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擺缸及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混凝土泵車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擺缸及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
背景技術:
混凝土泵車系利用壓力將混凝土沿管道連續輸送的機械,由泵體和輸送管組成。按結構形式分為活塞式、擠壓式、水壓隔膜式。泵體裝在汽車底盤上,再裝備可伸縮或屈折的布料桿,就組成泵車。混凝土泵車是在載重汽車底盤上進行改造而成的,它是在底盤上安裝有運動和動力傳動裝置、泵送和攪拌裝置、布料裝置以及其它一些輔助裝置。混凝土泵車的動力通過動力分動箱將發動機的動力傳送給液壓泵組,液壓泵推動活塞帶動混凝土泵工作。然后利用泵車上的布料桿和輸送管,將混凝土輸送到一定的高度和距離。S閥通過S閥花鍵軸連接在擺動機構的搖臂上,通過擺動機構使S閥左右擺動。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的兩擺缸往復擺動時,必然會引起振動,影響混凝土泵車整車機械性能和安全性能,如混凝土泵車臂架使用壽命會大大降低,因此影響到混凝土泵車整車安全性能,并且對S閥的使用壽命也會大大降低,從而增加了后續維修費用。因此,如何避免因震動過大而造成的混凝土泵車臂架使用壽命的降低和混凝土泵車整車安全性能,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擺缸,以避免因震動過大而造成的混凝土泵車臂架使用壽命的降低和混凝土泵車整車安全性能;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擺缸的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擺缸,用于混凝土泵車的擺動機構,包括:擺缸油缸筒,所述擺缸油缸筒的一端通過球頭悶頭封堵,所述球頭悶頭用于與所述擺動機構的擺缸座球接;與所述擺缸油缸筒配合的柱塞桿,所述柱塞桿靠近所述球頭悶頭的一端設有與所述擺缸油缸筒的內壁密封配合的密封環,所述柱塞桿遠離所述球頭悶頭的一端設有與所述擺動機構的擺臂球接的球接頭;設置于所述擺缸油缸筒遠離所述球頭悶頭的一端的油缸蓋,所述油缸蓋與所述柱塞桿S封連接;設置于所述擺缸油缸筒上的擺缸閥塊,所述擺缸閥塊上開設有進油口,所述擺缸油缸筒上開設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別與所述進油口和所述擺缸油缸筒的無桿腔連通,所述第二通道能夠隨著所述柱塞桿的移動分別與所述擺缸油缸筒的無桿腔和有桿腔連通,所述擺缸油缸筒上開設有分別與所述進油口和所述擺缸油缸筒的有桿腔連通的第三通道。
優選地,在上述擺缸中,所述第一通道相對于所述第二通道更靠近所述球頭悶頭。優選地,在上述擺缸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貫通所述擺缸閥塊一側側壁,且與所述進油口連通的第一橫向通道,所述第一橫向通道遠離所述進油口的一端通過堵頭封堵;開設于所述擺缸油缸筒上,且分別與所述第一橫向通道和所述擺缸油缸筒的無桿腔連通的第一縱向通道。優選地,在上述擺缸中,所述第二通道包括:開設于所述擺缸油缸筒上,且與所述進油口連通的總通道油口 ;開設于所述擺缸油缸筒上,且分別與所述總通道油口和所述擺缸油缸筒的無桿腔連通的第二縱向通道。優選地,在上述擺缸中,所述第三通道包括:開設與所述擺缸油缸筒上,且與所述總通道油口連通的第二橫向通道;開設與所述擺缸油缸筒上,且分別與所述第二橫向通道和所述擺缸油缸筒的有桿腔連通的第三縱向通道。優選地,在上述擺缸中,所述第二橫向通道一端貫通所述擺缸油缸筒的一側側壁,并通過堵頭封堵。優選地,在上述擺缸中,所述第三縱向通道貫通所述擺缸油缸筒的徑向,且外部通過堵頭封堵。 優選地,在上述擺缸中,所述擺缸閥塊通過螺釘緊固于所述擺缸油缸筒上。優選地,在上述擺缸中,所述密封環為銅質耐磨環,所述銅質耐磨環的外周面上開設有密封槽。一種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包括擺臂、擺缸和擺缸座,所述擺臂上設有S閥花鍵軸,所述擺缸為如上任一項所述的擺缸,所述球頭悶頭與所述擺缸座球接,所述球接頭與所述擺臂球接。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提供的擺缸,由液壓泵提供的壓力油進入進油口,壓力油分三路:一路通過第一通道進入無桿腔、一路通過第三通道進入有桿腔、另一路通過第二通道進入有桿腔。其中壓力油通過第一通道進入無桿腔來推動柱塞桿緩慢向前移動,當柱塞桿移動過了第二通道時,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壓力油一起進入無桿腔內,在這一時刻無桿腔內壓力升高,使柱塞桿加速推進,由于加速推進,所以帶來了震動加大,從而影響混泥土泵車的整車性能和安全性能。本發明通過設置與有桿腔連通的第三通道,可通過第三通道進入一小部分壓力油,來緩沖柱塞桿在極速加速時的沖擊。
本發明提供的擺缸,結構合理緊湊,使用可靠,避免了因震動過大而造成的混凝土泵車臂架使用壽命的降低和混凝土泵車整車安全性能,節省各種成本,節約了時間。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擺缸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I為擺缸閥塊;2為螺釘;3為擺缸油缸筒;4為油缸蓋;5為球頭悶頭;6為 封環;7為柱塞桿;8為擺缸座;9為擺臂;10為;11為第一通道;12為第二通道;13為進油口 ;14為第二橫向通道;15為第三縱向通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種擺缸,以避免因震動過大而造成的混凝土泵車臂架使用壽命的降低和混凝土泵車整車安全性能;本發明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擺缸的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和圖2,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擺缸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擺缸,用于混凝土泵車的擺動機構,包括擺缸油缸筒3、柱塞桿
