁體端面呈自上而下內斜的斜面。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小梁高的預應力預制梁還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所述梁體的梁端埋設有Z形彎起鋼筋,彎起鋼筋下端呈連續形成U形伸入梁下部砼中,另一折線端露出梁端面一定長度。所述梁體的梁端垂直埋設有至少一塊抗剪鋼板,抗剪鋼板伸入或露出梁端一定長度。所述梁體的截面為矩形或倒梯形。所述預應力鋼絞線伸出梁端一定長度,鋼絞線的端部彎成直角彎鉤。所述梁體的上部縱向埋設有預應力鋼絞線。按照本實用桄型提供的一種小梁高的預應力預制梁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
占-
^ \\\ ·1、預制梁截面為倒梯形,可采用固定模具結合蒸汽養護制造,省去了支模拆模工序,脫模時間縮短,可大大提高工效縮短加工時間,降低制造成本。2、梁端采用斜截面,方向與斜截面抗剪裂縫相反,從面能提高新老砼結合面的抗剪強度,可以達到與全現澆梁同等的抗剪強度。3、埋設于梁端的彎起鋼筋,不但能提高梁端的斜截面抗剪強度,而且能使梁端新老砼結合面的整體性提高。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梁端配筋立面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矩形梁剖面及配筋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倒梯形梁剖面及配筋圖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到圖4,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一種小梁高預應力預制梁的實施例中,包括梁體I和埋設于梁體I內的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2,所述梁體內埋設有箍筋3,箍筋3露出梁上表面一定長度,梁體I端面呈自上而下內斜的斜面。露出梁面的箍筋3便于與后澆砼整體結合同時作為梁上部鋼筋的支撐筋,梁端做成與可能產生的裂縫方向相反的斜面,利于提高梁端新老砼結合面的抗剪強度,改變預制梁I的傳力方式。參見圖1、圖2,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梁體I的梁端埋設有Z形彎起鋼筋4,彎起鋼筋4下端呈連續形成U形伸入梁下部砼中,另一折線端露出梁端一定長度。預制梁I內埋設彎起筋4,并位于疊合梁新老砼結合段中,彎起鋼筋4不但能提高結合段疊合梁的斜截面抗剪強度,同時還能提高新老砼結合的整體性,彎起筋4下端做成U形,為提高端部的鋼筋錨固性能。參見圖1、圖2,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梁體I的梁端垂直埋設有至少一塊抗剪鋼板5,抗剪鋼板5伸入或露出梁端一定長度。此抗剪鋼板5為進一步提高新老砼結合面的抗剪強度。參見圖4,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梁體的截面為矩形或倒梯形。倒梯形截面梁可采用固定的模具,結合蒸汽養護制造,省去支模與拆模工序,大大提高效率,節約制造成本。參見圖1、圖2,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預應力鋼絞線2伸出梁端一定長度,鋼絞線2的端部彎成直角彎鉤。鋼絞線2端部彎成直角彎鉤可提高鋼絞線2與外部鋼筋3搭接或柱內錨固性能。參見圖1至圖4,在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梁體I的上部縱向埋設有預應力鋼絞線6。梁體I上部的預應力鋼絞線6為防止預制梁上表面出現裂縫和過大反拱,另外還能使預制梁全截面受壓,減少梁下部壓應力。
權利要求1.一種小梁高預應力預制梁,包括梁體和埋設于梁體內的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其特征是所述梁體內埋設有箍筋,箍筋露出梁上表面一定長度,梁體端面呈自上而下內斜的斜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梁其特征是所述梁體的梁端埋設有Z形彎起鋼筋,彎起鋼筋下端呈連續形成U形伸入梁下部砼中,另一折線端露出梁端面一定長度。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梁,其特征是所述梁體的梁端垂直埋設有至少一塊抗剪鋼板,抗剪鋼板伸入或露出梁端一定長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梁,其特征是所述梁體的截面為矩形或倒梯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梁,其特征是所述預應力鋼絞線伸出梁端一定長度,鋼絞線的端部彎成直角彎鉤。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梁,其特征是所述梁體的上部縱向埋設有預應力鋼絞線。
專利摘要一種小梁高預應力預制梁,包括梁體和埋設于梁體內的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其特征是所述梁體內埋設有箍筋,箍筋露出梁上表面一定長度,梁體端面呈自上而下內斜的斜面。本實用新型采用固定模具結合蒸汽養護制造,可節約成本,縮短工期,且梁端采用斜截面,達到全現澆梁同等的抗剪強度。
文檔編號E04C3/26GK202831388SQ201220405848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6日
發明者楊峰 申請人:楊眾, 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