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它包括頂端構件、至少一個中間管形構件和底端管形構件,所述的頂端構件為T形結構,所述的至少一個中間管形構件彼此之間通過螺紋上下連接,其中位于最上端的中間管形構件的上部與頂端構件的豎管下部通過螺紋連接,位于最下端的中間管形構件的下部與底端管形構件的上部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的底端管形構件的底部設置有坡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制作簡單,拆裝方便,且能有效利用廢舊鋼管、鋼筋,無限次周轉,有效保證了柱混凝土的振搗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振搗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很多工程當中,由于鋼筋設計過密、導致振搗棒等振搗工具無法深入到柱的內部(中下部、根部)進行振搗,如此則直接影響柱混凝土的外觀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在柱內形成空心段,影響整個建筑物的結構安全。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有效解決柱混凝土漏振問題的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它包括頂端構件、至少一個中間管形構件和底端管形構件,所述的頂端構件為T形結構,所述的至少一個中間管形構件彼此之間通過螺紋上下連接,其中位于最上端的中間管形構件的上部與頂端構件的豎管下部通過螺紋連接,位于最下端的中間管形構件的下部與底端管形構件的上部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的底端管形構件的底部設置有坡面。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制作簡單,拆裝方便,且能有效利用廢舊鋼管、鋼筋,無限次周轉,有效保證了柱混凝土的振搗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為圖1所示的裝置中的頂端管形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3為圖1所示的裝置中的中間管形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4為圖1所示的裝置中的底端管形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如附圖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它包括頂端構件1、至少一個中間管形構件2和底端管形構件3,所述的頂端構件為T形結構,所述的至少一個中間管形構件彼此之間通過螺紋上下連接,其中位于最上端的中間管形構件的上部與頂端構件的豎管下部通過螺紋連接,位于最下端的中間管形構件的下部與底端管形構件的上部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的底端管形構件的底部設置有坡面5。所述的T形結構可以包括沿水平方向設置的水平鋼筋4,所述的水平鋼筋4穿過豎管上部設置。
[0012]本裝置的使用方法為:
[0013]1.在柱混凝土澆筑之前,將本裝置的底端管形構件于柱頂鋼筋網的適宜位置插入柱內(留在鋼筋網外)。取中間管形構件若干根,與底端管形構件連接在一起(螺扣連接),連接一段之后繼續送入鋼筋網中(上部螺扣留在鋼筋網之外),然后再連接下一根中間管形構件,送入的中間管形構件根數根據振搗棒首次需要插入柱中的深度來計算。最上面的中間管形構件至少30cm長度留在鋼筋網外。
[0014]2.在首批燒筑混凝土完成,將直徑30mm或35mm的振搗棒插入本裝置內,振搗棒可順暢的到達需要振搗的位置,并完成此次振搗。
[0015]3.首次振搗完成后,將振搗棒取出,再取本裝置的頂端管形構件,將其與中間管形構件連接在一起(螺扣連接)。根據下次需要振搗的位置提升本裝置,并可以適宜的從上部逐根將中間管形構件取下;如此隨著振搗位置的提升,裝置也從上部逐根取下,最終完成整根柱的振搗密實工作(可根據柱的截面尺寸,來確定使用此裝置的套數,以確保邊角位置的混凝土密實)。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頂端構件、至少一個中間管形構件和底端管形構件,所述的頂端構件為T形結構,所述的至少一個中間管形構件彼此之間通過螺紋上下連接,其中位于最上端的中間管形構件的上部與頂端構件的豎管下部通過螺紋連接,位于最下端的中間管形構件的下部與底端管形構件的上部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的底端管形構件的底部設置有坡面。
【文檔編號】E04G21/06GK203808525SQ201420203722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4日
【發明者】趙東方, 杜凡鏞, 回光林, 徐天行, 夏春雨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