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包括由鋼筋混凝土基礎支撐的磉石柱礎和由磉石柱礎支撐的木柱;在鋼筋混凝土基礎中預埋一片或多片垂直的鋼片,多片鋼片相互平行,并從鋼筋混凝土基礎中向上延伸穿過磉石柱礎進入木柱內;在位于木柱內部的鋼片上設置有通孔,與通孔相對應在木柱上設置有貫通的可容納螺栓穿入的圓孔。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通過鋼片連接的方式,適用于按照傳統木結構方式建造的建筑的柱腳施工處理。通過金屬將木柱腳與基礎固定連接的方式既保證建筑風格又充分保證木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為傳統木結構滿足現代結構要求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構造。
【專利說明】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傳統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屬于建筑施工【技術領域】。【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木結構為固定木柱腳,防止柱腳位移,通常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處理木柱腳與基礎的連接:
[0003]1、木柱腳直接放置在柱礎上,利用建筑的重力和柱腳與柱礎(磉盤)的摩擦力來防止位移;
[0004]2、在木柱腳底預留管腳榫與柱礎上的海眼連接;
[0005]3、傳統木結構中的游廊(特別是爬山游廊)采用套頂榫穿過柱礎與底墊石或磉墩連接。
[0006]以上三種柱腳與基礎的連接方式中,第一種固定柱腳效果有限;第二、三種方式備料及加工麻煩且柱腳容易受到地下水汽的侵蝕,影響木柱的長久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既能防止木柱腳位移及免受水汽侵蝕,又能保證施工的簡便快捷。
[0008]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包括由鋼筋混凝土基礎支撐的磉石柱礎和由磉石柱礎支撐的木柱;
[0009]在鋼筋混凝土基礎中預埋一片或多片垂直的鋼片,多片鋼片相互平行,并從鋼筋混凝土基礎中向上延伸穿過磉石柱礎進入木柱內;
[0010]在位于木柱內部的鋼片上設置有通孔,與通孔相對應在木柱上設置有貫通的可容納螺栓穿入的圓孔。
[0011]所述鋼筋混凝土基礎中預埋兩片鋼片,兩片鋼片相互平行,在位于木柱內部的兩片鋼片上設置有相對貫通的通孔。
[0012]在鋼筋混凝土基礎中還預埋有L型的鋼筋,每片鋼片下部與一 L型鋼筋焊接。
[0013]木柱由磉石柱礎支撐的一端內部設置有可容納鋼片插入的內槽。
[0014]磉石柱礎內設置有容納鋼片穿過的內通槽。
[0015]木柱由磉石柱礎支撐的一端的側面設置有預開槽,所述預開槽與木柱內部容納鋼片的內槽貫通,使鋼片通過預開槽插入木柱內部的內槽中。
[0016]螺栓從木柱上的圓孔一端穿入,并穿過鋼片上的通孔后,從木柱上的圓孔另一端穿出,通過螺母擰緊固定。
[0017]安裝螺栓后的圓孔由木料填充,并包麻、涂刷油漆,使木柱表面完整。
[0018]鋼片插入后的預開槽由木料填充,并包麻、涂刷油漆,使木柱表面完整。
[0019]鋼片、螺栓均采用鍍鋅鋼片、鍍鋅螺栓,以防止銹蝕。
[002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0021]通過在木柱腳的基礎中預埋鋼片,鋼片與木柱腳通過螺栓固定,以此控制柱腳位移。
[0022](I)有效防止木柱腳位移,提高傳統木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
[0023](2)通過柱礎使木柱高出地面,有效保證木柱腳免受地面水汽侵蝕;
[0024](3)施工簡便快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面構造圖;
[0026]圖2是圖1的縱向剖面圖;
[0027]圖3是圖2的側視圖;
[0028]圖中,1、木柱;
[0029]11、內槽;
[0030]2、螺栓;
[0031]3、鍍鋅鋼片;
[0032]4、鋼筋;
[0033]5、磉石柱礎;
[0034]51、內通槽;
[0035]6、鋼筋混凝土基礎;
[0036]7、通孔;
[0037]8、大圓孔;
