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加強鋼木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具體來講是一種應用于建筑領域中的加強鋼木枋。
背景技術:
建筑領域中,木枋的可用于模板的支撐,是模板的受力承受承載主體,確保模板不致變形。換句話說,需要靠支架支撐和固定的需要用到大量的支撐木枋。現有施工時所應用的支撐材料一般為木枋和復合木枋。早期應用時,普遍采用單獨的木枋完成,而單獨木枋由于其強度和重復利用率都較低,管理煩瑣,使用周期短,而不便于廣泛推廣使用。因此后期通過改進,采用復合木枋,即采用鋼材與木材復合制備的復合木枋,具體為復合套和木枋連接成一體。如專利號為200720080728.5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鋼筋混凝土構件成型支撐用復合木枋,其特征是鋼框架采用C型鋼框架,木枋嵌合在C型鋼框架內,其鋼制面上設有連接孔,用連接件將C型鋼框與木枋固定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如專利號為201220033679.0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支撐鋼筋混凝土構件成型用的復合木枋,具有鋼框架、嵌合在鋼框架內的木枋,所述的鋼框架具有底板、兩個縱向側板、兩個開口邊沿板。其特點是上述的鋼框架的底板的內表面上焊接固定有通長的燕尾形鋼件楔塊,所述的燕尾形鋼件楔塊上寬下窄,上述的木枋的底面具有與所述的燕尾形鋼件楔塊相配合的通長的燕尾槽,所述的燕尾形鋼件楔塊插入木枋的所述燕尾槽內與之相吻合而將鋼框架的底板與木枋連為一體。如專利號為201220471394.5的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鋼枕木,包括C型鋼和枕木,所述枕木設置在所述C型鋼內,并與所述C型鋼內側緊密貼合,所述C型鋼相對兩側鋼板上相對設置有通孔,所述·兩個相對的通孔設置有固定螺栓。通過在C型鋼上設置加強筋,提高鋼枕木的強度和剛度。但是此結構必須在有固定螺栓的作用下,才能達到C型鋼內側與木枋的緊密貼合;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都知道,倘若采用固定螺栓進行加強連接,剛使用時不會有影響,但是隨著木枋的反復使用,易出現螺栓脫落,而使型鋼與木枋出現分離現象,此時水泥漿會大量灌入C型鋼與木枋之間的縫隙中,使復合木枋更加沉重,使得作為支撐的復合木枋重復利用較為困難,不僅大增加了木材的消耗量,不利于環境保護,并且增大了施工成本。然而,對于建筑木枋來講,往往需要長期使用,需要在使用周期內保證其強度和耐用性,但是現有復合木枋與單獨的木枋相比,雖然整體性能其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使用周期、牢固性來講,仍需要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此提供一種加強鋼木枋,應用時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及穩定性,能重復使用、便于推廣、實用性強。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構造一種加強鋼木枋,由金屬復合框套和木枋構成,金屬復合框套其中一邊的軸向方向開有貫通金屬復合框套的缺口,木枋嵌合在金屬復合框套內,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復合框套至少一個面上沿軸向設置有至少一條凹槽,所述金屬復合框套中的缺口所對應的兩側分別具有彎折支撐部,彎折支撐部與對應的嵌合在木枋里的彎折端形成一體。本實用新型通過改進,所述彎折端嵌入木枋中對應處將金屬復合框套和木枋連接成一整體,其一,彎折端與對應的彎折支撐部之間形成轉角,其二,金屬復合框套上沿軸向設置有凹槽,兩者結合,不僅能增強金屬復合框套與木枋之間的抓舉力度,而且還能增強整個鋼木枋的強度及剛度,不必通過固定螺栓來達到兩者的緊密貼合,即使長期使用之后,不會出現水泥漿大量灌木枋的縫隙中。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加強鋼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端與對應的彎折支撐部之間的夾角為鈍角。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加強鋼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復合框套的兩側面和底面上均設置有兩條沿軸向的凹槽。根據本 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加強鋼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為弧形凹槽或三角狀凹槽;弧形凹槽或三角狀凹槽都便于加工,并且由于弧形凹槽或三角狀凹槽的存在,會使金屬復合框套的剛度、強度性能更強,叢從而使整體成型的加強鋼木枋剛度、強度性能更強。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加強鋼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復合框套為一體式成型,所述金屬復合框套整體高度為25_75mm,寬度為30-65mm,所述彎折支撐部寬度為1_15 mm。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種加強鋼木枋,對現有的木枋做了結構改進,(I)本實用新型通過改進,所述彎折端嵌入木枋中對應處將金屬復合框套和木枋連接成一整體,其一,彎折端與對應的彎折支撐部之間形成轉角,其二,金屬復合框套上沿軸向設置有凹槽,兩者結合,不僅能增強金屬復合框套與木枋之間的抓舉力度,而且還能增強整個鋼木枋的強度及剛度,不必通過固定螺栓來達到兩者的緊密貼合,即使長期使用之后,不會出現水泥漿大量灌木枋的縫隙中;(2)避免了固定螺栓的使用,不會在其上開孔,故簡化了加工程序,容易加工及制造;(3)在施工現場試用,效果十分明顯,由于剛度增強,本木枋不會像傳統木枋那樣容易折斷而導致損耗;可多次重復使用,節約了大量施工成本;(4)本木枋使用回收率高,重復使用率高;其施工效率高,容易被接受推廣;并且由金屬復合框套和木枋組合構成,整體結構簡單,實用性強。