7、油缸蓋4和擺缸閥塊I。其中,擺缸油缸筒3的一端通過球頭悶頭5封堵,球頭悶頭5用于與擺動機構的擺缸座8球接,球頭悶頭5通常是用焊接的方式焊接在擺缸油缸筒3內,其結構增加擺動油缸的強度。 柱塞桿7與擺缸油缸筒3配合,柱塞桿7靠近球頭悶頭5的一端設有與擺缸油缸筒3的內壁密封配合的密封環6,柱塞桿7遠離球頭悶頭5的一端設有用于與擺動機構的擺臂9球接的球接頭。油缸蓋4設置于擺缸油缸筒3遠離球頭悶頭5的一端,油缸蓋4與柱塞桿7密封連接,通過在油缸蓋4的密封面處開始密封槽實現密封。在本實施例中,油缸蓋4與擺缸油缸筒3通過螺釘連接。擺缸閥塊I設置于擺缸油缸筒3上,擺缸閥塊I上開設有進油口 13,擺缸油缸筒3上開設有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第一通道11分別與進油口 13和擺缸油缸筒3的無桿腔連通,第二通道12能夠隨著柱塞桿7的移動分別與擺缸油缸筒3的無桿腔和有桿腔連通,擺缸油缸筒3上開設有分別與進油口 13和擺缸油缸筒3的有桿腔連通的第三通道。本發明提供的擺缸,由液壓泵提供的壓力油進入進油口 13,壓力油分三路:一路通過第一通道11進入無桿腔、一路通過第三通道進入有桿腔、另一路通過第二通道12進入有桿腔。其中壓力油通過第一通道11進入無桿腔來推動柱塞桿緩慢向前移動,當柱塞桿移動過了第二通道12時,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的壓力油一起進入無桿腔內,在這一時刻無桿腔內壓力升高,使柱塞桿加速推進,由于加速推進,所以帶來了震動加大,從而影響混泥土泵車的整車性能和安全性能。本發明通過設置與有桿腔連通的第三通道,可通過第三通道進入一小部分壓力油,來緩沖柱塞桿在極速加速時的沖擊。本發明提供的擺缸,結構合理緊湊,使用可靠,避免了因震動過大而造成的混凝土泵車臂架使用壽命的降低和混凝土泵車整車安全性能,節省各種成本,節約了時間。在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通道11相對于第二通道12更靠近球頭悶頭5。這樣能夠保證第一通道11時刻與無桿腔連通,而第二通道12具有與有桿腔和無桿腔連通的兩種狀態。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之間的距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定。在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通道11包括第一橫向通道和第一縱向通道。其中,第一橫向通道貫通擺缸閥塊I 一側的側壁,且與進油口 13連通,第一橫向通道遠離進油口 13的一端通過堵頭封堵,具體該堵頭可與第一橫向通道通過螺紋連接。第一縱向通道開設于擺缸油缸筒3上,且分別與第一橫向通道和擺缸油缸筒3的無桿腔連通。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縱向通道與擺缸油缸筒3的軸向垂直,第一橫向通道與擺缸油缸筒3的軸向平行,這樣設置第一橫向通道和第一縱向通道更利于加工。在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通道12包括總通道油口和第二縱向通道。其中,總通道油口開設于擺缸油缸筒3上,且與進油口 13連通,第二縱向通道開設于擺缸油缸筒3上,且分別與總通道油口和擺缸油缸筒3的無桿腔連通。總通道油口擺缸油缸筒3的軸向垂直,第二縱向通道與擺缸油缸筒3的軸向垂直。在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三通道包括第二橫向通道14和第三縱向通道15。其中,第二橫向通道14開設與擺缸油缸筒3上,且與總通道油口連通,第二橫向通道14與擺缸油缸筒3的軸向平行。第三縱向通道15開設與擺缸油缸筒3上,且分別與第二橫向通道14和擺缸油缸筒3的有桿腔連通。第三縱向通道15與擺缸油缸筒3的軸向垂直,這樣設置第二橫向通道14和第三縱向通道15更利于加工。第二橫向通道14 一端貫通擺缸油缸筒3的一側側壁,并通過堵頭封堵。即第二橫向通道14的一端與總通道油口連通,另一端貫通擺缸油缸筒3,這樣方便第二橫向通道14加工,可以從擺缸油缸筒3的一側直接開孔,然后再用堵頭封堵。第三縱向通道15貫通擺缸油缸筒3的徑向,且外部通過堵頭封堵。第三縱向通道15由第二橫向通道14穿過,且呈十字交叉。在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擺缸閥塊I通過螺釘2緊固于擺缸油缸筒3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擺缸閥塊I的安裝方式有多種,通過螺釘連接只是其中一種優選方式,本發明并不局限于螺釘連接這一方式。在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密封環6為銅質耐磨環,銅質耐磨環的外周面上開設有密封槽,其結構密封好壞直接影響擺缸的工作性能。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包括擺臂9、擺缸和擺缸座8,擺臂9上設有S閥花鍵軸10,其中,擺缸為如上實施例公開的擺缸,球頭悶頭5與擺缸座8球接,球接頭與擺臂9球接。本發明實施例公開的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具有上述擺缸,因此兼具上述擺缸的所有技術效果,本文不再贅述。