[0038]9、預開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40]本實用新型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在鋼筋混凝土基礎6中預埋鋼筋4和兩片垂直的鍍鋅鋼片3,兩片鍍鋅鋼片3相互平行,每片鍍鋅鋼片3下部與一 L型鋼筋4焊接,以增加鍍鋅鋼片3的預埋錨固力。
[0041 ] 混凝土基礎6上為磉石柱礎5,磉石柱礎5之上為木柱I。通常磉石柱礎5 —部分位于地坪下,一部分位于地坪上。磉石柱礎5內部設置有可容納兩片鍍鋅鋼片3通過的內通槽51 ;木柱I由磉石柱礎5支撐的一端設置有可容納兩片鍍鋅鋼片3穿入的內槽11。兩片鍍鋅鋼片3位于木柱I內部的部分設置有相對貫通的2個通孔7,與通孔7相對應在木柱I上設置有貫通的大圓孔8,可容納螺栓2穿入。螺栓2從木柱I上的大圓孔8 一端穿入,并穿過鍍鋅鋼片3上的通孔7后,從木柱I上的大圓孔8另一端穿出,通過螺母擰緊固定。待螺栓2安裝完畢后用整木料塞將大圓孔8填充完整,再包麻、涂刷油漆,使木柱I表面完整,保證木柱外觀的一致性。螺栓2優選的為鍍鋅螺栓。
[0042]木柱I 一側設置有預開槽9,與木柱I內部的內槽貫通,方便鍍鋅鋼片3插入木柱I。鍍鋅鋼片3插入后用整木料填實預開槽9,再包麻、涂刷油漆,使木柱I表面完整,保證木柱外觀的一致性。[0043]本實用新型的木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的做法如下:
[0044]將鋼筋4和鍍鋅鋼片3預埋在鋼筋混凝土基礎6中,在磉石柱礎5和木柱I內部按照鍍鋅鋼片3的大小及定位開內通槽和內槽,磉石柱礎5安裝到鋼筋混凝土基礎6上,并使鍍鋅鋼片3從磉石柱礎5內部的內通槽51中穿出;將木柱I上的預開槽9朝向鍍鋅鋼片3,使從磉石柱礎5的內通槽51中穿出的鍍鋅鋼片3插入到木柱I的內槽11中,并使木柱I安放到磉石柱礎5上方;木柱I安放到磉石柱礎5上后用螺栓2穿過鍍鋅鋼片3上的通孔7,將鍍鋅鋼片3和木柱I連接固定。木柱I 一側的的預開槽9、大圓孔8破壞處用整木料填實后再依次包麻、批膩、油漆,保證木柱外觀的一致性。
[0045]傳統木結構木柱腳與鋼筋混凝土基礎6通過鍍鋅鋼片3有效連接,比傳統方式安全可靠,既保證建筑風格又充分保證木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
[0046]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包括由鋼筋混凝土基礎支撐的磉石柱礎和由磉石柱礎支撐的木柱; 在鋼筋混凝土基礎中預埋一片或多片垂直的鋼片,多片鋼片相互平行,并從鋼筋混凝土基礎中向上延伸穿過磉石柱礎進入木柱內; 在位于木柱內部的鋼片上設置有通孔,與通孔相對應在木柱上設置有貫通的可容納螺栓穿入的圓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鋼筋混凝土基礎中預埋兩片鋼片,兩片鋼片相互平行,在位于木柱內部的兩片鋼片上設置有相對貫通的通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在鋼筋混凝土基礎中還預埋有L型的鋼筋,每片鋼片下部與一 L型鋼筋焊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木柱由磉石柱礎支撐的一端內部設置有可容納鋼片插入的內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磉石柱礎內設置有容納鋼片穿過的內通槽。
6.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木柱由磉石柱礎支撐的一端的側面設置有預開槽,所述預開槽與木柱內部容納鋼片的內槽貫通,使鋼片通過預開槽插入木柱內部的內槽中。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螺栓從木柱上的圓孔一端穿入,并穿過鋼片上的通孔后,從木柱上的圓孔另一端穿出,通過螺母擰緊固定。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安裝螺栓后的圓孔由木料填充,并包麻、涂刷油漆,使木柱表面完整。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木結構柱腳與基礎連接結構,其特征是,鋼片插入后的預開槽由木料填充,并包麻、涂刷油漆,使木柱表面完整。
【文檔編號】E04C3/30GK203701130SQ201420017824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3日
【發明者】藍峰 申請人:蘇州工業園區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