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示意圖;圖2是實施例1截面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示意圖;圖4是實施例2截面示意圖其中:101、金屬復合框套,101a、金屬復合框套對應的缺口,101b、彎折端,101c、彎折支撐部,102、木枋,103、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附圖1-4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加強鋼木枋,按照如下方式實施: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一種加強鋼木枋,由金屬復合框套和木枋102組合構成,金屬復合框套101其中一邊的軸向方向開有貫通金屬復合框套101的缺口 101a,木枋102嵌合在金屬復合框套101內;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三個面上沿軸向設置有兩條凹槽103,所述凹槽103為弧形凹槽;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中的缺口 IOla所對應的兩側分別具有彎折支撐部101c,彎折支撐部IOlc與對應的彎折端IOlb形成一體;彎折端IOlb嵌入木枋102中對應處將金屬復合框套101和木枋102連接成一整體;所述彎折端IOlb與對應的彎折支撐部IOlc之間夾角為鈍角。實施例2:如圖3-4,一種加強鋼木枋,由金屬復合框套101和木枋102組合構成,木枋102嵌合在金屬復合框套101內,金屬復合框套101其中一邊的軸向方向開有貫通金屬復合框套101的缺口 101a,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三個面上沿軸向設置有至少兩條凹槽103,所述凹槽103為三角狀凹槽;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缺口 IOla對應兩側分別具有一個彎折支撐部101c,彎折支撐部IOlc與對應的彎折端IOlb形成一體;所述彎折端IOlb嵌入木枋102中對應處將金屬復合框套101和木枋102連接成一整體;所述彎折端IOlb與對應的彎折支撐部IOlc之間夾角為鈍角。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其中金屬復合框套101為一體式成型,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整體高度為25-75mm,寬度為30_65mm,所述彎折支撐部IOlc寬度為1_15 mm。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 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加強鋼木枋,由金屬復合框套(101)和木枋(102)構成,金屬復合框套(101)其中一邊的軸向方向開有貫通金屬復合框套(101)的缺口( IOla),木枋(102)嵌合在金屬復合框套(101)內,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至少一個面上沿軸向設置有至少一條凹槽(103),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中的缺口(IOla)所對應的兩側分別具有彎折支撐部(101c),彎折支撐部(IOlc)與對應的嵌合在木枋(102)里的彎折端(IOlb)形成一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加強鋼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端(IOlb)與對應的彎折支撐部(IOlc)之間的夾角為鈍角。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加強鋼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的兩側面和底面上均設置有兩條沿軸向的凹槽(103 )。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種加強鋼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03)為弧形凹槽或三角狀凹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加強鋼木枋,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為一體式成型,所述金屬復合框套(101)整體高度為25_75m m,寬度為30-65mm,所述彎折支撐部(IOlc)寬度為1_15 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加強鋼木枋,由金屬復合框套和木枋組合構成,木枋嵌合在金屬復合框套內,金屬復合框套其中一邊的軸向方向開有貫通金屬復合框套的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復合框套至少一個面上沿軸向設置有至少一條凹槽,所述金屬復合框套缺口對應兩側分別具有一個彎折支撐部,彎折支撐部與對應的彎折端形成一體。本實用新型通過改進,所述彎折端嵌入木枋中對應處將金屬復合框套和木枋連接成一整體,其一,彎折端與對應的彎折支撐部之間形成轉角,其二,金屬復合框套上沿軸向設置有凹槽,兩者結合,不僅能增強金屬復合框套與木枋之間的抓舉力度,而且還能增強整個鋼木枋的強度及剛度,不必通過固定螺栓來達到兩者的緊密貼合,即使長期使用之后,不會出現水泥漿大量灌木枋的縫隙中。
文檔編號E04G11/50GK203129583SQ20132016322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3日
發明者代麟, 王紫云 申請人:代麟, 王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