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 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擺缸,用于混凝土泵車的擺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擺缸油缸筒(3),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一端通過球頭悶頭(5)封堵,所述球頭悶頭(5)用于與所述擺動機構的擺缸座(8)球接; 與所述擺缸油缸筒(3)配合的柱塞桿(7),所述柱塞桿(7)靠近所述球頭悶頭(5)的一端設有與所述擺缸油缸筒(3 )的內壁密封配合的密封環(6 ),所述柱塞桿(7 )遠離所述球頭悶頭(5)的一端設有與所述擺動機構的擺臂(9)球接的球接頭; 設置于所述擺缸油缸筒(3)遠離所述球頭悶頭(5)的一端的油缸蓋(4),所述油缸蓋(4)與所述柱塞桿(7)密封連接; 設置于所述擺缸油缸筒(3)上的擺缸閥塊(1),所述擺缸閥塊(I)上開設有進油口(13 ),所述擺缸油缸筒(3 )上開設有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 ),所述第一通道(11)分別與所述進油口(13)和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無桿腔連通,所述第二通道(12)能夠隨著所述柱塞桿(7)的移動分別與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無桿腔和有桿腔連通,所述擺缸油缸筒(3)上開設有分別與所述進油口(13)和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有桿腔連通的第三通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擺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11)相對于所述第二通道(12)更靠近所述球頭悶頭(5)。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擺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11)包括: 貫通所述擺缸閥塊(I) 一側側壁,且與所述進油口( 13)連通的第一橫向通道,所述第一橫向通道遠離所述進油口(13)的一端通過堵頭封堵; 開設于所述擺缸油缸筒(3)上,且分別與所述第一橫向通道和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無桿腔連通的第一縱向通道。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擺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12)包括: 開設于所述擺缸油缸筒(3)上,且與所述進油口( 13)連通的總通道油口 ; 開設于所述擺缸油缸筒(3)上,且分別與所述總通道油口和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無桿腔連通的第二縱向通道。
5.如權利要求4述的擺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包括: 開設與所述擺缸油缸筒(3)上,且與所述總通道油口連通的第二橫向通道(14); 開設與所述擺缸油缸筒(3)上,且分別與所述第二橫向通道(14)和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有桿腔連通的第三縱向通道(15)。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擺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橫向通道(14)一端貫通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一側側壁,并通過堵頭封堵。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擺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縱向通道(15)貫通所述擺缸油缸筒(3)的徑向,且外部通過堵頭封堵。
8.如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擺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擺缸閥塊(I)通過螺釘(2)緊固于所述擺缸油缸筒(3)上。
9.如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擺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環(6)為銅質耐磨環,所述銅質耐磨環的外周面上開設有密封槽。
10.一種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包括擺臂(9)、擺缸和擺缸座(8),所述擺臂(9)上設有S閥花鍵軸(10),其特征在于,所述擺缸為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擺缸,所述球頭悶頭(5)與所述擺 缸座(8)球接,所述球接頭與所述擺臂(9)球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擺缸,用于混凝土泵車的擺動機構,包括擺缸油缸筒;與擺缸油缸筒配合的柱塞桿;設置于擺缸油缸筒遠離球頭悶頭的一端的油缸蓋,油缸蓋與柱塞桿密封連接;設置于擺缸油缸筒上的擺缸閥塊,擺缸閥塊上開設有進油口,擺缸油缸筒上開設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分別與進油口和擺缸油缸筒的無桿腔連通,第二通道能夠隨著柱塞桿的移動分別與擺缸油缸筒的無桿腔和有桿腔連通,擺缸油缸筒上開設有分別與進油口和擺缸油缸筒的有桿腔連通的第三通道。本發明提供的擺缸,結構合理緊湊,使用可靠,避免了因震動過大而造成的混凝土泵車臂架使用壽命的降低和混凝土泵車整車安全性能,節省各種成本,節約了時間。
文檔編號E04G21/04GK103233938SQ20131016579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6日
發明者周道會, 雍其斌, 陸遠望, 宋明見, 鐘林 申請人:華菱星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